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根据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况,以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明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信息技术,解决学生因为原来基础不同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层次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主要是可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71-0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人类社会已从工业革命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思维和工作方式。这种改变对传统教育管理和教学产生了不小的挑战提出,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世界各国都积极探索提高本国教育计算机化的程度的方法,全球教育的改革重心逐步转移到了教育的信息化上。
我们学校从2001年起由《信息技术》课程替代了原来的《计算机》课程。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习计算机而是学习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传输信息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传统的《计算机》课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任务驱动”方法通过给学生设置相应的任务,帮助学生提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操作内容,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很好的掌握与任务相关的理论与技能。这种方法既突出了“应用”,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对一些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实践我发现在运用“任务驱动”式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任务设置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任务应“化大为小”减少学生对大任务的恐惧心理
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宜将总任务过早的交给学生,学生刚开始对内容不熟悉或不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完成任务的恐惧心理。比如说:当在讲解《文字处理》章节中的《图文混排》内容时,我们不应该直接把将文字编排的任务直接交给学生,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降低其积极性。所以需要对总目标进行细分,将一个大而复杂的总目标划分为几个细而简单的小目标,每一个小目标都是一个独立的模块,这样小目标的难度便可以降低到巨大多数同学可以接受的程度,随着小目标一个个的完成,总目标的完成也迎刃而解。在设计的过程中,可参考将知识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指一些简单易记或者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可以遇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的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掌握指的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来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同样,我们也可把操作过程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初步学会、学会、熟练。第一个层次主要是指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上机操作;第二个层次指的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上机操作,并且操作具有连续性,错误率比较低;第三个层次指的是学生不仅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操作,而且能自己解决上机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到了这一层次的同学就可以考虑进行更为复杂的一些操作了。
2 任务设置应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高度重视任务的趣味性。有趣的任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要求完成任务时,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兴趣来源于生活,当学生发现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进行任务设置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任务的趣味性,将任务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
比如,在进行《文字处理》章节中表格的制作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我们将任务设置为制作一张课程表,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将任务设置成让学生根据旅游网站内容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旅游时间表,每一个人都有旅游的梦想,这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对于如何使用修饰命令装饰自己的旅游梦想有着浓厚兴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举办一个小的比赛,将所有同学的作品打印出来举办一个展览,这样必然会更好的提高学生兴趣,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 任务设置时应分层次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解决的难题是怎么样将任务设置好。每一个学校的计算机硬件水平是不同,每一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也是不同的。我的观点是,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任务。具体说来,我们可以将任务划分成基本任务和思考任务两类,后者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基本任务主要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教学任务的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老师对学生的基本任务完成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
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基础好的学生探索其他知识,也可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授课教师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打牢基础,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课容量,也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此,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任务的设置一定要合理,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确保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完成任务,让学生不至于在一开始就被难题吓到而丧失信心。
4 “任务”要注重渗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局限在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还包括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任务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还要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也不应局限于老师教授的方法,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传统科学教育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以物质能量为主的自然资源观基础之上的,而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以信息资源为主导的,物质、能量、信息相统一的大资源观基础上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信息能力,树立信息时代的时空观。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科学技能,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组编.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指导书[M].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中学信息学课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4]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资料汇编[M].电子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71-0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人类社会已从工业革命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思维和工作方式。这种改变对传统教育管理和教学产生了不小的挑战提出,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世界各国都积极探索提高本国教育计算机化的程度的方法,全球教育的改革重心逐步转移到了教育的信息化上。
我们学校从2001年起由《信息技术》课程替代了原来的《计算机》课程。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习计算机而是学习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传输信息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传统的《计算机》课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任务驱动”方法通过给学生设置相应的任务,帮助学生提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操作内容,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很好的掌握与任务相关的理论与技能。这种方法既突出了“应用”,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对一些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实践我发现在运用“任务驱动”式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任务设置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任务应“化大为小”减少学生对大任务的恐惧心理
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宜将总任务过早的交给学生,学生刚开始对内容不熟悉或不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完成任务的恐惧心理。比如说:当在讲解《文字处理》章节中的《图文混排》内容时,我们不应该直接把将文字编排的任务直接交给学生,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降低其积极性。所以需要对总目标进行细分,将一个大而复杂的总目标划分为几个细而简单的小目标,每一个小目标都是一个独立的模块,这样小目标的难度便可以降低到巨大多数同学可以接受的程度,随着小目标一个个的完成,总目标的完成也迎刃而解。在设计的过程中,可参考将知识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指一些简单易记或者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可以遇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的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掌握指的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来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同样,我们也可把操作过程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初步学会、学会、熟练。第一个层次主要是指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上机操作;第二个层次指的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上机操作,并且操作具有连续性,错误率比较低;第三个层次指的是学生不仅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操作,而且能自己解决上机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到了这一层次的同学就可以考虑进行更为复杂的一些操作了。
2 任务设置应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高度重视任务的趣味性。有趣的任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要求完成任务时,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兴趣来源于生活,当学生发现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进行任务设置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任务的趣味性,将任务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
比如,在进行《文字处理》章节中表格的制作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我们将任务设置为制作一张课程表,这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将任务设置成让学生根据旅游网站内容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旅游时间表,每一个人都有旅游的梦想,这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对于如何使用修饰命令装饰自己的旅游梦想有着浓厚兴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举办一个小的比赛,将所有同学的作品打印出来举办一个展览,这样必然会更好的提高学生兴趣,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 任务设置时应分层次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解决的难题是怎么样将任务设置好。每一个学校的计算机硬件水平是不同,每一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也是不同的。我的观点是,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任务。具体说来,我们可以将任务划分成基本任务和思考任务两类,后者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基本任务主要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教学任务的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老师对学生的基本任务完成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
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基础好的学生探索其他知识,也可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授课教师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打牢基础,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课容量,也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此,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任务的设置一定要合理,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确保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完成任务,让学生不至于在一开始就被难题吓到而丧失信心。
4 “任务”要注重渗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局限在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还包括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任务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还要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也不应局限于老师教授的方法,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传统科学教育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以物质能量为主的自然资源观基础之上的,而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以信息资源为主导的,物质、能量、信息相统一的大资源观基础上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信息能力,树立信息时代的时空观。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科学技能,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组编.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指导书[M].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中学信息学课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4]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资料汇编[M].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