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来自环保、建筑、地质等领域的9位权威专家对清华大学提交的《国家大剧院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国家大剧院按设计由透明玻璃幕墙及银灰色钛金属板构成的白色椭圆形球体中心建筑,建成后将形成对周围建筑、居民和过往车辆、行人较强的光污染,而这种目前在公众生活环境中已普遍存在的,因玻璃幕墙而带来的光污染,将会成为本世纪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又一无形的环境“新杀手”。
视觉污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光污染,主要指城市中杂乱的视觉环境,如杂乱的电线、电话线,乱抛乱弃的垃圾废物,杂乱无章的货摊和五颜六色的广告招贴等。然而,由于强阳光下城市高大建筑物玻璃幕墙的反射光,是属于一种反射系数较强的单一视觉环境构成。含有较强可见光成分的眩光污染,在这种环境中,人眼所受到的视觉刺激难以缓解,其视觉功能会受到很大抑制,从而造成对人眼的较大伤害。而这种光污染,即被权威环保医学专家称之为玻璃幕墙光污染。
国外医学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玻璃幕墙光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比较大的,除了造成人眼的晶状体、角膜、结膜、虹膜细胞死亡或发生变异而加速白内障形成之外。人们长期处于光污染环境中,还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和诱发心动过速、心脑血管等疾病。强烈的玻璃幕墙光污染还会诱发皮肤癌。同時。玻璃幕墙光污染还会造成其他环境危害,甚而危及正常的天文观测。
由于玻璃幕墙光污染危害是潜在的,其认定缺乏界定标准,因此,一直未能引起社会的充分重视。同时,玻璃幕墙光污染很难像其他环境污染那样通过分解、转化和稀释等方式消除或减轻,因此,其防治应以预防为主。
近年来,不少地方针对本地部分区域在建设中普遍存在大量建筑表面采用玻璃装饰,造成了住宅小区的群众一定程度的“幕墙光污染”问题,在“幕墙光污染”防治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从规划审批方面,严格控制对住宅小区人居环境有一定影响的大玻璃墙面建筑物的审批。对玻璃墙面比例过大的。提出建筑立面修改建议。②由于“光污染”实际上是由于反射光线而引起,在建设方面,要求建设部门除保证住宅小区的人居环境中至少有30%的绿地建设面积之外,还必须进行生态覆盖或绿色覆盖,尽量减少地面的硬质覆盖(柏油路、砖路、水泥路面等人工铺装路面)。对必须建设的硬质覆盖,要在不影响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改为漫反射。③实施“绿化工程”。在城市旧区改造中,将平面绿化改为立体绿化;在居住区建设中,通过大力植树种草,使树和草的比例达到生态平衡,为住宅小区群众提供更多的林阴道。
当然,要从治本上解决玻璃幕墙对住宅小区人居环境的光污染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和可供参照的环境标准,并加强监测手段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界定其范围和危害程度,减少其污染源的产生。
(编辑 汤知慧)
视觉污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光污染,主要指城市中杂乱的视觉环境,如杂乱的电线、电话线,乱抛乱弃的垃圾废物,杂乱无章的货摊和五颜六色的广告招贴等。然而,由于强阳光下城市高大建筑物玻璃幕墙的反射光,是属于一种反射系数较强的单一视觉环境构成。含有较强可见光成分的眩光污染,在这种环境中,人眼所受到的视觉刺激难以缓解,其视觉功能会受到很大抑制,从而造成对人眼的较大伤害。而这种光污染,即被权威环保医学专家称之为玻璃幕墙光污染。
国外医学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玻璃幕墙光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比较大的,除了造成人眼的晶状体、角膜、结膜、虹膜细胞死亡或发生变异而加速白内障形成之外。人们长期处于光污染环境中,还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和诱发心动过速、心脑血管等疾病。强烈的玻璃幕墙光污染还会诱发皮肤癌。同時。玻璃幕墙光污染还会造成其他环境危害,甚而危及正常的天文观测。
由于玻璃幕墙光污染危害是潜在的,其认定缺乏界定标准,因此,一直未能引起社会的充分重视。同时,玻璃幕墙光污染很难像其他环境污染那样通过分解、转化和稀释等方式消除或减轻,因此,其防治应以预防为主。
近年来,不少地方针对本地部分区域在建设中普遍存在大量建筑表面采用玻璃装饰,造成了住宅小区的群众一定程度的“幕墙光污染”问题,在“幕墙光污染”防治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从规划审批方面,严格控制对住宅小区人居环境有一定影响的大玻璃墙面建筑物的审批。对玻璃墙面比例过大的。提出建筑立面修改建议。②由于“光污染”实际上是由于反射光线而引起,在建设方面,要求建设部门除保证住宅小区的人居环境中至少有30%的绿地建设面积之外,还必须进行生态覆盖或绿色覆盖,尽量减少地面的硬质覆盖(柏油路、砖路、水泥路面等人工铺装路面)。对必须建设的硬质覆盖,要在不影响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改为漫反射。③实施“绿化工程”。在城市旧区改造中,将平面绿化改为立体绿化;在居住区建设中,通过大力植树种草,使树和草的比例达到生态平衡,为住宅小区群众提供更多的林阴道。
当然,要从治本上解决玻璃幕墙对住宅小区人居环境的光污染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和可供参照的环境标准,并加强监测手段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界定其范围和危害程度,减少其污染源的产生。
(编辑 汤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