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举一反无穷”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a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语文教学改革,人们总是提出种种多样化的教学要求,多元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模式,却不懂得腾出大量时间和精力。须知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内容。
  “举一反无穷”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
  有人认为,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不适用于语言的学习,恰恰相反,语言的学习应该是“举三反一”。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的。婴儿学口语的例子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一言不会,一周岁左右说出最简单的“妈、爸、水”等词,2周岁左右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说出奇妙的句子。为什么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之高。以平均每天听大人100句话计算,每句话10个字,每天就是1000字,一年365天就是365000字,两年就是730000字!那就是说,孩子学会口语,等于两年“读”(用耳)了五六部长篇小说!所以他得出结论,语言学习的规律决不是“举一反三”。
  显然他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样的道理太肤浅了,结论也就太武断。然而语文教学却一直受这种意识的影响,导致现代许多语言学专家都一致认为,语法的学习是不重要的。笔者不能不说这是专业化教育产生的一个典型的片面认识。
  我们来看孔子提出的“举一反三”的实质是什么?毫无疑问,它是为了通过尽可能少的学习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爱因斯坦为什么把相对性原理确立为它是基石之一呢?如果规律是无穷多的,那么我们人类就无法了解这个既是现象无穷又是规律无穷的世界。我们就会永远像动物那样天天处在茫然中。现代科学正是以探索有限的规律来演绎无穷的结论,让我们克服种种无知,使一切井然有序。中国现代比古代的一个巨大的意识进步就是变“举一反三”为“举一反无穷”,没有这样的认识,就不知道如今知识会大爆炸的原由。语言的学习也不例外。
  不得不承认,掌握语言需要大量的初始语句。因为人的大脑总需要大量初始的原料才能进行加工处理。在我国,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每人处于汉语、汉字、汉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只要不是哑巴)上小学时就已经具备了学习语言的初始材料。而语文的教学是为了实现语言质量的提升,使之更纯粹,更严谨,更具逻辑性和艺术性。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活动,满足科学、艺术发展的需要。但前面的数字说明,学好一门语言要接触很多词句。而事实上,大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只追求故事情节的刺激性,很少去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艺术性,而对作品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很多是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才逐渐感悟到的。赫尔曼·黑塞说过“有些人,见书就读,然而一切全都白费,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的人就是会举一反三的人,就是把书读活的人;相反的,读了一辈子书,而一切全都白费的人,正是不能把握语言学习规律者的悲哀。
  如何解决精力有限,语言知识无穷这一矛盾?那就要抓住有限规律,运用推理、猜想等去解决问题。
  这么看来,轻视语法是不应该的,因为语法正是从繁复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出来的最基本的规律。从英语和汉语的比较来看,英语的语法远远比汉语严密和繁多。如此相对而言,英语国家淡化语法,是正常的,而汉语不重视语法是不正常的。中文作品大都是简单句。而由英文翻译过来的作品,却有大量难懂的句子。汉语的语法几乎全是正装的。极少有语序的倒装。这样简单的结构,肯定便于学习,事实上,由于汉语的语法相对简单,要准确地用汉语表达思想就更需要通过句子前后的关系来理解。如果我们不让学生懂得我们语言的特点,他们在学习语文(包括学习其他学科)时,就会走很多弯路,费很多周折,就很可能没有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描述复杂事物的能力。语法学习不仅是为了让我们的语言更规范,而且是迅速提高语言扩展能力的有效方法,语法规律是“一”由它派生的语句就是“无穷”。这里的“无穷”不光指创造出无穷的句子,还包括理解符合这一语法规律的“无穷”的句子的语意。
  此外,对于有特点的或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我们也要进行研究,把握其规律或特点,以便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无穷。例如有个学生在一篇名为《坚硬的爱》的文章中,读到这样一句话:“爸爸在我头上折腾了半天才弄出个类似辫子的东西”很是欣赏。一分析这句话是通过写父亲的笨拙来表现对女儿的爱,就要求学生模仿这句话,于是就有了 :“爸爸在厨房里折腾了半天,才弄出个类似西红柿蛋汤的东西。”;“我在储藏室里折腾了一天,才弄出个类似飞机的东西。”;“爱因斯坦在制作室里折腾了几天,才弄出个类似小板凳的东西。”……
  笔者坚持语文教学也应遵守“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本质上是生活的映射,事物运动变化的映射。承认生活有规则,承认事物有规律,则就会承认语言的的规律。也就是说,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只是不同的语言,摆的位置,组合的方式不同。再比如,记叙一件事,都要有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此外,下定义、作诠释、作说明等等,都有其语言表达规律。假如在语言教学中,经常对此做一些规律的总结,并举一反三,则不仅能让学生逐渐清晰语言的共同结构特点,而且也能大大提高学生阅读思考的清晰度,从而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对母语外的其他语种的学习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当然,语言扩展也需要大量朗读和阅读,我向来主张学生要多阅读,广泛阅读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还能开阔视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积淀文化底蕴。但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对人的精神的陶冶,是对人文的关怀,语文作为工具学科,不能忽视对语言的具体到位的训练,而语文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更需要坚持“举一反三”的原则。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理解语言的特点和一般规律,并具体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就能把阅读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也才能让他们真正享受到阅读的无穷乐趣。当然我们也不能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了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在传授语言规律的同时要注重语言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语言发展空间。
  
  (黄秀红江苏省江都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Micro RNA-100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征及结直肠癌细胞耐药的关系。方法采集10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变组织(研究组)和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旁组织(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通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主要种植作物--烤烟为试验材料,分析烤烟不同生育期(团棵期、现蕾期、成熟期)的根系固土能力特征。应用锚杆拉力计和自行设计的剪切箱对不同生育期烤烟根系的
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师生关系的蜕变、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合作愿望的提高、探索热情的持续高涨,使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发言不必举手,想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中,福建省的颇为抢眼,现转录如下:创新思维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先挑出3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文思泉涌,扬扬洒洒,下笔千言;而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搜肠刮肚,无话可说。这两种学生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有创作灵感。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对老师的作用作了精辟的概括——传道、授业、解惑。按照他的说法,“授业”应该与“传道”不同。
新型图书馆需要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更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图书馆员必须掌握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及
最近有作者反映,有人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社”名义或与本编辑部合作的名义向作者征稿,并向作者收取版面费,以达到诈骗目的。为避免作者受骗,本编辑部特此声明:
小学生作文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其提出过高、过难、过急的要求,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小学生作文教学应该回归儿童生活。
“乐府三璧”之一的《木兰诗》作为传统名篇,被选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课本。课文大多数注释遵循文言文翻译的“信雅达”原则,这对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