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面对政治主观题,有时无从下手,有时很难得分,面对考纲四种能力要求,引领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有效提高政治主观题得分的关键。
关键词: 政治主观题 提高得分率 综合能力 关键
政治主观题多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特点是: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在做答时,部分学生面对大量背景材料无从下手,无法正确理解设问的指向性。因针对性不强,答得很多,得分却不多。如何才能有效提高主观题的分数是每位学生和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尝试针对考试所需的不同层次能力要求,对症下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引导学生学会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考纲对考生的第一种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审题过程,要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审好题至关重要。审题的关键有两审:一要审清材料,正确提取出材料的有效信息。要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就必须抓住关键,明确材料围绕的主题,挖掘出每层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在对材料进行逐层划分的基础上弄清层与层之间的关系。二要审好设问。设问是答题的思维切入点,在通览材料的同时必须关注设问。要审准设问,就必须准确审出试题设问规定的课本知识范围及试题设问考查的角度。
如2011新课标全国卷38(材料略):结合材料一,说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行使的职权及其作用。审材料时应抓住:(1)材料围绕的主题:科技进步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的作用。(2)每层材料的关键语句:1993年侧重立法;1997年、2010年侧重检查监督;2003年、2006年侧重提出议案。(3)层与层的关系:并列,均为人大及人大代表的职权。审设问时要关注:(1)设问所涉及的课本知识范围:政治生活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2)设问所考查的行为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所考察的角度:职权和作用。按照以上审题步骤,学生就能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的有效信息,为下一步答题做好准备。
2.指导学生善于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是考纲对考生的第二种能力要求。材料类试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题在书外”,但解决问题需借助书本知识,只有将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组织答案。这就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即不仅能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将所学知识网络化,形成体系。迅速调动和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如:38(1)考查的范围设定为政治生活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作用。如果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审题后就能迅速归类对号,落实到课、节、框,就可以少走弯路,避免误答其他知识点,否则,费时还不能得分。所以,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做好答题必需的知识储备。
调动起书本知识后,如何运用课本知识则是对学生能力的重要考查点之一。如:38(1)运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的知识回答此题时,就需抓好两个主体,即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围绕各自职权,阐述其所起作用。如,全国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有利于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法律保障,等等。
3.帮助学生有效论证和探讨问题
论证和探讨问题是考纲对考生的第三种能力要求。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大多体现在拓展和探究题上,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主观题的设置以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为背景,体现新课改的开放性、探究性理念,答案的设置具有开放性。如:2011新课标全国卷38(2)假使你是企业经营者,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此问设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从研发投入、人才引进、激励创新、科技合作、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展开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得分。
综合探究题背景材料虽然具有热点化、生活化的特点,但必然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寻找知识的支撑点。这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在此基础上提高辩证思考的能力,学会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看法灵活地组织答案。
4.教会学生正确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和阐释事物是考纲对考生的第四种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具体要求就是学生运用政治术语对政治现象作描述和阐释。观点要表达准确,分析要全面到位,逻辑要合理、思维要严密、层次要清晰。如:38(1)答案的组织分位三个层次:全国人大代表的提案权;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各层逐一展开,结合材料分析,最后起到作用。层次清楚,用语准确,逻辑结构严谨。
这种能力虽然体现在试卷上,但形成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平时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这是学生运用学科语言、逻辑严谨、文字准确地表述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事物特征的前提,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总之,政治主观题考查的是学科综合能力,年年有变化,年年有新意。但不管怎样变化,都是依托课本,提高能力。学生应夯实基础知识,把握答题关键,掌握答题技巧。通过练习、实战体会、揣摩、总结,学生成绩将不断提高。
关键词: 政治主观题 提高得分率 综合能力 关键
政治主观题多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特点是: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在做答时,部分学生面对大量背景材料无从下手,无法正确理解设问的指向性。因针对性不强,答得很多,得分却不多。如何才能有效提高主观题的分数是每位学生和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尝试针对考试所需的不同层次能力要求,对症下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引导学生学会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考纲对考生的第一种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其实就是审题过程,要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审好题至关重要。审题的关键有两审:一要审清材料,正确提取出材料的有效信息。要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就必须抓住关键,明确材料围绕的主题,挖掘出每层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在对材料进行逐层划分的基础上弄清层与层之间的关系。二要审好设问。设问是答题的思维切入点,在通览材料的同时必须关注设问。要审准设问,就必须准确审出试题设问规定的课本知识范围及试题设问考查的角度。
如2011新课标全国卷38(材料略):结合材料一,说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行使的职权及其作用。审材料时应抓住:(1)材料围绕的主题:科技进步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的作用。(2)每层材料的关键语句:1993年侧重立法;1997年、2010年侧重检查监督;2003年、2006年侧重提出议案。(3)层与层的关系:并列,均为人大及人大代表的职权。审设问时要关注:(1)设问所涉及的课本知识范围:政治生活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2)设问所考查的行为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所考察的角度:职权和作用。按照以上审题步骤,学生就能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的有效信息,为下一步答题做好准备。
2.指导学生善于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是考纲对考生的第二种能力要求。材料类试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题在书外”,但解决问题需借助书本知识,只有将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组织答案。这就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即不仅能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将所学知识网络化,形成体系。迅速调动和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如:38(1)考查的范围设定为政治生活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作用。如果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审题后就能迅速归类对号,落实到课、节、框,就可以少走弯路,避免误答其他知识点,否则,费时还不能得分。所以,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做好答题必需的知识储备。
调动起书本知识后,如何运用课本知识则是对学生能力的重要考查点之一。如:38(1)运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的知识回答此题时,就需抓好两个主体,即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围绕各自职权,阐述其所起作用。如,全国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有利于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为我国科技进步提供了法律保障,等等。
3.帮助学生有效论证和探讨问题
论证和探讨问题是考纲对考生的第三种能力要求。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大多体现在拓展和探究题上,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主观题的设置以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为背景,体现新课改的开放性、探究性理念,答案的设置具有开放性。如:2011新课标全国卷38(2)假使你是企业经营者,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此问设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从研发投入、人才引进、激励创新、科技合作、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展开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得分。
综合探究题背景材料虽然具有热点化、生活化的特点,但必然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寻找知识的支撑点。这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在此基础上提高辩证思考的能力,学会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看法灵活地组织答案。
4.教会学生正确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和阐释事物是考纲对考生的第四种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具体要求就是学生运用政治术语对政治现象作描述和阐释。观点要表达准确,分析要全面到位,逻辑要合理、思维要严密、层次要清晰。如:38(1)答案的组织分位三个层次:全国人大代表的提案权;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各层逐一展开,结合材料分析,最后起到作用。层次清楚,用语准确,逻辑结构严谨。
这种能力虽然体现在试卷上,但形成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平时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这是学生运用学科语言、逻辑严谨、文字准确地表述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事物特征的前提,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总之,政治主观题考查的是学科综合能力,年年有变化,年年有新意。但不管怎样变化,都是依托课本,提高能力。学生应夯实基础知识,把握答题关键,掌握答题技巧。通过练习、实战体会、揣摩、总结,学生成绩将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