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过一张文学音乐歌碟,其中有一首歌《等等等等》: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十七年来一向如此。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了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到黄叶滑落,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了雁儿过,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诺。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让这女孩等到天荒。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歌曲似乎有点长,因为它在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听惯了时下流行的矫情、肤浅、直白的情歌,这首歌给人的感觉就如春日的雨丝,清丽而飘逸,却又带着真实的感伤。歌词很美,如一首隽永的小诗,找不着一个“哀”字,却遍落一纸“哀”意。那种无形地浸润于字里行间的哀愁又源何而来呢?细数那一个又一个无休无止的“等”字——那么多令人心碎的“等”字,就不难感受到那股恬美背后的无尽哀愁了。
歌曲取材于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与优美凄婉的歌曲相比,其纯美宁静及蕴藏其中的愁绪毫不逊色。在沈从文展示的那幅恬静优美的湘西风情画背后,也有一曲哀婉的曲子在痛苦地低吟,作者曾感慨于知音太少:“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作为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边城》自有其耐人寻味之处,尤其是不动声色地隐蕴在宁静祥和背后那种深刻而无奈的哀愁,更是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參悟。在《边城》中,我们能感受到湘西生活的宁静、古朴、纯美和善良,并为之陶醉神往,同时又叹息那恬美得凄婉、美丽得哀愁的边城爱情、边城人生。
人类的爱情,总是和磨难有着不解之缘,似乎只有其悲剧性才能成就其经典性。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爱情世界里,两情相悦的甜蜜与人世变迁的无常,完美理想的幸福与现实无奈的悲苦,总是紧紧相依,美丽与忧愁最终孕育了一朵又一朵感情奇葩。“梁祝”唯有化蝶才能双宿双飞;罗密欧与朱丽叶唯有殉情而死才能同穴同眠;“泰坦尼克号”上的露丝和杰克更是今生无缘,生离死别阴阳两隔;而琼瑶小说里那数不清的爱情经典更是无一例外地以悲剧收场……你能说这些爱情残缺不美吗?似乎不能。那么多因其凄美而潸然泪下者便是最好的证明。或许爱情本身就有残缺,就注定要承担痛苦,要生发悲情,而人世间的痴男怨女如飞蛾扑火般对之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于是就有了美丽浪漫的“并蒂莲”“连理枝”“比翼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他们的幸福为人所羡,而他们的凄怨又有几人能知?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同样是一个悲剧,没有惊心动魄,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荡气回肠,有的只是感动叹息,因为它纯美,更因为它凄婉。翠翠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皆姣好无比,有着远离城市喧嚣的湘西人特有的淳朴善良和天真纯洁,是边城中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的化身。她是一个将自己的爱情心思埋藏得极深的小女子,她的爱恋,是含蓄的、朦胧的,犹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她对傩送的感情像是一直处于少女时期的梦境状态,有种不可言说的美丽。沈从文将这种少女时期情窦初开思慕异性而羞于表达陷入孤独的思绪写得极富诗意,以至于美丽得令人忧愁。而她与傩送这对湘西小儿女的爱情,也是人类穿越时空亘古不变的爱恋。在那个民风淳朴的湘西边境山城——茶峒,没有法律制度的严苛,也没有政治权利的威逼,更没有现代社会竞争下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维系人际秩序的是伦理情感、先例习惯和风俗道德。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生存环境里,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应该是没有社会压迫的,只要两情相悦便可成为一对神仙眷侣,这样的结局才应该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然而,“人类社会的爱情悲剧就在于:社会排斥爱情。因此,爱情的很多现象引发了痛苦……”,正因为“这种爱常常被生命理性化,常被社会习俗所侵蚀”,所以完美顺遂的爱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尽管身处古朴祥和的小镇,尽管有那么多淳朴善良的人们在关注他们的爱情,但这纯美的爱情依然没能走出凄婉的天空,即使天保为了手足之情宁愿割爱而离家出走以致最后遇难死去,即使老船夫尽力促成撮合,也改变不了傩送与翠翠业已夭折的爱情走向。翠翠在爷爷死后依然摆渡为生,望溪流而思故人,而那个无数次飞入她梦境的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至此,又想起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首歌,想起了那许多令人心酸哀愁的“等等等等……”。
《边城》的悲剧性无疑是让人为之动容的,从一般意义上说,“悲”和“美”是不和谐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能拨动人的心弦。悲到极致,美到极致,便会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而把两者结合起来,则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冲击与共鸣。这在《边城》中有鲜明的体现。
读过《边城》的人,都会醉心于湘西天然纯净的自然风光和古朴淳厚的民族风情。无论是“青山绿水”“茂林修竹”,还是河面的小船、河底的鱼石,都让人为那一派纯净祥和、如诗如画的湘西生活而心旌摇荡、倾心神往;而那里“大方洒脱”“情感真挚、痴情到无可形容”的湘西民俗,更叫人“心向往之”。这样一个有着迷人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致的“边城”,理应是一个夫妻恩爱、家庭欢欣、你谦我让、互助互爱的“天堂”,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冲突,没有痛苦,更没有悲剧的“乐园”。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却演绎着那样一段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怎能不叫人为之叹息呢?正所谓“以美景写哀,一倍增其哀”,此其一。
而其二,就应归功于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了。沈从文生于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不仅让他领略了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更给了他特殊的气质。他自小谙熟那块土地,谙熟这一带人民爱恶哀乐的鲜明生活方式和吊脚楼淳朴的乡俗民风,因此形成了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特别敏感的审美情趣。过早面对社会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使他将“残酷”“愚昧”写入作品时清除了任何炫耀猎奇的可能,反而形成了一种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的品格。对那些悲剧性人物,他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和关注,一方面对他们坚韧的生活能力有赞美,另一方面怀有对人的命运不可知的深重哀叹,他写的湘西生活表现的是一种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他写作的目标仅仅专注于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用看似轻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
《边城》就是在他轻描淡写的娓娓而谈之中,道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文中看不到激烈的措
辞,听不到沉重的慨叹,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如行云
流水般轻柔、随意。而在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调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故事中的悲哀和沉重,这正是作者的高超之处。将最真的情感放在意识最深处,而游心于远,从容不迫地展示其震撼人心的魅力。这种感情,只有完完全全发自于内心,才能最终打动别人的内心,引起共鸣。其清新朴实、明净澄澈的笔触,不仅恰到好处地造就了《边城》的美感,更绝妙的是在这种美感之中所营造的深刻悲剧气氛。而其语言,颇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脱俗清新,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更使得这种表达下的悲剧性入木三分,最终演绎了一曲爱的绝唱。
因此,可以这样说,《边城》是一个美丽的悲剧,美中有哀,哀而更美。这便是《边城》,这便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人生。唯美和哀绝,虽然是这首爱的绝唱吟咏的基本格调,但这应该并不说明表现人生的哀伤与悲剧性正是《边城》的意蕴所在。虽然作者不希望《边城》只是引导读者去桃源旅行,但也决不会意在将悲剧委婉地展示于人,而是希望这个悲剧能让人感动,能发人深省,进而让人了解湘西、关注湘西,让这样的悲剧永不重演,永不再现。
汪曾祺称“《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清新纯美的语言描写的一派如画的田园风光和如诗的淳朴生活及一场至纯至美的儿女恋情,的确成就了一个“温暖”的作品,但不动声色、漫不经心的笔墨让我们最终看清了那是一个悲剧。其美,掩饰不住沉痛的悲;其悲,更衬托出凄婉之美,悲与美的完美融合构筑了一段恬美而凄婉的边城人生。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十七年来一向如此。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了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到黄叶滑落,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了雁儿过,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诺。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让这女孩等到天荒。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歌曲似乎有点长,因为它在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听惯了时下流行的矫情、肤浅、直白的情歌,这首歌给人的感觉就如春日的雨丝,清丽而飘逸,却又带着真实的感伤。歌词很美,如一首隽永的小诗,找不着一个“哀”字,却遍落一纸“哀”意。那种无形地浸润于字里行间的哀愁又源何而来呢?细数那一个又一个无休无止的“等”字——那么多令人心碎的“等”字,就不难感受到那股恬美背后的无尽哀愁了。
歌曲取材于沈从文的《边城》。
《边城》与优美凄婉的歌曲相比,其纯美宁静及蕴藏其中的愁绪毫不逊色。在沈从文展示的那幅恬静优美的湘西风情画背后,也有一曲哀婉的曲子在痛苦地低吟,作者曾感慨于知音太少:“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作为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边城》自有其耐人寻味之处,尤其是不动声色地隐蕴在宁静祥和背后那种深刻而无奈的哀愁,更是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參悟。在《边城》中,我们能感受到湘西生活的宁静、古朴、纯美和善良,并为之陶醉神往,同时又叹息那恬美得凄婉、美丽得哀愁的边城爱情、边城人生。
人类的爱情,总是和磨难有着不解之缘,似乎只有其悲剧性才能成就其经典性。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爱情世界里,两情相悦的甜蜜与人世变迁的无常,完美理想的幸福与现实无奈的悲苦,总是紧紧相依,美丽与忧愁最终孕育了一朵又一朵感情奇葩。“梁祝”唯有化蝶才能双宿双飞;罗密欧与朱丽叶唯有殉情而死才能同穴同眠;“泰坦尼克号”上的露丝和杰克更是今生无缘,生离死别阴阳两隔;而琼瑶小说里那数不清的爱情经典更是无一例外地以悲剧收场……你能说这些爱情残缺不美吗?似乎不能。那么多因其凄美而潸然泪下者便是最好的证明。或许爱情本身就有残缺,就注定要承担痛苦,要生发悲情,而人世间的痴男怨女如飞蛾扑火般对之义无反顾、无怨无悔,于是就有了美丽浪漫的“并蒂莲”“连理枝”“比翼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他们的幸福为人所羡,而他们的凄怨又有几人能知?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同样是一个悲剧,没有惊心动魄,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荡气回肠,有的只是感动叹息,因为它纯美,更因为它凄婉。翠翠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皆姣好无比,有着远离城市喧嚣的湘西人特有的淳朴善良和天真纯洁,是边城中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的化身。她是一个将自己的爱情心思埋藏得极深的小女子,她的爱恋,是含蓄的、朦胧的,犹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她对傩送的感情像是一直处于少女时期的梦境状态,有种不可言说的美丽。沈从文将这种少女时期情窦初开思慕异性而羞于表达陷入孤独的思绪写得极富诗意,以至于美丽得令人忧愁。而她与傩送这对湘西小儿女的爱情,也是人类穿越时空亘古不变的爱恋。在那个民风淳朴的湘西边境山城——茶峒,没有法律制度的严苛,也没有政治权利的威逼,更没有现代社会竞争下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维系人际秩序的是伦理情感、先例习惯和风俗道德。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生存环境里,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应该是没有社会压迫的,只要两情相悦便可成为一对神仙眷侣,这样的结局才应该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然而,“人类社会的爱情悲剧就在于:社会排斥爱情。因此,爱情的很多现象引发了痛苦……”,正因为“这种爱常常被生命理性化,常被社会习俗所侵蚀”,所以完美顺遂的爱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尽管身处古朴祥和的小镇,尽管有那么多淳朴善良的人们在关注他们的爱情,但这纯美的爱情依然没能走出凄婉的天空,即使天保为了手足之情宁愿割爱而离家出走以致最后遇难死去,即使老船夫尽力促成撮合,也改变不了傩送与翠翠业已夭折的爱情走向。翠翠在爷爷死后依然摆渡为生,望溪流而思故人,而那个无数次飞入她梦境的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至此,又想起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首歌,想起了那许多令人心酸哀愁的“等等等等……”。
《边城》的悲剧性无疑是让人为之动容的,从一般意义上说,“悲”和“美”是不和谐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能拨动人的心弦。悲到极致,美到极致,便会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而把两者结合起来,则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冲击与共鸣。这在《边城》中有鲜明的体现。
读过《边城》的人,都会醉心于湘西天然纯净的自然风光和古朴淳厚的民族风情。无论是“青山绿水”“茂林修竹”,还是河面的小船、河底的鱼石,都让人为那一派纯净祥和、如诗如画的湘西生活而心旌摇荡、倾心神往;而那里“大方洒脱”“情感真挚、痴情到无可形容”的湘西民俗,更叫人“心向往之”。这样一个有着迷人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致的“边城”,理应是一个夫妻恩爱、家庭欢欣、你谦我让、互助互爱的“天堂”,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冲突,没有痛苦,更没有悲剧的“乐园”。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却演绎着那样一段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怎能不叫人为之叹息呢?正所谓“以美景写哀,一倍增其哀”,此其一。
而其二,就应归功于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了。沈从文生于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不仅让他领略了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更给了他特殊的气质。他自小谙熟那块土地,谙熟这一带人民爱恶哀乐的鲜明生活方式和吊脚楼淳朴的乡俗民风,因此形成了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特别敏感的审美情趣。过早面对社会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使他将“残酷”“愚昧”写入作品时清除了任何炫耀猎奇的可能,反而形成了一种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的品格。对那些悲剧性人物,他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和关注,一方面对他们坚韧的生活能力有赞美,另一方面怀有对人的命运不可知的深重哀叹,他写的湘西生活表现的是一种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他写作的目标仅仅专注于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用看似轻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
《边城》就是在他轻描淡写的娓娓而谈之中,道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文中看不到激烈的措
辞,听不到沉重的慨叹,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如行云
流水般轻柔、随意。而在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调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故事中的悲哀和沉重,这正是作者的高超之处。将最真的情感放在意识最深处,而游心于远,从容不迫地展示其震撼人心的魅力。这种感情,只有完完全全发自于内心,才能最终打动别人的内心,引起共鸣。其清新朴实、明净澄澈的笔触,不仅恰到好处地造就了《边城》的美感,更绝妙的是在这种美感之中所营造的深刻悲剧气氛。而其语言,颇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脱俗清新,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更使得这种表达下的悲剧性入木三分,最终演绎了一曲爱的绝唱。
因此,可以这样说,《边城》是一个美丽的悲剧,美中有哀,哀而更美。这便是《边城》,这便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人生。唯美和哀绝,虽然是这首爱的绝唱吟咏的基本格调,但这应该并不说明表现人生的哀伤与悲剧性正是《边城》的意蕴所在。虽然作者不希望《边城》只是引导读者去桃源旅行,但也决不会意在将悲剧委婉地展示于人,而是希望这个悲剧能让人感动,能发人深省,进而让人了解湘西、关注湘西,让这样的悲剧永不重演,永不再现。
汪曾祺称“《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清新纯美的语言描写的一派如画的田园风光和如诗的淳朴生活及一场至纯至美的儿女恋情,的确成就了一个“温暖”的作品,但不动声色、漫不经心的笔墨让我们最终看清了那是一个悲剧。其美,掩饰不住沉痛的悲;其悲,更衬托出凄婉之美,悲与美的完美融合构筑了一段恬美而凄婉的边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