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重要资源。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是否拥有充足而稳定的能源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和平崛起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因素。中国的能源战略正面临着重大转型。
严峻的现实考验
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共同关注的大问题。去年12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曾专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作了《关于当前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的报告》。之后,全国人大财经委曾就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专门做了一系列调研工作,并形成了一份报告提交给不久前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十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文件。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对石油的进口依赖度已达到42%,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增长至60%。于是,石油的战略安全受到高度重视。事实上,除了石油安全以外,能源的总体安全还应该包括煤炭资源短缺、生产安全等等。最重要的是,如此能源供给能不能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是原苏联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因此,高耗能产业迅速增长,拉动了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我国出现了耗能工业和能源工业两个互相促进、超高速发展的状况,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失衡。
全国人大财经委的调研报告显示,近几年高耗能的产品基本上都以几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煤炭既是火电燃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双重驱动下,2000年到2004年4年间我国煤炭产量几乎翻了一番,从10亿吨增加到了19.8亿吨。即便这样,煤炭仍然供不应求,26个省拉闸限电,电煤全国告急。
从1980年到2000年这20年间,我国GDP平均每年增长9.7%,提前实现了第一个翻两番的目标。其间能源消耗增长年均4.1%,实现了以能源消耗翻一番保GDP翻两番的增长目标。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要说能源消耗翻一番保GDP翻两番,就是能源消耗翻两番也保不了GDP增长翻两番。专家们估算,假如按照现行的增长方式,到202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至少还需要煤炭52亿吨。而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也是难以为继的。一般人以为中国煤炭资源非常丰富,但据新疆和内蒙古调查发现,那里的煤炭远景储量上万亿吨,但真正拿到手的、可供开采的储量只有1100亿吨。要实现2020年的目标,还要找到可供开采储量1200亿吨的煤矿。因此我们的资源不是非常丰富,而是不够用。
能源挑战的另一战场是石油市场。中国成品油价格屡次疯涨,暴露出了中国在石油战略方面的软肋。当时,全国闹起大范围的“油荒”,中国两大石油集团不得不多方调动成品油,以缓解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主要成品油消费地区无油供应的紧张局面。事实上,油价疯涨的现象,其弊端并不仅仅是人们表面上看到的“局部区域供应紧张”,它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石油始终是世界各个大国之间互相角逐博弈的筹码,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净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石油市场行情的波动就会影响到该国经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度增长,对石油等能源产品需求也同样高速度增长,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石油供应缺口几乎不可能依靠国内石油工业的增产来弥补,事实上从1993年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现在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日益加重——从“九五”末期情况推测,2010年时我国石油产量的乐观估计最多可达1.95亿吨。即使需求按下限估计,石油产量按上限估计,2010年时我国石油供求缺口将在1亿吨以上。由于石油资源的后备储量限制,2010年后我国的石油产量将可能出现衰减;而到201 5年和2020年时,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可能达到3.6亿吨和4.3亿吨。有专家估计,届时我国石油的年进口总量可能要分别达到1.8亿吨和2.5亿吨。对在石油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并开始着手解决,致力于解决石油战略问题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以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机构最近挂牌成立,预示中国不久必将针对石油产业出台多条改革措施。
加快油气资源和替代能源的勘探开发
面对能源挑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日前强调,中国将立足国内保障能源安全。他说,能源供应上坚持立足国内,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重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适度开展对外合作。
马凯说:“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是我们解决能源问题的一条基本出路。”据介绍,中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将把能源节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为此制定了能源的基本规划。因应这种能源战略,中国决心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减少工业中的高耗能产业。国家将对一些大企业规定耗能标准,同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策,促进大的能耗企业提高能源效率。据介绍,与1990年相比,2004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这显然揭示了中国节能的巨大潜力。如果处理得好,中国的能源利用率到2020年能够翻一番。全国人大今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为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奠定了法律基础。马凯指出,充分地把各种可再生能源结合在一起是解决能源问题非常好的发展途径。
中国将采取综合对策建立中国石油安全保障体系,其中包括加快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强化采油,发展替代燃料和技术等等。目前中国油田平均采收率约34%,采用3次采油技术强化开采,可提高到50%以上,从而大大增加开采储量。预计到2020年,煤液化产品产量可达1,600万吨,需投资1,450亿元。
今年以来,我国油气战线频传捷报。作为甘、青、藏3省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青海油田将加大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末建成高原千万吨级油气田。青海油田公司总经理黄立功说:“青海油田要在柴达木的油气勘探上实现突破,找到有一定规模的优质油气储量,增强油田的发展后劲。今年油气产量将达到485万吨,力争在‘十一五’末实现油气产量1000万吨,建成高原上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为甘肃、青海和西藏自治区的发展提供能源支持。”
中海油近日宣布,渤海湾内的两块中型油田已提前成功投产。未来几个月,已启动的曹妃甸11—1/11-2这两块油田的日产量将为1.5万至2万桶,明年中期达到生产高峰。届时,两油田的日产量可达4.5万桶。中海油拥有这两块油田5l%的权益,美国能源商科麦奇担任作业者,并拥有40%权益,其余9%的股权由美国另一家石油商拥有。渤海有“海上大庆”之称,其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是随 1999年蓬莱19-3油田成功开采而凸显的。中海油的发言人刘俊山说,今年,渤海湾原油产量将突破千万吨,明年将达到2100万吨,相当于中国整个海洋石油产量的一半。我国陆上油田的日渐萎缩,令海洋石油开发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而当前石油发现率仅为18.5%,天然气发现率仅为9.2%。
中国还将组建油气预备部队两大“新资源”以纾解危机。两种待字闺中的“新能源”将被充实到中国的油气预备部队中。去年12月初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介绍,本次评价资料,将要为国家制定油气资源战略、勘探开发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中,油砂(含沥青)和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列入了被评价的队伍中来。油页岩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时,曾经是我国的一种主要的油气资源。我国50年代对油页岩是大量开采使用的,但是60年代国内发现大庆油田以后,石油逐步实现自给了,就把这个油页岩搁下了,因为这个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司长邵厥年介绍说,我国曾在1981年一1987年、1992年一1994年组织开展过两次全国性的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第一次油气资源评价是在石油行业内部组织开展的。而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是在体制变化情况下,分为陆上和海上分别进行。前两次都没有对非常规油气资源进行评价。而在石油公司自主进行的油气资源评价中,这些公司都是比较偏重油气本身——常规油气资源的评价工作。“因为公司要生存,必须有经济效益才行,没有经济效益就不会做的。”邵厥年说,“但是对政府来说,就是千方百计把我国的各种油气资源,包括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情况都要了解评价清楚。这样在宏观决策和危机应对时,对不同的资源就可以进行不同的处置。而这些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关键、特殊的时候也是能够派上用场。”
邵厥年介绍,在摸清了这些非常规的油气资源的储量、地理分布、开采条件等相关特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当作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资源,先进行相关的勘探,但并不对它直接进行开采,而是在发生特殊事件,如石油危机时再启用。从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的油页岩项目分解表来看,我国的油页岩广泛分布于华东、华南、东北和西北地区,其中广东、江西、陕西、山东和吉林等地都将是重点评价的地区。而油砂项目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以及中部、西部和南方等省区。
第二个纳人中央政府视野的产品是“瓦斯”。我国的煤层气(俗称“瓦斯”)的资源量位列世界第三,探明总量为31.46万亿立方米。煤层气与天然气热值基本相当,但两者因为“出生地”不同,而享受着天上地下的待遇。天然气被当作洁静能源、战略资源,而煤层气则成了煤矿工人的“第一杀手”。
其实,煤层气也是一种洁净的气体能源,它的成份与天然气基本相同。它同时还可以应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醛、甲醇、炭黑等化工原料产品。而且,煤层气与天然气有替代性,两种气体可以混输。为此,有专家建议,中国西部的煤层气(其中山西、内蒙古和陕西的煤层气的资源量占了全国的50%以上),可以进入正在建设中的“西气东输”管道,或者供给附近的城市居民和工业用户,甚至还可以在开发基地的附近建设坑口电站。开采利用其储量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不仅可以缓解将来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还是一种容易找到的新补充能源。
据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霍永忠介绍,我国从1996年就成立于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其主要任务就是从事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生产、输送、销售和利用。
当时,国务院还赋予了该公司在国家计划中单列,享有对外合作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生产的专营权。但中联从成立时的9000万元的注册资金起步,发展到现在总资产还不足2亿元。而中国第一起商业化运营的煤层气项目也是到2002年年底才得以实施。这既有技术瓶颈的制约,也有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不够。在欧美,煤层气已经作为一种21世纪的替代性能源投入商用。美国雪佛龙德士古公司为了抢占中国的煤层气资源,去年11月份与中联公司签约,双方共同开发内蒙古、陕西和山西3个省区的煤层气。3个合同区块总面积约6897平方公里,预测资源总量超过l万亿立方米。据介绍,它们是中国煤层气开采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为此,德士古石油公司掷下重注,甚至不惜在5年的勘探期内,独立承担勘探风险。
开拓国际市场解决石油问题
随着我国对石油进口依赖的增大,“石油安全”逐渐成为石油企业和政府决策部门频繁讨论的关键问题。早在1999年中央就曾指出,解决石油问题,中国必须走出去。中国应充分利用目前已形成的国际石油利益格局,开展能源外交,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世界和地区性的能源合作组织,积极参与期货和现货交易,将市场作为获得石油产品的主要手段,把在国外获得份额油作为重要的经营手段,开辟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力争在石油价格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建立有利于进入国际市场的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和预警体系。
为此目标,国家相关部门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跨国公司纷纷走出国门,南下、西进、中通、北连,大力开展能源外交,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和进行石油贸易。令人振奋的利好消息不绝于途。
——俄罗斯1500万吨原油经铁路输华。“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对能源需求不断扩大,所以在能源领域石油、天然气的合作是中俄贸易往来优先考虑的方向。”这是国务院新闻办日前举行的中俄“国家年”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拉佐夫在新闻发布会伊始谈到中俄两国贸易情况时说,双方的经贸往来合作非常好,尤其在能源领域极为重要。他还透露,2006年,俄罗斯准备通过铁路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的原油。当有记者问到为实现中俄两国元首制定的到2010年把贸易额提高到800亿美元水平的重大目标,两国需要在哪些领域加强合作、重点推动时,拉佐夫依旧先提石油。他明确表示:“俄罗斯原油运输公司和中方的中石油已经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有关磋商。这两家公司磋商的问题是从俄罗斯的斯科沃洛基诺铺设到中俄边境线的分支的可行性。”
——中哈石油管道5月送油,设计年输油2000万吨。哈萨克斯坦能源和矿产资源部新闻局日前发表新闻公报说,哈萨克斯坦计划于今年5月通过中哈石油管道“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向中国大规模出口石油。公报说,“阿塔苏——阿拉山口”段石油管道竣工投产是哈中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标志着两国能源合作达到新的水平。按计划,哈将于今年5月通过该管道向中国大量输送石油,在此之前哈需先向管道内灌注石油60万吨。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世界第三大油气资源富集区)岸边的阿特劳,东至中国新疆阿拉山口,全长3000多公里。整个石油管道分三段:第一段从阿特劳到肯基亚克;第二段从肯基亚克到阿塔苏;第三段从哈境内的阿塔苏到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该管道2004年9月动工,2005年12月中旬正式竣工投产,总造价7亿美元。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竣工后的最初运力为每年1000万吨。
——中沙将建造大型储油基地。在石油消费大国中国和“石油王国”沙特之间,一个储油规模达数千万吨的中外合资大型项目正在酝酿之中。记者获知的消息是,在沙特国王阿卜杜拉访华期间,包括此项目在内的合资项目有望获得有力推动。了解该大型合资储油项目的一位重要人士说,早在2002年,当时身为沙特王储的阿卜杜拉就钟情于这个合资项目,并一直表示关注。沙特方面曾向中国表示:“这是送给中国的一份礼物,它将是一口取之不尽的‘油井’。”据该储油项目的当事人向记者披露,2002年底,外资身份的海南海口高丰综合炼油厂有限公司与沙特王室之间有过重要的合资合作备忘录。其中,除了一个600万吨的炼油项目之外,还有一个数千万吨规模的储油项目。在希望不断扩大自己石油生意网络的沙特看来,选定一个中国华南的储油基地,将巩固其在东南亚、东北亚的销售布局。此前,沙特已有多个能源合资项目在中国落地。其一就是沙特国有石油商沙特阿美在2001年与中石化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作,共同投资扩建的福建炼化,投资金额达35亿美元,将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的炼油厂之一。
——中石化疾行中东寻油,干亿美元伊朗大单静待突破。种种迹象表明,总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的中石化伊朗合作项目将有重大突破。近期伊朗石油部长瓦兹利·哈马纳公开表示,伊朗与中国有关开发亚德瓦兰油田合同不存在任何问题,只需要进行技术谈判。毫无疑问,亚达瓦兰项目将是中石化2006年“走出去”战略的重头戏,一旦合同正式签署,将大大巩固中石化在中东地区的地位。中石化驻伊朗总负责人张杰说,目前中石化与伊朗方面谈判的项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亚达瓦兰油田开发合作,另一个是进口LNG。目前谈判仍在进行,双方谈判的焦点在于伊方坚持认为未来亚达瓦兰油田能够达到日产30万桶原油,而我方认为达不到。亚达瓦兰油田位于伊朗南部,据预测蕴藏有1180亿桶原油和855亿立方米天然气,不仅是伊朗最大的末开采油田,同时也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储量最大的油田之一。据张杰介绍,亚达瓦兰项目已由伊朗石油公司进行前期勘探工作,中伊双方的合作内容主要是油田开采业务。2004年10月28日,中、伊在北京签署备忘录,原则上同意中石化以“回购”方式参与开发亚达瓦兰油田;而中石化则承诺在未来25年内,每年从伊朗购买1000万吨液化天然气。据推测,这一合作项目如若成为现实,涉及资金将高达1000亿美元。
——确保国家石油安全,中国强势扩张远洋石油船队。为求解中国“能源困局”,一场建造超级油轮、组建“远洋舰队”的竞赛正在中国船运3巨头中激烈展开。这3个巨头分别是招商局、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去年11月,中海集团订造的第一艘30万吨级超级油轮将正式加入中国的石油运输船队,这个量级在整个中国的“远洋舰队”中亦属罕见。中海集团副总经理孙冶堂透露了雄心大志:未来两年内,中海将建造6至8艘超级油轮。在2010年前,还要再建15艘超级油轮。另一个船运巨头中远集团现有油轮船队规模已超过200万载重吨。其总裁魏家福表示,未来3年,这个数字还要翻番——达到400万载重吨。而中国最大的国际原油运输商一一招商局集团,目前正在加快集团内原油运输资产整合。招商局集团有关人士说,它已拥有油轮运输能力总计340多万吨。此番不约而同的扩张得到了国家规划的认可。中国交通部水运司副司长张国发接受采访时称,他们的目标是使中国的油轮运载能力翻一番,从520万载重吨增至1000万载重吨。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中国50%的进口石油将由本国油轮运输。这是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大计。交通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而海上船运的90%又是由外轮承担的。这样一来,我国的石油安全受制于人。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我国将面临断油、缺油的危险。“中国要加紧建立自己的远洋石油运输船队。”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近日说,“只有达到50%以上的远洋石油运输的能力,才能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
能源是工业的血脉。为了保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平稳的发展,中国必须要有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渠道。四面出击,是中国能源无奈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责任编辑:赵忠范)
严峻的现实考验
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共同关注的大问题。去年12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曾专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作了《关于当前能源形势与能源安全问题的报告》。之后,全国人大财经委曾就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专门做了一系列调研工作,并形成了一份报告提交给不久前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十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文件。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对石油的进口依赖度已达到42%,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增长至60%。于是,石油的战略安全受到高度重视。事实上,除了石油安全以外,能源的总体安全还应该包括煤炭资源短缺、生产安全等等。最重要的是,如此能源供给能不能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是原苏联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因此,高耗能产业迅速增长,拉动了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我国出现了耗能工业和能源工业两个互相促进、超高速发展的状况,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失衡。
全国人大财经委的调研报告显示,近几年高耗能的产品基本上都以几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煤炭既是火电燃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双重驱动下,2000年到2004年4年间我国煤炭产量几乎翻了一番,从10亿吨增加到了19.8亿吨。即便这样,煤炭仍然供不应求,26个省拉闸限电,电煤全国告急。
从1980年到2000年这20年间,我国GDP平均每年增长9.7%,提前实现了第一个翻两番的目标。其间能源消耗增长年均4.1%,实现了以能源消耗翻一番保GDP翻两番的增长目标。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要说能源消耗翻一番保GDP翻两番,就是能源消耗翻两番也保不了GDP增长翻两番。专家们估算,假如按照现行的增长方式,到202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至少还需要煤炭52亿吨。而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也是难以为继的。一般人以为中国煤炭资源非常丰富,但据新疆和内蒙古调查发现,那里的煤炭远景储量上万亿吨,但真正拿到手的、可供开采的储量只有1100亿吨。要实现2020年的目标,还要找到可供开采储量1200亿吨的煤矿。因此我们的资源不是非常丰富,而是不够用。
能源挑战的另一战场是石油市场。中国成品油价格屡次疯涨,暴露出了中国在石油战略方面的软肋。当时,全国闹起大范围的“油荒”,中国两大石油集团不得不多方调动成品油,以缓解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主要成品油消费地区无油供应的紧张局面。事实上,油价疯涨的现象,其弊端并不仅仅是人们表面上看到的“局部区域供应紧张”,它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石油始终是世界各个大国之间互相角逐博弈的筹码,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净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石油市场行情的波动就会影响到该国经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度增长,对石油等能源产品需求也同样高速度增长,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石油供应缺口几乎不可能依靠国内石油工业的增产来弥补,事实上从1993年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现在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日益加重——从“九五”末期情况推测,2010年时我国石油产量的乐观估计最多可达1.95亿吨。即使需求按下限估计,石油产量按上限估计,2010年时我国石油供求缺口将在1亿吨以上。由于石油资源的后备储量限制,2010年后我国的石油产量将可能出现衰减;而到201 5年和2020年时,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可能达到3.6亿吨和4.3亿吨。有专家估计,届时我国石油的年进口总量可能要分别达到1.8亿吨和2.5亿吨。对在石油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并开始着手解决,致力于解决石油战略问题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以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机构最近挂牌成立,预示中国不久必将针对石油产业出台多条改革措施。
加快油气资源和替代能源的勘探开发
面对能源挑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日前强调,中国将立足国内保障能源安全。他说,能源供应上坚持立足国内,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重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适度开展对外合作。
马凯说:“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是我们解决能源问题的一条基本出路。”据介绍,中国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将把能源节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为此制定了能源的基本规划。因应这种能源战略,中国决心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减少工业中的高耗能产业。国家将对一些大企业规定耗能标准,同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策,促进大的能耗企业提高能源效率。据介绍,与1990年相比,2004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这显然揭示了中国节能的巨大潜力。如果处理得好,中国的能源利用率到2020年能够翻一番。全国人大今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为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奠定了法律基础。马凯指出,充分地把各种可再生能源结合在一起是解决能源问题非常好的发展途径。
中国将采取综合对策建立中国石油安全保障体系,其中包括加快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强化采油,发展替代燃料和技术等等。目前中国油田平均采收率约34%,采用3次采油技术强化开采,可提高到50%以上,从而大大增加开采储量。预计到2020年,煤液化产品产量可达1,600万吨,需投资1,450亿元。
今年以来,我国油气战线频传捷报。作为甘、青、藏3省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青海油田将加大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末建成高原千万吨级油气田。青海油田公司总经理黄立功说:“青海油田要在柴达木的油气勘探上实现突破,找到有一定规模的优质油气储量,增强油田的发展后劲。今年油气产量将达到485万吨,力争在‘十一五’末实现油气产量1000万吨,建成高原上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为甘肃、青海和西藏自治区的发展提供能源支持。”
中海油近日宣布,渤海湾内的两块中型油田已提前成功投产。未来几个月,已启动的曹妃甸11—1/11-2这两块油田的日产量将为1.5万至2万桶,明年中期达到生产高峰。届时,两油田的日产量可达4.5万桶。中海油拥有这两块油田5l%的权益,美国能源商科麦奇担任作业者,并拥有40%权益,其余9%的股权由美国另一家石油商拥有。渤海有“海上大庆”之称,其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是随 1999年蓬莱19-3油田成功开采而凸显的。中海油的发言人刘俊山说,今年,渤海湾原油产量将突破千万吨,明年将达到2100万吨,相当于中国整个海洋石油产量的一半。我国陆上油田的日渐萎缩,令海洋石油开发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而当前石油发现率仅为18.5%,天然气发现率仅为9.2%。
中国还将组建油气预备部队两大“新资源”以纾解危机。两种待字闺中的“新能源”将被充实到中国的油气预备部队中。去年12月初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介绍,本次评价资料,将要为国家制定油气资源战略、勘探开发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中,油砂(含沥青)和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列入了被评价的队伍中来。油页岩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时,曾经是我国的一种主要的油气资源。我国50年代对油页岩是大量开采使用的,但是60年代国内发现大庆油田以后,石油逐步实现自给了,就把这个油页岩搁下了,因为这个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司长邵厥年介绍说,我国曾在1981年一1987年、1992年一1994年组织开展过两次全国性的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第一次油气资源评价是在石油行业内部组织开展的。而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是在体制变化情况下,分为陆上和海上分别进行。前两次都没有对非常规油气资源进行评价。而在石油公司自主进行的油气资源评价中,这些公司都是比较偏重油气本身——常规油气资源的评价工作。“因为公司要生存,必须有经济效益才行,没有经济效益就不会做的。”邵厥年说,“但是对政府来说,就是千方百计把我国的各种油气资源,包括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情况都要了解评价清楚。这样在宏观决策和危机应对时,对不同的资源就可以进行不同的处置。而这些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关键、特殊的时候也是能够派上用场。”
邵厥年介绍,在摸清了这些非常规的油气资源的储量、地理分布、开采条件等相关特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当作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资源,先进行相关的勘探,但并不对它直接进行开采,而是在发生特殊事件,如石油危机时再启用。从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的油页岩项目分解表来看,我国的油页岩广泛分布于华东、华南、东北和西北地区,其中广东、江西、陕西、山东和吉林等地都将是重点评价的地区。而油砂项目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以及中部、西部和南方等省区。
第二个纳人中央政府视野的产品是“瓦斯”。我国的煤层气(俗称“瓦斯”)的资源量位列世界第三,探明总量为31.46万亿立方米。煤层气与天然气热值基本相当,但两者因为“出生地”不同,而享受着天上地下的待遇。天然气被当作洁静能源、战略资源,而煤层气则成了煤矿工人的“第一杀手”。
其实,煤层气也是一种洁净的气体能源,它的成份与天然气基本相同。它同时还可以应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醛、甲醇、炭黑等化工原料产品。而且,煤层气与天然气有替代性,两种气体可以混输。为此,有专家建议,中国西部的煤层气(其中山西、内蒙古和陕西的煤层气的资源量占了全国的50%以上),可以进入正在建设中的“西气东输”管道,或者供给附近的城市居民和工业用户,甚至还可以在开发基地的附近建设坑口电站。开采利用其储量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不仅可以缓解将来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还是一种容易找到的新补充能源。
据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霍永忠介绍,我国从1996年就成立于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其主要任务就是从事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生产、输送、销售和利用。
当时,国务院还赋予了该公司在国家计划中单列,享有对外合作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生产的专营权。但中联从成立时的9000万元的注册资金起步,发展到现在总资产还不足2亿元。而中国第一起商业化运营的煤层气项目也是到2002年年底才得以实施。这既有技术瓶颈的制约,也有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不够。在欧美,煤层气已经作为一种21世纪的替代性能源投入商用。美国雪佛龙德士古公司为了抢占中国的煤层气资源,去年11月份与中联公司签约,双方共同开发内蒙古、陕西和山西3个省区的煤层气。3个合同区块总面积约6897平方公里,预测资源总量超过l万亿立方米。据介绍,它们是中国煤层气开采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为此,德士古石油公司掷下重注,甚至不惜在5年的勘探期内,独立承担勘探风险。
开拓国际市场解决石油问题
随着我国对石油进口依赖的增大,“石油安全”逐渐成为石油企业和政府决策部门频繁讨论的关键问题。早在1999年中央就曾指出,解决石油问题,中国必须走出去。中国应充分利用目前已形成的国际石油利益格局,开展能源外交,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世界和地区性的能源合作组织,积极参与期货和现货交易,将市场作为获得石油产品的主要手段,把在国外获得份额油作为重要的经营手段,开辟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力争在石油价格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建立有利于进入国际市场的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和预警体系。
为此目标,国家相关部门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跨国公司纷纷走出国门,南下、西进、中通、北连,大力开展能源外交,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和进行石油贸易。令人振奋的利好消息不绝于途。
——俄罗斯1500万吨原油经铁路输华。“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对能源需求不断扩大,所以在能源领域石油、天然气的合作是中俄贸易往来优先考虑的方向。”这是国务院新闻办日前举行的中俄“国家年”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拉佐夫在新闻发布会伊始谈到中俄两国贸易情况时说,双方的经贸往来合作非常好,尤其在能源领域极为重要。他还透露,2006年,俄罗斯准备通过铁路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的原油。当有记者问到为实现中俄两国元首制定的到2010年把贸易额提高到800亿美元水平的重大目标,两国需要在哪些领域加强合作、重点推动时,拉佐夫依旧先提石油。他明确表示:“俄罗斯原油运输公司和中方的中石油已经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有关磋商。这两家公司磋商的问题是从俄罗斯的斯科沃洛基诺铺设到中俄边境线的分支的可行性。”
——中哈石油管道5月送油,设计年输油2000万吨。哈萨克斯坦能源和矿产资源部新闻局日前发表新闻公报说,哈萨克斯坦计划于今年5月通过中哈石油管道“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向中国大规模出口石油。公报说,“阿塔苏——阿拉山口”段石油管道竣工投产是哈中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标志着两国能源合作达到新的水平。按计划,哈将于今年5月通过该管道向中国大量输送石油,在此之前哈需先向管道内灌注石油60万吨。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世界第三大油气资源富集区)岸边的阿特劳,东至中国新疆阿拉山口,全长3000多公里。整个石油管道分三段:第一段从阿特劳到肯基亚克;第二段从肯基亚克到阿塔苏;第三段从哈境内的阿塔苏到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该管道2004年9月动工,2005年12月中旬正式竣工投产,总造价7亿美元。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竣工后的最初运力为每年1000万吨。
——中沙将建造大型储油基地。在石油消费大国中国和“石油王国”沙特之间,一个储油规模达数千万吨的中外合资大型项目正在酝酿之中。记者获知的消息是,在沙特国王阿卜杜拉访华期间,包括此项目在内的合资项目有望获得有力推动。了解该大型合资储油项目的一位重要人士说,早在2002年,当时身为沙特王储的阿卜杜拉就钟情于这个合资项目,并一直表示关注。沙特方面曾向中国表示:“这是送给中国的一份礼物,它将是一口取之不尽的‘油井’。”据该储油项目的当事人向记者披露,2002年底,外资身份的海南海口高丰综合炼油厂有限公司与沙特王室之间有过重要的合资合作备忘录。其中,除了一个600万吨的炼油项目之外,还有一个数千万吨规模的储油项目。在希望不断扩大自己石油生意网络的沙特看来,选定一个中国华南的储油基地,将巩固其在东南亚、东北亚的销售布局。此前,沙特已有多个能源合资项目在中国落地。其一就是沙特国有石油商沙特阿美在2001年与中石化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作,共同投资扩建的福建炼化,投资金额达35亿美元,将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的炼油厂之一。
——中石化疾行中东寻油,干亿美元伊朗大单静待突破。种种迹象表明,总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的中石化伊朗合作项目将有重大突破。近期伊朗石油部长瓦兹利·哈马纳公开表示,伊朗与中国有关开发亚德瓦兰油田合同不存在任何问题,只需要进行技术谈判。毫无疑问,亚达瓦兰项目将是中石化2006年“走出去”战略的重头戏,一旦合同正式签署,将大大巩固中石化在中东地区的地位。中石化驻伊朗总负责人张杰说,目前中石化与伊朗方面谈判的项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亚达瓦兰油田开发合作,另一个是进口LNG。目前谈判仍在进行,双方谈判的焦点在于伊方坚持认为未来亚达瓦兰油田能够达到日产30万桶原油,而我方认为达不到。亚达瓦兰油田位于伊朗南部,据预测蕴藏有1180亿桶原油和855亿立方米天然气,不仅是伊朗最大的末开采油田,同时也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储量最大的油田之一。据张杰介绍,亚达瓦兰项目已由伊朗石油公司进行前期勘探工作,中伊双方的合作内容主要是油田开采业务。2004年10月28日,中、伊在北京签署备忘录,原则上同意中石化以“回购”方式参与开发亚达瓦兰油田;而中石化则承诺在未来25年内,每年从伊朗购买1000万吨液化天然气。据推测,这一合作项目如若成为现实,涉及资金将高达1000亿美元。
——确保国家石油安全,中国强势扩张远洋石油船队。为求解中国“能源困局”,一场建造超级油轮、组建“远洋舰队”的竞赛正在中国船运3巨头中激烈展开。这3个巨头分别是招商局、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去年11月,中海集团订造的第一艘30万吨级超级油轮将正式加入中国的石油运输船队,这个量级在整个中国的“远洋舰队”中亦属罕见。中海集团副总经理孙冶堂透露了雄心大志:未来两年内,中海将建造6至8艘超级油轮。在2010年前,还要再建15艘超级油轮。另一个船运巨头中远集团现有油轮船队规模已超过200万载重吨。其总裁魏家福表示,未来3年,这个数字还要翻番——达到400万载重吨。而中国最大的国际原油运输商一一招商局集团,目前正在加快集团内原油运输资产整合。招商局集团有关人士说,它已拥有油轮运输能力总计340多万吨。此番不约而同的扩张得到了国家规划的认可。中国交通部水运司副司长张国发接受采访时称,他们的目标是使中国的油轮运载能力翻一番,从520万载重吨增至1000万载重吨。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中国50%的进口石油将由本国油轮运输。这是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大计。交通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而海上船运的90%又是由外轮承担的。这样一来,我国的石油安全受制于人。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我国将面临断油、缺油的危险。“中国要加紧建立自己的远洋石油运输船队。”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近日说,“只有达到50%以上的远洋石油运输的能力,才能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
能源是工业的血脉。为了保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平稳的发展,中国必须要有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渠道。四面出击,是中国能源无奈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责任编辑:赵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