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导入;效果
内行的学者和教育家们对此话题同样很感兴趣,并从多个方面撰文研究。阎承利研究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导入艺术,提出了新课导入、设计导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并介绍了某些学科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些导入方法。胡淑珍提出导入也叫开讲,她认为导入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导入的功能、类型及基本要求作了一些阐述。王宝大等编著的《导入技能结束技能》一书中指出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时境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领起环节。
一、课堂导入容易出现的误区
1、谈话导入过于繁琐。我们学校的一位教师执教《轴对称》时,是这样开始的: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对称轴。然后四人一组活动。活动内容:四人一组,每人折一个,看看你能折出几条对称轴。学生折完后,上台去展示折出来几条对称轴。然后得出来结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然后老师出示这节课的课题——轴对称。(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讨论轴对称)用时15分钟,才揭示出今天的课题,原来今天这节课的重点是寻找对称点。老实说,我们开始没听明白老师想问什么问题。在小学课堂,一节课一共40分钟,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课堂前半段的时间显得尤为宝贵,导入时间过长,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会使重点内容的教学和练习时间紧张,而且像第一位老师那样繁琐的问话,离题远,问题多,对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种干扰。所以,谈话导入要力求简洁,指向明确,避免繁琐。
2、情境导入过于生硬。我们有位老师在讲《5的乘法口诀》时,使用教材上的情境导入,问:2008年要在北京举办哪个盛会?全班学生只有2名同学知道是奥运会,更别说那个五环旗了。显然,这个导入的情境对这些学生來说显得太过陌生。情境导入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的,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现实的情境导入课题,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教材上的情境都是比较好的,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出发,适当地改造情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现实的教学,而不是生搬硬套,闭门造车。
3、多媒体导入过于杂乱。信息技术普及以后,多媒体进入课堂,把枯燥的说教变成了有趣的动画,把抽象的公式进行了生动的演示,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凡事都要讲个度,工具手段都有个适用的范围,超越了这个度和范围,就会适得其反。有位老师讲《等量代换》一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含义,想出了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这本来是个不错的创意,可是老师选用的动画是网上下载的QQ版,搞怪的形象和无厘头的情节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滑稽的场景中而忽视了对现象的思考,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还浪费了时间。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要有所选择,突出主题,切不可虚图热闹,华而不实。
4、活动导入过于形式。学习本身就是活动,在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老师在用活动导入时要注意活动设计一定要合理,难度不宜过大,活动时间也要充分,不能徒有其表,为活动而活动,要与后续的教学活动建立有机的联系,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提炼出问题,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学校每个实验阶段都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方法的交流、总结
大家认为课堂导入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灵活的根据各个教学内容和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最恰当、最有针对性的导入方法。下面就几个实例具体得谈一谈:
1、简介导入力求真实。例如:“100以内的数比较大小”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数,比如:42和37。然后教师指出:这两个数你能用一个数学符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的数比较大小”。
2、利用问题巧导新知。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红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青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1]
3、设障立疑激发思维。设障萌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积极动脑,自主探索,这样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4、借助故事趣导新知。学生爱听故事,用故事导入更贴近学生的年龄。
5、设置悬念诱导新知。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4 6 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6、直观导入引导探究。如“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先出示“8.00元”,移动小数点,让分别读出所表示的实际钱数,使体会到小数点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再设问引入课题。
三、课堂研讨,促使思考
开展观摩课、研讨课是课堂教学研究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课题研讨课,根据“课堂教学评价表”对教师的公开课进行评课,同时应用问卷调查、课后检测、学生访谈等方法,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分析评价一堂课。通过专家、同伴的评点和执教者的教后反思,让教师们学会评课,从中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全校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导入属于课堂的需要,也是课堂的艺术,也需要在课堂课堂上来展示和检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期待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禀承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让我们左右逢源,让问题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陈福民,徐仙乐. 让孩子们喜欢上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优化的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6):120-121.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导入;效果
内行的学者和教育家们对此话题同样很感兴趣,并从多个方面撰文研究。阎承利研究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导入艺术,提出了新课导入、设计导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并介绍了某些学科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些导入方法。胡淑珍提出导入也叫开讲,她认为导入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导入的功能、类型及基本要求作了一些阐述。王宝大等编著的《导入技能结束技能》一书中指出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时境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领起环节。
一、课堂导入容易出现的误区
1、谈话导入过于繁琐。我们学校的一位教师执教《轴对称》时,是这样开始的: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对称轴。然后四人一组活动。活动内容:四人一组,每人折一个,看看你能折出几条对称轴。学生折完后,上台去展示折出来几条对称轴。然后得出来结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然后老师出示这节课的课题——轴对称。(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讨论轴对称)用时15分钟,才揭示出今天的课题,原来今天这节课的重点是寻找对称点。老实说,我们开始没听明白老师想问什么问题。在小学课堂,一节课一共40分钟,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课堂前半段的时间显得尤为宝贵,导入时间过长,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会使重点内容的教学和练习时间紧张,而且像第一位老师那样繁琐的问话,离题远,问题多,对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种干扰。所以,谈话导入要力求简洁,指向明确,避免繁琐。
2、情境导入过于生硬。我们有位老师在讲《5的乘法口诀》时,使用教材上的情境导入,问:2008年要在北京举办哪个盛会?全班学生只有2名同学知道是奥运会,更别说那个五环旗了。显然,这个导入的情境对这些学生來说显得太过陌生。情境导入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的,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现实的情境导入课题,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教材上的情境都是比较好的,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出发,适当地改造情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现实的教学,而不是生搬硬套,闭门造车。
3、多媒体导入过于杂乱。信息技术普及以后,多媒体进入课堂,把枯燥的说教变成了有趣的动画,把抽象的公式进行了生动的演示,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凡事都要讲个度,工具手段都有个适用的范围,超越了这个度和范围,就会适得其反。有位老师讲《等量代换》一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含义,想出了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这本来是个不错的创意,可是老师选用的动画是网上下载的QQ版,搞怪的形象和无厘头的情节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滑稽的场景中而忽视了对现象的思考,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还浪费了时间。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要有所选择,突出主题,切不可虚图热闹,华而不实。
4、活动导入过于形式。学习本身就是活动,在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老师在用活动导入时要注意活动设计一定要合理,难度不宜过大,活动时间也要充分,不能徒有其表,为活动而活动,要与后续的教学活动建立有机的联系,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提炼出问题,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二、学校每个实验阶段都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方法的交流、总结
大家认为课堂导入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灵活的根据各个教学内容和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最恰当、最有针对性的导入方法。下面就几个实例具体得谈一谈:
1、简介导入力求真实。例如:“100以内的数比较大小”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数,比如:42和37。然后教师指出:这两个数你能用一个数学符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的数比较大小”。
2、利用问题巧导新知。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红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青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1]
3、设障立疑激发思维。设障萌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积极动脑,自主探索,这样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4、借助故事趣导新知。学生爱听故事,用故事导入更贴近学生的年龄。
5、设置悬念诱导新知。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4 6 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6、直观导入引导探究。如“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先出示“8.00元”,移动小数点,让分别读出所表示的实际钱数,使体会到小数点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再设问引入课题。
三、课堂研讨,促使思考
开展观摩课、研讨课是课堂教学研究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课题研讨课,根据“课堂教学评价表”对教师的公开课进行评课,同时应用问卷调查、课后检测、学生访谈等方法,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分析评价一堂课。通过专家、同伴的评点和执教者的教后反思,让教师们学会评课,从中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全校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导入属于课堂的需要,也是课堂的艺术,也需要在课堂课堂上来展示和检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期待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禀承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让我们左右逢源,让问题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陈福民,徐仙乐. 让孩子们喜欢上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优化的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6):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