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中那盏灯》是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针对这一课,语文教师该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完成“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单元训练要求呢?本文认为,教师要从文本解读、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出发,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效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策略,以提高《心中那盏灯》一课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心中那盏灯》;核心素养
一、《心中那盏灯》文本解读
《心中那盞灯》是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训练点。《心中那盏灯》以父亲忍着寒冷为“我”做冰灯的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刻画了父亲对“我”的深爱之情。作者通过父子的对话安排了三个情景:父亲答应“我”要求的情景;父亲打磨冰灯的情景;父亲担心“我”着凉的情景。文章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对话进行构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容易借鉴学习的写人的范文。
二、明确《心中那盏灯》的设计意图
孙双金老师说:“所谓‘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设计理念。
《心中那盏灯》以“灯”为主线,按“我”要父亲做一个灯笼、父亲为“我”做冰灯、赞美父亲做的冰灯的顺序记叙。结合单元训练点,可以抓住文章中“执意”、“打磨”等关键词、父子对话等细节描写、本文的特色构段(父亲两次回答“行”,独立成段;“我”问“爹,你干啥呢?”也是两次,独立成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品读感悟关键句子,体会父亲语言的深意。将听、说、读、写、悟相结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认读生字词,以思维导图为抓手,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品读父子的三次对话,以关键词为引子,以对话为凭借,让学生学会阅读和表达,体会父亲深厚的爱。第二课时,围绕课后思考题“议一议:‘我’为什么说父亲做的冰灯是一盏最美的灯?”进行朗读、讨论,表达,写体会。有侧重地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围绕文本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父爱的诗句文章,进行语言积累。
三、把握《心中那盏灯》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认读生字词,学会用思维导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 品读父子三次对话,感悟父亲深厚的爱。
3. 初步体会文本,抓住人物行动、语言、写人的方法以及独特的构段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文本,抓住人物行动、语言写人的方法,品读父子对话,感悟父亲深厚的爱。
四、运用多种策略,有效开展《心中那盏灯》的教学
(一)以“灯”导入,激发兴趣
1. 展示各种灯笼图片——纸糊的、玻璃的、冰灯。
2. 板书课题:心中那盏灯是指(冰灯),那是一盏什么样的冰灯?(最美的)
3. 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课文的中心句“但是,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冰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朗读句子,设疑:为什么说“那是一盏最美的灯”?带着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灯”是文章的主线,而冰灯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是很陌生的,很难想象的,所以,开课之初,以灯笼的图片导入,突出冰灯,一来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二来是为了引出课文的中心句,为学生阅读设置疑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带着疑问、带着思考去阅读往往是高效的。】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认读,纠正错音。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指导读准确,读通读顺。
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
(2)展示学生代表的思维导图,并让学生解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集体补充思维导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表达顺序。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对理清文本脉络,理解文本内涵有很大的帮助。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充分地研学课文,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起点,又可以让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感悟走进课堂。】
(三)品读对话,训练语言
1. 品读第一次对话,体会父亲的“干脆”
(1)理解词语“执意”:“我执意”要父亲做一个灯笼,“执意”是什么意思?
(2)以问题导引,逐层深入,理清事情的起因。
①“我”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 )的灯笼。
②“我”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 )的灯笼,是因为( )。
(3)体会父亲回答的“干脆”以及独立成段的表达方法。
①指导朗读父亲的回答,读出“干脆”的语气。
②思考:父亲回答只有一个字,作者却把它独立作为一个自然段,其中有什么深意?
(4)补充完整对话,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我”执意要求父亲给“我”做一个灯笼,课文中没有把我说的话写出来,我们来想象一下,“我”会怎么说?要注意“执意”的说话语气。
②分角色模仿父亲和“我”进行对话。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实践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抓住“我执意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理清事情的起因,补充完整人物对话,体会“行”独立成段的深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将语言文字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2. 品读第二次对话,体会父亲的“尴尬”
(1)抓住“打磨”,体会动作描写:父亲是怎样打磨冰灯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父亲的动作。
(2)指导朗读描写父亲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3)走进父子对话。朗读,思考:
①我第一次问“爹,你干啥呢?”,父亲为什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②我第二次问“爹,你干啥呢?”,父亲为什么会尴尬地回答?
(4)分角色朗读,体会构段方式:文中一问一答独立成段,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本环节设计主要抓住“打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朗读文段,想象模仿,体会父亲打磨冰灯的动作。理解父亲的回答,以及一问一答独立构段的好处。内化学生的语言储备,为学生今后的习作表达打下基础。】
3. 品读第三次对话,体会父亲的“关怀”
(1)找出父子俩第三次对话,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什么感受?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①抓住“急忙”“连连”体会父亲对我的关心。
②抓住“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父亲冷不冷?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回顾細节,体会父亲的用心
①打磨冰灯的时候,父亲和“我”各在什么地方?(“我”在炕上睡觉,父亲在离炕沿很远的地方打磨冰灯。)
②借助图画理解“炕”。
③思考:如果父亲距离炕沿近一点,每打磨一阵,就靠着炕暖和一下,他也不会那么冷了,但父亲为什么要在离炕沿很远的地方打磨冰灯呢?
(3)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细微之处见真情,父亲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包含着对“我”深深的爱。再读文段,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前两次对话的基础上,第三次对话教学设计更着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谈体会,扣住“冷”引导学生往关键方面进行交流。体会细节描写,加深对父爱的感受。力求达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的目的。】
(四)总结回顾,启示新课
1. 课文读到现在,相信你一定能够回答文本框提出的问题了(是什么原因使“我”流泪了呢?),谁来说一说?
2. 为什么说“那是最美的灯”?课后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3.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围绕“那是最美的灯”写体会。
(2)搜集写父爱的文章、诗句。准备下节课的交流。
【设计意图:文本框提出的问题切合了学生理解和交流的契机,读到此处,深情流露。课堂让学生充分地说,课后围绕文章主题写体会,收集有关父爱的诗句、文章,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积累和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心中那盏灯》;核心素养
一、《心中那盏灯》文本解读
《心中那盞灯》是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为训练点。《心中那盏灯》以父亲忍着寒冷为“我”做冰灯的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刻画了父亲对“我”的深爱之情。作者通过父子的对话安排了三个情景:父亲答应“我”要求的情景;父亲打磨冰灯的情景;父亲担心“我”着凉的情景。文章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对话进行构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容易借鉴学习的写人的范文。
二、明确《心中那盏灯》的设计意图
孙双金老师说:“所谓‘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设计理念。
《心中那盏灯》以“灯”为主线,按“我”要父亲做一个灯笼、父亲为“我”做冰灯、赞美父亲做的冰灯的顺序记叙。结合单元训练点,可以抓住文章中“执意”、“打磨”等关键词、父子对话等细节描写、本文的特色构段(父亲两次回答“行”,独立成段;“我”问“爹,你干啥呢?”也是两次,独立成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品读感悟关键句子,体会父亲语言的深意。将听、说、读、写、悟相结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认读生字词,以思维导图为抓手,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品读父子的三次对话,以关键词为引子,以对话为凭借,让学生学会阅读和表达,体会父亲深厚的爱。第二课时,围绕课后思考题“议一议:‘我’为什么说父亲做的冰灯是一盏最美的灯?”进行朗读、讨论,表达,写体会。有侧重地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围绕文本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父爱的诗句文章,进行语言积累。
三、把握《心中那盏灯》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认读生字词,学会用思维导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 品读父子三次对话,感悟父亲深厚的爱。
3. 初步体会文本,抓住人物行动、语言、写人的方法以及独特的构段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文本,抓住人物行动、语言写人的方法,品读父子对话,感悟父亲深厚的爱。
四、运用多种策略,有效开展《心中那盏灯》的教学
(一)以“灯”导入,激发兴趣
1. 展示各种灯笼图片——纸糊的、玻璃的、冰灯。
2. 板书课题:心中那盏灯是指(冰灯),那是一盏什么样的冰灯?(最美的)
3. 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课文的中心句“但是,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冰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朗读句子,设疑:为什么说“那是一盏最美的灯”?带着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灯”是文章的主线,而冰灯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是很陌生的,很难想象的,所以,开课之初,以灯笼的图片导入,突出冰灯,一来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二来是为了引出课文的中心句,为学生阅读设置疑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带着疑问、带着思考去阅读往往是高效的。】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认读,纠正错音。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指导读准确,读通读顺。
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
(2)展示学生代表的思维导图,并让学生解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集体补充思维导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表达顺序。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对理清文本脉络,理解文本内涵有很大的帮助。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充分地研学课文,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起点,又可以让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感悟走进课堂。】
(三)品读对话,训练语言
1. 品读第一次对话,体会父亲的“干脆”
(1)理解词语“执意”:“我执意”要父亲做一个灯笼,“执意”是什么意思?
(2)以问题导引,逐层深入,理清事情的起因。
①“我”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 )的灯笼。
②“我”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 )的灯笼,是因为( )。
(3)体会父亲回答的“干脆”以及独立成段的表达方法。
①指导朗读父亲的回答,读出“干脆”的语气。
②思考:父亲回答只有一个字,作者却把它独立作为一个自然段,其中有什么深意?
(4)补充完整对话,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我”执意要求父亲给“我”做一个灯笼,课文中没有把我说的话写出来,我们来想象一下,“我”会怎么说?要注意“执意”的说话语气。
②分角色模仿父亲和“我”进行对话。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实践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抓住“我执意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理清事情的起因,补充完整人物对话,体会“行”独立成段的深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将语言文字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2. 品读第二次对话,体会父亲的“尴尬”
(1)抓住“打磨”,体会动作描写:父亲是怎样打磨冰灯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父亲的动作。
(2)指导朗读描写父亲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3)走进父子对话。朗读,思考:
①我第一次问“爹,你干啥呢?”,父亲为什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②我第二次问“爹,你干啥呢?”,父亲为什么会尴尬地回答?
(4)分角色朗读,体会构段方式:文中一问一答独立成段,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本环节设计主要抓住“打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朗读文段,想象模仿,体会父亲打磨冰灯的动作。理解父亲的回答,以及一问一答独立构段的好处。内化学生的语言储备,为学生今后的习作表达打下基础。】
3. 品读第三次对话,体会父亲的“关怀”
(1)找出父子俩第三次对话,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什么感受?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①抓住“急忙”“连连”体会父亲对我的关心。
②抓住“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父亲冷不冷?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回顾細节,体会父亲的用心
①打磨冰灯的时候,父亲和“我”各在什么地方?(“我”在炕上睡觉,父亲在离炕沿很远的地方打磨冰灯。)
②借助图画理解“炕”。
③思考:如果父亲距离炕沿近一点,每打磨一阵,就靠着炕暖和一下,他也不会那么冷了,但父亲为什么要在离炕沿很远的地方打磨冰灯呢?
(3)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细微之处见真情,父亲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包含着对“我”深深的爱。再读文段,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前两次对话的基础上,第三次对话教学设计更着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谈体会,扣住“冷”引导学生往关键方面进行交流。体会细节描写,加深对父爱的感受。力求达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的目的。】
(四)总结回顾,启示新课
1. 课文读到现在,相信你一定能够回答文本框提出的问题了(是什么原因使“我”流泪了呢?),谁来说一说?
2. 为什么说“那是最美的灯”?课后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3.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围绕“那是最美的灯”写体会。
(2)搜集写父爱的文章、诗句。准备下节课的交流。
【设计意图:文本框提出的问题切合了学生理解和交流的契机,读到此处,深情流露。课堂让学生充分地说,课后围绕文章主题写体会,收集有关父爱的诗句、文章,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积累和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