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苏童“香椿树街”系列短篇小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来讨论其短篇小说的回忆特质。本文认为,“香椿树街”系列短篇小说多以回忆姿态进入文本,回忆不仅是作家的叙事策略,也是一种主体性选择,回忆机制为“香椿树街”系列短篇小说铺上厚重的感伤色彩。
关键词:苏童;“香椿树街”系列短篇小说;第一人称叙述;回忆特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05-02
一般来说,小说叙事最能体现出作家的审美形式。“香椿树街”系列短篇小说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并且是回顾往事式的叙述,主要是“我”以现在的身份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往事。在这种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中,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他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在苏童的这些小说中,这些叙事技巧随处可见,像《桑园留念》《天赐的亲人》《伤心的舞蹈》《西窗》等等,主人公“我”不仅是事件的目击者,往往也参与人物活动并和主要人物一起推动情节的发展。
用一人称进行叙述组织事实,不仅有强烈个人体验的意味,还会产生更高的可信度。“我”的陈述使少年成长这一过程变得清晰可感,生命的脆弱,成长的迷惘,青春的冲动,理想的破灭都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时代的批判和对人性的解释似乎更有说服力。《天赐的亲人》,小说也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但我的目光全部聚焦在天赐与他的养父身上。通过我的发现,缺席的养父毕刚被一点点的还原:一个中学地理老师,一段不和谐的婚姻生活,精神病院的治疗经历,最后是下落不明。接着,我也参与了天赐对养父的找寻,亲眼见证了找到养父后天赐的绝望:毕刚精神失常,早已经六亲不认!然而,到了小说结尾部分,情节一下子逆转。一个简陋的信物——手制地球仪,竟使天赐和毕刚这一对并无血缘亲情的父子得以相认,天赐最终收留了这个无家可归的老人。我再次发现了人性的美好:“一眼就看见一个老人坐在藤椅上,身穿天赐工厂发的工作服,头上戴着一顶绒线帽,手里抓着一瓶孩子喜欢的娃哈哈饮料。他在看电视。尽管事隔多年,我还是从他安详而乐观的眼神里认出来了,那就是塔镇的毕刚。”——人性的光辉,淡淡的温暖,一下子击中读者,让我们忽然发现了生活的美好,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苏童后期的“香椿树街”系列短篇作品,大多也采取第一人称叙事,叙述者“我”和叙述对象的距离却被有意拉开,从而呈现更多的理性色彩。比如《小舅理生》《遇见司马先生》《骑兵》《茨菰》等,叙述者“我”和叙述对象的关系是既熟悉又陌生,对被叙述的故事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遇见司马先生》中,“我”对司马先生的关系是疏离的,“我”尽管始终关注司马先生夫妇,但“我”和司马先生的交集也仅限于酒店的几次碰面。事实上,“我”在叙述一个感兴趣却不了解的人和他的故事。因此,叙述过程自然出现了许多空白,这也为人物增加了神秘色彩。这种有意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却使事件更加真实,也使读者对“司马先生”的感情生活能够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持续探寻的兴趣。在《小舅理生》《骑兵》《茨菰》等小说里,“我”所叙述的事件往往发生在“我”的视线之外,“我”与人物,或与事件都保持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是一种高超的叙事技术,苏童在小说中有意制造出来距离感,让读者对主人公能够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为情节留下更多空白点,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叙述张力。
对一位作家来说,结构小说的姿态往往多种多样,可苏童最钟情回忆。甚至可以说,回忆就是结构本身。苏童曾说,“在小说文本之中,回忆作为一种常见的姿态,可以产生无比的写作张力,并且跨越日记那样的真实记录,指向细节、人物、语言、情节。”在《桑园留念》《金鱼之乱》《黑脸家林》《伤心的舞蹈》《祖母的季节》等诸多早期作品中,回忆作为一种叙述策略被苏童广泛运用,回忆为小说打上一种独特的感伤色调和忧郁气质,并达到了以轻逸来写沉重的叙事效果。由于“‘过去’一旦进入历史或文学之中,总是惯于给人以一种严肃感或真实感。……我们习惯于接受白纸黑字的记录,也一并接受它所带来的关于真实的沉重感。于是,任何与这种沉重感和严肃气氛不协调的讲述方式,都会引来人们的注目和诧异。”苏童在回忆里切割着‘过去’,使小说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智慧和叙述张力。在苏童后期小说中,回忆已经成为了叙述底色。如《伞》《白雪猪头》《骑兵》《人民的鱼》等小说,精致的雨伞,肥大的猪头,神奇的白马,美味的鱼头汤等,这些皆是普通物件,一经回忆却变得无比神奇,都牵连出了一段段人情世故,一段段令人难忘的人生经历,一段段复杂的人间沉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回忆一旦进入了苏童的小说,就不可避免地带着个人气质和个性化色彩,回忆也成为苏童创作的鲜明旗帜。
也许我们会问,为什么作家那样钟情于过去,喜欢运用回忆建立起小说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我以为,这要把苏童的创作动机联系起来去解释。心理学上说,回忆不仅仅是经验的浮现和对记忆的持存,回忆实际是一种具有很强情感心理趋向的选择行为。事实上,回忆还存在一个主体性选择的问题。对作家来说,回忆一直都指向“人”。从回忆出发,苏童一直在关注人心、人性,想打开一个更大的人性空间,这应该是他的创作实质。因此,运用回忆书写童年生活和成长经验,苏童想表现的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留恋感伤,更想表现一种人的存在状态,并使笔触最终指向人心、人性。我们发现,利用回忆作家建立起个人主体性,也建立了小说的结构,使得小说从具体的时代政治中抽离出来并且摆脱了对政治的依附,同时不是抽象叙述人性,而是把人性放置于“香椿树街”这样一个具体的时代环境情境之中,从而对人自身有了更多的发现。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发现苏童短篇小说的回忆特质,也发现了苏童对文学的“唯美”追求。“小说是一座巨大的迷宫,我和所有同时代的作家一样小心翼翼地摸索,所有的努力似乎就是在黑暗中寻找一根灯绳,企望有灿烂的光明在刹那间照亮你的小说以及整个生命。”苏童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一代作家也有其个性化写作的追求,而他的写作就是为了寻找黑暗中的那根灯绳,去照亮一个人性世界。也许,这种追求纯粹艺术的写作才更能接近文学本身,也是苏童之所以成为苏童,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苏童.苏童文集 1-8[C].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2000.
[2]苏童.香椿树街故事[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苏童.寻找灯绳[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张学昕.“唯美”的叙述——苏童短篇小说论[ J ].当代作家评论,2004,(3).
[6]汪政,何平编选.苏童研究资料[C].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金扬眉,女,河南信阳人,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苏童;“香椿树街”系列短篇小说;第一人称叙述;回忆特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05-02
一般来说,小说叙事最能体现出作家的审美形式。“香椿树街”系列短篇小说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并且是回顾往事式的叙述,主要是“我”以现在的身份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往事。在这种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中,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他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在苏童的这些小说中,这些叙事技巧随处可见,像《桑园留念》《天赐的亲人》《伤心的舞蹈》《西窗》等等,主人公“我”不仅是事件的目击者,往往也参与人物活动并和主要人物一起推动情节的发展。
用一人称进行叙述组织事实,不仅有强烈个人体验的意味,还会产生更高的可信度。“我”的陈述使少年成长这一过程变得清晰可感,生命的脆弱,成长的迷惘,青春的冲动,理想的破灭都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时代的批判和对人性的解释似乎更有说服力。《天赐的亲人》,小说也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但我的目光全部聚焦在天赐与他的养父身上。通过我的发现,缺席的养父毕刚被一点点的还原:一个中学地理老师,一段不和谐的婚姻生活,精神病院的治疗经历,最后是下落不明。接着,我也参与了天赐对养父的找寻,亲眼见证了找到养父后天赐的绝望:毕刚精神失常,早已经六亲不认!然而,到了小说结尾部分,情节一下子逆转。一个简陋的信物——手制地球仪,竟使天赐和毕刚这一对并无血缘亲情的父子得以相认,天赐最终收留了这个无家可归的老人。我再次发现了人性的美好:“一眼就看见一个老人坐在藤椅上,身穿天赐工厂发的工作服,头上戴着一顶绒线帽,手里抓着一瓶孩子喜欢的娃哈哈饮料。他在看电视。尽管事隔多年,我还是从他安详而乐观的眼神里认出来了,那就是塔镇的毕刚。”——人性的光辉,淡淡的温暖,一下子击中读者,让我们忽然发现了生活的美好,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苏童后期的“香椿树街”系列短篇作品,大多也采取第一人称叙事,叙述者“我”和叙述对象的距离却被有意拉开,从而呈现更多的理性色彩。比如《小舅理生》《遇见司马先生》《骑兵》《茨菰》等,叙述者“我”和叙述对象的关系是既熟悉又陌生,对被叙述的故事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遇见司马先生》中,“我”对司马先生的关系是疏离的,“我”尽管始终关注司马先生夫妇,但“我”和司马先生的交集也仅限于酒店的几次碰面。事实上,“我”在叙述一个感兴趣却不了解的人和他的故事。因此,叙述过程自然出现了许多空白,这也为人物增加了神秘色彩。这种有意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却使事件更加真实,也使读者对“司马先生”的感情生活能够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持续探寻的兴趣。在《小舅理生》《骑兵》《茨菰》等小说里,“我”所叙述的事件往往发生在“我”的视线之外,“我”与人物,或与事件都保持了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是一种高超的叙事技术,苏童在小说中有意制造出来距离感,让读者对主人公能够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为情节留下更多空白点,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叙述张力。
对一位作家来说,结构小说的姿态往往多种多样,可苏童最钟情回忆。甚至可以说,回忆就是结构本身。苏童曾说,“在小说文本之中,回忆作为一种常见的姿态,可以产生无比的写作张力,并且跨越日记那样的真实记录,指向细节、人物、语言、情节。”在《桑园留念》《金鱼之乱》《黑脸家林》《伤心的舞蹈》《祖母的季节》等诸多早期作品中,回忆作为一种叙述策略被苏童广泛运用,回忆为小说打上一种独特的感伤色调和忧郁气质,并达到了以轻逸来写沉重的叙事效果。由于“‘过去’一旦进入历史或文学之中,总是惯于给人以一种严肃感或真实感。……我们习惯于接受白纸黑字的记录,也一并接受它所带来的关于真实的沉重感。于是,任何与这种沉重感和严肃气氛不协调的讲述方式,都会引来人们的注目和诧异。”苏童在回忆里切割着‘过去’,使小说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智慧和叙述张力。在苏童后期小说中,回忆已经成为了叙述底色。如《伞》《白雪猪头》《骑兵》《人民的鱼》等小说,精致的雨伞,肥大的猪头,神奇的白马,美味的鱼头汤等,这些皆是普通物件,一经回忆却变得无比神奇,都牵连出了一段段人情世故,一段段令人难忘的人生经历,一段段复杂的人间沉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回忆一旦进入了苏童的小说,就不可避免地带着个人气质和个性化色彩,回忆也成为苏童创作的鲜明旗帜。
也许我们会问,为什么作家那样钟情于过去,喜欢运用回忆建立起小说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我以为,这要把苏童的创作动机联系起来去解释。心理学上说,回忆不仅仅是经验的浮现和对记忆的持存,回忆实际是一种具有很强情感心理趋向的选择行为。事实上,回忆还存在一个主体性选择的问题。对作家来说,回忆一直都指向“人”。从回忆出发,苏童一直在关注人心、人性,想打开一个更大的人性空间,这应该是他的创作实质。因此,运用回忆书写童年生活和成长经验,苏童想表现的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留恋感伤,更想表现一种人的存在状态,并使笔触最终指向人心、人性。我们发现,利用回忆作家建立起个人主体性,也建立了小说的结构,使得小说从具体的时代政治中抽离出来并且摆脱了对政治的依附,同时不是抽象叙述人性,而是把人性放置于“香椿树街”这样一个具体的时代环境情境之中,从而对人自身有了更多的发现。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发现苏童短篇小说的回忆特质,也发现了苏童对文学的“唯美”追求。“小说是一座巨大的迷宫,我和所有同时代的作家一样小心翼翼地摸索,所有的努力似乎就是在黑暗中寻找一根灯绳,企望有灿烂的光明在刹那间照亮你的小说以及整个生命。”苏童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一代作家也有其个性化写作的追求,而他的写作就是为了寻找黑暗中的那根灯绳,去照亮一个人性世界。也许,这种追求纯粹艺术的写作才更能接近文学本身,也是苏童之所以成为苏童,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苏童.苏童文集 1-8[C].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2000.
[2]苏童.香椿树街故事[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苏童.寻找灯绳[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张学昕.“唯美”的叙述——苏童短篇小说论[ J ].当代作家评论,2004,(3).
[6]汪政,何平编选.苏童研究资料[C].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金扬眉,女,河南信阳人,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