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律令、自由及其启示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wenv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所确立的以自由为基础道德最高法则——道德律令。一方面,自由是道德律令的基础,道德律令反过来证明自由的存在;另一方面,道德律令与人的理性本性相结合,表现出严格命令的特征。尽管道德律令受到学者们的批评,但它仍然对后来的道德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第一,对道德和自由意志关系问题的启示;第二,对道德律令自身约束力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道德律令;自由;康德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071-02
  一般地,康德道德哲学旨在确立道德的最高原理,该原理必须具备普遍必然性。也即无论是在理论的意图中还是在实践的意图中,人们都能够按照该原理做出道德判断。然而,自康德道德律令问世以来,便受到批评者的指责和质疑。一些学者针对道德律令与自由的关系提出诘难;另一些学者对道德律令的约束力及其证明提出质疑。尽管康德道德哲学受到学者们的批评,但它对道德和自由意志的关系以及道德律令约束力问题的研究方面,都启发着当代伦理学家和道德哲学家对道德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一、道德律令
  康德之所以提出道德律令,是为了确立道德的最高原理。康德不同意休谟关于道德的“同情”观点,因此他提出道德依然具有原理。正如《纯粹理性批判》中那样,康德也为道德寻求最高的原理。一方面针对道德相对主义以及休谟道德哲学进行反驳;另一方面为道德最高原理奠基,即找到并且确立最高的道德法则。
  众所周知,康德对休谟道德哲学的批判,主要针对休谟把道德基础建立在人的情感之上。依休谟之见,人们的道德基础没有客观必然性只是人们同情感使然。显然,休谟延续了他经验主义一贯的立场,他指出道德必然涉及理性和情感的因素,而人们对待情感的态度一贯是贬低和排斥的认为情感只具有“盲目性、变幻性和欺骗性。”[1]显而易见,康德是不会同意休谟这一观点的。按康德的理解,“意志绝不直接由客体及其表象来规定,而是一种使理性的规则成为自己的行动动因(这样一个客体就能够成为现实的)的能力一样。”[2]康德把人理解成有理性的存在者(rational agent),并认为理性的本性是自由。
  毋庸置疑,康德的道德哲学“无非是找出并且确立道德性的最高原则,”[3]这也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任务。此外,针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所提出的义务观念,学者安斯库姆指出,“义务观念是一种仅仅在法律的语境中才有效的观念,”诸如“道德上错误的”说法,仅具有“纯粹的心理力量——之外没有任何可辨识的内容。”[4]对道德约束力的质疑显然会进一步引起对道德本身存在的怀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中的道德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竖起了反对道德约束力的旗帜,对道德价值和道德存在的客观性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其中,持道德怀疑论的学者麦凯主张,无论在认识论层面还是在存在论层面都找不到“某种客观价值或要求的实体或关系”[5]的存在。
  然而,康德哲学是基于人学的立场构建的,他把人理解为有理性的存在者,并宣称理性才是人的本性。正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说,“理性的一切兴趣(思辨的以及实践的)集中于下面三个问题:一是我能够知道什么?二是我应当做什么?三是我可以希望什么?”[6]。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目标,康德对人的理性能力进行批判的审查,从而为形而上学扫清道路,为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康德对人的理性能力的批判是极其细微的,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主要针对理论理性来考察的,对它的根源、认识范围和界限进行了规定。《实践理性批判》则是针对理性的实践能力研究的著作。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在康德理论中是同一个理性的不同应用,而不是两种理性能力。
  由此可见,康德道德哲学旨在确立一种道德的原理,而该原理必须要具备普遍必然性,因此道德的原理必定和必然性有密切的关联。然而,康德把道德律令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除非能够有效证明道德律令和自由的合法性,否则道德律令难逃独断论之嫌。
  二、道德律令与自由
  如果说,道德律令的有效性来源于人们的理性本性自由,那么问题是,理性的本性自由是否存在?如何证明自由的实在性成了康德所面临的问题。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以下简称《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分别给予了论证。
  康德在撰写《奠基》时,曾明确指出本著作的目的旨在“找出并且确立道德性的最高原则”[3]。显然,康德延续了《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方法,把知识的来源区分为先天和后天。同样地,在确立道德的法则时,康德宣称它必须来源于先天的范畴。用康德的话,“因为这两种认识都是通过与一个第三者的连接而相互结合起来,它们都可以在这个第三者中被发现。自由的积极概念造就了这个第三者,这个第三者不能像在自然原因中那样是感性世界的本性。”[3]由此可见,自由是从人的实践理性活动中揭示出来的,同时人的实践活动赋予了这种定言命令以有效性,因此道德法则对人是有效的。
  然而,康德在《奠基》中的论证是有漏洞的,自由只是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揭示出来,换句话说,自由在康德那里仍然没有被证明,只是一个独断的假设。因此,这一论证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学者阿利森认为康德在《奠基》中的演绎论证,至少有两个困难“第一个是在理智世界中,第二个是在意志或实践理性中。”[7]依照阿利森的观点,康德把理智世界作为避免陷入循环的做法是可取的,但康德却混淆了理智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区别。因此势必造成第一个困难,也即是从知性世界到理智世界的过渡是突兀的。第二困难紧跟第一个困难而来,用阿利森的话来说,“康德提到了一个知性世界,又提到一个理智世界,他从前者滑向后者,而没有充分辩护……拥有理性本应提供通向理智世界的入口,但它仅仅使我们到达知性世界。”[7]所以,阿利森对康德论证提出了批评并认为他的论证是失败的。毋庸讳言,康德不同意阿利森的观点,也会对他的批评做出如下辩护。康德曾明确表明,“一个知性世界只是一个立场”[3]即便是人们的理性无法全部把握知性世界里事物,但并不影响人们在实践的意义理解知性世界的概念,而且“实践理性根本没有因为设想自己进入一个知性世界而逾越自己的界限。”[3]不过,就康德文本来看,他有时使用概念确实不够严谨,但如果我们细心研读还是可以区别出概念的不同含义,比如知性世界(world of understanding)、理智世界(intellectual world)和理知世界(intelligible world)三个概念。按照康德的理解,三个概念各有所指它们适用的范围和界限也是不同。所以,阿利森对康德指责和批评是值得商榷的。   三、道德律令、自由的启示
  自康德提出道德律令以来,便受到批评者的指责和质疑。尤其是针对道德律令与自由的关系及其证明,学界历来存有争议。但即便如此,康德道德哲学不仅对道德和自由意志关系的研究问题,而且对道德律令的约束力本身的研究,都启发着当代伦理学家和道德哲学家对道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学者亨里希主张康德放弃了演绎论证方式,亨里希认为,“‘批判’最初的含义是指从所有可能的基础上说,将正确的与错误的区别开,将被证明的与被假设的区分开的这种活动。”[8]按照亨里希的思路,康德在奠基中一直要证明道德的最高法则,此时批判本身含有证明的意义,这也符合康德奠基的主旨。但到了《实践理性批判》时,康德用批判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从证明的意义转向了否定证明意义的一面。此外,贝克也赞同批判一词有两种含义,虽然表面看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使用了否定的含义,但完全可以作积极含义来解读。贝克认为,康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到并确立道德的最高原理,而《实践理性批判》“完备地说明实践理性的可能性、其范围和界限的原则”[2],这一点正是延续了奠基的思路,更重要的康德主张“除非是纯粹的,实践理性才能是立法的”[9]。所以,康德对道德法则的论证非但没有放弃,反而更加深化了此种论证。然而,康德的道德法则被很多学者批评为空洞的、无内容的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黑格尔的批评。他在《法哲学原理》中宣称,康德的道德主张是一种“为义务而尽义务的修辞或者演讲……空虚的形式主义。”[10]按照黑格尔的理解,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则不仅仅拥有形式,更要拥有具体的内容。只有形式和内容同时具备,我们才可以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道德的。然而,这种批评对康德是不公平的。康德所要做的是找到并确立道德的最高原理,基于这一目的用理论的抽象表达最合适不过,而且把道德法则作为一种形式也是行之有效的和在所难免的。康德反复重申,道德“不是教导我们如何得到幸福,而是教导我们如何配享幸福的科学的导论。”[11]
  综上所述,尽管康德道德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学者们的批评和诘难,但它在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康德道德哲学研究规模之大,可以说形成了“康德道德哲学产业。”面对众多研究成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对康德道德中自由意志和道德关系的研究;第二,对康德道德哲学中道德律令约束力的研究。不管是道德和自由意志的关系,还是道德律令的约束力问题,都启发着当代伦理学家和道德哲学家对道德问题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休谟.人性论(下)[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51.
  [2]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伊丽莎白·安斯库姆.现代道德哲学[C]//徐向东.美德伦理与道德要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41-58.
  [5]约翰.L.麦凯.伦理学:发明对与错[M].丁三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4.
  [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12.
  [7]Allison Henry E. Kant’s Theory of Freed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ersity Press,1990:227.
  [8]Henrich D.1997. The Deduction of the Moral Law[C]//Guyer P.Kant’s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Critical Essays. Rowman & Littlefield: 308.
  [9]Beck L W. 1960. A Commentary on Kant’s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M]. Chicago: Uniersity of Chicago Press:45.
  [1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 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37.
  [11]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8.
其他文献
摘 要:满洲族崛起时人口不足一百万人,最终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清王朝,这都仰仗于其崇文尚武与亲民爱国的伟大民族精神。崇文表现为文化国家;尚武表现为娴于骑射。亲民爱国一方面是以民为本;另一方面是理性爱国。这种高贵的民族精神属于满洲族,也属于中华民族,是人们追梦的动力之一。  关键词:满洲族;民族精神;崇文尚武;亲民爱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 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民族高校是各民族大学生汇聚之地,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缩影,所以,构建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必然对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推动力量。以西北民族大学的长期实践为基础,探讨构建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各民族大学生;共有精神家园;现实途径  中图
期刊
摘 要:苏格拉底是述而不作的哲学家,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其弟子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术界认为是能够基本反映苏格拉底思想的哲学篇章。《申辩篇》中苏格拉底首先提出“我对自己一无所知”,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原则,其哲学思想关注点开始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的现实世界。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的最大程度上的改善才是人生活的价值,即“美德即知识”这一原则的目的所在。苏格拉底把世界归结为一种善的目的,并始终在劝人们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思维是基于互联网的特征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包括了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迭代思维等具体内涵。以社会化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的对象,探索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和平台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和功能的创新,从而借助互联网思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社会化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
期刊
摘 要:自由主义民主观伴随着自由主义兴衰沉浮,始终不变的是自由主义对于民主的价值关怀。从萨托利的《民主新论》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第一,自由主义民主观着眼于现实,萨托利批判了过度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对民主现实的侵害,认为代议制民主和精英的存在是实现民主理想的必经之路;第二,自由主义民主观勇敢地追求理想,萨托利又批判了理想的衰竭导致民主理想的危机,应该从纠正错误的观念入手来拯救民主理想。街头政治运动
期刊
摘 要:网络教学互动兼具互动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文章以上海6所高校师生为调查对象,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互动的基本状况和实际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互动策略、互动主体、互动内容与形式三个维度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互动;应用;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共同努力的结果。国民党人士的贡献也是值得肯定的,长期被忽视的袁振英和陈溥贤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功绩值得发掘。由于地缘关系、中国留学生集中、本地社会主义思想浓厚等特点,日本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转渠道。而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新青年》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认识不深刻以及偏差等问题。  关键词:《新青年》;马克思主义;
期刊
摘 要:加强社区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功能,既是政府实现有效公共管理的理性选择,也是社区主动承担起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完成社会化这一职责的必然需求。而作为社区未成人教育的重要载体,未成年人社区活动场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哈尔滨市为例首先分析未成年人社区活动场所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未成年人社区活动场所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完善未成年人社区活动场所的对策,即提高重视,建立规划;加大力度
期刊
摘 要:刘亚洲的《大国策》从大战略的角度切入,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外交的大战略,给今天中国的外交战略带来很多的启迪和思考。习式外交的中国周边战略蓝图:东稳、西进、北合、南融以初见端倪。习式外交的战略核心是中美关系的战略博弈,中国外交的战略的真正力量是信仰,当务之急是统一国家精神,建立道德和社会主义信仰。  关键词:中国外交;战略构想;《大国策》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期刊
摘 要:文化实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城市文化更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城市文化惠民工程作为顺应公民需求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提升城市幸福感的重要举措,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政府只有扮演好引导者、监管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充分发挥职能,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激发群众内生文化活力,在打造服务型政府方面做活文章,在建设文化强市方面下足功夫,才能使文化惠民工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