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管理理念落伍,管理模式滞后,评价机制单一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象。面对新的形势,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政治理念为基石,以公共道德精神为支点,以奖励约束机制为杠杆,努力创设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超越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学生管理 政治理念 公共道德精神 奖励约束机制
  
  高等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1.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循着科学的轨道健康运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推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能不能坚持与时俱进,能不能开展工作创新,能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2.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和谐因素。
  2.1 管理理念的落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观念陈旧,缺乏先进思想指导的现象。高校逐年扩招,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加。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法轮功”等邪教势力的渗透,贪污、腐败现象的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负面作用等,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复杂。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压力、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有待于引导、教育。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学生只是被管理的对象,从决策到实施,都是管理者包办,很少听从学生的意见。
  2.2 管理模式的滞后。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有着不少弊端,自觉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管理对象,对学生的训导多,平等交流的机会少;管理的色彩浓,服务的色彩淡。随着依法治国国策的逐步推进,学生们的维权意识在加强,而传统管理模式法治化程度较低,对于学生与高校间的关系属于何种法律关系、各方权利和义务内容如何以及如何才能做到学生管理法制化等问题,缺乏更多的深入研究。诸多新问题、新变化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多年来形成的较为单一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2.3 评价机制的单一。高校对学生进行评价,其本质在于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的活动,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导向。传统的评价机制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传统的学生管理体现出要求整齐划一、大一统的思想倾向,对学生的评价、鉴定、奖励、就业推荐等一般以学生平均状况为基准,按每个学生的相对成绩表现划分等级。这种评价会给学生这样一个意识:考试分数高的同学就是能力强的学生,考试分数高就会有好前途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种重统一、轻个性的模式化管理目标显然不利于学生主体结构的充分发展。
  
  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如何掌握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积极帮助大学生克服和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了学生管理工作,那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政治理念为基石,以公共道德精神为支点,以奖励约束机制为杠杆,努力创设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超越的管理模式。
  3.1 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具体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学生管理者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管理工作当中一方面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對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意味着必须自觉地重新思考和认识价值观上可能有的偏颇和片面化,努力求索一种适应时代与个人真正需要的综合的价值观取向,平衡地看待经济成就、民主和公民意识等重要的人生目标,力求使自己平衡地、全面地获得所有这些人生意义的取向。
  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就是要“扬长补短”。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大学阶段作为人生丰富内涵的重要发展阶段,重要的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扬长补短”,既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又要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素养与能力,协调自身发展的“营养”平衡。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更新,如果没有学会如何学习和求知,仅靠学校传授的知识,仅仅满足于考试“过关”,学生们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难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3.2 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以政治理念为基石。在学生管理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师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坚持深入进行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激发出他们学习、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3.3 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以公共道德精神为支点。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确立什么样的信仰、信念,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民族复兴、国家独立发展和繁荣的高度来看,对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和技术上的要求,更需要有政治上的要求。
  开展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发展,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体力、智力、创造力、活动能力与道德素质协调发展之人,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4 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以奖励约束机制为杠杆。科学的评价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导向。首先,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的目标、标准、指标极其权重,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通过奖励或约束他们的行为,从而确定他们在大学阶段成为优秀学生的努力方向。科学的评价标准应该建立在道德、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从全方位评价学生。其次,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构建和实施评价体系时,如何使各项指标能真实地体现出评价目标的要求、各指标的权重是否合理等环节都需要通过科学的、专门的反复论证才能获得。我们要高度认识学生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复杂性,进而考虑到构建的难度,构建一个公正、科学、客观、合理的现代学生评价体系。在实施评价过程中,要依法进行、依照制度进行评价,对于符合规章制度的行为予以褒扬,优秀者予以奖励,比如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予以批评,情节严重者予以纪律处分。通过奖励约束机制,引导大学生的行为,达到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3.5 学生管理工作要坚持强化“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超越”实质就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积极实践学生的“自我管理”,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在工作中既要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客体,更要注意发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消除对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依赖思想,使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学生骨干的培养和管理,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引导他们在学风、校风建设,学校教学改革,学生工作等方面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在学生管理中,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实践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体现了学生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陈艳.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创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 魏可嘉、陈京辉、李超.浅谈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第11期
  3 熊伟.试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7.第1期
  4 谭秀森.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N].光明日报.2006.10.30
  5 周丽娟.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http: //www.ycu.com.cn/news/html/?163.html.2007-6-29/2009-6-15
其他文献
【摘要】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要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就必须不断学习,让学生会学是教师必须担负的责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同样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要使学法指导进行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勤记笔记,及时复习,反复练习;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学法指导,如:归纳指导法、对比指导法、解答说理法、启
期刊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生讨厌数学课,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数学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转化差生是数学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本人结合几年来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谈谈自己转化数学差生的几点经验。    1.认真分析,全面了解,掌握数学差生的主要特征。    1.1 基础差,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小学数学学习,偏重单向思维,只问结果,少问原因,进入初中阶段,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没能及时适应,造成学习吃力。  1.2
期刊
有些同学总认为数学是门令人生畏的科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数学课较为枯燥、抽象难懂。每逢上数学课,有些同学就不禁皱起眉头,心里七上八下不知该怎么样,越是心里无底就越没信心,领会理解始终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往往听课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就对学好数学丧失信心。于是有些同学把学不好数学归咎于自己脑瓜子不灵,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很多数学较弱的同学并不笨,只不过是听课效率太差而已,而改变这种情况并
期刊
【摘要】大专院校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性人才。但是在大专院校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却存在着重点不分,层次不明、清晰度不高等问题,为使大专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充分利用,必须调动多种积极因素,互相配合,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优化使用。本文从制度、人才、资金等方面的资源着手展开探索,研究各种资源的优化措施,从而促进整体大专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专院校 教育资源 优化 
期刊
【摘要】数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从实践来看,对它的理解存在误区,表现为:“生活化”过于放大、过于造作、缺乏实践、流于形式。因此,数学教学实践中应当对“数学生活化”理念进行理性分析。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 数学生活化 实践误区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数学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数学通过与生活“结伴”而变得生动,让教科书
期刊
提起信息,大家都不陌生,人们常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描绘当今的社会,因为我们确实感到一张无形的信息之网扑面而来。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成为这张信息之网的撒网人,而非为之所束缚。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通过开设该课程使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网络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
期刊
多年的物理教学使我不得不承认,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懂难学,思想负担较重,这严重影响了物理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负担呢?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我们打破“堂上尽由老师灌”的僵局,实行“四主”、“三同步”教改新路。四主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把学生完全推向教
期刊
【摘要】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把备好一堂课作为重中之重,强调教研教改的作用。作为教学就得吃透“两头”,抓好备课预习关。  【关键词】备课 精心 钻研 预习     新课程改革已成为转变教学观念的一场革命,每位教师必须把如何备好课当成一课题来研究。教学如同打仗,教师犹如指挥员、决策者,战前要摸清情况,悉心钻研战术,估计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思考对策,这是决胜的前提。作为教学就得吃透“两头”,抓好备课预习关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就业压力的增加,培养出适应社会的毕业生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PBL教学法的应用将更有助于高校实现这一任务。  【关键词】就业 PBL    Brief talk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BL method of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employment situati
期刊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