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本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的这一首诗说得太好了!为还在因学困生的课外阅读发愁的教师点亮了一盏灯光。从这首诗中,笔者悟到了如何引导学困生喜欢上阅读。
费尽心思,为何却无收获
我去年秋季新接一个班级,前任语文老师告诉我:“小鸿同学的成绩特别差,用尽各种方法测试成绩都是单位数。这个孩子不笨,但就是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感冒’,也不知为何,天天给他补习,期末考试也只考了7分。唉……”
开学第一周,我每天只布置四个词语让他记,第二天早上一来到学校,第一个任务就是教给他记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检测;但是效果令人咋舌,听写四个词语,他只写对了两个字。第二周,我减少了每天识记的词语,同样的也是只写对了两个字,没办法,我只好每天让他记两个字,我想这样应该效果会好很多吧!最起码会让小鸿尝到成功的喜悦。可事与愿违,当天识记,当天听写他能记住两个字,第二天又忘记了,不管我用什么方法,结果都是一样,就如前任老师所说的那样,他就是对学习不“感冒”。
怎么办?我该怎样帮助小鸿同学呢?在疑惑、徘徊、思索中……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诗给了我启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本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借泛舟来比喻做学问,说春水未至时,溪流浅弱,小舟需要推拉才能行进。等到春水泛涨,即使是艨艟巨舰也会像羽毛一样轻盈地行走中流,从容自在,从不费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如浅弱的溪流,无法载动知识之舟。而阅读,就是这样的一股股清泉,使这一条条浅弱的溪流日渐丰盈,欢快流淌,卸去难以承受之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19条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还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大师的话就像一道强光直射我的心底。一直以来,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多是用没完没了的补课试图拉其一把,总是困守在机械练习的泥沼中,却从来没有想过要让课外阅读这一清泉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田。
另类补习的开始
在大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对小鸿同学的“另类补习”。由于小鸿同学的基础较差,我并没有一开始就给他看书,而是每天给他讲一个故事,如童话故事或神话故事,以此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一个星期后,我再找来了一些带拼音并配图的故事书,每天读一篇给他听,读到精彩之处,我便故作玄虚,让他猜想故事的发展情况。一开始,他很不自信,生怕说错,总是吞吞吐吐地说自己的想法。为了树立他的自信心,不管他说什么,我总是表扬他。久而久之,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变得自信起来,每到我向他提问时,他总是提高嗓门来回答,然后又充满期盼地等待着我把故事讲完。当小鸿对故事产生浓厚兴趣时,我便开始指导他阅读一些浅显的故事书,如通俗易懂的绘本故事、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等。我每天推荐一个故事让他自己阅读,然后让他把故事讲给我听。当他讲给我听的时候,我会特别关注他的表情,只要他读得稍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经过半个学期的阅读、讲故事,现在他已能比较流利地向我讲述一个童话故事了,在这个过程中小鸿的识字量奇迹般地飚升,原本在课文中的一些生字他竟在讲故事中掌握了!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个“另类补习”的决心。
经过一年的课外阅读,小鸿的学习果然有了明显的进步,他能在习作中写一段较通顺的话了,期末检测成绩已经由原来的8分进步到46分,他的作文还得了16分(作文部分30分)。是呀!课外阅读就是这样的一股股清泉,使学困生的一条条浅弱溪流日渐丰盈,欢快流淌,最终卸去其难以承受之重。
成功经验的感悟
小鸿同学“另类补习”的成功经历,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给语文学习带来的改变。如何使这种“另类补习”有实效?经过实践,以下几点对于启发学困生在课外阅读中扬帆起航非常重要:
第一,从讲故事开始激发阅读兴趣。学困生基础差,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爱看书的习惯,绝不可操之过急。所谓欲速则不达,若是一开始就给他们一本本的课外书籍,这样肯定是徒劳的,他们不爱看书,也看不懂,甚至可能会导致他们看到书就想逃的“厌书心理”。因此,我们要从讲通俗易懂故事开始吸引学生,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要有计划地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让娓娓的话语带他们进入一个美妙的故事世界,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地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在等着他,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看书欲望和阅读兴趣。
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故设悬念,始终让学困生心存好奇和期待,吸引他们听的兴趣,培养其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比如我在讲“画蛇添足”这个故事的时候,讲到精彩处我就故作惊奇地问:“第一个画好蛇的人本来可以喝到洒的,但是他却没有喝到,你们猜猜这是为什么?”这一问,可真调动了他们听故事的热情,纷纷要我快点把故事讲完,我却故作神秘地说,答案就在《中国寓言故事(拼音版)》这本书中,然后顺理成章把《中国寓言故事(拼音版)》这本书推荐给他们,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过我手中的故事书,迅速找到刚才老师讲的故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开始的时候,给学困生的课外书籍最好是拼音版的,要不然书中有太多他们不认识的字,容易使他们产生挫败感。
第二,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知识。为了让学困生轻松地在课外阅读中掌握到知识,寓读于活动中是一个很好地选择。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评选“课外阅读最佳少年”“成语之星”“故事大王”“童话表演大使”等评比;还可采用故事赛、朗诵赛、知识赛等形式。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坚定了阅读的兴趣,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断得到巩固,阅读量大大增加,书读得越多,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这样,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成语故事表演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学困生在文化课学习上存在困难,但他们大多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很强,“成语故事表演”既可让他们舒展筋骨,又可让他们投入故事的角色中体验语言情感。让他们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的揣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故事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学习的桥梁,促进了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感受语言描述的情境,学生深切感悟故事情境,进入故事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语言文字就不再是枯燥的语言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语言形象,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声响,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农夫、儿子、禾苗,在表演中,学困生姚小俊知道了许多在阅读中不理解的词语,他初步理解了“不耐烦、拔高、扛锄头、枯死”等词的意思。他还主动做着动作告诉我:“老师,这样就是‘拔高’,这样就是‘扛锄头’。”看着他收获知识的喜悦心情,为师者,何尝不是由衷的欣慰? 第三,在激励中巩固课外阅读的热情。学困生自卑感强、意志薄弱,自信心缺乏,如果没有长效的激励机制,他们很容易半途而废。怎样为学困生的阅读兴趣保鲜?我的做法是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他们的阅读激情永恒。我总是对他们倍加关注,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适地地不断激励,激发并维持、巩固他们的上进心。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努力中看到希望,从成功中尝到甜头,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努力让学困生能有成功的体验。如他们熟读一个故事,我就会制造机会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大显身手,如故事表演或故事大王擂台赛等,有进步者在班上大张旗鼓地授予自制的“课外阅读之星”徽章,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亲自帮其佩带。获得成功后,他们就会更加自觉地去读课外书了。
由于本班有图书柜,原来规定每个学生一次只能借一本书;为了激励学困生,只要他们有了进步,我就会让他们拥有借书的特权,如一次可以借两本或本来规定借两天要归还的书他们则可以借四天。总之,凡是对他们有激励作用的方法,我们都要灵活使用,并根据学生喜新厌旧的心理,不断更新激励措施。
第四,授之于渔——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引导学困生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有收获。因此,指导读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学困生的认知程度,开始时,我会示范给他们看:在课外阅读时,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的人物或动物,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其次,还要指导学困生积累词汇,要做阅读的有心人。可用一个小本子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喜欢的词语、新学会的词语等,再运用到写作中。
第五,定期检查督促。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忘记。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规定隔天检查学困生的课外阅读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共识。要使学困生在课外阅读中进步,我们要积极取得家长的共识,使家长在家中成为孩子阅读的榜样,经常与孩子分享、交流读书的方法与乐趣,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表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与家长讨论。同时,也请家长在家督促孩子每天坚持看课外书,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样,家校齐努力,学困生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最后,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在指导学困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切忌一开始就推荐较难读懂的书目,这样只会使学困生在课外阅读的路途中多走弯路。教师推荐的书目必须从学困生的知识水平出发:从有拼音到无拼音,从老师带着读到自主阅读,从故事书到名家作品,从配图的故事书再到纯文字的,这样逐渐增加难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困生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杨匏安纪念学校)
费尽心思,为何却无收获
我去年秋季新接一个班级,前任语文老师告诉我:“小鸿同学的成绩特别差,用尽各种方法测试成绩都是单位数。这个孩子不笨,但就是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感冒’,也不知为何,天天给他补习,期末考试也只考了7分。唉……”
开学第一周,我每天只布置四个词语让他记,第二天早上一来到学校,第一个任务就是教给他记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检测;但是效果令人咋舌,听写四个词语,他只写对了两个字。第二周,我减少了每天识记的词语,同样的也是只写对了两个字,没办法,我只好每天让他记两个字,我想这样应该效果会好很多吧!最起码会让小鸿尝到成功的喜悦。可事与愿违,当天识记,当天听写他能记住两个字,第二天又忘记了,不管我用什么方法,结果都是一样,就如前任老师所说的那样,他就是对学习不“感冒”。
怎么办?我该怎样帮助小鸿同学呢?在疑惑、徘徊、思索中……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诗给了我启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本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借泛舟来比喻做学问,说春水未至时,溪流浅弱,小舟需要推拉才能行进。等到春水泛涨,即使是艨艟巨舰也会像羽毛一样轻盈地行走中流,从容自在,从不费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如浅弱的溪流,无法载动知识之舟。而阅读,就是这样的一股股清泉,使这一条条浅弱的溪流日渐丰盈,欢快流淌,卸去难以承受之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19条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还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大师的话就像一道强光直射我的心底。一直以来,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多是用没完没了的补课试图拉其一把,总是困守在机械练习的泥沼中,却从来没有想过要让课外阅读这一清泉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田。
另类补习的开始
在大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对小鸿同学的“另类补习”。由于小鸿同学的基础较差,我并没有一开始就给他看书,而是每天给他讲一个故事,如童话故事或神话故事,以此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一个星期后,我再找来了一些带拼音并配图的故事书,每天读一篇给他听,读到精彩之处,我便故作玄虚,让他猜想故事的发展情况。一开始,他很不自信,生怕说错,总是吞吞吐吐地说自己的想法。为了树立他的自信心,不管他说什么,我总是表扬他。久而久之,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变得自信起来,每到我向他提问时,他总是提高嗓门来回答,然后又充满期盼地等待着我把故事讲完。当小鸿对故事产生浓厚兴趣时,我便开始指导他阅读一些浅显的故事书,如通俗易懂的绘本故事、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等。我每天推荐一个故事让他自己阅读,然后让他把故事讲给我听。当他讲给我听的时候,我会特别关注他的表情,只要他读得稍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经过半个学期的阅读、讲故事,现在他已能比较流利地向我讲述一个童话故事了,在这个过程中小鸿的识字量奇迹般地飚升,原本在课文中的一些生字他竟在讲故事中掌握了!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个“另类补习”的决心。
经过一年的课外阅读,小鸿的学习果然有了明显的进步,他能在习作中写一段较通顺的话了,期末检测成绩已经由原来的8分进步到46分,他的作文还得了16分(作文部分30分)。是呀!课外阅读就是这样的一股股清泉,使学困生的一条条浅弱溪流日渐丰盈,欢快流淌,最终卸去其难以承受之重。
成功经验的感悟
小鸿同学“另类补习”的成功经历,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给语文学习带来的改变。如何使这种“另类补习”有实效?经过实践,以下几点对于启发学困生在课外阅读中扬帆起航非常重要:
第一,从讲故事开始激发阅读兴趣。学困生基础差,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爱看书的习惯,绝不可操之过急。所谓欲速则不达,若是一开始就给他们一本本的课外书籍,这样肯定是徒劳的,他们不爱看书,也看不懂,甚至可能会导致他们看到书就想逃的“厌书心理”。因此,我们要从讲通俗易懂故事开始吸引学生,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要有计划地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让娓娓的话语带他们进入一个美妙的故事世界,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地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在等着他,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看书欲望和阅读兴趣。
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故设悬念,始终让学困生心存好奇和期待,吸引他们听的兴趣,培养其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比如我在讲“画蛇添足”这个故事的时候,讲到精彩处我就故作惊奇地问:“第一个画好蛇的人本来可以喝到洒的,但是他却没有喝到,你们猜猜这是为什么?”这一问,可真调动了他们听故事的热情,纷纷要我快点把故事讲完,我却故作神秘地说,答案就在《中国寓言故事(拼音版)》这本书中,然后顺理成章把《中国寓言故事(拼音版)》这本书推荐给他们,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过我手中的故事书,迅速找到刚才老师讲的故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开始的时候,给学困生的课外书籍最好是拼音版的,要不然书中有太多他们不认识的字,容易使他们产生挫败感。
第二,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知识。为了让学困生轻松地在课外阅读中掌握到知识,寓读于活动中是一个很好地选择。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评选“课外阅读最佳少年”“成语之星”“故事大王”“童话表演大使”等评比;还可采用故事赛、朗诵赛、知识赛等形式。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坚定了阅读的兴趣,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断得到巩固,阅读量大大增加,书读得越多,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这样,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成语故事表演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学困生在文化课学习上存在困难,但他们大多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很强,“成语故事表演”既可让他们舒展筋骨,又可让他们投入故事的角色中体验语言情感。让他们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的揣摩、情感的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故事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学习的桥梁,促进了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感受语言描述的情境,学生深切感悟故事情境,进入故事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语言文字就不再是枯燥的语言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语言形象,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听到美妙的声响,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农夫、儿子、禾苗,在表演中,学困生姚小俊知道了许多在阅读中不理解的词语,他初步理解了“不耐烦、拔高、扛锄头、枯死”等词的意思。他还主动做着动作告诉我:“老师,这样就是‘拔高’,这样就是‘扛锄头’。”看着他收获知识的喜悦心情,为师者,何尝不是由衷的欣慰? 第三,在激励中巩固课外阅读的热情。学困生自卑感强、意志薄弱,自信心缺乏,如果没有长效的激励机制,他们很容易半途而废。怎样为学困生的阅读兴趣保鲜?我的做法是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他们的阅读激情永恒。我总是对他们倍加关注,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适地地不断激励,激发并维持、巩固他们的上进心。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努力中看到希望,从成功中尝到甜头,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努力让学困生能有成功的体验。如他们熟读一个故事,我就会制造机会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大显身手,如故事表演或故事大王擂台赛等,有进步者在班上大张旗鼓地授予自制的“课外阅读之星”徽章,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亲自帮其佩带。获得成功后,他们就会更加自觉地去读课外书了。
由于本班有图书柜,原来规定每个学生一次只能借一本书;为了激励学困生,只要他们有了进步,我就会让他们拥有借书的特权,如一次可以借两本或本来规定借两天要归还的书他们则可以借四天。总之,凡是对他们有激励作用的方法,我们都要灵活使用,并根据学生喜新厌旧的心理,不断更新激励措施。
第四,授之于渔——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引导学困生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有收获。因此,指导读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学困生的认知程度,开始时,我会示范给他们看:在课外阅读时,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的人物或动物,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其次,还要指导学困生积累词汇,要做阅读的有心人。可用一个小本子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喜欢的词语、新学会的词语等,再运用到写作中。
第五,定期检查督促。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忘记。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规定隔天检查学困生的课外阅读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六,积极争取家长共识。要使学困生在课外阅读中进步,我们要积极取得家长的共识,使家长在家中成为孩子阅读的榜样,经常与孩子分享、交流读书的方法与乐趣,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表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与家长讨论。同时,也请家长在家督促孩子每天坚持看课外书,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样,家校齐努力,学困生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最后,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在指导学困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切忌一开始就推荐较难读懂的书目,这样只会使学困生在课外阅读的路途中多走弯路。教师推荐的书目必须从学困生的知识水平出发:从有拼音到无拼音,从老师带着读到自主阅读,从故事书到名家作品,从配图的故事书再到纯文字的,这样逐渐增加难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困生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杨匏安纪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