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我校成功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作为此项目的第一批建设学校,学校把建设示范校作为近两年工作的重心。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边学边做,“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两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完成并通过了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检查验收。
一、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思路
学校把示范校建设作为一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工程,精心策划,科学实施,确立了“以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为保障平台,以“领会精神、目标管理、奖惩并重、多方学习”为手段,以“三个重点专业、二个特色项目”建设为载体,校企互动,共建战略伙伴关系,有效推进示范校建设。
二、建设的主要做法
1.认真领会国家政策,加强建设前培训
由于学校处于地域偏远、经济不发达的阿勒泰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教师职教理念相对落后,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学校就积极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9号、34号文件及自治区教育厅相关文件和要求,充分认识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学校示范建设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全校开展示范校建设的积极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批复后,学校多次在校内组织解读和剖析,使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建设任务,理清重点建设专业与非重点建设专业、示范校建设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达成融示范建设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共识。学校虽然经过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建设、自治区人才能力水平提升评估、自治区德育示范校建设等多项评估,但是通过建设前期的培训,使教师充分认识到示范校建设不同于以往的评估工作,建设的着力点在于“改革、发展、创新”,建设过程是全面提升内涵、凹显特色、增强活力、打造品牌的过程。改革在于对发展方式、培养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深度改革,在于满足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在于满足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发展是立足于学校长远的发展,服务于当地经济需要的发展。创新在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内容的创新。其建设目的是破解当前对职业教育的制约问题,办出一批有特色、高质量、可示范的职业院校。
2.创新示范校建设工作机制
(1)构建顶层设计和建设项目目标管理体系。学校成立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班子副职任副组长;下设资金使用与管理领导小组、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建设保障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色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由学校班子副职担任各组组长。(2)制定相关制度,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资金管理办法》《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以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建设的质量,为系统地把握项目运行、实施过程、质量监控、资金使用等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同时梳理和完善学校已有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内部管理。(3)加强项目建设和成果质量评审。建立周报制度,每周汇总各小组工作进展情况,上报学校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便于校领导及时掌握一周全校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下送各建设组,以便各组相互对比进度,促进交流竞争。建立月报制度,每月汇总上月全校示范建设重点工作,形成月报,上报自治区教育厅、地区相关部门,以便于上级领导能了解和掌握我校示范建设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4)建立激励和惩罚机制。学校对在示范校建设中表现突出、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鼓励参与者的士气,增加信心,提高动力。对未能完成工作任务或者在示范校建设中出现重大失误的人员进行惩罚,取消其组长资格,由其他人员任职。(5)搭建沟通平台,吸取成功经验。为广泛吸取兄弟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借它山之石,学校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两条途径,促进全校教职工对示范建设各项要求的学习和提升。先说“请进来”。一是广泛邀请高职示范校、企业和其他各方面专家来校指导,帮助理清建设思路;二是学校主要领导分别带领各建设组组长到各中、高职示范院校登门学习请教,虚心听取和吸纳专家意见,为我校示范校建设方案“把脉、诊断”,不断完善和细化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三是在校内自行组织开展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课程等项目专题研讨,通过研讨不断提升自身的建设水平。再说“送出去”。示范建设以来,学校先后多次选派各建设团队深入地区企事业单位调研,听取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经营管理人员对专业建设方案、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教师挂职锻炼等校企合作中的建议,并就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派出多名教师去国家首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和高职示范校进行学习、交流和考察。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的建设不仅为我校长远发展带来了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而且使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得到深化,为我校留下了宝贵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和经验。
参考文献:
[1]董红梅.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管理: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58-57.
[2]汪长明,魏海滨.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的瓶颈因素分析——基于新疆首批4所中职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案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69-71.
一、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思路
学校把示范校建设作为一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工程,精心策划,科学实施,确立了“以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为保障平台,以“领会精神、目标管理、奖惩并重、多方学习”为手段,以“三个重点专业、二个特色项目”建设为载体,校企互动,共建战略伙伴关系,有效推进示范校建设。
二、建设的主要做法
1.认真领会国家政策,加强建设前培训
由于学校处于地域偏远、经济不发达的阿勒泰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教师职教理念相对落后,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学校就积极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9号、34号文件及自治区教育厅相关文件和要求,充分认识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学校示范建设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全校开展示范校建设的积极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批复后,学校多次在校内组织解读和剖析,使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建设任务,理清重点建设专业与非重点建设专业、示范校建设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达成融示范建设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共识。学校虽然经过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建设、自治区人才能力水平提升评估、自治区德育示范校建设等多项评估,但是通过建设前期的培训,使教师充分认识到示范校建设不同于以往的评估工作,建设的着力点在于“改革、发展、创新”,建设过程是全面提升内涵、凹显特色、增强活力、打造品牌的过程。改革在于对发展方式、培养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深度改革,在于满足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在于满足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发展是立足于学校长远的发展,服务于当地经济需要的发展。创新在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内容的创新。其建设目的是破解当前对职业教育的制约问题,办出一批有特色、高质量、可示范的职业院校。
2.创新示范校建设工作机制
(1)构建顶层设计和建设项目目标管理体系。学校成立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班子副职任副组长;下设资金使用与管理领导小组、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建设保障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色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由学校班子副职担任各组组长。(2)制定相关制度,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资金管理办法》《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以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建设的质量,为系统地把握项目运行、实施过程、质量监控、资金使用等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据。同时梳理和完善学校已有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内部管理。(3)加强项目建设和成果质量评审。建立周报制度,每周汇总各小组工作进展情况,上报学校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便于校领导及时掌握一周全校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下送各建设组,以便各组相互对比进度,促进交流竞争。建立月报制度,每月汇总上月全校示范建设重点工作,形成月报,上报自治区教育厅、地区相关部门,以便于上级领导能了解和掌握我校示范建设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4)建立激励和惩罚机制。学校对在示范校建设中表现突出、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鼓励参与者的士气,增加信心,提高动力。对未能完成工作任务或者在示范校建设中出现重大失误的人员进行惩罚,取消其组长资格,由其他人员任职。(5)搭建沟通平台,吸取成功经验。为广泛吸取兄弟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借它山之石,学校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两条途径,促进全校教职工对示范建设各项要求的学习和提升。先说“请进来”。一是广泛邀请高职示范校、企业和其他各方面专家来校指导,帮助理清建设思路;二是学校主要领导分别带领各建设组组长到各中、高职示范院校登门学习请教,虚心听取和吸纳专家意见,为我校示范校建设方案“把脉、诊断”,不断完善和细化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三是在校内自行组织开展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课程等项目专题研讨,通过研讨不断提升自身的建设水平。再说“送出去”。示范建设以来,学校先后多次选派各建设团队深入地区企事业单位调研,听取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经营管理人员对专业建设方案、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教师挂职锻炼等校企合作中的建议,并就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派出多名教师去国家首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和高职示范校进行学习、交流和考察。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的建设不仅为我校长远发展带来了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而且使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得到深化,为我校留下了宝贵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和经验。
参考文献:
[1]董红梅.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管理: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58-57.
[2]汪长明,魏海滨.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的瓶颈因素分析——基于新疆首批4所中职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案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