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的建设和正确导向校园文化。
(二)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的反馈、筛选和导向、疏导,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等思想较浓,出入电子娱乐场所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
(三)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如校园童谣、流行歌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有较大的距离。
(四)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艺术节等,活动的形式过于单调,不注重普及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的发挥出来。
(六)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导向上的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问题亟需解决,如讲进取、讲奉献的风气淡薄了,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有所发展。
(七)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有些学校校舍墙体脱落、校舍校貌陈旧零乱,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改进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良好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但是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中,应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
(三)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突出师生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性,设计和采取多样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目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这一层面表现在:一是学校目标,全体员工一致努力、为之奋斗,逐步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成为学校工作的凝聚点;二是价值观念,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共同享有的学校内评价人与事的价值,评价成功与失败,成绩与缺点的观念和标准;三是精神作风,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同化、培育师生员工的这种精神作风,来推广学校的行为规范,发挥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四是校园礼仪,在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和精神作风的指导下,沿袭而形成的学校文化传统形式,是礼节、仪式化的价值观念。比如:互致问候、升旗仪式、颁奖仪式、穿校服、戴校徽、升校旗、挂校标,都能激发和强化师生员工的文化意识,使大家受到浓烈的感情熏陶,产生归属感和自我约束力。
(五)加强和谐人际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健康地成长。
(一)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的建设和正确导向校园文化。
(二)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的反馈、筛选和导向、疏导,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等思想较浓,出入电子娱乐场所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
(三)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如校园童谣、流行歌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有较大的距离。
(四)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艺术节等,活动的形式过于单调,不注重普及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五)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的发挥出来。
(六)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文化导向上的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问题亟需解决,如讲进取、讲奉献的风气淡薄了,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有所发展。
(七)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有些学校校舍墙体脱落、校舍校貌陈旧零乱,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改进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良好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化。“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但是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中,应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
(三)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突出师生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的认识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性,设计和采取多样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目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这一层面表现在:一是学校目标,全体员工一致努力、为之奋斗,逐步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成为学校工作的凝聚点;二是价值观念,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共同享有的学校内评价人与事的价值,评价成功与失败,成绩与缺点的观念和标准;三是精神作风,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同化、培育师生员工的这种精神作风,来推广学校的行为规范,发挥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四是校园礼仪,在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和精神作风的指导下,沿袭而形成的学校文化传统形式,是礼节、仪式化的价值观念。比如:互致问候、升旗仪式、颁奖仪式、穿校服、戴校徽、升校旗、挂校标,都能激发和强化师生员工的文化意识,使大家受到浓烈的感情熏陶,产生归属感和自我约束力。
(五)加强和谐人际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