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还原分析法”应用文本阅读

来源 :教育·综合视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语言运用的培养,都离不开大量的阅读。阅读是基础。随着高考改革,阅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苏轼《记黄鲁直语》中提到:“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心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阅读不仅能让人增长知识,应对考试,更是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養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本阅读面临的问题
  对于中学生而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直接的是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文学修养的提高。但在当下,短、频、快的短信息占据了大量时间,导致碎片化阅读出现,使得学生越来越无法静下心来专心阅读。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坐下来看书本,更无从谈起学生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语感的缺失和积累的缺失,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难以深入文章进行仔细深刻的解读。有时读过之后难以抓住文章作者的思维以及其中的精髓,或者根本无法寻找到文本阅读的突破口。思维层次和阅读能力更强一些的学生,能够“意会”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却无法形成文字“言传”出来。所以,如何让学生不仅能够“意会”文章,更要让学生能够自我表达,将自己的思想形成条理有思路,做到“言传”,以至于能够形成自己的文字,成为当下教学的重要课题。
  提出疑问要先找到“矛盾”
  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就是说,读书的时候没有疑惑并不是好现象,没有疑惑的时候要鼓励阅读者发现其中的疑问,发现疑问的人需要解决他所发现的疑问;等到有疑问的人把疑问解决,没有疑问的人发现了其中的疑问并也解决的时候,才是真正从读书中有所长进。对于学生而言,最怕的是学生对文学作品没有想法或者疑问。这样的学生,仅仅是把文章看做文字或者必须背诵的负担,变成“逆来顺受”,而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对能提出疑问的学生,说明他有探究的精神,提出并发现了文章中的部分解读节点,而不是盲目等着接受老师的讲解。
  所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能力是让学生走进阅读的最基本能力。疑问从何而来?从文本细读而来,从还原分析上来。能够抓住矛盾就是抓住疑问,根据矛盾形成问题,然后将提出的问题在学生中,学生和教师中共同探讨,分析文本,解答疑问,逐渐将一篇文章从浅入深地解读。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提出一次疑问,无论大小,便进步一些,就更能接近文章的深层。这样习得阅读方法,能够授学生以“渔”而非仅仅授之以“鱼”。最终,能够让学生将阅读方法迁移到教材以外的文章阅读中,以至于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终生受益,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建立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甚至能发现出更新的文本含义。
  “矛盾还原分析法”的具体使用
  语文教学的成功之道应该是揭示奥秘的文本解读。所谓分析就是找到文本中的矛盾。找到矛盾往往可以触发问题,找到解读的关键。那么,矛盾要从哪些地方发现呢?矛盾的存在处,分为很多种:既有文字使用上的,也有文本内容上的结构上的,还有文本内容与日常认知错位形成的。
  文本的表述出的内容与日常的认知的差异引发的矛盾,这样的矛盾需要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生活经验,还原生活常态下的人物形象与文本中的特定形象进行对比,发现矛盾。如《合欢树》中,文章开始之初出现的母亲的形象就与我们一般认为的母亲形象不一样:母亲在儿子10岁作文就获奖消息的时候并不是像我们预设的普通母亲那样,立即称赞自己的儿子太棒了,而是提到她自己小时作文也写得很好,并且称自己当时可能还不到10岁。这样一个特别的开场,就让读者眼前一亮。这时的母亲是多么争强好胜,因为她还年轻,骨子里还喜欢表现自己是优秀的。母亲的形象到10年之后发生了变化,“我”瘫痪在床,带有好胜气质的年轻母亲变成了与我的对话处处小心翼翼的母亲,以至于变成认为合欢树发芽是个好兆头的略微迷信的母亲,母亲的话语方式变化以及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时候的母亲才成为我们心中母亲和蔼可亲,为了子女任劳任怨的形象。从母亲的变化,可以侧面反映出“我”在承受身体上苦难的时候,其实母亲正在遭受着同样的身体和心理的折磨,而她默默承受这样的变化也正是母爱的体现,深沉而无言。
  结束语
  阅读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想要解读出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将学生和文本连接起来,需要提高学养,这样才能让文本信息进入到内心。此外,要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文本。当然,也不能仅仅抓住文本中的某一个点进行毫无根据的发挥,打着多元解读的旗号,进行过度解读,或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浅尝辄止。
  也就是说,解读作品不应该满足于解决字词句段的解读,而是为了读懂人物生命内在的精神和情感。“语文教学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可讲性,可分析性,可对话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何让课堂活跃起来?如果让学生自主发现矛盾并深入分析文本,发现文本中精彩的地方,甚至是有时可能忽略的地方,平淡无奇的地方也能够发现精彩。把问题提出来,也就是把矛盾揭示出来,进而在逐步分析的基础上阅读文本,发现文本中呈现的不一样的天地。
  参考文献
  赖瑞云.孙绍振解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多维贡献——从语文教育的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松柏中学)
其他文献
美国华盛顿大学数学教授卡尔.B.艾伦多弗提出:“数学中的一切讲授都应该在直观水平上开始。当你抓住概念并把它们与你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时,就为更正规的讲述做好了准备。”
有人形象地把班主任工作比作籮筐。班主任因为啥也需要管,就有了“班主任工作是个筐,啥活也都可以往里装”的流行语。话糙理不粗,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班主任工作的现状。殊不知,这样的现状扭曲了班主任工作的本质属性,成为班主任工作繁忙杂乱的主要原因。究竟班主任工作的箩筐里该装些什么呢?这的确需要我们把班主任的工作分一分,捡一捡,装上一些班主任工作本质职责的干货,挑出那些只增加工作负担而又无实质意义的烦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感恩更是重中之重。《诗》曾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是爱人之间的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对母爱的感恩;春秋末期晋
以南昌生米大桥为例,通过对火灾后箱梁外观检查、桥墩外观检查、支座外观检查、混凝土强度及保护层检查,对其火灾后桥梁安全状态进行评估,提出科学,合理的修补加固方案,并通
《弟子规》以《论语》中的部分内容为基础编写而成,通篇以简短语句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内容浅显易懂,语句押韵通顺、朗朗上口,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礼貌礼仪等方面都对人有着很好的启蒙教育作用。在幼儿阶段,《弟子规》的教育价值不容小觑,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运用好《弟子规》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德育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都有着很好的影响。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对幼儿
A教育机构主要从事中小学生和成人的多项教育培训工作,是坐落在北京市顺义区的一家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目前,机构现有员工100人,资产总额4200万。A教育机构建立了系统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