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得出高中学困生成绩差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并针对学生实际提出了转化学困生的几个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
高中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困难、厌学以至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在教育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各类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的学困生涌进普通中学甚至重点中学。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学有所成。实践也告诉我们:重视并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于一个班级,甚至学校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怎样使学困生树立信心,学有所得,是一个长期困惑教育工作者的难题。那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下面先来认真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总结一些教育教学对策。
分析成因:
经过一年多的教育教学,从教过的班级中进行了学习困难原因产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习基础差、作业量太大、教师辅导跟不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教师行为挫伤学生自尊心等原因占有较大比例,其他如习惯差、学习能力差、心理偏差、不良家庭社会环境影响等原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归纳起来,原因可分为两大类:
一、外因,因外部环境造成的,包括学校原因、人际关系、家庭原因等。
1.教师的教学模式化的影响。
(1)教师教学上要求“划一”、“一刀切”或任意拔高。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全班知识、个性差异的学生,常常发出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情况,这种划一的要求,必然出现大量学困生。而任意拔高的教学要求对学困生来说更是不堪重负;
(2)教学方法上盛行灌输型,忽视对学生和对知识分叉点的研究。教师一讲到底包办教学,学生静心听讲,其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况,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忽视知识的形成,使一些知识在理解上出现片面而又得不到及时矫正,这部分学生渐渐分化成了学困生;
(3)作业布置有效度极低,过多或过少,学生普遍把作业当作“任务”对待,作业抄袭现象严重,因此难以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教师难以据此对学困生作针对性的辅导。
2.社会环境的影响。
(1)电脑网络的诱惑
学困生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但又缺乏鉴别力、自控力。他们一旦上瘾,很难摆脱诱惑。因为对于他们,网上游戏、聊天的吸引力大于书本知识的吸引力。一些学生不能安心学习,他们经常沉迷于网上的虚拟世界里,不但学习下降,性格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成为思想上不健康的学生。
(2)青春期的困惑
对男女同学交往处理不当,有些对异性的好奇和缺乏正确的引导。此外,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偶尔出现的嫉妒心理,也常常影响学困生的学习。
(3)周围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个班级总是良莠不齐,每个人周围总有一些不好的现象影响着他,对于自制力不强的学困生,要完全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如班内一些不认真听讲、不独立完成作业的现象,对学困生也多少有一定影响。
3.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对自己孩子期望过高,一味地以分数作为衡量的标准,以考大学为唯一的目标,导致学生自身的兴趣得不到发展,更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甚至有些家庭父母离异,学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学习成绩下降。
二、内因,即个人的原因,包括各种因素造成的道德素质差、习惯差、能力差、基础差等。
1.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要求。
与小学、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加大,知识面加宽,各种概念、定义、定律、性质越来越抽象;在学习方式上,高中阶段更强调自主学习;在生活方式上,高中阶段强调自主生活,高中生的心理压力加大。在这种由初中到高中衔接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怕动脑筋,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所以,这个阶段,学生如果不能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是沿用初中老一套,一切依赖老师“喂”,必然是学不好的。
2.学习心理出现障碍。
情形一:自卑感、失落感。因为学困生学习成绩差,一时无法赶上,加上家长埋怨,老师冷漠指责,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之中。所以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向同学请教,怕别人讥笑。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成绩越来越差,更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那块材料,从而完全丧失信心。
情形二:缺乏志向。大多数学困生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学习目的不明确,常常感觉一无是处,不知道做什么才好。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结果什么事做不好,从而更加厌恶学习。
情形三:注意力不集中,遗忘快。学困生的内心世界不够单纯,比较复杂,有些是来自社会、家庭不利因素的干扰。他们上课、学习时明显地表现出心神不定,只要有点外界一无干扰,他们就会分心,不能做到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所以学习效率很低。
3.学习基础差,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
同初中相比,高中教材的内容更深,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小学、初中的内容虽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确是后面学好的关键和基础。而学困生如果对高中以前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缺乏系统的掌握,必然造成学习过程中的脱节,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出现学习停滞不前的现象,导致恶性循环。
转化策略: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任重道远,这不仅需要学困生们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努力,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努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转化。
一、教师在做学困生工作中,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困生
只有尊重和理解学困生,才能消除他们与老师之间在心理上的鸿沟。学困生往往有一种较重的自卑感,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他们,厌弃他们。这样,无形中在自己同老师、同学之间形成了条鸿沟。如果老师能正确理解并尊重学困生,使他们感到温暖,真正建立起感情的联系,那么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鸿沟就会逐渐填平,从而为老师进一步做好工作创造了条件。他们才能把老师当成知己,畅谈思想;老师也才能了解学生,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促使他们进步。只有尊重和理解学困生,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求知与进步的欲望。学困生并非一无长处,他们也有先进的方面,我们应当扬其所长,让他们心灵深处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激发他们产生改变自己后进状态的信心和勇气。 二、帮助学困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意志力。
学困生往往自信心较差,应当使他们树立信心。
首先,教师应该对学困生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学困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其次,帮助学困生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在检查计划落实的过程中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也尝试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适当降低考试时对学困生的评分标准,相对地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让他们感觉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的距离不断缩小,有了希望,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形成一个“成功—有趣—再成功—再有趣”的良性循环。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关键是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坚韧性。有些学困生也时常被一些事感动着,也很容易下决心,尽管知道学习应当勤奋,但只有三分钟的热度,无法持之以恒,容易原谅自己,因此教师在教育和管理上不能放松,要打“持久战”。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困生在学习上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按照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培养学生学习思维习惯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例如培养学生仔细计算、书写整洁、自觉检验、上新课前坚持课前预习以及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都是具体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事。
兴趣是推动学困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产生学习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兴趣不是天生,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例如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加强学困生个别辅导,实施个性化、个别化教学。
加强个别辅导,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课前摸底了解学困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便及时辅导与新课有关的知识,使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课内学习,教师要多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经常让他们多说、多扮演、多上台演板,让他们同样获得动脑、动口、动手操作的锻炼;课后针对学困生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以巩固新知识。
实施个性化、个别化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品质和独特的学习方式进行因材实施,区别对待,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独特的发展。
总之,转化学困生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努力寻找合适的应对方法,那么提高学困生的素质和学习成绩是可行的,是大有希望的。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6-27
关键词:学困生
高中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困难、厌学以至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在教育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各类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的学困生涌进普通中学甚至重点中学。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学有所成。实践也告诉我们:重视并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于一个班级,甚至学校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怎样使学困生树立信心,学有所得,是一个长期困惑教育工作者的难题。那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下面先来认真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总结一些教育教学对策。
分析成因:
经过一年多的教育教学,从教过的班级中进行了学习困难原因产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习基础差、作业量太大、教师辅导跟不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教师行为挫伤学生自尊心等原因占有较大比例,其他如习惯差、学习能力差、心理偏差、不良家庭社会环境影响等原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归纳起来,原因可分为两大类:
一、外因,因外部环境造成的,包括学校原因、人际关系、家庭原因等。
1.教师的教学模式化的影响。
(1)教师教学上要求“划一”、“一刀切”或任意拔高。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全班知识、个性差异的学生,常常发出同一个指令,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情况,这种划一的要求,必然出现大量学困生。而任意拔高的教学要求对学困生来说更是不堪重负;
(2)教学方法上盛行灌输型,忽视对学生和对知识分叉点的研究。教师一讲到底包办教学,学生静心听讲,其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况,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忽视知识的形成,使一些知识在理解上出现片面而又得不到及时矫正,这部分学生渐渐分化成了学困生;
(3)作业布置有效度极低,过多或过少,学生普遍把作业当作“任务”对待,作业抄袭现象严重,因此难以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教师难以据此对学困生作针对性的辅导。
2.社会环境的影响。
(1)电脑网络的诱惑
学困生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但又缺乏鉴别力、自控力。他们一旦上瘾,很难摆脱诱惑。因为对于他们,网上游戏、聊天的吸引力大于书本知识的吸引力。一些学生不能安心学习,他们经常沉迷于网上的虚拟世界里,不但学习下降,性格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成为思想上不健康的学生。
(2)青春期的困惑
对男女同学交往处理不当,有些对异性的好奇和缺乏正确的引导。此外,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偶尔出现的嫉妒心理,也常常影响学困生的学习。
(3)周围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个班级总是良莠不齐,每个人周围总有一些不好的现象影响着他,对于自制力不强的学困生,要完全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如班内一些不认真听讲、不独立完成作业的现象,对学困生也多少有一定影响。
3.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对自己孩子期望过高,一味地以分数作为衡量的标准,以考大学为唯一的目标,导致学生自身的兴趣得不到发展,更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甚至有些家庭父母离异,学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学习成绩下降。
二、内因,即个人的原因,包括各种因素造成的道德素质差、习惯差、能力差、基础差等。
1.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要求。
与小学、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加大,知识面加宽,各种概念、定义、定律、性质越来越抽象;在学习方式上,高中阶段更强调自主学习;在生活方式上,高中阶段强调自主生活,高中生的心理压力加大。在这种由初中到高中衔接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怕动脑筋,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所以,这个阶段,学生如果不能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是沿用初中老一套,一切依赖老师“喂”,必然是学不好的。
2.学习心理出现障碍。
情形一:自卑感、失落感。因为学困生学习成绩差,一时无法赶上,加上家长埋怨,老师冷漠指责,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之中。所以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向同学请教,怕别人讥笑。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成绩越来越差,更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那块材料,从而完全丧失信心。
情形二:缺乏志向。大多数学困生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学习目的不明确,常常感觉一无是处,不知道做什么才好。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结果什么事做不好,从而更加厌恶学习。
情形三:注意力不集中,遗忘快。学困生的内心世界不够单纯,比较复杂,有些是来自社会、家庭不利因素的干扰。他们上课、学习时明显地表现出心神不定,只要有点外界一无干扰,他们就会分心,不能做到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所以学习效率很低。
3.学习基础差,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
同初中相比,高中教材的内容更深,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小学、初中的内容虽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确是后面学好的关键和基础。而学困生如果对高中以前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缺乏系统的掌握,必然造成学习过程中的脱节,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出现学习停滞不前的现象,导致恶性循环。
转化策略: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任重道远,这不仅需要学困生们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努力,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努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转化。
一、教师在做学困生工作中,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困生
只有尊重和理解学困生,才能消除他们与老师之间在心理上的鸿沟。学困生往往有一种较重的自卑感,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他们,厌弃他们。这样,无形中在自己同老师、同学之间形成了条鸿沟。如果老师能正确理解并尊重学困生,使他们感到温暖,真正建立起感情的联系,那么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鸿沟就会逐渐填平,从而为老师进一步做好工作创造了条件。他们才能把老师当成知己,畅谈思想;老师也才能了解学生,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促使他们进步。只有尊重和理解学困生,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求知与进步的欲望。学困生并非一无长处,他们也有先进的方面,我们应当扬其所长,让他们心灵深处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激发他们产生改变自己后进状态的信心和勇气。 二、帮助学困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意志力。
学困生往往自信心较差,应当使他们树立信心。
首先,教师应该对学困生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学困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其次,帮助学困生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在检查计划落实的过程中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也尝试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起自信心。
适当降低考试时对学困生的评分标准,相对地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让他们感觉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的距离不断缩小,有了希望,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形成一个“成功—有趣—再成功—再有趣”的良性循环。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关键是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坚韧性。有些学困生也时常被一些事感动着,也很容易下决心,尽管知道学习应当勤奋,但只有三分钟的热度,无法持之以恒,容易原谅自己,因此教师在教育和管理上不能放松,要打“持久战”。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困生在学习上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按照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培养学生学习思维习惯是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例如培养学生仔细计算、书写整洁、自觉检验、上新课前坚持课前预习以及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都是具体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事。
兴趣是推动学困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产生学习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兴趣不是天生,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例如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加强学困生个别辅导,实施个性化、个别化教学。
加强个别辅导,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课前摸底了解学困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便及时辅导与新课有关的知识,使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课内学习,教师要多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经常让他们多说、多扮演、多上台演板,让他们同样获得动脑、动口、动手操作的锻炼;课后针对学困生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以巩固新知识。
实施个性化、个别化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品质和独特的学习方式进行因材实施,区别对待,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独特的发展。
总之,转化学困生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努力寻找合适的应对方法,那么提高学困生的素质和学习成绩是可行的,是大有希望的。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