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开篇,探究两者对培养语感起到作用的可实施部分,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诗歌等教学板块,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最后总结出语感形成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朗读。
关键词:语感;汉语言;朗读
在《比语感更重要的……》一文中,张春华老师指出:“要想有意识、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无论语音、语义,还是语法、语篇,难以产生显著效果,也缺乏成功的教学案例。”笔者认为,语感这一概念不仅不是不可捉摸的,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在《唐诗三百首·序》当中,孙洙曾经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言充分肯定了吟詠在诗词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人经过长期的探索,深谙汉语文字特点和教学规律,他们并不讲什么语法,而非常重视语感的训练。其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一定的品评和玩味环节,对句子进行深层次的感知和理解,并对句子的美感进行品鉴。
在本文中,笔者姑且将“语感”中的“语”划分为“言语感”和“语言感”。索绪尔认为:语言活动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道:“国语的用词十分注重对心理的畅谈,而对形式方面缺乏一定的关注。”意思是说汉语重在表达主体的心理感受和经验,而忽略表达形式上是否严整。由此可见,言语活动中的心理领域及语言中关于语音、语义、语法、语篇的干预,可以对语感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依据汉字结构规律进行识字、写字教学以及依据汉语整体意合性、自由缩展性等特点进行的阅读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感培养教学,成功的实例也不在少数。
如果从汉语本身的规律出发,进行语言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字是一个独立的意音文字体系,东汉许慎对《说文解字》命名时解释说:“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汉语言教学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如果学生在了解象形、形声等造字法,掌握其造字规律后,方能执简驭繁,触类旁通,同时能够依据规律将同类字归在一起学习,将大大提高识字效率,为正确使用文字奠定基础。
在语言的阐述上,语音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外壳,而文字的功能在于记录相应的语言内容,因而在《说文解字》当中,对于音义关系十分看重,经常会以一些声音线索来表现不同字义的实际由来,这才有了因声求义的原则。
在语言结构上,汉语不似西方语言讲究严整的语法规则,在结构上限制较少,句式富有弹性,可以通过语境和内部的相互衬托来感悟话语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的表达方式由直接到间接(此处不排除在特殊语境中成人也经常使用的直接表达方式),词汇的逐渐丰富,语气的变化,交流技巧的使用,让语言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些变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结果,不是与生俱来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语感的培养和积累,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和习惯。郭沫若学者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而语感这东西虽然有着很深层次的韵味,但是却难以阐述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语感训练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而训练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在于朗读。程少堂曾经说:在语文教学的本质内容上,阅读是核心,也应当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只有阅读进去了,才能真正了解作品的韵味和含义,并与作者的实际情感相碰触,将文章的深刻寓意实时地彰显出来。曾国藩说:“如果不能高声朗读,将很难凸显其雄伟的气魄,如果不能仔细地阅读,则不能了解文章的深层次趣味。”因此,新时期的语言教学,必然需要加强阅读。人们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品的独特魅力,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触。
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这种方式不在于分析语言的构成和搭配,重点是从整体把握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如大声朗读、分角色朗读、默读及变换语调、语速、语气的对比朗读。
当然,并不是说读出声音就是朗读,朗读需要有感情,有条理,从容自然,抑扬顿挫,不能呆板单调,矫揉造作。朱熹的办法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借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如建议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要掌握朗读所需要的表达技巧;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整体句子当中的停顿以及声音的轻快和高低。
汉语行文是着眼整体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字之精神,寄于句,句之精神,寄于篇章。”元代程端礼曾经说过:要“既于大段中看篇法,又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又于章法中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则作者之心不能逃矣。”在朗读中品悟是升华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读者与作者进行交流的途径。作者的心声通过读者的有声有色地朗读而变得具体生动起来,作者的情感通过读者的品味而延伸开去。
尽管语感教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早就被人们所认识,我们亦不能任意夸大它的作用,把它看作“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感教学只是汉语言教学的方式之一,不是唯一性的,且迄今为止语感教学的科学模式尚未形成,也缺乏一个明确的衡量其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标准,这有待于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春华.比语感更重要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5.
[2]江南,王跃平.语言文字应用专题研究——逻辑与修辞[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狄潜,江苏省溧阳市,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关键词:语感;汉语言;朗读
在《比语感更重要的……》一文中,张春华老师指出:“要想有意识、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无论语音、语义,还是语法、语篇,难以产生显著效果,也缺乏成功的教学案例。”笔者认为,语感这一概念不仅不是不可捉摸的,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在《唐诗三百首·序》当中,孙洙曾经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言充分肯定了吟詠在诗词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人经过长期的探索,深谙汉语文字特点和教学规律,他们并不讲什么语法,而非常重视语感的训练。其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一定的品评和玩味环节,对句子进行深层次的感知和理解,并对句子的美感进行品鉴。
在本文中,笔者姑且将“语感”中的“语”划分为“言语感”和“语言感”。索绪尔认为:语言活动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道:“国语的用词十分注重对心理的畅谈,而对形式方面缺乏一定的关注。”意思是说汉语重在表达主体的心理感受和经验,而忽略表达形式上是否严整。由此可见,言语活动中的心理领域及语言中关于语音、语义、语法、语篇的干预,可以对语感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依据汉字结构规律进行识字、写字教学以及依据汉语整体意合性、自由缩展性等特点进行的阅读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感培养教学,成功的实例也不在少数。
如果从汉语本身的规律出发,进行语言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字是一个独立的意音文字体系,东汉许慎对《说文解字》命名时解释说:“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汉语言教学中的识字写字教学,如果学生在了解象形、形声等造字法,掌握其造字规律后,方能执简驭繁,触类旁通,同时能够依据规律将同类字归在一起学习,将大大提高识字效率,为正确使用文字奠定基础。
在语言的阐述上,语音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外壳,而文字的功能在于记录相应的语言内容,因而在《说文解字》当中,对于音义关系十分看重,经常会以一些声音线索来表现不同字义的实际由来,这才有了因声求义的原则。
在语言结构上,汉语不似西方语言讲究严整的语法规则,在结构上限制较少,句式富有弹性,可以通过语境和内部的相互衬托来感悟话语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的表达方式由直接到间接(此处不排除在特殊语境中成人也经常使用的直接表达方式),词汇的逐渐丰富,语气的变化,交流技巧的使用,让语言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些变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结果,不是与生俱来的。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语感的培养和积累,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和习惯。郭沫若学者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而语感这东西虽然有着很深层次的韵味,但是却难以阐述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语感训练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而训练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在于朗读。程少堂曾经说:在语文教学的本质内容上,阅读是核心,也应当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只有阅读进去了,才能真正了解作品的韵味和含义,并与作者的实际情感相碰触,将文章的深刻寓意实时地彰显出来。曾国藩说:“如果不能高声朗读,将很难凸显其雄伟的气魄,如果不能仔细地阅读,则不能了解文章的深层次趣味。”因此,新时期的语言教学,必然需要加强阅读。人们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品的独特魅力,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触。
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这种方式不在于分析语言的构成和搭配,重点是从整体把握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如大声朗读、分角色朗读、默读及变换语调、语速、语气的对比朗读。
当然,并不是说读出声音就是朗读,朗读需要有感情,有条理,从容自然,抑扬顿挫,不能呆板单调,矫揉造作。朱熹的办法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借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如建议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要掌握朗读所需要的表达技巧;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整体句子当中的停顿以及声音的轻快和高低。
汉语行文是着眼整体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字之精神,寄于句,句之精神,寄于篇章。”元代程端礼曾经说过:要“既于大段中看篇法,又于大段中分小段看章法,又于章法中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则作者之心不能逃矣。”在朗读中品悟是升华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读者与作者进行交流的途径。作者的心声通过读者的有声有色地朗读而变得具体生动起来,作者的情感通过读者的品味而延伸开去。
尽管语感教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早就被人们所认识,我们亦不能任意夸大它的作用,把它看作“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感教学只是汉语言教学的方式之一,不是唯一性的,且迄今为止语感教学的科学模式尚未形成,也缺乏一个明确的衡量其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标准,这有待于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春华.比语感更重要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5.
[2]江南,王跃平.语言文字应用专题研究——逻辑与修辞[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狄潜,江苏省溧阳市,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