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论儒学的宗教感(英文)

来源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Sk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汉学家葛兰言曾断言"中国智慧勿须上帝的观念"。尽管表述各异,但可知许多著名汉学家对此颇为赞同。以之来衡断中国的宇宙论,一个重要的后果便是,它会消除古典中国哲学核心词汇本来具有的某些模糊性蕴含,而使之变得齐整划一。中国勿须超越性上帝的观念,此说虽流传深远,但其实经不起仔细推敲——因为它所赖以成立的坚实基础是"实在/表象"之类的二元对立思维,因此不能适用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儒家的宗教性不把独立、自省、实体性的"神圣作用者"作为表象之后的真实存在,也不把它视为宇宙意义的根源。儒家把世界视为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过程——它自身便具有自我转型的能量。人类的宗教情感就是宗教意义的发动者,它广泛地、内在地展现于家庭、社区和自然世界的各种活动之中,激发出富有生机的精神力量。人类既是鼓舞人生世界之神圣价值的源泉,同时也是神圣价值的奉献者本身。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2016年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就今后一个全新时期深化体育改革、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部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需要在政府的引领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统筹建设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提升全民健身现代化治理能力和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体育驿站能充分提高群众的健身素养,为体育服务在基层政府、基
研究目的:为进一步厘清我国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框架,构建发展模式以及实施路径,对我国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期能为其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文献层面:通过CNKI、SCOPUS和国家图书馆等数据库检索相关老龄化、体育公共服务、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等学术成果,为研究提供文献参考;政策法规层面:通过政府涉老部门官方渠道,收集基础资料,为研究提供政策数
基于课堂调研获得的教学案例,就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地提出相关要则。具体而言,要精准把握语文要素,并依据文本个性,对其加以细化,意在明确教学要点;要展开学习过程,并重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运用,意在强化教学实施;要融合各项学习内容,并在课文的人文语境中展开教学,意在彰显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正>想象是最丰富的写作资源。在想象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不仅会说话,而且还有人的喜怒哀乐;人们可以穿梭时空,回到过去和未来,甚至可以成为任何一种身份的人……想象如此奇妙有趣,那如何才能写好想象类作文呢?精彩片段1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
期刊
我们为何惯于诉诸民族标签与地理坐标(如"爱尔兰最佳当代诗人之一""一位美国五十年代的诗人""1927年生于西班牙卡迪斯"等)来讨论诗人之作品?面对以地缘政治分析来把握当代诗歌的潮流,本文以此为基础,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讨作为艺术形式存在的诗歌与民族想象之间难以调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作者的讨论围绕75位以英语为母语的诗人对民族归属等问题所做出的回应展开。文中涉及的访谈均为本文作者及其同事以《解
自闭症人群作为特殊群体,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现阶段自闭症并无特效药,环境干预辅助治疗成为自闭症人群疗愈的研究热点。而自闭症人群感知体验是环境干预治疗中的重要一环,这凸显出自闭症人群环境设计中感知体验的重要性。本文凭借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式、多感知式、交互式的特点,从理论—实验—设计方案层层推进,开展基于感知体验的自闭症人群景观设计研究。理论研究中:对自闭症人群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做综述,了
本体感觉作为人体的重要感知觉之一,是人类完成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项运动都不可或缺的,然而目前本体感觉及其相关概念仍不够清晰明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与本体感觉系统相关的概念,从而更好地帮助理解本体感觉系统及其临床评价。通过文献资料法,本研究结论为:(1)本体感觉感知的内容包括位置、运动、力度、重量、压力、震动、身体姿势、平衡等,它是所有本体感受器在静态或动态时产生的感觉;(2)本体感觉应该属于知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办公、生活等效率,信息技术也同样进入到教育领域,登上各大课堂辅助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为语文课堂增色添彩,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教学形式不断创新,拓展了语文教学路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科素养。就信息化背景下,高中语文教
卫方济(1651—1729)在中国礼仪之争最后数十年纷繁复杂的气候下发表了《中国六大经典》和《中国哲学》两部译作。为能使中国基督徒免于种族身份与宗教身份难以兼容的尴尬处境,他探索出了以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阐释儒家经典的一种文本研读模式。因而卫方济的译本有着相当的自由性—他尝试将儒家经典文本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或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相融合,而非仅从文字层面来进行翻译。这一融合得以展现出两种不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