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文言文,可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培养语感和发展思维,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在初中课本中占教材的30%左右,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块“心病”,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是谈“虎”色变。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学呢?
一、摸清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有些教师对学生已有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情况了解得很不够。比如,学生学过多少篇文言诗文?能够背诵的有多少篇?都有哪些篇章?掌握了哪些文言虚词和句式?尤其对七年级学生还有必要了解他们在小学阶段学过哪些古代诗文。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摸清底数,一般采用书面调查、提问或座谈等方式。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已有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具体掌握情况分别进行详细记录,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标地教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工夫,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巧导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与学生知识水平、语言习惯相差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文言文教学中,好的课堂导入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
2.用媒体。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3.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这样更能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要求教师不吝惜赞美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给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等称号,促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掘创新潜能。
三、注重文言文学法指导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
1.重视读注。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语文功底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培养中学生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书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
2.勤查阅工具书,尤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查阅工具书,这也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
3.反复诵读,培养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文言文,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探究作内容,注重古为今用
学习文言文要透过文章探究古时的社会生活、乡土人情、地理风貌、经验教训、文笔言辞、人生哲理或古人情怀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辛弃疾《清平乐》中回归自然、追求宁静安适和谐生活的态度;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生死关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都值得今人欣赏、崇敬和学习。
五、课内外结合,增强阅读实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方法与角度,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与看法,对同一情境刺激的反映与表现,应提倡“百花齐放”,自然地体现各自的特色与风采,尊重他人的独到之处,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表现个性、张扬外性的过程。
1.形成立体情感体验。有位专家说:“学习语言最好的办法是置身于使用那种语言的环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结合时代背景,发挥想象,通过听、说、读、写、画等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情感。
2.重视课外阅读。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课本和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感受文言文学习趣味的同时,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有代表性的课外作品阅读,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把学过的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这也是增强教学实效的有力方法。
六、重视联系,提高深化阅读内容
联系是在熟读掌握文章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求得更深理解的阅读方法,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是对阅读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联系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新旧知识的联系。阅读中,不能孤立地读,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联系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同时代或同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因为时代相同,或作家相同,它们在文字运用、语言表达及文章风格上基本接近或相同,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第二类是与同文体、同风格的作品联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可以借鉴和比较。第三类是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联系。这类作品因时代差异或作家写作风格不同,在文字运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变化和差异,阅读时可加以对照、比较、分析和判断,从中找出规律,得出比较正确的理解。
2.上下文联系。“一篇文章就好比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有自身完整的体系,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要从整体上感知、领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旨。阅读过程中,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难句、难段,可暂且放下,等疏通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难句、难段就不难了。
总之,手段总是为目的服务的,只有把古文阅读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才能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掌握积累一定的古文知识,才能使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摸清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有些教师对学生已有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情况了解得很不够。比如,学生学过多少篇文言诗文?能够背诵的有多少篇?都有哪些篇章?掌握了哪些文言虚词和句式?尤其对七年级学生还有必要了解他们在小学阶段学过哪些古代诗文。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摸清底数,一般采用书面调查、提问或座谈等方式。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已有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具体掌握情况分别进行详细记录,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标地教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工夫,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巧导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与学生知识水平、语言习惯相差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文言文教学中,好的课堂导入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
2.用媒体。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3.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这样更能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要求教师不吝惜赞美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给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等称号,促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掘创新潜能。
三、注重文言文学法指导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
1.重视读注。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语文功底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培养中学生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书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
2.勤查阅工具书,尤其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查阅工具书,这也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
3.反复诵读,培养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文言文,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探究作内容,注重古为今用
学习文言文要透过文章探究古时的社会生活、乡土人情、地理风貌、经验教训、文笔言辞、人生哲理或古人情怀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辛弃疾《清平乐》中回归自然、追求宁静安适和谐生活的态度;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生死关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都值得今人欣赏、崇敬和学习。
五、课内外结合,增强阅读实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方法与角度,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与看法,对同一情境刺激的反映与表现,应提倡“百花齐放”,自然地体现各自的特色与风采,尊重他人的独到之处,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表现个性、张扬外性的过程。
1.形成立体情感体验。有位专家说:“学习语言最好的办法是置身于使用那种语言的环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结合时代背景,发挥想象,通过听、说、读、写、画等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情感。
2.重视课外阅读。切实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仅仅依靠课本和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感受文言文学习趣味的同时,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有代表性的课外作品阅读,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把学过的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这也是增强教学实效的有力方法。
六、重视联系,提高深化阅读内容
联系是在熟读掌握文章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求得更深理解的阅读方法,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是对阅读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联系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新旧知识的联系。阅读中,不能孤立地读,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联系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同时代或同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因为时代相同,或作家相同,它们在文字运用、语言表达及文章风格上基本接近或相同,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第二类是与同文体、同风格的作品联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可以借鉴和比较。第三类是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联系。这类作品因时代差异或作家写作风格不同,在文字运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变化和差异,阅读时可加以对照、比较、分析和判断,从中找出规律,得出比较正确的理解。
2.上下文联系。“一篇文章就好比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有自身完整的体系,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要从整体上感知、领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旨。阅读过程中,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难句、难段,可暂且放下,等疏通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难句、难段就不难了。
总之,手段总是为目的服务的,只有把古文阅读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才能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掌握积累一定的古文知识,才能使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