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有点害怕去中国,不是旅行规划或语言的难度,更在于我无从开始探索这面积庞大、历史漫长、文化迥然不同又精致的“世界上的另一个世界”。我2012年首度前往中国,接受中加两国的奖学金资助,在昆明学汉语。一年。
目前我在中国台湾继续学中文。许久琢磨该怎么开始写作,居然想起用中文卸除法语作为母语的负担来写作。
从台北往东部行驶,必须穿越山脊,接连几次隧道,高架桥,又窜入电灯闪闪发光的隧道。这次本来不是我想来台东附近的小度假村都兰,几年前来过一趟,并没有留下多少回忆。
都兰以悠闲的生活方式和冲浪而闻名,算是全球海滩文化的一个据点,伴随着很多旅馆和酒吧开设,随处可见放着Bob Marley的音乐,卖汉堡、比萨和啤酒。这个文化碎片似乎告诉我“你在这里应该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可它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与当地完全脱节的文化。离海滩几百米发生的事情,以及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好像丝毫不影响到它。
然而对我旅伴婷尹来说,都兰这个地名唤起的却是非常不同的联想。几年前,当她在台北读书的时候,和几个朋友跟着一个名为拍谢少年环岛巡回演出的乐队一起跑到都兰,都兰就是逃学,逃离台北束缚与郁闷的代名词。
我们决定待几天,借此更新或重启我前几年的印象,也让婷重拾自己的回忆。
我们住的旅馆由巴里(Barry)经营,一位脸皮晒黑的荷兰人,看似五十多岁,有可能更年轻些。他老婆索尼娅是都兰人。像这里的许多外国人一样,就算大海和海浪先吸引他来这里,却是当地人们让他定居下来。在旅馆的前庭有几幅油画。一幅上画着他为她演奏吉他,另一幅是一场音乐会,画幅的稚朴线条令我想起马蒂斯的画风。
“我得先走了,”巴里说,“请你们慢慢休息。这周末都兰部落的阿美人庆祝丰年祭。有很多歌舞可以看。你们背海而走,离开公路,由小港上坡,右转,在小学后面就是了。庆典继续到傍晚。”
位于台湾东部海岸的都兰,每天太阳都会很快躲在中央山脉后而消逝,于是我们决定晚点才去海滩。我不想在晃眼的太阳下牺牲我脆弱的皮肤。
丰年祭的最后一天。都兰部落人聚会吃烧烤,喝小米酒及跳舞唱歌。背井离乡在外读书打工的年轻人也被长辈叫回家乡来了。自古至今,丰年祭是不同年龄阶层的通行仪式。
很久以前,阿美人借由这种严密的年龄阶层制度安定各人的角色,团结部落,加强抵挡外敌的能力。同时透过丰年祭的疯狂气氛,女孩男孩得以告白彼此的爱情。据传统所定,告白以赠送槟榔为表达方式,但如今吃槟榔的青少年极少了。我想,也许这个传统被手机传讯取代了。
有两三百人聚集在铺有铁皮顶的开放式大棚下,面积约有网球场之大,衬得与大棚相邻的一座小庙好像蜷曲着被周围的喧嚣压缩了。台上的舞者分成二三十人,我们从每个舞队一致的服装上区分部落各家族。男士穿着几何图案的刺绣裙子,饰有金属和羽毛的头饰,女士则扎着宽腰带,戴着羽毛和白色皮毛的头冠。因为舞台四面开放,几个穿着斑斓服装的男孩负责阻拦住过度靠近表演的业余摄影师们。
当我们加入观众中时,舞者正以Despacito那首拉丁歌为节律晃着臀部跳舞,而紧接着的歌曲是台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流行主题曲。编舞很简单,而且大多数舞者实在不可称为舞蹈之才。其中跳得最优秀的舞者在最前面,因为台下坐着长老评委团。舞蹈语汇以轻松和幽默感为特征。忽然整个观众席包括我都大笑起来了:一个卧在小推车上的老人从天降到舞台了,他伪装成潜水渔人,迅速穿梭在排好的舞者之中,扰乱表演。突然他停在评委团前挥舞着一把鱼叉来逗弄部落的长老们。
手持塑料剑或农具的舞者上台了,仿佛为了拼成阿美人传统生活的一幅画面。有些舞队将孩子置于队伍前面,也许为了藉小孩徘徊不稳、十分认真的可爱小步来赢得评委团的青睐。另一个舞队中有一个外国队员,我后来得知他叫沃得。我身边的女士说他在都兰住了很久,阿美语讲得很厉害。
颇为支离破碎的表演,婷尹和我的第一反应相当消极,看到阿美人毫不留恋地抛弃了传统歌舞而迷上拉丁式的rag-gaeton和国际流行音乐,我有点心痛了:
他们为什么如此忽略仅属于自己的歌舞,跟从数亿人去同质化的鹦鹉学舌呢?
然而这个想法也让我稍微有点自责,这个可能是为迎合我表演的节目,他们认为我这个洋人游客喜欢观赏与我立场相符的节目。可是像其他正在拍摄照片或视频的游客一样,我不是漫无目的地走到这的,“传统文化”“传统舞蹈”等词语早已形成我们对祭典的很多期待。
台湾的原住民,像世界所有族群,尤其是少數民族一样,一直在保持和改变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一个游客来到他们的村庄,总是喜欢寻找正统的“卡在静态”的文化。
音乐和舞队一一上台下台。慢慢地,流行歌曲被阿美语的歌谣取而代之。逐渐地,在台上的舞者排成一条线,慢慢开始形成蜿蜒的蛇形。他们的脚跟伴随着节拍,四拍两步,向前迈一步,向后退一步,节拍似乎有生命。一个隐匿的歌者唱起歌来,舞者异口同声作答,变成一条会唱歌的蛇了。歌曲的重复令人兴奋,仿佛是有开头却没有结尾的东西,就像一台没有设置“关闭”按钮的机器。
当蛇头靠近评委团的平台时,我看到几名评委站起来唱歌,举起拳来跟着节奏兴奋至极地在空中挥舞击打,在这一刻。我猛然意识到这祭典并不是表演。除了些远客以外,并没有观众,表演者和台下的人互为观众,有的人刚刚还在跳舞,一会儿变成了围观者,不一会儿又去跳了。这让我越来越感觉到了整个仪式的意义,舞蹈比赛,流行音乐,滑稽的角色,以及传统歌舞,都是为了凝聚部落住在都市的与住都兰的各代阿美人,将部落各人鼓动起来,将他们联合成一体。
蛇队形成倍增长,舞队一个接一个地入场,形成几个同心的舞圈。如果从天空俯瞰这个画面,会看到像不同的齿轮似的,各自以自己的速度旋转,形成彼此咬合的多彩圆。彩圆与彩圆之间。有几个年长领导者正在教舞步,鼓起舞者的热忱。两个小男孩走在舞者的排行之间,小男孩从一个桶舀出小米酒向舞者劝酒。 歌手唱着像咒语不断重复的歌曲,观众忠实地回应。语言和语调令我想起南太平洋民族的歌曲,高亢的嗓音,仿佛要呼唤一个辽远的对象。我终于找到声音的来源,一位中年歌手穿着一件蓝色T恤衫,头上戴着黄色头巾,挂在右小腿的铃铛叮叮作响皮肤显得甚白,奇怪的是,他面孔又不太像原住民。他邊唱边跳,脸上冒着大滴的汗水,眼神中交织着疲惫与兴奋。
正如巴里所说,舞蹈在日落时结束,舞队各自归家,晚上家族会聚集,烧烤很油很甜的香肠和大条的海鱼。我们趁着最后一刻的阳光去海滩。海浪如此强烈,以至于不断地将鹅卵石都搅动起来,上上下下滚动的鹅卵石彼此撞击,砰砰作响。如果它们没有不断地撞伤我们的脚,如果盐水没有渗进伤口而产生逐渐尖锐的痛感,那一定是一种舒缓的声音享受。
我想,也许受一点痛是享受这里小美感的代价吧。
我们在黑暗中回到都兰村,一路上听见各户家庭的庆祝歌声与喧闹。
我提议买一瓶小米酒。每逢来台湾东。喝小米酒是我个人的保留节目,只需在任何商店或餐厅询问,老板就会很开心地给你酌满一个塑料瓶子。在旅馆隔壁的商店,老板娘郑芬芳给我们倒了半升,两百台币。
“它有点甜,因为我放在冰箱里,不然小米酒很快变得太烈或太酸。”接着她说,“今天下午在丰年祭看到你们,在工艺品的小摊。”
“你也跳舞了吗?”我问,“好像今天整个村庄都参加祭典。”
“当然啊。还有我的孩子跟我的侄子,有几个住在台中,也有的住在台北。台中的阿美人很多。丰年祭是唯一能确定他们会回来的时间,不然我们永远不知什么时候能见面。我呢,我看顾商店和老父母,但在都兰,赚的钱很少。冲浪客买一些东西,我在港口卖纪念品给来往绿岛的游客。”
我们三个人在商店收银台还聊了一会儿。在商店后面,坐在桌旁的老父母不时向我们露出好奇的眼光。芬芳说话很热情,眼睛明亮,好几次因为怕耽误我们而道歉。
婷尹说:不用担心,跟你聊天蛮有趣。
站在商店门口的我们,好像戏剧中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站着聊天,往前一步,倒退一步,仿佛要离开又不愿下台。
都兰,旧名都銮,是由阿美语音译而来。为阿美人部落之一,部落里仍保存不少阿美人的传统生活习俗和文化。
我叫Nico-las,姓为Jadot,中文名字夏德。家乡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
我第一次出国是去西非的马里当志愿者,后来在墨西哥、巴西及秘鲁工作,趁机走了中南美洲一趟。欧洲去过四五次,其中两次在法国与德国留学,在科索沃实习,余下是自由旅行或拜访老友。在东南亚、中亚去过很多地方,现在还在探索……
目前我在中国台湾继续学中文。许久琢磨该怎么开始写作,居然想起用中文卸除法语作为母语的负担来写作。
从台北往东部行驶,必须穿越山脊,接连几次隧道,高架桥,又窜入电灯闪闪发光的隧道。这次本来不是我想来台东附近的小度假村都兰,几年前来过一趟,并没有留下多少回忆。
都兰以悠闲的生活方式和冲浪而闻名,算是全球海滩文化的一个据点,伴随着很多旅馆和酒吧开设,随处可见放着Bob Marley的音乐,卖汉堡、比萨和啤酒。这个文化碎片似乎告诉我“你在这里应该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可它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与当地完全脱节的文化。离海滩几百米发生的事情,以及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好像丝毫不影响到它。
然而对我旅伴婷尹来说,都兰这个地名唤起的却是非常不同的联想。几年前,当她在台北读书的时候,和几个朋友跟着一个名为拍谢少年环岛巡回演出的乐队一起跑到都兰,都兰就是逃学,逃离台北束缚与郁闷的代名词。
我们决定待几天,借此更新或重启我前几年的印象,也让婷重拾自己的回忆。
我们住的旅馆由巴里(Barry)经营,一位脸皮晒黑的荷兰人,看似五十多岁,有可能更年轻些。他老婆索尼娅是都兰人。像这里的许多外国人一样,就算大海和海浪先吸引他来这里,却是当地人们让他定居下来。在旅馆的前庭有几幅油画。一幅上画着他为她演奏吉他,另一幅是一场音乐会,画幅的稚朴线条令我想起马蒂斯的画风。
“我得先走了,”巴里说,“请你们慢慢休息。这周末都兰部落的阿美人庆祝丰年祭。有很多歌舞可以看。你们背海而走,离开公路,由小港上坡,右转,在小学后面就是了。庆典继续到傍晚。”
位于台湾东部海岸的都兰,每天太阳都会很快躲在中央山脉后而消逝,于是我们决定晚点才去海滩。我不想在晃眼的太阳下牺牲我脆弱的皮肤。
丰年祭的最后一天。都兰部落人聚会吃烧烤,喝小米酒及跳舞唱歌。背井离乡在外读书打工的年轻人也被长辈叫回家乡来了。自古至今,丰年祭是不同年龄阶层的通行仪式。
很久以前,阿美人借由这种严密的年龄阶层制度安定各人的角色,团结部落,加强抵挡外敌的能力。同时透过丰年祭的疯狂气氛,女孩男孩得以告白彼此的爱情。据传统所定,告白以赠送槟榔为表达方式,但如今吃槟榔的青少年极少了。我想,也许这个传统被手机传讯取代了。
有两三百人聚集在铺有铁皮顶的开放式大棚下,面积约有网球场之大,衬得与大棚相邻的一座小庙好像蜷曲着被周围的喧嚣压缩了。台上的舞者分成二三十人,我们从每个舞队一致的服装上区分部落各家族。男士穿着几何图案的刺绣裙子,饰有金属和羽毛的头饰,女士则扎着宽腰带,戴着羽毛和白色皮毛的头冠。因为舞台四面开放,几个穿着斑斓服装的男孩负责阻拦住过度靠近表演的业余摄影师们。
当我们加入观众中时,舞者正以Despacito那首拉丁歌为节律晃着臀部跳舞,而紧接着的歌曲是台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流行主题曲。编舞很简单,而且大多数舞者实在不可称为舞蹈之才。其中跳得最优秀的舞者在最前面,因为台下坐着长老评委团。舞蹈语汇以轻松和幽默感为特征。忽然整个观众席包括我都大笑起来了:一个卧在小推车上的老人从天降到舞台了,他伪装成潜水渔人,迅速穿梭在排好的舞者之中,扰乱表演。突然他停在评委团前挥舞着一把鱼叉来逗弄部落的长老们。
手持塑料剑或农具的舞者上台了,仿佛为了拼成阿美人传统生活的一幅画面。有些舞队将孩子置于队伍前面,也许为了藉小孩徘徊不稳、十分认真的可爱小步来赢得评委团的青睐。另一个舞队中有一个外国队员,我后来得知他叫沃得。我身边的女士说他在都兰住了很久,阿美语讲得很厉害。
颇为支离破碎的表演,婷尹和我的第一反应相当消极,看到阿美人毫不留恋地抛弃了传统歌舞而迷上拉丁式的rag-gaeton和国际流行音乐,我有点心痛了:
他们为什么如此忽略仅属于自己的歌舞,跟从数亿人去同质化的鹦鹉学舌呢?
然而这个想法也让我稍微有点自责,这个可能是为迎合我表演的节目,他们认为我这个洋人游客喜欢观赏与我立场相符的节目。可是像其他正在拍摄照片或视频的游客一样,我不是漫无目的地走到这的,“传统文化”“传统舞蹈”等词语早已形成我们对祭典的很多期待。
台湾的原住民,像世界所有族群,尤其是少數民族一样,一直在保持和改变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一个游客来到他们的村庄,总是喜欢寻找正统的“卡在静态”的文化。
音乐和舞队一一上台下台。慢慢地,流行歌曲被阿美语的歌谣取而代之。逐渐地,在台上的舞者排成一条线,慢慢开始形成蜿蜒的蛇形。他们的脚跟伴随着节拍,四拍两步,向前迈一步,向后退一步,节拍似乎有生命。一个隐匿的歌者唱起歌来,舞者异口同声作答,变成一条会唱歌的蛇了。歌曲的重复令人兴奋,仿佛是有开头却没有结尾的东西,就像一台没有设置“关闭”按钮的机器。
当蛇头靠近评委团的平台时,我看到几名评委站起来唱歌,举起拳来跟着节奏兴奋至极地在空中挥舞击打,在这一刻。我猛然意识到这祭典并不是表演。除了些远客以外,并没有观众,表演者和台下的人互为观众,有的人刚刚还在跳舞,一会儿变成了围观者,不一会儿又去跳了。这让我越来越感觉到了整个仪式的意义,舞蹈比赛,流行音乐,滑稽的角色,以及传统歌舞,都是为了凝聚部落住在都市的与住都兰的各代阿美人,将部落各人鼓动起来,将他们联合成一体。
蛇队形成倍增长,舞队一个接一个地入场,形成几个同心的舞圈。如果从天空俯瞰这个画面,会看到像不同的齿轮似的,各自以自己的速度旋转,形成彼此咬合的多彩圆。彩圆与彩圆之间。有几个年长领导者正在教舞步,鼓起舞者的热忱。两个小男孩走在舞者的排行之间,小男孩从一个桶舀出小米酒向舞者劝酒。 歌手唱着像咒语不断重复的歌曲,观众忠实地回应。语言和语调令我想起南太平洋民族的歌曲,高亢的嗓音,仿佛要呼唤一个辽远的对象。我终于找到声音的来源,一位中年歌手穿着一件蓝色T恤衫,头上戴着黄色头巾,挂在右小腿的铃铛叮叮作响皮肤显得甚白,奇怪的是,他面孔又不太像原住民。他邊唱边跳,脸上冒着大滴的汗水,眼神中交织着疲惫与兴奋。
正如巴里所说,舞蹈在日落时结束,舞队各自归家,晚上家族会聚集,烧烤很油很甜的香肠和大条的海鱼。我们趁着最后一刻的阳光去海滩。海浪如此强烈,以至于不断地将鹅卵石都搅动起来,上上下下滚动的鹅卵石彼此撞击,砰砰作响。如果它们没有不断地撞伤我们的脚,如果盐水没有渗进伤口而产生逐渐尖锐的痛感,那一定是一种舒缓的声音享受。
我想,也许受一点痛是享受这里小美感的代价吧。
我们在黑暗中回到都兰村,一路上听见各户家庭的庆祝歌声与喧闹。
我提议买一瓶小米酒。每逢来台湾东。喝小米酒是我个人的保留节目,只需在任何商店或餐厅询问,老板就会很开心地给你酌满一个塑料瓶子。在旅馆隔壁的商店,老板娘郑芬芳给我们倒了半升,两百台币。
“它有点甜,因为我放在冰箱里,不然小米酒很快变得太烈或太酸。”接着她说,“今天下午在丰年祭看到你们,在工艺品的小摊。”
“你也跳舞了吗?”我问,“好像今天整个村庄都参加祭典。”
“当然啊。还有我的孩子跟我的侄子,有几个住在台中,也有的住在台北。台中的阿美人很多。丰年祭是唯一能确定他们会回来的时间,不然我们永远不知什么时候能见面。我呢,我看顾商店和老父母,但在都兰,赚的钱很少。冲浪客买一些东西,我在港口卖纪念品给来往绿岛的游客。”
我们三个人在商店收银台还聊了一会儿。在商店后面,坐在桌旁的老父母不时向我们露出好奇的眼光。芬芳说话很热情,眼睛明亮,好几次因为怕耽误我们而道歉。
婷尹说:不用担心,跟你聊天蛮有趣。
站在商店门口的我们,好像戏剧中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站着聊天,往前一步,倒退一步,仿佛要离开又不愿下台。
都兰,旧名都銮,是由阿美语音译而来。为阿美人部落之一,部落里仍保存不少阿美人的传统生活习俗和文化。
我叫Nico-las,姓为Jadot,中文名字夏德。家乡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
我第一次出国是去西非的马里当志愿者,后来在墨西哥、巴西及秘鲁工作,趁机走了中南美洲一趟。欧洲去过四五次,其中两次在法国与德国留学,在科索沃实习,余下是自由旅行或拜访老友。在东南亚、中亚去过很多地方,现在还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