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朗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朗读任务。课堂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领会语言的精妙、培养写作能力、收获学习的乐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朗读
一、赏其语,方能领会语言的精妙
“赏其语”是指欣赏文章的字、词、句。课堂朗读不仅需要学生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还需要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字、词、句的精妙所在。汉语言博大精深,一字之差,便会使文章语句的表达效果大相径庭。很多文章的精彩之处首先就体现在用词上。如果学生不认真朗读课文,不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无法真正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高明之处。
《小树谣》是一篇短小的文章,其中有两段文字是这样写道的:“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嫩芽,绿了树梢。小树在春风里摇,红了花蕊,红了花苞。”其中,“绿”字与“红”字用得十分精妙,它们本是表示颜色的词,用在这里却使其充满了动态感。“绿”突显春季的生机盎然,它代表着灵动的自然、万物复苏的季节;“红”则突显春季的绚丽多姿,它代表着多彩的世界、萌动勃发的季节。如果把这两个字改为“变绿”“变红”,则整段文字便会显得俗不可耐。“绿”与“红”遥相呼应,嫩芽与花蕊、树梢与花苞也遥相呼应。两段文字对仗工整,用语活泼,使一幅生动的春之画卷跃然纸上,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体会“绿”“红”的精妙之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思想情感。
二、学其法,方能培养写作的能力
“学其法”是指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课堂朗读虽然是以“读”为主要形式,但是其目的并非是读,而是通过读来学习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写作中。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常用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學生学习这些修辞手法,感受其给文章增添的趣味,这样才能尝试运用修辞手法来遣词造句。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中的第一段这样写道:“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百盈千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在这一小段句子里,作者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成百盈千”突显人数之多,颐和园被比喻成“大魔术匣子”,孩子们被比喻成“小天使”。本来只是学生们在颐和园春游的简单场景,经过作者这样的描绘,似乎让读者也感受到童年的自由天真、热情活泼。只有学生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将这些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悟其义,方能收获学习的乐趣
“悟其义”是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边读边思考,边领会,通过反反复复的朗读,明白文章的主旨与意蕴,从而获得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喜悦之感。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学生朗读课文能够参透文章的深层内涵。
在教学《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时,教师要先让学生读出大海的风平浪静与温馨,体会芦笛声在这种环境下的婉转悠扬;在第二部分时,教师要让学生读出大海的狂风怒潮,尤其是强强呼喊爷爷时,声音中表现出的急切、紧张、焦虑与恐惧;在第三部分时,强强变得坚强、勇敢,爷爷的芦笛声带给他力量与勇气。围绕着芦笛声这条主线,学生能够体会强强情绪的跌宕起伏,领悟到爷爷的伟大之处,以及强强对爷爷由心而生的敬仰之情,最终感受到文章的精华所在。
四、结语
课堂朗读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且能够挖掘出文章的深层意蕴,感知朗读文章的乐趣,从而激励和引导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唐代兴.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原则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5,(4).
[2]何彦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水平探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6,(10).
[3]矫兰芳.浅析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现状及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6).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山县长江镇中心学校)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朗读
一、赏其语,方能领会语言的精妙
“赏其语”是指欣赏文章的字、词、句。课堂朗读不仅需要学生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还需要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字、词、句的精妙所在。汉语言博大精深,一字之差,便会使文章语句的表达效果大相径庭。很多文章的精彩之处首先就体现在用词上。如果学生不认真朗读课文,不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无法真正体会作者语言运用的高明之处。
《小树谣》是一篇短小的文章,其中有两段文字是这样写道的:“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嫩芽,绿了树梢。小树在春风里摇,红了花蕊,红了花苞。”其中,“绿”字与“红”字用得十分精妙,它们本是表示颜色的词,用在这里却使其充满了动态感。“绿”突显春季的生机盎然,它代表着灵动的自然、万物复苏的季节;“红”则突显春季的绚丽多姿,它代表着多彩的世界、萌动勃发的季节。如果把这两个字改为“变绿”“变红”,则整段文字便会显得俗不可耐。“绿”与“红”遥相呼应,嫩芽与花蕊、树梢与花苞也遥相呼应。两段文字对仗工整,用语活泼,使一幅生动的春之画卷跃然纸上,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体会“绿”“红”的精妙之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思想情感。
二、学其法,方能培养写作的能力
“学其法”是指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课堂朗读虽然是以“读”为主要形式,但是其目的并非是读,而是通过读来学习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写作中。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常用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學生学习这些修辞手法,感受其给文章增添的趣味,这样才能尝试运用修辞手法来遣词造句。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中的第一段这样写道:“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百盈千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在这一小段句子里,作者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成百盈千”突显人数之多,颐和园被比喻成“大魔术匣子”,孩子们被比喻成“小天使”。本来只是学生们在颐和园春游的简单场景,经过作者这样的描绘,似乎让读者也感受到童年的自由天真、热情活泼。只有学生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将这些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悟其义,方能收获学习的乐趣
“悟其义”是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边读边思考,边领会,通过反反复复的朗读,明白文章的主旨与意蕴,从而获得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喜悦之感。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学生朗读课文能够参透文章的深层内涵。
在教学《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时,教师要先让学生读出大海的风平浪静与温馨,体会芦笛声在这种环境下的婉转悠扬;在第二部分时,教师要让学生读出大海的狂风怒潮,尤其是强强呼喊爷爷时,声音中表现出的急切、紧张、焦虑与恐惧;在第三部分时,强强变得坚强、勇敢,爷爷的芦笛声带给他力量与勇气。围绕着芦笛声这条主线,学生能够体会强强情绪的跌宕起伏,领悟到爷爷的伟大之处,以及强强对爷爷由心而生的敬仰之情,最终感受到文章的精华所在。
四、结语
课堂朗读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且能够挖掘出文章的深层意蕴,感知朗读文章的乐趣,从而激励和引导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唐代兴.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原则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5,(4).
[2]何彦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水平探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6,(10).
[3]矫兰芳.浅析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现状及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6).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山县长江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