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新课标提出让学生聆听、感受、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能自信地、有感情地瘸唱,积极参与瘸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把音乐渗透到语文、美术、舞蹈等姊妹学科中去,结合新课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共鸣,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角色。
关键词:音乐欣赏;联系;艺术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把音乐渗透到语文、美术、历史、政治、舞蹈等姊妹学科中去,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角色,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体验感受音乐,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学生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同时通过创编歌词,创编舞蹈动作,创编节奏等。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1 音乐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两者息息相关,文学用音乐去演绎,去升华。我国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少的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令无数中华儿女惊叹羡慕。许多歌曲本来就是一首诗,如我们语文《明月几时有》,宋朝诗人苏轼的诗,被后来人谱上了曲,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书上《水调歌头》。
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搜集了一些与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相符的景色,并在景色优美的地方加上张若虚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的诗句,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做到了眼、耳并用,典雅优美的曲调,把春天静静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的摇动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听者眼前,给人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无疑学生已进入到迷人的艺术境界,领略这音乐与文学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再如,我们课本中的《春晓》,《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当欣赏这些乐曲时,我让学生们先朗诵歌词领会歌词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再让学生聆听并哼唱旋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我给学生讲时代背景,讲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时代环境,讲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
2 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联系
舒曼曾说过:“有教养的音乐家能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能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这足以说明音乐与美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音乐欣赏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美,更好的表现音乐美是有很大帮助的。如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的时候,我先出示19世纪俄罗斯画家列宾创作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我再描绘画面的意境:“十一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用胸前套着的纤索,吃力的拖着一只有着高高桅杆的船只负重前行,河滩上留下他们的串串足印……”,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让学生在欣赏这幅世界名画的同时边欣赏歌曲,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音乐形象,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又如在欣赏《两个犹太人》时,我把哈特曼的一幅旅行写生画《两个犹太人》展示给学生看,画面上的两个犹太人,形象对比鲜明:一个肥胖、骄横;一个瘦弱、怯懦。而2个具有明显反差的音乐主题就是根据这2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肥胖的“富人”,音乐主题含有大跳和短小的停顿,由弦乐和木管乐八度齐奏,显得粗壮、自负;瘦弱的“穷人”,音乐主题采用同音反复,初次出现时用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刻画出战战兢兢,瑟瑟缩缩的形象。学生通过听和看的结合,就能更深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因此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
再如在欣赏《飞来的花瓣》,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师生情谊,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的心情,用花瓣一样的信件表达对老师的无比热爱,我的学生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自己的感想画了出来,边听边用自己的动作把旋律表现了出来,有几个同学还为自己的作品作了首小诗,歌颂自己的老师平淡而伟大,无私的奉献.一时间,我的音乐课成了欣赏课,成了文学课,美术课,诗歌朗诵课等。
3 音乐与舞蹈的联系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音乐与舞蹈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以音乐的节奏为基础,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通过舞蹈技能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青少年学生天生好动,在课堂中让他们跟随音乐的节奏、节拍进行律动,用体态来表现音乐,是他们最乐意的事,课堂气氛也会随之而变得活跃。在教学中,以民族舞为载体,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丰富了知识。如第二单元《青春舞曲》和七下《丰收之歌》,我在上到这课时,就让学生听着节奏猜想这是什么地方的舞蹈——新疆民族舞蹈,学生对其印象最深的就是新疆舞蹈中的“动颈”。还有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大阪城的姑娘》都是典型的新疆风格的歌曲,它的节奏极具舞蹈性,在学唱完歌曲后,教他们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他们非常喜欢,而且更容易理解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使之加深对歌曲的印象,进一步把握歌曲的情绪。
如欣赏蒙古族民歌,我先教给学生蒙古族舞蹈中“抖肩”和“翻腕”的基本动作;如欣赏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我先教给学生维吾尔族舞蹈中“移颈”和“绕腕”的基本动作,然后再欣赏这个民族的民歌。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我在网上找了许多草原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了解草原人民的生活习惯,感受草原人的热情和草原人的好客。让学生感受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辽阔的草原以及草原骑士组成的美丽画面。学生们很快的进入了角色,我制作的课件的最后是一匹骏马载着牧民慢慢的消失在茫茫草原上。最后我还有拓展练习,让学生去表演,去发挥,去完善。拓展练习是孩子们回忆会唱哪些关于草原的歌,让一个小组同学表演。会跳哪个民族的舞蹈,让同学们自己自由的去表演、发挥。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把音乐与游戏、舞蹈、美术等有机结合起来,让我的学生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们要和新课标紧密结合。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学科的特点,再次,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们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要运用语言、实物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为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 王昕)
关键词:音乐欣赏;联系;艺术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把音乐渗透到语文、美术、历史、政治、舞蹈等姊妹学科中去,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角色,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体验感受音乐,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学生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同时通过创编歌词,创编舞蹈动作,创编节奏等。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1 音乐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两者息息相关,文学用音乐去演绎,去升华。我国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少的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令无数中华儿女惊叹羡慕。许多歌曲本来就是一首诗,如我们语文《明月几时有》,宋朝诗人苏轼的诗,被后来人谱上了曲,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书上《水调歌头》。
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搜集了一些与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相符的景色,并在景色优美的地方加上张若虚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的诗句,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做到了眼、耳并用,典雅优美的曲调,把春天静静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的摇动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听者眼前,给人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无疑学生已进入到迷人的艺术境界,领略这音乐与文学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再如,我们课本中的《春晓》,《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当欣赏这些乐曲时,我让学生们先朗诵歌词领会歌词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再让学生聆听并哼唱旋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我给学生讲时代背景,讲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时代环境,讲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
2 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联系
舒曼曾说过:“有教养的音乐家能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能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这足以说明音乐与美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音乐欣赏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美,更好的表现音乐美是有很大帮助的。如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的时候,我先出示19世纪俄罗斯画家列宾创作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我再描绘画面的意境:“十一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用胸前套着的纤索,吃力的拖着一只有着高高桅杆的船只负重前行,河滩上留下他们的串串足印……”,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让学生在欣赏这幅世界名画的同时边欣赏歌曲,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音乐形象,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又如在欣赏《两个犹太人》时,我把哈特曼的一幅旅行写生画《两个犹太人》展示给学生看,画面上的两个犹太人,形象对比鲜明:一个肥胖、骄横;一个瘦弱、怯懦。而2个具有明显反差的音乐主题就是根据这2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肥胖的“富人”,音乐主题含有大跳和短小的停顿,由弦乐和木管乐八度齐奏,显得粗壮、自负;瘦弱的“穷人”,音乐主题采用同音反复,初次出现时用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刻画出战战兢兢,瑟瑟缩缩的形象。学生通过听和看的结合,就能更深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因此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
再如在欣赏《飞来的花瓣》,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师生情谊,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的心情,用花瓣一样的信件表达对老师的无比热爱,我的学生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自己的感想画了出来,边听边用自己的动作把旋律表现了出来,有几个同学还为自己的作品作了首小诗,歌颂自己的老师平淡而伟大,无私的奉献.一时间,我的音乐课成了欣赏课,成了文学课,美术课,诗歌朗诵课等。
3 音乐与舞蹈的联系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音乐与舞蹈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以音乐的节奏为基础,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通过舞蹈技能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青少年学生天生好动,在课堂中让他们跟随音乐的节奏、节拍进行律动,用体态来表现音乐,是他们最乐意的事,课堂气氛也会随之而变得活跃。在教学中,以民族舞为载体,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丰富了知识。如第二单元《青春舞曲》和七下《丰收之歌》,我在上到这课时,就让学生听着节奏猜想这是什么地方的舞蹈——新疆民族舞蹈,学生对其印象最深的就是新疆舞蹈中的“动颈”。还有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大阪城的姑娘》都是典型的新疆风格的歌曲,它的节奏极具舞蹈性,在学唱完歌曲后,教他们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他们非常喜欢,而且更容易理解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使之加深对歌曲的印象,进一步把握歌曲的情绪。
如欣赏蒙古族民歌,我先教给学生蒙古族舞蹈中“抖肩”和“翻腕”的基本动作;如欣赏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我先教给学生维吾尔族舞蹈中“移颈”和“绕腕”的基本动作,然后再欣赏这个民族的民歌。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我在网上找了许多草原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了解草原人民的生活习惯,感受草原人的热情和草原人的好客。让学生感受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骏马,辽阔的草原以及草原骑士组成的美丽画面。学生们很快的进入了角色,我制作的课件的最后是一匹骏马载着牧民慢慢的消失在茫茫草原上。最后我还有拓展练习,让学生去表演,去发挥,去完善。拓展练习是孩子们回忆会唱哪些关于草原的歌,让一个小组同学表演。会跳哪个民族的舞蹈,让同学们自己自由的去表演、发挥。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把音乐与游戏、舞蹈、美术等有机结合起来,让我的学生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们要和新课标紧密结合。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学科的特点,再次,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们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要运用语言、实物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为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