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纽崔莱之父卡尔·宏邦,曾经是一个走投无路的“卢瑟”。
当今,中国年轻人以“卢瑟”称呼loser(失败者)。当他们感觉身心俱疲时,往往会用这个名字自嘲。
只要还有调侃的心力,心里总有一个扑闪扑闪的火苗。但如果像卡尔·宏邦一样,经历一连串的辍学、失业、破产、离婚,年过四十依然看来一事无成,口袋里只剩下24美元……黯淡的火苗会不会彻底熄灭?
谁也不会想到,短短数年后他成为纽崔莱品牌的创始人、世界营养补充剂产业之父。在纽崔莱品牌八十华诞之际,回首卡尔·宏邦浴火重生的传奇,重温他与中国的特殊缘分,我们看到的是蓬蓬勃勃的生命力。无论起落,他永远都在为生命充电。
过山车上的青春
卡尔是1887年出生在美国的瑞典移民第二代。他不愿平平淡淡地继承家族的珠宝生意,而是要按自己的梦想挥霍青春。
卡尔两次从大学辍学。在一百多年前,他就研发了一种以橡胶、木屑和其他原料合成的防水、防火的地板,听上去很像现在的复合地板。卡尔和朋友们狂热地推销,终于有人愿意尝试,但他们的事业与新铺的地板一样,很快开裂了。
这不过是失败清单上的一列而已。卡尔曾受杰克·伦敦小说的影响,到金光灿烂的西部寻找机会,却发现已有太多的人蓬头垢面在矿井里扑腾。但他看到了新契机:蓬勃壮大的石油公司正在开拓海外市场。卡尔很快把握机会,1915年的秋天,28岁的他作为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派驻中国的会计师,开始了第一次越洋航行。
第一站,上海。那时的外滩,还能看到嗷嗷叫的猪在笼子里吊上吊下。半个多世纪后,家人在车库的杂物里发现了一堆老照片,其中的一张摄于1916年夏天,卡尔穿着亚麻西装,系着休闲款领带,衬衫笔挺,右手拿着太阳帽。这身装束是纽约标准石油公司职员标准的夏季服装,他稳重而自信的脸上,已看不出早年挫折带来的印记。
虽然石油公司待遇优裕,热爱冒险的卡尔还是很快跳槽了。他加入了一家贸易公司,可以深入中国内地物色各种货品,这无疑是更自由也更富于挑战的工作。他对中文也颇有兴趣,为自己订下了学会三千个汉字的计划。时势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令所有人唏嘘。卡尔回到了美国,成为孤星造船公司的审计主管。1918年冬天,最严重的流行性感冒席卷世界,他病倒住院,而孤星公司也即将破产,失业在所难免。年过三十的他黯然神伤:自己不停地“折腾”,却似乎没有为世界带来什么可喜的变化,今后的命运也笼罩在迷雾中。
病愈出院,他回想在中国的游历,发现了中美日常生活的一大不同:在中国很少有人喝牛奶。卡尔认为由此造成的缺钙是不少中国人患软骨病的重要原因,而其中正有重大的商业机会。他兴冲冲地进入当时的三花乳品公司学习各种与牛奶生产相关的知识,毛遂自荐重返中国,成为三花罐装牛奶在中国的代理商。
牛奶生意迟迟没有起色。很久以后卡尔才知道了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多中国人天生是乳糖不耐受,无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喝牛奶会让他们感到腹胀甚至胃痛。
失落的卡尔又回到美国。很快,他发现了新机会。这次是与高露洁的合作。他凭借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和满腔热忱,获得了高露洁中国独家销售代理权。1924年,卡尔的公司成功发行股票,一时在投资市场颇受瞩目。卡尔似乎登上了事业的巅峰。他再次跨越大洋来到上海,新公司坐落在四川路上,听得到不远处外滩轮船的汽笛声。
正当生意蒸蒸日上,“海啸”却突如其来。1927年,中国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各地代理商受到极大冲击,卡尔不知道究竟有多少牙膏和香皂被各路军阀充公,他也无法还款给供货商。房子、车子、仆人、办公室……所有的心血和财富化为乌有,家庭也面临破裂。
这一年,他40岁。回到美国时,剩下的只有身上的西装和口袋里的24美元。他什么工作都做,从公交车司机、保姆、行政人员……当他在洛杉矶一家小医院里当经理时,收到了离婚申请书。卡尔来到沙漠边缘漫天沙尘的小城里,做钾肥化工公司的统计员。这里夏天的平均温度高达46摄氏度,他和很多年轻的单身汉一起,挥汗如雨地住在简陋的公司宿舍里。
在旁人的眼睛里,这次他是彻底完蛋了。
卡尔却相信,世界上只有一种失败,总是出现在彻底放弃之后。
人生是一幅大拼图
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绝地反击的经历来为别人烹制心灵鸡汤。在现场,每个人都本能地抗拒失败,只有时过境迁,他们才可能发现失败的巨大价值。
卡尔就是这样。不断跳槽,不断学习,永远都在充电。一次次接触新的领域,虽然每一次都铩羽而归,但各种经历却像一块块拼图一样,最后拼出的是美丽人生。
比如,他为了在中国开拓牛奶销售,曾在三花乳品公司位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工厂和研究所学习各种知识。在银光锃亮的管道前,他看到了牛奶均质化的过程:以高压催动新鲜牛奶流过大量细孔,乳脂被打散,通过高速转动的离心机分离奶油。他最感兴趣的是参观人造代乳的过程。代乳中的脂肪是廉价的椰脂,研究人员为了搞清楚代乳与全脂牛奶是否有同等的营养价值,展开了对照试验。他们发现用代乳饲养的牛和其他动物最后都病了,而如果在喂以代乳的同时配合绿叶饲料,动物就不会生病。
卡尔对此充满好奇,他想,动物患病,是不是正因为缺少某种营养,而绿叶饲料里恰恰就有这种成分?
20世纪初可谓营养学狂飙突进的时代,如同15世紀末开始的大航海时代,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航天时代一样。一个又一个发现接踵而至,就像一道道光束射向漆黑一片的夜空。世纪之初,人们坚信只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和水分就可以获得健康,直到1906年英国剑桥大学一位营养学家的研究报告指出,即使有了足量的这五种物质,一些老鼠仍有可能生病死亡,而在这五种之外补充摄入牛奶和蔬果的老鼠却能活得很健康,于是判断牛奶和蔬果可能含有重要的“辅助食品因素”。在1920年前,科学家们陆续找到了当时称为“脂溶性A”、“水溶性B”和“水溶性C”的三种维生素,发现这些物质摄入不足会引发视力问题和败血病等。卡尔十分热切地跟踪着这些营养学的最新进展。 如今,人们认为中国,尤其是上海,是纽崔莱创始人卡尔·宏邦的灵感发源地。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中医药文化,让他找到了人生和事业拼图上最重要的一块。
确实,最早促使他思考的,还是在中国时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卡尔发现,他的一些欧美朋友和同事在华生活条件可谓十分优越,但只要在东方工作一年,身体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问题,变得逐渐衰弱。一旦回家休假,却又能很快恢复健康。他们都想当然地认为,生命力下降是由于东方的气候和环境造成的,而且因为这里的食物里有各种病菌。卡尔却相信他们的衰弱不是因为吃了什么,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吃什么。因为那些农村里以蔬果和谷物为食的人,健康状况一般看上去要比城里人好得多。
卡尔特别喜欢在江南的郊外远足,有时候会走得很远,甚至迷路。正是在远足时,卡尔偶然发现了农家日常的一种蔬菜:草头。立夏节气,江南人还会把“草头”碾碎后掺入面粉,做成叫“草头摊粞”的饼,据说吃了摊粞不会疰夏……他马上联想起自己在三花公司的美洲牧场上看到的景象:那些以紫花苜蓿为主要饲料的奶牛,能产出更多牛奶,毛色也十分漂亮。而中国江南农家食用的“草头”,学名正是苜蓿!
一块块拼图,从不同的时空聚拢来……
卡尔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生意一帆风顺的时候,他也会时常给生活增加许多“作料”。当时,他住在上海的巨籁达路(今巨鹿路),他在这里开始了各种别出心裁的试验:把酵母、米糠之类加进早餐谷物,把骨头磨碎混进肉汤,用煮土豆的水当营养汤……他自嘲很多食谱“连上帝也会觉得恶心”,比如把牛奶、海草、鱼油、小麥胚芽油、动物肝脏、紫花苜蓿、西洋菜、酵母和荷兰芹混在一起的大杂烩,由生锈铁钉浸过的水做成的铁质饮料,洒上贝壳粉末的富钙食品。他对营养学的热情匪夷所思,常常让家人和朋友无可奈何。
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年轻人略带疯狂的不务正业。而年过四十,当卡尔的人生不断走下坡路时,他又回想起当年的这些试验,回想起读过的那些营养学书籍和论文,回想起提取营养物质、为人们的健康充电的美好理想。于是,试验又开始了。他在加州的巴巴拉岛上建了一个小实验室,白天打工挣钱维持生计,业余时间全力投入研究,下决心以紫花苜蓿为重点,从植物原料中找到营养补充剂配方。
此时,十几年前在石油公司接受培训时学到的各种溶剂、分馏和真空蒸馏的方法,又给了他莫大的帮助。他和妻子清早5点起床,带上手推车到紫花苜蓿田里,用自制的镰刀工具收割紫花苜蓿,进行干燥和碾磨,然后与其他植物原料混合,再把溶液真空蒸馏,最后得到浓缩的营养素。
1934年9月,他终于找到一种方法,利用植物最富营养的部分,通过独特工艺除去水分和纤维,最后得到含有丰富天然植物成分的粉末。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食品。也正是那一年,卡尔·宏邦成立了加利福尼亚州维生素有限公司。
1938年的《圣安娜报》曾经这样报道:
维生素在过去几年引发了一阵狂热,不过没有人真正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没有人见过维生素的面目,也没有人亲手拿起过维生素……奥兰治县一个最不平凡的工业项目就是生产维生素及矿物质浓缩素,为现代人补充缺乏的饮食营养。它的生产基地就在巴巴拉小岛,由 “加州维生素销售公司”的“维生素头目”——卡尔·宏邦主管。宏邦笑言他的工厂的运作就像人类的胃,把天然食品的营养提取出来。究竟如何提取,这是他的商业机密,我们无从得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产品是从米糠、麦糠、酵母、橘类植物及许多像紫花苜蓿等绿色植物中萃取而来的。
如今在美国洛杉矶的纽崔莱健康中心陈列室里,还能看到许多当年卡尔·宏邦自制的工具,看得出他心灵手巧,而且富有创意。他曾经回忆自己起初制作胶囊的过程:一只黄铜制的盘子,上面有100个小洞,要用积木垫起黄铜盘,小洞里放进半截胶囊与盘口对齐,再用抹刀把营养素粉剂填进胶囊,然后小心地把另一半胶囊盖上……
卡尔把这些营养素补充剂分送给朋友和邻居,满心希望得到一片叫好声,可是却无声无息。于是他在拜访时会悄悄看一眼他们的药箱,常常发现自己的赠品原封不动。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营养素补充剂”是什么,当然也不会觉得有必要服用。卡尔将产品寄给商店委托代销,生意也十分清淡。他最忠实的“主顾”,是儿子山姆。山姆·宏邦常常告诉别人,自己应该是世界上食用纽崔莱产品年头最长的人——从1936年开始从未间断!
“纽崔莱”(Nutrilite)一词是俄勒冈大学的罗杰·威廉斯的创造,用来代表一些与维生素相似、分量虽少却对人体非常重要的营养素。卡尔很喜欢这个名字,他写信给罗杰·威廉斯询问使用的可能性,对方欣然允诺。于是,他将自己的公司注册为纽崔莱公司。
经历了似乎没有尽头的惨淡经营,纽崔莱公司在上世纪40年代开始迎来了转机。当时,人们开始逐步了解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而卡尔设计的“面对面销售计划”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他的产品。1948年,纽崔莱王牌产品——倍立健片在美国诞生,纽崔莱一举成名,销售蒸蒸日上。
卡尔此时已是富甲一方。但当他回忆起成功后最开心的事情时,想起来的却是一次与朋友的重逢。在上海的时候,有个朋友听过卡尔的“布道”,知道了绿叶植物汤富有营养,铁锈钉子汤可以补铁,贝壳粉可以补充钙和磷……当面他频频点头,转身却嘲笑卡尔的“怪癖”。二战降临,那个朋友被日军抛入集中营,在押人员没有足够的食物,脚气病、败血症、糙皮症等都开始出现。在最痛苦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当年种种可怕的“食谱”,开始悄悄实践,最后和一批伙伴居然“可以健康地活着离开集中营,比许多人幸运多了”。当他在美国再遇卡尔,言语中都是感激。
卡尔成功了,在经历过无数惶恐迷惘之后。真实的人生总是坑坑洼洼,不像一次次渲染上光后的励志故事那样簇新而闪亮。
你可以把它视作又一个圆了的美国梦。而梦开始的地方,是遥远的中国。
1998年,纽崔莱又作为安利的品牌进入中国,很快成为保健品市场领导品牌。
2003年,卡尔·宏邦逝世30年后,纽崔莱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总裁山姆·宏邦博士曾经和家人一起,到上海寻找父亲当年的足迹。
那是一次令人颇有穿越感的寻访。他们走在巨鹿路上,依靠历史学家的帮助,寻找数十年前年那座花园洋房的踪迹。停留在黑白照片上的影像突然鲜活起来,卡尔的孙女莎莉说:这里的色彩如此鲜明,让我很惊讶!市场上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各种颜色的蔬菜水果,还有漂亮的小区和公园,绿草如茵,一切都很可爱,还有,这里的人们是如此可亲而且友善。
世界不一样了。而卡尔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多了一些。
当今,中国年轻人以“卢瑟”称呼loser(失败者)。当他们感觉身心俱疲时,往往会用这个名字自嘲。
只要还有调侃的心力,心里总有一个扑闪扑闪的火苗。但如果像卡尔·宏邦一样,经历一连串的辍学、失业、破产、离婚,年过四十依然看来一事无成,口袋里只剩下24美元……黯淡的火苗会不会彻底熄灭?
谁也不会想到,短短数年后他成为纽崔莱品牌的创始人、世界营养补充剂产业之父。在纽崔莱品牌八十华诞之际,回首卡尔·宏邦浴火重生的传奇,重温他与中国的特殊缘分,我们看到的是蓬蓬勃勃的生命力。无论起落,他永远都在为生命充电。
过山车上的青春
卡尔是1887年出生在美国的瑞典移民第二代。他不愿平平淡淡地继承家族的珠宝生意,而是要按自己的梦想挥霍青春。
卡尔两次从大学辍学。在一百多年前,他就研发了一种以橡胶、木屑和其他原料合成的防水、防火的地板,听上去很像现在的复合地板。卡尔和朋友们狂热地推销,终于有人愿意尝试,但他们的事业与新铺的地板一样,很快开裂了。
这不过是失败清单上的一列而已。卡尔曾受杰克·伦敦小说的影响,到金光灿烂的西部寻找机会,却发现已有太多的人蓬头垢面在矿井里扑腾。但他看到了新契机:蓬勃壮大的石油公司正在开拓海外市场。卡尔很快把握机会,1915年的秋天,28岁的他作为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派驻中国的会计师,开始了第一次越洋航行。
第一站,上海。那时的外滩,还能看到嗷嗷叫的猪在笼子里吊上吊下。半个多世纪后,家人在车库的杂物里发现了一堆老照片,其中的一张摄于1916年夏天,卡尔穿着亚麻西装,系着休闲款领带,衬衫笔挺,右手拿着太阳帽。这身装束是纽约标准石油公司职员标准的夏季服装,他稳重而自信的脸上,已看不出早年挫折带来的印记。
虽然石油公司待遇优裕,热爱冒险的卡尔还是很快跳槽了。他加入了一家贸易公司,可以深入中国内地物色各种货品,这无疑是更自由也更富于挑战的工作。他对中文也颇有兴趣,为自己订下了学会三千个汉字的计划。时势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令所有人唏嘘。卡尔回到了美国,成为孤星造船公司的审计主管。1918年冬天,最严重的流行性感冒席卷世界,他病倒住院,而孤星公司也即将破产,失业在所难免。年过三十的他黯然神伤:自己不停地“折腾”,却似乎没有为世界带来什么可喜的变化,今后的命运也笼罩在迷雾中。
病愈出院,他回想在中国的游历,发现了中美日常生活的一大不同:在中国很少有人喝牛奶。卡尔认为由此造成的缺钙是不少中国人患软骨病的重要原因,而其中正有重大的商业机会。他兴冲冲地进入当时的三花乳品公司学习各种与牛奶生产相关的知识,毛遂自荐重返中国,成为三花罐装牛奶在中国的代理商。
牛奶生意迟迟没有起色。很久以后卡尔才知道了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多中国人天生是乳糖不耐受,无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喝牛奶会让他们感到腹胀甚至胃痛。
失落的卡尔又回到美国。很快,他发现了新机会。这次是与高露洁的合作。他凭借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和满腔热忱,获得了高露洁中国独家销售代理权。1924年,卡尔的公司成功发行股票,一时在投资市场颇受瞩目。卡尔似乎登上了事业的巅峰。他再次跨越大洋来到上海,新公司坐落在四川路上,听得到不远处外滩轮船的汽笛声。
正当生意蒸蒸日上,“海啸”却突如其来。1927年,中国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各地代理商受到极大冲击,卡尔不知道究竟有多少牙膏和香皂被各路军阀充公,他也无法还款给供货商。房子、车子、仆人、办公室……所有的心血和财富化为乌有,家庭也面临破裂。
这一年,他40岁。回到美国时,剩下的只有身上的西装和口袋里的24美元。他什么工作都做,从公交车司机、保姆、行政人员……当他在洛杉矶一家小医院里当经理时,收到了离婚申请书。卡尔来到沙漠边缘漫天沙尘的小城里,做钾肥化工公司的统计员。这里夏天的平均温度高达46摄氏度,他和很多年轻的单身汉一起,挥汗如雨地住在简陋的公司宿舍里。
在旁人的眼睛里,这次他是彻底完蛋了。
卡尔却相信,世界上只有一种失败,总是出现在彻底放弃之后。
人生是一幅大拼图
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绝地反击的经历来为别人烹制心灵鸡汤。在现场,每个人都本能地抗拒失败,只有时过境迁,他们才可能发现失败的巨大价值。
卡尔就是这样。不断跳槽,不断学习,永远都在充电。一次次接触新的领域,虽然每一次都铩羽而归,但各种经历却像一块块拼图一样,最后拼出的是美丽人生。
比如,他为了在中国开拓牛奶销售,曾在三花乳品公司位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工厂和研究所学习各种知识。在银光锃亮的管道前,他看到了牛奶均质化的过程:以高压催动新鲜牛奶流过大量细孔,乳脂被打散,通过高速转动的离心机分离奶油。他最感兴趣的是参观人造代乳的过程。代乳中的脂肪是廉价的椰脂,研究人员为了搞清楚代乳与全脂牛奶是否有同等的营养价值,展开了对照试验。他们发现用代乳饲养的牛和其他动物最后都病了,而如果在喂以代乳的同时配合绿叶饲料,动物就不会生病。
卡尔对此充满好奇,他想,动物患病,是不是正因为缺少某种营养,而绿叶饲料里恰恰就有这种成分?
20世纪初可谓营养学狂飙突进的时代,如同15世紀末开始的大航海时代,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航天时代一样。一个又一个发现接踵而至,就像一道道光束射向漆黑一片的夜空。世纪之初,人们坚信只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和水分就可以获得健康,直到1906年英国剑桥大学一位营养学家的研究报告指出,即使有了足量的这五种物质,一些老鼠仍有可能生病死亡,而在这五种之外补充摄入牛奶和蔬果的老鼠却能活得很健康,于是判断牛奶和蔬果可能含有重要的“辅助食品因素”。在1920年前,科学家们陆续找到了当时称为“脂溶性A”、“水溶性B”和“水溶性C”的三种维生素,发现这些物质摄入不足会引发视力问题和败血病等。卡尔十分热切地跟踪着这些营养学的最新进展。 如今,人们认为中国,尤其是上海,是纽崔莱创始人卡尔·宏邦的灵感发源地。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中医药文化,让他找到了人生和事业拼图上最重要的一块。
确实,最早促使他思考的,还是在中国时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卡尔发现,他的一些欧美朋友和同事在华生活条件可谓十分优越,但只要在东方工作一年,身体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问题,变得逐渐衰弱。一旦回家休假,却又能很快恢复健康。他们都想当然地认为,生命力下降是由于东方的气候和环境造成的,而且因为这里的食物里有各种病菌。卡尔却相信他们的衰弱不是因为吃了什么,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吃什么。因为那些农村里以蔬果和谷物为食的人,健康状况一般看上去要比城里人好得多。
卡尔特别喜欢在江南的郊外远足,有时候会走得很远,甚至迷路。正是在远足时,卡尔偶然发现了农家日常的一种蔬菜:草头。立夏节气,江南人还会把“草头”碾碎后掺入面粉,做成叫“草头摊粞”的饼,据说吃了摊粞不会疰夏……他马上联想起自己在三花公司的美洲牧场上看到的景象:那些以紫花苜蓿为主要饲料的奶牛,能产出更多牛奶,毛色也十分漂亮。而中国江南农家食用的“草头”,学名正是苜蓿!
一块块拼图,从不同的时空聚拢来……
卡尔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生意一帆风顺的时候,他也会时常给生活增加许多“作料”。当时,他住在上海的巨籁达路(今巨鹿路),他在这里开始了各种别出心裁的试验:把酵母、米糠之类加进早餐谷物,把骨头磨碎混进肉汤,用煮土豆的水当营养汤……他自嘲很多食谱“连上帝也会觉得恶心”,比如把牛奶、海草、鱼油、小麥胚芽油、动物肝脏、紫花苜蓿、西洋菜、酵母和荷兰芹混在一起的大杂烩,由生锈铁钉浸过的水做成的铁质饮料,洒上贝壳粉末的富钙食品。他对营养学的热情匪夷所思,常常让家人和朋友无可奈何。
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年轻人略带疯狂的不务正业。而年过四十,当卡尔的人生不断走下坡路时,他又回想起当年的这些试验,回想起读过的那些营养学书籍和论文,回想起提取营养物质、为人们的健康充电的美好理想。于是,试验又开始了。他在加州的巴巴拉岛上建了一个小实验室,白天打工挣钱维持生计,业余时间全力投入研究,下决心以紫花苜蓿为重点,从植物原料中找到营养补充剂配方。
此时,十几年前在石油公司接受培训时学到的各种溶剂、分馏和真空蒸馏的方法,又给了他莫大的帮助。他和妻子清早5点起床,带上手推车到紫花苜蓿田里,用自制的镰刀工具收割紫花苜蓿,进行干燥和碾磨,然后与其他植物原料混合,再把溶液真空蒸馏,最后得到浓缩的营养素。
1934年9月,他终于找到一种方法,利用植物最富营养的部分,通过独特工艺除去水分和纤维,最后得到含有丰富天然植物成分的粉末。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食品。也正是那一年,卡尔·宏邦成立了加利福尼亚州维生素有限公司。
1938年的《圣安娜报》曾经这样报道:
维生素在过去几年引发了一阵狂热,不过没有人真正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没有人见过维生素的面目,也没有人亲手拿起过维生素……奥兰治县一个最不平凡的工业项目就是生产维生素及矿物质浓缩素,为现代人补充缺乏的饮食营养。它的生产基地就在巴巴拉小岛,由 “加州维生素销售公司”的“维生素头目”——卡尔·宏邦主管。宏邦笑言他的工厂的运作就像人类的胃,把天然食品的营养提取出来。究竟如何提取,这是他的商业机密,我们无从得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产品是从米糠、麦糠、酵母、橘类植物及许多像紫花苜蓿等绿色植物中萃取而来的。
如今在美国洛杉矶的纽崔莱健康中心陈列室里,还能看到许多当年卡尔·宏邦自制的工具,看得出他心灵手巧,而且富有创意。他曾经回忆自己起初制作胶囊的过程:一只黄铜制的盘子,上面有100个小洞,要用积木垫起黄铜盘,小洞里放进半截胶囊与盘口对齐,再用抹刀把营养素粉剂填进胶囊,然后小心地把另一半胶囊盖上……
卡尔把这些营养素补充剂分送给朋友和邻居,满心希望得到一片叫好声,可是却无声无息。于是他在拜访时会悄悄看一眼他们的药箱,常常发现自己的赠品原封不动。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营养素补充剂”是什么,当然也不会觉得有必要服用。卡尔将产品寄给商店委托代销,生意也十分清淡。他最忠实的“主顾”,是儿子山姆。山姆·宏邦常常告诉别人,自己应该是世界上食用纽崔莱产品年头最长的人——从1936年开始从未间断!
“纽崔莱”(Nutrilite)一词是俄勒冈大学的罗杰·威廉斯的创造,用来代表一些与维生素相似、分量虽少却对人体非常重要的营养素。卡尔很喜欢这个名字,他写信给罗杰·威廉斯询问使用的可能性,对方欣然允诺。于是,他将自己的公司注册为纽崔莱公司。
经历了似乎没有尽头的惨淡经营,纽崔莱公司在上世纪40年代开始迎来了转机。当时,人们开始逐步了解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而卡尔设计的“面对面销售计划”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他的产品。1948年,纽崔莱王牌产品——倍立健片在美国诞生,纽崔莱一举成名,销售蒸蒸日上。
卡尔此时已是富甲一方。但当他回忆起成功后最开心的事情时,想起来的却是一次与朋友的重逢。在上海的时候,有个朋友听过卡尔的“布道”,知道了绿叶植物汤富有营养,铁锈钉子汤可以补铁,贝壳粉可以补充钙和磷……当面他频频点头,转身却嘲笑卡尔的“怪癖”。二战降临,那个朋友被日军抛入集中营,在押人员没有足够的食物,脚气病、败血症、糙皮症等都开始出现。在最痛苦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当年种种可怕的“食谱”,开始悄悄实践,最后和一批伙伴居然“可以健康地活着离开集中营,比许多人幸运多了”。当他在美国再遇卡尔,言语中都是感激。
卡尔成功了,在经历过无数惶恐迷惘之后。真实的人生总是坑坑洼洼,不像一次次渲染上光后的励志故事那样簇新而闪亮。
你可以把它视作又一个圆了的美国梦。而梦开始的地方,是遥远的中国。
1998年,纽崔莱又作为安利的品牌进入中国,很快成为保健品市场领导品牌。
2003年,卡尔·宏邦逝世30年后,纽崔莱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总裁山姆·宏邦博士曾经和家人一起,到上海寻找父亲当年的足迹。
那是一次令人颇有穿越感的寻访。他们走在巨鹿路上,依靠历史学家的帮助,寻找数十年前年那座花园洋房的踪迹。停留在黑白照片上的影像突然鲜活起来,卡尔的孙女莎莉说:这里的色彩如此鲜明,让我很惊讶!市场上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各种颜色的蔬菜水果,还有漂亮的小区和公园,绿草如茵,一切都很可爱,还有,这里的人们是如此可亲而且友善。
世界不一样了。而卡尔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