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是一篇借记物以抒情的散文名作。“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这是一间十分狭小,“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作者为什么对一间普普通通的屋子如此一往情深,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记述它呢?原来,这间小屋牵系着一些人和事,是作者追怀而不能忘却的,尤其是他所挚爱和怀念的母亲、祖母和亡妻。
作者在书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式,赋予这些平常细节以极不平常的含意。
写母亲。由于作者自幼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什么记忆,由老妪转述,显得更为真切也更为感人。作者在叙述老妪的话时,先用一句“某所,而母立于兹”,使听者仿佛看到母亲的身影,置身于母亲的呵护之下,营造出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老妪叙述时又是摹仿母亲在世时的神情,把对儿子的关切、呵护、问寒问饥的形神,逼真地表现了出来。更何况还有“娘以指扣扉”的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因而,虽是转述,也是常见之事,但对于年幼丧母之人来说,该是多么的亲切温暖,多么令人眷恋。作者在此并未描写母亲的肖像和心理,其神情举止却跃然纸上,自然真实,催人泪下,难怪“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写祖母。作者追忆祖母的内容,选取的细节是祖母一日两次来轩中,共三句话,一个动作。
由于祖母晚于母亲离世,作者印象较深,已不必借他人之口来侧面转述,可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细节进行描绘。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这是祖母第一次进轩的话语,表面上是责怪,实则是怜爱,语气亲切又贴切,诙谐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宠孙疼孙之情惟妙惟肖。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句是祖母离去时的喃喃自语,同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相照应,就细致入微地透露出老祖母看到孙儿发愤读书时的喜悦与激动,以及对孙儿的殷切期待之意,可谓形神毕备。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一句是老祖母第二次来轩时对孙儿的叮咛、勉励之语,举止异乎寻常,言语却极平和,然赞许激烈之意灼热感人。
本段文字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为何祖母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就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祖母的这句看似平常之语,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失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就愈加深刻,当年祖母的叮嘱犹在耳边,自己在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大。此时此刻“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
写妻子。作者回忆与亡妻的往事,集中描写夫妻在项脊轩生活的一些片断。“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虽极平常,但音容笑貌尽现。一个“时”表示经常,一个“或”字表明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情感。
第二个片断,有一句转述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作者为何单写这一句话呢?夫妻情深,小屋欢语,何止千言万语,但作者只记这一句,这只是极平常的一句,却蕴含着极深的情感。试想,如此平常语,尚铭记心头,更何况其他呢?再说,这句话含蕴极深,仔细品读,余味无穷。诸小妹为何会问阁子呢?自然是妻子时常在他们面前提起。妻子为何常提“阁子”呢?是因为她“时至轩中”“或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向谁问,向谁学?自然是“吾”。层层剖析,细细想来,原来意在此处:“吾妻归宁”在诸小妹面前不是常提起“南阁子”,而是常提起“南阁子”中的人,常提起南阁子中夫妻俩亲密无间的生活,难怪要引得诸小妹发问了。这一转述,也微妙地表达了妻子的柔情密意,实在令人叫绝!
可是好景不长,结婚仅仅七年,妻子就去世了。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无限思念的那份情感倾泻而出。我们试比较一下: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窄小破旧,但作者对它充满兴趣,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可如今室坏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之情深寓其中。
作者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作者娓娓写来,使人觉得仿佛就发生在身边,是那样的真切,感人,而对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也就在真切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出来。所以,题材尽管细小,却很能感动人。“事细而情深”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作者在书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式,赋予这些平常细节以极不平常的含意。
写母亲。由于作者自幼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什么记忆,由老妪转述,显得更为真切也更为感人。作者在叙述老妪的话时,先用一句“某所,而母立于兹”,使听者仿佛看到母亲的身影,置身于母亲的呵护之下,营造出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老妪叙述时又是摹仿母亲在世时的神情,把对儿子的关切、呵护、问寒问饥的形神,逼真地表现了出来。更何况还有“娘以指扣扉”的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因而,虽是转述,也是常见之事,但对于年幼丧母之人来说,该是多么的亲切温暖,多么令人眷恋。作者在此并未描写母亲的肖像和心理,其神情举止却跃然纸上,自然真实,催人泪下,难怪“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写祖母。作者追忆祖母的内容,选取的细节是祖母一日两次来轩中,共三句话,一个动作。
由于祖母晚于母亲离世,作者印象较深,已不必借他人之口来侧面转述,可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细节进行描绘。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这是祖母第一次进轩的话语,表面上是责怪,实则是怜爱,语气亲切又贴切,诙谐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宠孙疼孙之情惟妙惟肖。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句是祖母离去时的喃喃自语,同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相照应,就细致入微地透露出老祖母看到孙儿发愤读书时的喜悦与激动,以及对孙儿的殷切期待之意,可谓形神毕备。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一句是老祖母第二次来轩时对孙儿的叮咛、勉励之语,举止异乎寻常,言语却极平和,然赞许激烈之意灼热感人。
本段文字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为何祖母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就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祖母的这句看似平常之语,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失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就愈加深刻,当年祖母的叮嘱犹在耳边,自己在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大。此时此刻“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
写妻子。作者回忆与亡妻的往事,集中描写夫妻在项脊轩生活的一些片断。“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虽极平常,但音容笑貌尽现。一个“时”表示经常,一个“或”字表明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情感。
第二个片断,有一句转述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作者为何单写这一句话呢?夫妻情深,小屋欢语,何止千言万语,但作者只记这一句,这只是极平常的一句,却蕴含着极深的情感。试想,如此平常语,尚铭记心头,更何况其他呢?再说,这句话含蕴极深,仔细品读,余味无穷。诸小妹为何会问阁子呢?自然是妻子时常在他们面前提起。妻子为何常提“阁子”呢?是因为她“时至轩中”“或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向谁问,向谁学?自然是“吾”。层层剖析,细细想来,原来意在此处:“吾妻归宁”在诸小妹面前不是常提起“南阁子”,而是常提起“南阁子”中的人,常提起南阁子中夫妻俩亲密无间的生活,难怪要引得诸小妹发问了。这一转述,也微妙地表达了妻子的柔情密意,实在令人叫绝!
可是好景不长,结婚仅仅七年,妻子就去世了。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无限思念的那份情感倾泻而出。我们试比较一下: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窄小破旧,但作者对它充满兴趣,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可如今室坏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之情深寓其中。
作者笔下的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作者娓娓写来,使人觉得仿佛就发生在身边,是那样的真切,感人,而对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也就在真切的叙述中自然流露出来。所以,题材尽管细小,却很能感动人。“事细而情深”就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