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晨间活动结束了,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洗手、入厕,把脏兮兮的厕所留给了教师去打扫,但今天我特意不去收拾。第一个集体活动结束后,有的孩子刚走到厕所门口就惊叫起来:“好脏啊!老师,厕所里好难闻!怎么没冲啊?老师忘了吧!”更有孩子走到我面前略带责怪地说:“老师,卫生间还没收拾呢!”我假装才发现这一情况,皱着眉头说:“是啊,这么脏,怎么搞的?刚才还很干净啊!”我边说边走到水箱边轻轻地一拉绳子:“不是很简单吗?冲一下就干净了。”孩子们都不再作声了。
接着,我把曾在杂志上看到过批评国人缺乏公共卫生意识,厕所又脏又臭的事讲给孩子们听。听完后,孩子们议论开了:“我们中国的厕所怎么那么脏?”他们批评叔叔阿姨不讲卫生,行为习惯不好。这时,我说:“我们的厕所干净吗?”“今天不干净,以前挺干净的。”孩子们解释道。“为什么今天不干净?”“因为今天老师没打扫!”孩子们似乎振振有词。我说:“为什么要老师打扫呢?你们使用的厕所应该由自己冲洗,这样才能保持清洁。”沉默片刻后,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如果我们以后注意些,就可以保持厕所干净!”“我们自己设计一些标志贴在墙上,提醒大家要及时冲洗厕所!”于是,孩子们列举了以前被疏忽的细节,又讨论怎样一一避免和改正。我立即给予肯定:“对,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负起责任来,我们的厕所就能保持干净,我们也就不会成为杂志上说的那种不受欢迎的人了。”
从此以后,孩子们入厕时格外小心,而且用完厕所后主动冲洗。他们不仅注意自身的行为,还提醒他人。一直以来,收拾洗手间,给幼儿一个整洁干净的生活环境似乎是教师的职责,忘却了幼儿也应承担责任,比如他们可以冲洗便池,用轻便的拖把清理弄脏的地面,这些都是孩子完全有能力做到的,也是他们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我想,要提高国民的素质,是需要从诸如入厕这样的生活小事抓起的。
孩子为何倒菜
杨敏夏
午饭后,我看见盥洗室水槽里有许多被倒掉的菜。心想:这是哪个孩子不爱惜菜肴,我要好好教育他。于是我来到活动室,问:“水槽里的菜是谁倒的?”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佳佳!”“这样做对不对?”孩子们仍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我轻轻走到佳佳身边说:“佳佳,下次可不能再把菜倒掉了!”佳佳点点头。过了几天,我又发现水槽里有被倒掉的菜,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决定针对倒菜的事展开一次讨论。
当我把水槽里的菜拿到了幼儿面前时,活动室里顿时沸腾了。“谁把菜都倒掉了?”我便趁势引导幼儿猜想倒菜的主要原因。“不喜欢吃。”“不想吃。”“吃不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剩菜呢?”“让老师少盛点!”“把不爱吃的食物先告诉老师!”“能吃的多盛点,吃不下的少盛点!”
最后,我说:“不爱吃的或吃不下的小朋友可以先告诉老师,老师可以少盛点,但你们不可以不吃。”孩子们欣然答应。这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倒菜事件。这一事件也引发了我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在一日生活的许多环节中,我们常常不顾孩子的需要,统一要求,这也许已成为无意识行为。就像在给孩子盛饭菜时,不管孩子吃得下吃不下,爱吃不爱吃,都给他们盛一样多,这也许就是孩子倒饭菜的主要原因。其实哪怕给孩子盛菜盛饭这样的小事,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要,针对不同孩子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接着,我把曾在杂志上看到过批评国人缺乏公共卫生意识,厕所又脏又臭的事讲给孩子们听。听完后,孩子们议论开了:“我们中国的厕所怎么那么脏?”他们批评叔叔阿姨不讲卫生,行为习惯不好。这时,我说:“我们的厕所干净吗?”“今天不干净,以前挺干净的。”孩子们解释道。“为什么今天不干净?”“因为今天老师没打扫!”孩子们似乎振振有词。我说:“为什么要老师打扫呢?你们使用的厕所应该由自己冲洗,这样才能保持清洁。”沉默片刻后,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如果我们以后注意些,就可以保持厕所干净!”“我们自己设计一些标志贴在墙上,提醒大家要及时冲洗厕所!”于是,孩子们列举了以前被疏忽的细节,又讨论怎样一一避免和改正。我立即给予肯定:“对,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负起责任来,我们的厕所就能保持干净,我们也就不会成为杂志上说的那种不受欢迎的人了。”
从此以后,孩子们入厕时格外小心,而且用完厕所后主动冲洗。他们不仅注意自身的行为,还提醒他人。一直以来,收拾洗手间,给幼儿一个整洁干净的生活环境似乎是教师的职责,忘却了幼儿也应承担责任,比如他们可以冲洗便池,用轻便的拖把清理弄脏的地面,这些都是孩子完全有能力做到的,也是他们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我想,要提高国民的素质,是需要从诸如入厕这样的生活小事抓起的。
孩子为何倒菜
杨敏夏
午饭后,我看见盥洗室水槽里有许多被倒掉的菜。心想:这是哪个孩子不爱惜菜肴,我要好好教育他。于是我来到活动室,问:“水槽里的菜是谁倒的?”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佳佳!”“这样做对不对?”孩子们仍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我轻轻走到佳佳身边说:“佳佳,下次可不能再把菜倒掉了!”佳佳点点头。过了几天,我又发现水槽里有被倒掉的菜,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决定针对倒菜的事展开一次讨论。
当我把水槽里的菜拿到了幼儿面前时,活动室里顿时沸腾了。“谁把菜都倒掉了?”我便趁势引导幼儿猜想倒菜的主要原因。“不喜欢吃。”“不想吃。”“吃不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剩菜呢?”“让老师少盛点!”“把不爱吃的食物先告诉老师!”“能吃的多盛点,吃不下的少盛点!”
最后,我说:“不爱吃的或吃不下的小朋友可以先告诉老师,老师可以少盛点,但你们不可以不吃。”孩子们欣然答应。这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倒菜事件。这一事件也引发了我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在一日生活的许多环节中,我们常常不顾孩子的需要,统一要求,这也许已成为无意识行为。就像在给孩子盛饭菜时,不管孩子吃得下吃不下,爱吃不爱吃,都给他们盛一样多,这也许就是孩子倒饭菜的主要原因。其实哪怕给孩子盛菜盛饭这样的小事,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要,针对不同孩子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