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赫哲族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c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与中央音乐学院共同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会议”暨“首届中央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展演”于2015年10月23-25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来自各省“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各研究所、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24日下午笔者在专家工作会议上做了有关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工作现状的报告。25日晚,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项目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综合展演。四个“伊玛堪”片段分别为《萨满神歌》《英雄诞生》《赫哲美人鱼》《英雄成人》。来自同江、饶河、佳木斯市及佳木斯郊区的传承人及传承者演绎了原汁原味的“伊玛堪”经典唱段和传统大唱片段,在场的观众们对这一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一、濒危的“伊玛堪”说唱
  在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涉及音乐方面的有近百分之三十,存续状况各有不同。其中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地域性极强,但又是严重濒危的项目之一。在“伊玛堪”传唱的兴盛时期,“伊玛堪”是赫哲族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传统“伊玛堪”说唱活动多在年节、劳动之余或红白喜事等,赫哲人称“伊玛堪”说唱艺人为“伊玛卡乞玛发”。到目前为止,明确著录和记载的伊玛堪民间文学有近五十余部。代表性作品有《希尔达鲁莫日根》《满都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西热勾》等。20世纪30年代赫哲族人差不多都会讲唱,讲唱者兴致一来便可以唱上一段,有时一个“莫日根”故事可以说上10天到20天。已故“伊玛堪”艺人吴连贵回忆他青年时期的情景:“伊玛堪全凭一个人往炕上一坐,全仗说唱的本领吸引人。说着说着有的困了,这时伊玛堪歌手来个好的,听的人有精神了。有时候伊玛堪一唱就是一宿,直到鸡叫,全屋的人没有困的,逗得大家直乐……”这一情景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赫哲族人与“伊玛堪”的紧密关系。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是以无伴奏一人讲唱的形式呈现的,是基于传统渔猎生活环境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客观上还具有流传古老神话、教化民众的作用。因此“伊玛堪”说唱是集音乐、文学、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中的“音乐”部分即为演绎故事时所使用的音调。《中国曲艺志集成·黑龙江卷》将
  “伊玛堪”唱调分为大唱和小唱两类。大唱音乐擅长叙事和吟诵,小唱音乐更具歌唱性和抒情性。在此基础上,杨士清又根据自己的研究将“伊玛堪”唱腔分为吟诵调与叙事歌调两类,吟诵调又细分为叙述性吟诵调和专用吟诵调两类。
  二、前期田野普查工作
  笔者初次接触赫哲族音乐文化是在1991年秋,跟随联合国少年儿童基金会课题组来到黑龙江农垦总局隶属的勤得利农场调研少数民族少儿生存状态。当时多数人对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没有概念,能够说赫哲族语言的也只有个别老人。
  2000年12月,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开展少数民族春节习俗调查。笔者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聚居区了解到,当地能够应用赫哲语的多为老人,村民尚有部分人知道“伊玛堪”说唱这一传统音乐形式。据受访者吴宝臣讲,他的三爷爷是赫哲族有名的“伊玛堪”艺人吴连贵,小时候经常听三爷爷说故事。他能听懂一些赫哲语,但是达不到跟老人顺畅交流的程度,直到1986年,为了参加赫哲族“乌日贡大会”,他学会了三爷爷最爱唱的《萨满神曲》。由于笔者当年工作的重点并非是赫哲族音乐文化,所以也仅仅是从民俗文化层面了解到一些相关情况,并不深入。
  2004年,笔者带领黑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5位专家组成员赴佳木斯市、同江市街津口乡、饶河四排乡进行普查,并确定了一些语言好并与老艺人有亲属连带关系的赫哲族居民作为考察对象。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聚居区主要采访了尤文兰和前文提到过的吴宝臣。尤文兰是当地赫哲语讲得最好的老人之一,她母亲是当地著名的鱼皮技艺能手,当问起是否了解“伊玛堪”时,她表示并不知道这种说说唱唱的就叫做“伊玛堪”,但是小时候在姐夫家(著名“伊玛堪”艺人尤金良)住的时候听他讲过,觉得又害十白又想听。小时候奶奶也讲过,但是基本上都是男的说,女的嗓子太细不合适。尤文兰会唱很多“嫁令阔”,但是不能讲成段的“伊玛堪”。
  在同江市街津口乡赫哲族居民有171户,368人,乡里只有几位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会说唱“伊玛堪”片段或小唱,只有吴宝臣能完整地说一段《萨满神曲》,这就是赫哲族居民最集中的街津口乡的实际情况。而饶河县赫哲族人口有千余人,能够完整熟练地运用赫哲族语言对话的只有何正祥等4位年逾七十五岁的老人;五十岁左右的人只会说一些简单日常用语;四十岁以下的人,基本不会使用民族的语言,说与听都非常困难,赫哲人不会本民族语言,“伊玛堪”说唱也就失去了受众群体。
  通过这次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普查,所有专家组成员无不为这个古老渔猎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感到遗憾和无奈。“伊玛堪”说唱在七八十年问就消失了,这种现象在我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发展史中并非个案,但对赫哲族文化历史的损失却是无法挽回的。
  2005年为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前期下发的调查表格,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调查人员联系到了佳木斯市的吴明新,他是“伊玛堪”艺人吴连贵的儿子。不过他成年后并没有在赫哲族聚居区生活。吴明新20岁时就离开了母语地区同江市街津口乡,在佳木斯市当滑雪运动员,后从体委转业到佳木斯市铁路局工作。据他讲,1997年退休后,心里空落落的想找点事做,他很怀念小时候父亲说唱“伊玛堪”的情景,由于四十多年没怎么说过赫哲语,语言生疏。从1998年起,他开始回村里找一些老人聊天恢复语言,并且找一些老人学习“伊玛堪”,逐渐他能用赫哲语交流,受父亲影响并掌握了一些“伊玛堪”曲调。
  三、“非遗”对“伊玛堪”说唱艺术的“复兴”
  2005年,黑龙江省全面启动了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保护面临的困难虽然很尖锐,它使得保护工作很难展开,但同时也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方向。“伊玛堪”衰落的症结主要在于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当代社会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冲击;语言消逝并且没有民族文字等问题,保护工作正是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从恢复传统社会文化生活结构角度做出的努力
  “非遗”保护工作的目的是抢救并尽量恢复即将逝去的文化,并在保证赫哲族群正常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同时,更多的认同自己的文化属性。
  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佳木斯郊区敖旗镇以及同江街津口乡均打造了专属于赫哲族的生活聚居区,新居不仅改善了赫哲居民的生活条件,主要在原聚居区附近临水而建,房屋风格以及村落结构贴近赫哲传统,并规划出小的赫哲族文化展览馆,同时开辟一片可供赫哲族居民聚会并能载歌载舞的场地。如同江市街津口村的吴宝臣就曾经组织了十几个人,成立赫哲族艺术团,经常在乡里组织演出。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乌日贡”大会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借此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使更多年轻人了解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提高传承者的积极性。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盛行时期,讲唱者具有很高的族群认同感。优秀的讲唱者更是被大家爱戴。而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有一人讲唱多人听故事的场景,所以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提高了传承者的民族身份认同感。黑龙江省保护中心先后评定了国家级与省级传承人,吴明新、吴宝臣、尤文凤、尤文兰、尤秀云、葛玉霞等被确立为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荣耀,同时也肩负起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二)从语言文字角度入手的保护措施
  针对没有民族文字与语言逐步消失的问题,“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开展赫哲族文化传习所
  各地区传习所由传承人个别教学保证“伊玛堪”说唱文化的多样性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助多个赫哲族聚居区陆续开展传习所,并为传承人提供历史资料以供学习研究。邀请传承人担任传习所教师传习语言、教唱民歌及“伊玛堪”说唱段落。“非遗”保护中心作为“伊玛堪”说唱项目的责任单位,要求每位代表性传承人要重点培养出1-3名后继传承人,逐步建立传承者群体,加快确立一批优秀“伊玛堪”说唱传习人。通过“伊玛堪”说唱教学和“伊玛堪”艺术团活动,赫哲族语言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当前能说赫哲族语言已经成为赫哲族社区居民的一种时尚。
  选定一部“赫哲族”传统大唱尝试“标准化”传承
  除传承人单独口传教学以外,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定一部传统大唱《希特莫日根》,作为统一教材,旨在恢复一部“伊玛堪”的传统大唱。根据《希特莫日根》教材内容,给4个传习所定期分配各章节学习任务。因赫哲族历史居住人群有上江和下江之分,语言也有所不同。另外,《希特莫日根》说唱是通过历史录音翻译而成,或多或少有语言差异。为了避免在教学中因语音不准而出现的二次语言伤害,保护中心请了4位七十多岁以上,语言好又会唱的赫哲族老人坐到一起对《希特莫日根》教材进行语言标准化校对工作,使之尽量真实地接近赫哲语,最大程度地保护赫哲族语言的文化基因。
  2.加强静态文本保护,拓展研究理论成果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伊玛堪”流传地区的保护中心都建立了“伊玛堪”说唱专题档案。各传习所建立了教学、活动和田野调查的文字、影像、照片资料存档制度,尤其是对每堂传习课具体内容都进行文字、图片、视频、曲谱记录的分类整理,日前,结合国家数字化试点工程,“伊玛堪”说唱数据库建设工作已全面铺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伊玛堪”录制的3集电视专题片《永远的伊玛堪》,以声像形式对“伊玛堪”说唱项目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历时三年编纂出版的《伊玛堪集成》三卷,囊括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存世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文本,总计二百三十余万字,是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挖掘整理的一次历史性总结和抢救成果的全面呈现,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成果,具有极高的文献收藏、学术参考价值。2015年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定6名工作人员深入饶河、同江等地进行田野调查,撰写了《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并录制6位传承人影像志,这是我省首次出版文字和影像相结合的民间艺人口述史。另外,省艺术研究院、省社科院相关研究专家以及各地市相关部门也陆续出版了多部专著。
  以上不同类别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学术支撑。
  (三)从“伊玛堪”说唱艺术的娱乐文化属性方面进行创新
  1.成立“伊玛堪”艺术团,利用媒体推广“伊玛堪”文化艺术
  同江市、佳木斯市郊区和饶河县先后成立了“伊玛堪”艺术团,主体成员为“伊玛堪”说唱传习所学员,他们积极创作排演相关节目,演出场次不断增多。除参加“文化遗产日”、“乌日贡大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外,还积极参加电台、电视台各类文艺演出,集中展示神秘赫哲文化,扩大“伊玛堪”说唱保护宣传范围。
  2.与其他“非遗”传统项目结合,创作舞台艺术扩大文化认知度
  2011年11月,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龙江省“望奎皮影戏”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宣传和传播这两个联合国遗产项目,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和学者深入基层调研,多次论证,大胆地将“伊玛堪”说唱和“望奎皮影戏”有机结合。采用“伊玛堪”说唱故事“莫日根一阔力”为蓝本,皮影戏为载体,推出了两个联合国“非遗”名录项目合作的创新剧目,“伊玛堪”皮影戏《西温莫日根》。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种保护方式的一种尝试,在保护与传播上进行研究和实践。这部剧目完整地再现了“伊玛堪”说唱中的传统经典故事,直观反映了赫哲族原始先民形象。剧中还运用了“伊玛堪”传承人的说唱段落,更加直观的反映了“伊玛堪”说唱艺术的真实风貌,从而使黑龙江省独有的赫哲族历史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思考
  “伊玛堪”说唱专项保护资金大多是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所有经费主要用于最基本的传承人保护、传习所教学以及传播活动。省政府和赫哲族聚集地当地政府财政配套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导致许多保护工作开展困难。赫哲族博物馆、民俗馆等涉及到“伊玛堪”说唱的陈列设备简陋,馆藏实物展品数量少,展品档次较低,对群众吸引力不大。目前“伊玛堪”说唱艺术仍处于濒危状态,还需各级财政和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关注与投入,方能真正救活民族语言,保护好赫哲文化。
  同时,从近几年来举办的各类民间文化活动来看,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传统已成为民间文化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树立文化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支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渠道。但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变成经济优势,“伊玛堪”说唱艺术还处在急需抢救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生态保护环境,过度地强调“商业化”,或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掺进许多不伦不类的东西,如有些传承人在传统“伊玛堪”讲唱过程中添加了过多的舞蹈动作,使其远离本真,这不是保护传统的必要做法。
  若要打造“伊玛堪”说唱品牌,需要科学理性的态度。目前“伊玛堪”说唱树立自身品牌渠道有四:
  1.巩固“伊玛堪”说唱传习队伍和传习活动,使之形成常态化:
  2.赋予“伊玛堪”艺术团新的定位,将“伊玛堪”说唱艺术搬上舞台;
  3.鼓励赫哲族聚居区举办以展演、传播、传承为内容的“伊玛堪”说唱活动,在全民参与下不断强化其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4.尝试将“伊玛堪”说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拓宽认知广度。
  总之,在政府的倡议和引导下,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持续推进“伊玛堪”说唱艺术的传承。我们共同期待此说唱艺术的魅力再放。
其他文献
你的身边总有一个让你欢笑又让你头痛的贴心好友吧。可能在你烦恼的时候,她仍会没心没肺地放肆大笑,让你哭笑不得,可当你真的遇上了伤心事,她又会老实巴交地坐在你身边,甚至陪你掉眼泪……你们也一定闹过别扭,为了面子互不理睬,但最终言归于好,唉,谁叫你俩是死党呢?  在这个长长的暑假里,细细梳理一下你们之间的友谊吧,同时,我们也一起来分享下面两段珍贵的友谊:  桑桑和我的爆笑生活 胡 佳    1倒计时事件
[摘 要] 该文以“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教学目标、实施思路和推进步骤等,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与资源,设计课程思政的映射与切入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优化和评价机制。经实施发现,教学团队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得到明显提高。本课程将继续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持续优化課程思政的培养目标和教学
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的现代中乐合奏(内地称为“民乐合奏”)走入职业化的发展道路,非凡成就有目共睹。近十年来,一批作曲家和演奏团体纷纷转向跨媒体中乐剧场的制作,剧场化中乐作品逐步成为香江乐坛的主流,造就了独特的音乐文化景观。其中,香港作曲家罗永晖及其组建的“无极乐团”实验了以中乐小合奏为基础的“意境音乐剧场”,成为香港中乐“剧场热”的中坚力量。  罗永晖的创作涉足了从影视配乐到艺术音乐的广泛领域
摘要:每年的9月是一个快乐的月份,许多怀揣梦想的青年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开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学时代。大学学习是求学生涯中的转折点,大学新生告别了“填鸭式”“被动式”的教育学习方式,学习转向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的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型机构,也是大学课堂以外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在新生初入大学校门之际,入馆培训应当作为高校图书馆重点工作之一。  关键词:图书
2018年10月1 0日、11日,实景歌剧“一带一路”《图兰朵》在曾是清醇亲王府的中央音乐学院盛大呈现。这部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央音乐学院出品的《图兰朵》是该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讲话精神的落地成果。歌剧由俞峰院长亲自领衔与朱曼、陈冰共同指挥,导演易立明及其团队与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福建省歌舞剧院,歌唱家王威、周晓林、王传越、许昌、田浩江等联袂奉献。作曲
[摘 要]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学科基础,计算机专业群应与时俱进,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新要求、新特征,系统优化专业群结构,修订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新技术环境下师资结构的重分配和教师知识体系的重学习,以培养能胜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岗位群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下一代网络通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五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为方向,探索了计算机专业群重构的基本思路,包括专业群结构
“百白破”是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传染性疾病的专用疫苗。然而,众多的临床实践发现,尽管百白破疫苗具有良好的预防传染病作用,但同时也有很多不良反应。这里就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 神经系统异常反应    1、神经炎:多发生于接种后的5-7天或两周左右,甚至更长时间,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肌肉萎缩、麻痹等症状,常出现面神
【摘 要】艾丽丝·门罗是世界文坛的璀璨明星,拥有“在世的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之美誉。其写作秉承了短篇小说史上的伟大传统,并以自己的方式对其加以融汇与创新,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门罗体小说。本文对其作品《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的传统元素加以分析,阐释门罗对短篇小说独具匠心的营造能力。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 短篇小说传统 心理 情节 形式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 19
[摘 要] 针对目前高校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问题,阐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并提出化工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措施和理念。具体措施包括:通过高校联合共建实践教育基地解决投入经费不足、实践教育基地功能单一的问题;探索基于OBE理念的化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 化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措施   一、引言  實践教学是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
【摘要】2017年9月,国家层面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拉开了行业特色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序幕。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探讨行业特色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学科需理解其出发点和变革的驱动因素。文章从五个维度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进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关键词】供给侧;行业特色高校;世界一流学科  【基金项目】2017年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天津工业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群’生态体系建设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