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将法治意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内容。在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内容的比例明显增加。法治意识,主要包括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行为,是公民对法治的认知、遵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帮助小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治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主题情境探究”是指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蕴含价值判断的问题为引领,以某一主题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丰富情感、深度体验、建构新知、提升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法治观念、培育法治意识、敦促法治行为养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书本之“知”,人事之“理”,立身之“德”,行为之“法”。下面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为例,从主题情境探究的视角,探讨培育小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建构主题情境,突出“三性”
与一般的教学情境相比,主题情境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情境的主题性,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设置多个相关链接的子情境,删繁就简、突出主干信息,构成一个有鲜明内容、有教育意义的结构化的主题情境,并将这一情境进行纵向延伸或横向关联,形成逻辑严密的情境链,实现“教”的整体性和“学”的深层性,破解了碎片化教学和浅层化学习的诸多不利因素。而创设高质量的主题情境,需要突出“三性”。
(一)真实性
涵养法治意识的主题情境应来源于真实生活,而且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真实生活,而非教师的主观虚构、人为杜撰。如《正确认识广告》一课(以下简称《正》),爷爷因保健品广告上当受骗,导致住院事件,来源于本班学生的真实生活,是教师在课前充分调查基础上遴选的教学素材。课上,同学们通过情境模拟和追踪事件的来龙去脉,充分认识到了虚假广告的危害。
(二)冲突性
主题情境要有冲突性,在矛盾和争议中,激发学生探究与思考的兴趣。《正》一课,爷爷在购买、服用保健品后,竟停止服用降血压的药物,遭到家人强烈反对,但爷爷毫不理会,甚至与家人发生强烈争执。以此引出“识别虚假广告秘密招数”的深度探讨。在对真实事件的剖析中,在孰是孰非的争论中,孩子们明辨了是非,总结了规律,广告商正是利用了老人年贪小便宜、渴望长寿以及从众心理,才使虚假广告得以盛行。
(三)一致性
主题情境的建构,要与课本上所说的“道”与“行”相一致,“法”与“理”相契合,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主题情境中的人物事件共进退,与教材的知识内容相融合,与自己的情感素养同升华,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课堂成为有效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活性土壤。
适切的主题情境材料犹如一根小小的银针,能刺到最通灵、最敏感、最深邃的“穴位”。另外,情境要能生发议题,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生成更多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道德与行为判断。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教育才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当然,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在面对实际法治行为、道德行为判断时,需要老师和家长及时点拨引导。
二、指向深度探究,把握“三度”
主题情境教学最容易出现的遗憾就是热热闹闹的情境呈现、华而不实的活动推进,情境与知识、问题“两张皮”,知识不落实,思维不深入,导致教学走空。主题情境只有辅以高质量的问题,以及由此开展的相应的高质量课堂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针对以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在结合情境组织讨论和活动时,要把握“三度”。
(一)问题有“精度”
高质量的问题是少而精的,是针对主题情境提出的综合性的问题探究,是为了提高法治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是空泛零碎或脱离实际的。《正》一课,“爷爷出院后,爷爷和家人将会怎么做?”由此引导学生感悟,面对虚假广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要时应拿起法律的武器,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此,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二)活动有“梯度”
高质量的法治活动是随着情境的发展,有层次、有序列地推进和展开,能对情境进行深度体验的,而不是浮于表面或哗众取宠的。《正》一课,在“爷爷的故事”后,教师提出“广告千千万,如何识别真假好坏?”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得出了许多妙招,如“检查商品是否有工商部门的认证资格”“向有经验的人讨教”“查大众点评”“货比三家,择优而选”……通过讨论,孩子们明白了理智消费的重要性。
(三)价值有“高度”
高质量的主题情境和探究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串联,更是一扇能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生活领域的大门,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参与度,实现知识价值、生活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多元发展。《正》一课的尾声,教师出示自己在维也纳街头拍下的巨幅华为手机广告,组织讨论:“如果你是中国游客,你會作何感想?”引导学生感悟:广告是一种营销手段,但亦是一种文化,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华为广告如同一张名片,让世界看到中国。教师抓住课堂的契机,再一次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播下爱国的种子。
探究活动应该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教师要根据主题情境探究课堂特点,科学设计有一定坡度、有一定难度的“拳头”问题,组织有一定梯度、有一定深度的探究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时间,允许学生冥思苦想,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搞形式主义。
三、调动情感参与,体现“三活”
主题情境之所以能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因为主题化的法治情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同一场域内生动可感的法治信息,使学生在信息交互中感知和建构法治知识。法治情境的真实性、冲突性所带来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既而形成法治认同与法治信仰。因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调适其情感强度,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情感对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的作用。教师要在“活”字上下工夫。 (一)活用对比
面对相同的法治现象或法治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会采取不同的道德判断和法治行为,“法治情境AB剧”可以制造矛盾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辨析“A剧”和“B剧”中人物不同行为背后的心理,激发学生在矛盾的情感碰撞中明晰“法理”,甚至打破原有的法治观念。《正》一课,教师播放了“幻想哥”的一段录音:“为了避免商家作虚假广告,坑害消费者,一律取消广告,商家也不要为广告花冤枉钱了。”由此进入“小小辩论赛”环节,正反双方通过唇枪舌剑的辯论,厘清了广告的利与弊,学会了以“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广告,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小学阶段的启蒙。
(二)活用道具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主题情境的呈现应更具形象性、趣味性,视觉的冲击力会有效刺激大脑兴奋点,掀起情感的波澜,小道具,亦有大学问。演老人戴假发套、拿直尺当拐杖;演游客戴旅游帽、背背包、挂相机;演记者执话筒、带笔记本。《正》一课,教师胸前挂上大红绸,举起“智能学习机”,当起了推销员。老师夸张的推销引来了孩子们阵阵笑声:“小朋友,你买不买?”老师一个个地问,一个个地考验学生的反映。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习得了生活经验,拥有了面对虚假广告、面对不合理要求大胆说“不”的勇气和智慧。
(三)活用留白
绘画留白,给人以无限遐想;书法留白,营造出空灵的空间。留白不是俭省,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引而不发的教学智慧。法治主题情境留白,能有效推动法治观念的动态生成。《正》一课最后,老师播放了几段多年前小童星代言的广告。“如今的广告,为什么不再出现小朋友的身影呢?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从中寻找答案。”教师以小童星代言广告为留白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法的兴趣。课堂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能只徘徊在课堂的小天地里,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举一反三,提高实践能力。
“法”不是冷漠的钢板,而是温暖的摇篮;“法”里有“情”,“情”不越“法”。法治认同是理性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有机统一,对法律的认同、信任、敬畏、崇敬、热爱等情感,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情感体验中逐步形成、积累和升华的。学生对法治的认识越全面,辨析得越深入、越透彻,对法治的情感越认同、越信任、越敬畏,其行为就越能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
法治课,需要引导学生由法治认知向深刻理解、深度认同、身体力行转变。法治意识的培育过程,不能仅仅关注法治知识、法治情感、法治行为等法治素养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的德性培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工作要求”中提出:“法治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要突破法治视角,充分挖掘法治内容的德育价值,不断探索主题情境教学的方法策略,垫高学科积累的厚度,形成独领风骚的主题情境教学艺术。
“主题情境探究”是指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蕴含价值判断的问题为引领,以某一主题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丰富情感、深度体验、建构新知、提升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法治观念、培育法治意识、敦促法治行为养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书本之“知”,人事之“理”,立身之“德”,行为之“法”。下面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正确认识广告》为例,从主题情境探究的视角,探讨培育小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建构主题情境,突出“三性”
与一般的教学情境相比,主题情境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情境的主题性,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设置多个相关链接的子情境,删繁就简、突出主干信息,构成一个有鲜明内容、有教育意义的结构化的主题情境,并将这一情境进行纵向延伸或横向关联,形成逻辑严密的情境链,实现“教”的整体性和“学”的深层性,破解了碎片化教学和浅层化学习的诸多不利因素。而创设高质量的主题情境,需要突出“三性”。
(一)真实性
涵养法治意识的主题情境应来源于真实生活,而且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真实生活,而非教师的主观虚构、人为杜撰。如《正确认识广告》一课(以下简称《正》),爷爷因保健品广告上当受骗,导致住院事件,来源于本班学生的真实生活,是教师在课前充分调查基础上遴选的教学素材。课上,同学们通过情境模拟和追踪事件的来龙去脉,充分认识到了虚假广告的危害。
(二)冲突性
主题情境要有冲突性,在矛盾和争议中,激发学生探究与思考的兴趣。《正》一课,爷爷在购买、服用保健品后,竟停止服用降血压的药物,遭到家人强烈反对,但爷爷毫不理会,甚至与家人发生强烈争执。以此引出“识别虚假广告秘密招数”的深度探讨。在对真实事件的剖析中,在孰是孰非的争论中,孩子们明辨了是非,总结了规律,广告商正是利用了老人年贪小便宜、渴望长寿以及从众心理,才使虚假广告得以盛行。
(三)一致性
主题情境的建构,要与课本上所说的“道”与“行”相一致,“法”与“理”相契合,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主题情境中的人物事件共进退,与教材的知识内容相融合,与自己的情感素养同升华,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课堂成为有效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活性土壤。
适切的主题情境材料犹如一根小小的银针,能刺到最通灵、最敏感、最深邃的“穴位”。另外,情境要能生发议题,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生成更多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道德与行为判断。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教育才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当然,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在面对实际法治行为、道德行为判断时,需要老师和家长及时点拨引导。
二、指向深度探究,把握“三度”
主题情境教学最容易出现的遗憾就是热热闹闹的情境呈现、华而不实的活动推进,情境与知识、问题“两张皮”,知识不落实,思维不深入,导致教学走空。主题情境只有辅以高质量的问题,以及由此开展的相应的高质量课堂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针对以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在结合情境组织讨论和活动时,要把握“三度”。
(一)问题有“精度”
高质量的问题是少而精的,是针对主题情境提出的综合性的问题探究,是为了提高法治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是空泛零碎或脱离实际的。《正》一课,“爷爷出院后,爷爷和家人将会怎么做?”由此引导学生感悟,面对虚假广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要时应拿起法律的武器,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此,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二)活动有“梯度”
高质量的法治活动是随着情境的发展,有层次、有序列地推进和展开,能对情境进行深度体验的,而不是浮于表面或哗众取宠的。《正》一课,在“爷爷的故事”后,教师提出“广告千千万,如何识别真假好坏?”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得出了许多妙招,如“检查商品是否有工商部门的认证资格”“向有经验的人讨教”“查大众点评”“货比三家,择优而选”……通过讨论,孩子们明白了理智消费的重要性。
(三)价值有“高度”
高质量的主题情境和探究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串联,更是一扇能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生活领域的大门,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参与度,实现知识价值、生活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多元发展。《正》一课的尾声,教师出示自己在维也纳街头拍下的巨幅华为手机广告,组织讨论:“如果你是中国游客,你會作何感想?”引导学生感悟:广告是一种营销手段,但亦是一种文化,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华为广告如同一张名片,让世界看到中国。教师抓住课堂的契机,再一次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播下爱国的种子。
探究活动应该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教师要根据主题情境探究课堂特点,科学设计有一定坡度、有一定难度的“拳头”问题,组织有一定梯度、有一定深度的探究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时间,允许学生冥思苦想,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搞形式主义。
三、调动情感参与,体现“三活”
主题情境之所以能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因为主题化的法治情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同一场域内生动可感的法治信息,使学生在信息交互中感知和建构法治知识。法治情境的真实性、冲突性所带来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既而形成法治认同与法治信仰。因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调适其情感强度,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情感对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的作用。教师要在“活”字上下工夫。 (一)活用对比
面对相同的法治现象或法治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会采取不同的道德判断和法治行为,“法治情境AB剧”可以制造矛盾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辨析“A剧”和“B剧”中人物不同行为背后的心理,激发学生在矛盾的情感碰撞中明晰“法理”,甚至打破原有的法治观念。《正》一课,教师播放了“幻想哥”的一段录音:“为了避免商家作虚假广告,坑害消费者,一律取消广告,商家也不要为广告花冤枉钱了。”由此进入“小小辩论赛”环节,正反双方通过唇枪舌剑的辯论,厘清了广告的利与弊,学会了以“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广告,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小学阶段的启蒙。
(二)活用道具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主题情境的呈现应更具形象性、趣味性,视觉的冲击力会有效刺激大脑兴奋点,掀起情感的波澜,小道具,亦有大学问。演老人戴假发套、拿直尺当拐杖;演游客戴旅游帽、背背包、挂相机;演记者执话筒、带笔记本。《正》一课,教师胸前挂上大红绸,举起“智能学习机”,当起了推销员。老师夸张的推销引来了孩子们阵阵笑声:“小朋友,你买不买?”老师一个个地问,一个个地考验学生的反映。在欢声笑语中,孩子们习得了生活经验,拥有了面对虚假广告、面对不合理要求大胆说“不”的勇气和智慧。
(三)活用留白
绘画留白,给人以无限遐想;书法留白,营造出空灵的空间。留白不是俭省,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引而不发的教学智慧。法治主题情境留白,能有效推动法治观念的动态生成。《正》一课最后,老师播放了几段多年前小童星代言的广告。“如今的广告,为什么不再出现小朋友的身影呢?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从中寻找答案。”教师以小童星代言广告为留白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法的兴趣。课堂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能只徘徊在课堂的小天地里,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举一反三,提高实践能力。
“法”不是冷漠的钢板,而是温暖的摇篮;“法”里有“情”,“情”不越“法”。法治认同是理性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有机统一,对法律的认同、信任、敬畏、崇敬、热爱等情感,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情感体验中逐步形成、积累和升华的。学生对法治的认识越全面,辨析得越深入、越透彻,对法治的情感越认同、越信任、越敬畏,其行为就越能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
法治课,需要引导学生由法治认知向深刻理解、深度认同、身体力行转变。法治意识的培育过程,不能仅仅关注法治知识、法治情感、法治行为等法治素养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的德性培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工作要求”中提出:“法治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要突破法治视角,充分挖掘法治内容的德育价值,不断探索主题情境教学的方法策略,垫高学科积累的厚度,形成独领风骚的主题情境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