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林类高职学生存在具备创业能力的客观需要,但现阶段其创业能力与既定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创业价值观不健全、创业能力不足及创业资源条件不充分。本文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就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深化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 创业能力 培养方法
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我院毕业生就业水平测量与评价工作的调查数据显示,我院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率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前者约3.6%,而全国示范高职仅2.2%。但是从创业项目的整体效应看,我院高职学生所经营的创业项目在企业规模、品牌效应、经营形式、赢利能力、技术指标等方面都略有差距。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林类高职高专院校需要建立健全创业教育机制。那么,如何提高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项目、创业能力便是我们尤为关注的议题。
一、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选择创业与否,项目的选择,规模、形式的界定,等等,都是自身创业能力的不断体现和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但是,通过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近500名学生,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国家性示范高职院校近3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一定的创业意识。
通过对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意识调查发现,71%的学生没有创业意识,只有5%的学生存在创业的想法或意识,其他学生则选择可以培养。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创业难度预估值过高。没有创业意识或者对创业不感兴趣的同学普遍感觉创业的难度较大,成功率不高,他们没有或缺乏承担创业风险的能力。
2.创业企业的规模定位过低。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认为创业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和形式,只要能够维持生存即可,不少小商小贩摆地摊都可以做到,他们一定能够做到。
3.创业价值观有偏差。调查中有70%以上的高职高专学生选择自己创业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没有从未来及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大多数创业的学生都或曾有过一次及以上短暂的创业史,说明他们在确定创业项目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二)缺乏一定的创业能力。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能力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创业机会获取、创新思维等方面。
1.创业机会获取能力低。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项目选择的情况来看,高职高专学生对创业机会的识别、把握和获取能力相对较低。以2012年“仙林科学城·挑战杯”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情况为例,竞赛共评选出227件作品三个级别奖项,其中本科组187件创业计划作品获奖,占获奖总数的82.38%;专科组40件创业计划作品获奖,占获奖总数的17.62%。从江苏省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比较,两者相对接近,但在获奖比例中存在明显差距。
2.创新思维活跃程度低。创新思维测试比较发现,高职高专学生在分析和思考问题等方面存在不足,无论是其思维能力还是知识结构,都很难将问题分析和思考全面,同时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学生的创业计划作品没有创意,且含金量不高,根本无法满足创业过程的长远发展需要。
(三)创业资源条件不够充分。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受内、外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对创业环境的了解不够、资源的获取成效相对较低。
1.创业环境认知不足。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现有的创业资源认识不够全面,如国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系列培训等,其中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有所了解,一般都是接受过SYB、KAB、GYB等项目培训的学生。多数同学由于对创业环境的不了解和认知的不足,所以对创业根本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参与其中,还存在一部分同学担心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接触,办理手续等相对比较麻烦,而不考虑自身创业。
2.创业条件准备不足。创业资源中几个要素:人才、技术、资本和信息等都是重要条件,但高职高专学生显然不存在优势,特别是人才和技术的弱势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创业项目的选择。
二、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内容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的观念教育,让他们在知识面、判断力、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够满足创业的需要,做好创业的思想、心理准备。
(一)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意识包括创业的需求、动机、理想和信念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么,我们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能力培养、引导和辅导,让他们意识到具备创业能力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大势所趋。
(二)创业知识的积累。
创业知识的积累是创业成功的必要因素。高职高专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创业的理论、创业的步骤、创业方法和技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手段,同时,需要关注创业的相关要点和难点,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财务税收知识,等等。
(三)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学院通过提供平台、场地、资金等不同形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比如,2009年,学院投入26万元提供了模拟创业的孵化平台,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打造了一支创业预备役,现有应时鲜果、插花等12家模拟型创业社团入驻,锻炼了我院高职高专学生的模拟实体运营能力。 (四)提高创业心理素质。
创业的心理素质不仅包括情感和心理品质,还包括自身评价、风险意识、应变能力、耐挫折力等。高职院校通过邀请相关专家举办系列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三、我院培养创业创新人才模式的探索
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主要围绕创业价值观、创业能力、创业资源三方面进行,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导向,不断改进和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为学生创造形式多样的实践机会和平台,确保人才培养机制有效运行。
(一)以创业教育为抓手,将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我们尝试将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以学生的主要创业岗位为核心,确定创业教育项目,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围绕主干专业首批选择了专业性强、创业成功率高的园林绿化设计、无公害蔬菜、宠物保健、食品加工等10大创业教育项目,探索项目式教育的经验。在项目式创业教育的实施中,带动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48个创业项目,有力地支撑了学院的创业教育发展。
立足长远,学院在“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以创业项目为核心,重构相关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农林特色的强势专业群,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核心,保障学生创业实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必须紧紧依托实践平台。近年来,学院形成了校内、校外两大创业孵化平台,实施了“双轮式驱动”。
1.校内平台——“两园一企一街”。“两园”。一是万亩连片的大学生创业实践示范园区——江苏农博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2500亩,辐射区8000亩,拥有宠物犬、食用菌、室内净化植物、设施园艺等15个创业实践全真教学工场和实训中心,相对应的15个学生创业社团全面入驻。二是占地1850亩的江苏茶博园。围绕茶叶、草坪、有机农业等产业进行建设,规划建成拥有“一院、二所、三馆、四园、五场”,集教学实训、科研开发、创业孵化、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学生又一个创业实践的摇篮。
“一企”。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种业50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即将成为上市企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种业生产和营销技能,创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在公司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达1500人次。
“一街”,即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为法人型创业社团提供平台,直接面对市场,实现从“田头”到“街头”的全程对接的创业一条街。目前已有园林规划设计中心、动物医院等5个法人型社团进驻一条街,成为学生创业的对外经营窗口。二是大学生创业园,学院投入资金提供了模拟创业的孵化平台,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三是农博园内展销中心,主要是农、林、牧、生四大专业板块成立的生产实训型创业社团把生产的大学生创业产品直接在里面销售。
2.校外平台——产业示范基地、联姻企业。建立了“草坪草”、“彩叶苗木”、“生猪”、“马铃薯”等5项产业示范基地,依托省政府挂县强农战略,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泗洪、溧阳、句容等地,开展技术和产业推广,在实践中强化了专业能力。校外合作企业,其中有光明乳业、红太阳集团等知名大型企业在内的300家创业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外创业实践基地锻炼,创业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三)以创业文化为引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学院依托多种形式的校内硬件资源,形成了励志文化、社团文化、活动文化的总体格局,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创业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激励学生提高自身创业素质。
1.励志文化。为培养学生服务农业的志向,在农博园内建成面积2700平方米的农耕文化馆,让学生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近代农业发展历史,感知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使命。为充分发挥典型激励作用,学院投入50多万元在校园内开辟了“励志广场”,首批选拔了72位近年来在就业创业、技术服务、管理岗位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典型校友,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2.社团文化。学生创业社团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现在我院已形成了生产实训型创业社团38个、法人型创业社团5个、模拟型创业社团12个、兴趣型创业社团36个等百花齐放的校园创业文化格局,所有学生都参加了一个创业社团。
3.活动文化。校园内无形的创业活动文化方兴未艾,每年都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业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典型报告会等活动,特别是学院科技产业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联合举办的“禾木杯”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在校园内产生了轰动效应,充分展示了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采。创业创新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而且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以生产性实训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延伸第一课堂创业教育链,建成了食用菌、有机大米、畜禽产品加工等生产实训型创业社团38个,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开展生产经营创业实践。通过这些创业实践,他们当中有回乡承包荒山创办生态农业园的园艺专业毕业生郭翔;有把学院实践基地当做自己创业的试验田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陈斌斌;有曾经的学生插花社团会长变成今日花店老板的园林绿化专业毕业生刘华;有立志毕业回家养猪建全省最大养猪基地豪情的创业典型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付伟;有拥有三家凯利蓝宠物连锁店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丁晓兰;蘑菇大王郁宝锋、养殖能手赵林军、宠物美容创业武智斌、华众传媒创办者杨士航……
(五)以服务“三农”为平台,培养学生亲农爱农情结。
学院紧紧围绕“师生到田头、课堂移村口、成果进农户、论文写大地”的教育理念,在为“三农”服务过程中培养学生亲农爱农情结,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检验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创业教育实践。
四、结语
通过创业教育的创新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业人才是院校、社会和政府的系统工程,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院校、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构建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模式。因此,随着创业教育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将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一大批农场主、牧场主,将揭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吴娜.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
[2]杨敏.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讨——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4).
[3]郝志.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4).
[4]黄兆信,施永川.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5]田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6]熊礼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11).
[7]李丰乾.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6).
关键词: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 创业能力 培养方法
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我院毕业生就业水平测量与评价工作的调查数据显示,我院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率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前者约3.6%,而全国示范高职仅2.2%。但是从创业项目的整体效应看,我院高职学生所经营的创业项目在企业规模、品牌效应、经营形式、赢利能力、技术指标等方面都略有差距。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林类高职高专院校需要建立健全创业教育机制。那么,如何提高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项目、创业能力便是我们尤为关注的议题。
一、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选择创业与否,项目的选择,规模、形式的界定,等等,都是自身创业能力的不断体现和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但是,通过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近500名学生,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国家性示范高职院校近3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一定的创业意识。
通过对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意识调查发现,71%的学生没有创业意识,只有5%的学生存在创业的想法或意识,其他学生则选择可以培养。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创业难度预估值过高。没有创业意识或者对创业不感兴趣的同学普遍感觉创业的难度较大,成功率不高,他们没有或缺乏承担创业风险的能力。
2.创业企业的规模定位过低。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认为创业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和形式,只要能够维持生存即可,不少小商小贩摆地摊都可以做到,他们一定能够做到。
3.创业价值观有偏差。调查中有70%以上的高职高专学生选择自己创业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没有从未来及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大多数创业的学生都或曾有过一次及以上短暂的创业史,说明他们在确定创业项目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二)缺乏一定的创业能力。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能力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创业机会获取、创新思维等方面。
1.创业机会获取能力低。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项目选择的情况来看,高职高专学生对创业机会的识别、把握和获取能力相对较低。以2012年“仙林科学城·挑战杯”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情况为例,竞赛共评选出227件作品三个级别奖项,其中本科组187件创业计划作品获奖,占获奖总数的82.38%;专科组40件创业计划作品获奖,占获奖总数的17.62%。从江苏省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比较,两者相对接近,但在获奖比例中存在明显差距。
2.创新思维活跃程度低。创新思维测试比较发现,高职高专学生在分析和思考问题等方面存在不足,无论是其思维能力还是知识结构,都很难将问题分析和思考全面,同时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学生的创业计划作品没有创意,且含金量不高,根本无法满足创业过程的长远发展需要。
(三)创业资源条件不够充分。
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受内、外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对创业环境的了解不够、资源的获取成效相对较低。
1.创业环境认知不足。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现有的创业资源认识不够全面,如国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系列培训等,其中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有所了解,一般都是接受过SYB、KAB、GYB等项目培训的学生。多数同学由于对创业环境的不了解和认知的不足,所以对创业根本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参与其中,还存在一部分同学担心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接触,办理手续等相对比较麻烦,而不考虑自身创业。
2.创业条件准备不足。创业资源中几个要素:人才、技术、资本和信息等都是重要条件,但高职高专学生显然不存在优势,特别是人才和技术的弱势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创业项目的选择。
二、农林类高职高专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内容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的观念教育,让他们在知识面、判断力、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够满足创业的需要,做好创业的思想、心理准备。
(一)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意识包括创业的需求、动机、理想和信念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么,我们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能力培养、引导和辅导,让他们意识到具备创业能力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大势所趋。
(二)创业知识的积累。
创业知识的积累是创业成功的必要因素。高职高专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关创业的理论、创业的步骤、创业方法和技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手段,同时,需要关注创业的相关要点和难点,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财务税收知识,等等。
(三)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学院通过提供平台、场地、资金等不同形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比如,2009年,学院投入26万元提供了模拟创业的孵化平台,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打造了一支创业预备役,现有应时鲜果、插花等12家模拟型创业社团入驻,锻炼了我院高职高专学生的模拟实体运营能力。 (四)提高创业心理素质。
创业的心理素质不仅包括情感和心理品质,还包括自身评价、风险意识、应变能力、耐挫折力等。高职院校通过邀请相关专家举办系列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三、我院培养创业创新人才模式的探索
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主要围绕创业价值观、创业能力、创业资源三方面进行,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导向,不断改进和改革教学内容和模式,为学生创造形式多样的实践机会和平台,确保人才培养机制有效运行。
(一)以创业教育为抓手,将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我们尝试将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以学生的主要创业岗位为核心,确定创业教育项目,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围绕主干专业首批选择了专业性强、创业成功率高的园林绿化设计、无公害蔬菜、宠物保健、食品加工等10大创业教育项目,探索项目式教育的经验。在项目式创业教育的实施中,带动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48个创业项目,有力地支撑了学院的创业教育发展。
立足长远,学院在“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以创业项目为核心,重构相关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农林特色的强势专业群,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核心,保障学生创业实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必须紧紧依托实践平台。近年来,学院形成了校内、校外两大创业孵化平台,实施了“双轮式驱动”。
1.校内平台——“两园一企一街”。“两园”。一是万亩连片的大学生创业实践示范园区——江苏农博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2500亩,辐射区8000亩,拥有宠物犬、食用菌、室内净化植物、设施园艺等15个创业实践全真教学工场和实训中心,相对应的15个学生创业社团全面入驻。二是占地1850亩的江苏茶博园。围绕茶叶、草坪、有机农业等产业进行建设,规划建成拥有“一院、二所、三馆、四园、五场”,集教学实训、科研开发、创业孵化、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学生又一个创业实践的摇篮。
“一企”。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种业50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即将成为上市企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种业生产和营销技能,创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在公司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达1500人次。
“一街”,即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为法人型创业社团提供平台,直接面对市场,实现从“田头”到“街头”的全程对接的创业一条街。目前已有园林规划设计中心、动物医院等5个法人型社团进驻一条街,成为学生创业的对外经营窗口。二是大学生创业园,学院投入资金提供了模拟创业的孵化平台,在校内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三是农博园内展销中心,主要是农、林、牧、生四大专业板块成立的生产实训型创业社团把生产的大学生创业产品直接在里面销售。
2.校外平台——产业示范基地、联姻企业。建立了“草坪草”、“彩叶苗木”、“生猪”、“马铃薯”等5项产业示范基地,依托省政府挂县强农战略,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泗洪、溧阳、句容等地,开展技术和产业推广,在实践中强化了专业能力。校外合作企业,其中有光明乳业、红太阳集团等知名大型企业在内的300家创业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外创业实践基地锻炼,创业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三)以创业文化为引领,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学院依托多种形式的校内硬件资源,形成了励志文化、社团文化、活动文化的总体格局,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创业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激励学生提高自身创业素质。
1.励志文化。为培养学生服务农业的志向,在农博园内建成面积2700平方米的农耕文化馆,让学生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近代农业发展历史,感知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使命。为充分发挥典型激励作用,学院投入50多万元在校园内开辟了“励志广场”,首批选拔了72位近年来在就业创业、技术服务、管理岗位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典型校友,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2.社团文化。学生创业社团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现在我院已形成了生产实训型创业社团38个、法人型创业社团5个、模拟型创业社团12个、兴趣型创业社团36个等百花齐放的校园创业文化格局,所有学生都参加了一个创业社团。
3.活动文化。校园内无形的创业活动文化方兴未艾,每年都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业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典型报告会等活动,特别是学院科技产业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联合举办的“禾木杯”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在校园内产生了轰动效应,充分展示了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采。创业创新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而且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以生产性实训社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延伸第一课堂创业教育链,建成了食用菌、有机大米、畜禽产品加工等生产实训型创业社团38个,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开展生产经营创业实践。通过这些创业实践,他们当中有回乡承包荒山创办生态农业园的园艺专业毕业生郭翔;有把学院实践基地当做自己创业的试验田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陈斌斌;有曾经的学生插花社团会长变成今日花店老板的园林绿化专业毕业生刘华;有立志毕业回家养猪建全省最大养猪基地豪情的创业典型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付伟;有拥有三家凯利蓝宠物连锁店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丁晓兰;蘑菇大王郁宝锋、养殖能手赵林军、宠物美容创业武智斌、华众传媒创办者杨士航……
(五)以服务“三农”为平台,培养学生亲农爱农情结。
学院紧紧围绕“师生到田头、课堂移村口、成果进农户、论文写大地”的教育理念,在为“三农”服务过程中培养学生亲农爱农情结,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检验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创业教育实践。
四、结语
通过创业教育的创新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业人才是院校、社会和政府的系统工程,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院校、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构建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模式。因此,随着创业教育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将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一大批农场主、牧场主,将揭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吴娜.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
[2]杨敏.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讨——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4).
[3]郝志.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4).
[4]黄兆信,施永川.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5]田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6]熊礼杭.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11).
[7]李丰乾.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