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中创设“有结构”的材料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nt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创设“有结构”的材料,有层次地提供给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交流、争论……这些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在数学教学中也是可借鉴的。应用这个教学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教师设计、选择与新授知识相联系的“有结构”的材料。
  科学的理论支撑
  美国兰本达教授曾倡导在自然教学中采用“探究——研讨”的新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组成。在探究环节,教师主要选择与新授概念相联系的“有结构”的材料(即各部分联系紧密,通过其相互作用能揭示一系列有关现象的材料),按层次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支配,以便探索出这些材料所能揭示的,也是教师希望儿童认识的事物的性质与规律,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解认识。在研讨环节,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将已获得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启发、补充、争论,使他们对纷繁复杂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所理解,使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一定水平的科学概念。
  针对教学重点设计材料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由于学生受到“2、5的倍数的特征”认识的影响,学生产生了根据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来判断的消极思维定势,而3的倍数的特征是要通过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来判断。学生很难通过一些“数”的探索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以往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因而学生也掌握不好。怎样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凸显出来,并让学生自主探究出这个特征呢?笔者设计了一个计数器的数位表,并画在纸上,每同桌的两人发一个,让学生每人准备10个纽扣,做计数器的计数珠子用。探究时,让一名学生用“珠子”在计数器上任意摆数,另一名学生计算(可以用计算器算)并判断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按照以下的几个层次组织学生来探究:
  ①用2个珠子任意摆一个数,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探究、交流发现:用2个珠子摆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
  ②用3个珠子任意摆一个数,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探究、交流发现:用3个珠子摆的数都是3的倍数。
  ③用4个珠子任意摆一个数,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探究、交流发现:用4个珠子摆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
  ④猜想:3的倍数与什么有关?(交流、争辩)
  ⑤继续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
  ⑥概括总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用来摆数的珠子,就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抓住“和”这个重点设计“有结构”的材料,有层次地组织学生在“数字和”这个核心上探究,自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的体验是充分的、有效的,留给学生的记忆是深刻的、难忘的。此后,每当笔者提到3的倍数的特征时,他们都能脱口而出。
  针对教学难点设计材料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这节课,要学生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并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教学的难点是画图,正确画出示意图,是正确解答的保证。为此,笔者为这节课设计的“有结构”的材料。
  ①出示:钉子板,每一格表示1米。在钉子板上用两根橡皮筋围好一个2×4的长方形。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改围成一个面积12平方米的长方形。你们准备怎么做?(只能拉动其中的一根橡皮筋)
  为学生提供一个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好了一个2×4的长方形,要求学生拉动其中的一根橡皮筋,让学生动手去操作,使学生直观的、动态的感知长方形长或宽增加的情形,为画图做好铺垫。
  ②教学例题时,把例题进行变动,教材中的图已经全部画好了,学生不可能利用教材来画了,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半成品的格子图”。
  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所谓“半成品的格子图”就是在方格纸上画出了长8米的长方形。本题虽然是例题图,本应该是教师重点讲解、指导学生如何画图的,因为有格子,学生画图时有了参照,加之前面的复习铺垫,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图。实际教学时教师没有讲怎么画图,也没有示范画图,学生却画出图来了,这正是“有结构”的材料所起的作用。
  ③出示:“试一试”的鱼池示意图。
  原题: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试一试”的教学和例题相比,画图时没有格子图了,只有“5米”的一个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画图并解答。教师没有指导画图和解题思路的点拨,画好图后就直接让学生解答。“画图”本身就是整理理解题目的过程,图能正确画出来,题意肯定理解了。也正因为没有干扰学生的思路,教学中出现了3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一是用鱼池现在的长乘宽;二是用鱼池原来的面积减去减少的面积;三是用倍比的思路解题的。这些是笔者在课前没有料到的,为此,笔者深深地感受到:给学生一个“有结构”的材料、一个思维的空间、一点点鼓励,他们思维的翅膀会展得更开,飞得更远。
  ④这是“想想做做”第1题长方形的试验田示意图。教材只提供了一个长方形,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两个长方形的图,两种变化,画在两幅图上。
  原题:下图是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想想做做”的第1题没有任何提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画图。此时,让学生独立画图应该是水到渠成,也是教学应该要达到的目的。教材只提供了一个长方形,让学生画出长、宽分别增加的图,把两种变化画在同一个图中,容易引起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增加这一情况的误解。因此,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两个相同的长方形图,把两种变化分别画在两幅图上,避免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变化的情况混淆。
  从上面的4个层次可以看出,是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会画图的。
  这课教学的难点虽然是画图,但是教师并没有讲如何画图,也没有讲怎样解题,学生会画了,题目会做了,也感受到了画图的价值。那是因为给学生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从动手在钉子板上拉,到在格子图上画,再在有提示的图上画,最后在图上直接画。实质是一个从“扶”到“放”,从“易”到“难”的渐变过程。有了“量变”才有“质变”。“有结构”的材料应该是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针对教学难点精心设计的,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服务的。
  针对操作设计“有结构”的材料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还有一部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有些内容由于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掌握。如“图形的旋转”,要求学生画出一个按要求旋转后的图形。笔者借鉴了体育教学中分解动作示范教学的启示,设计了“有结构”的材料。例如:把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绕A点逆时针旋转900(如图)。帮助学生探究的旋转方法。
  如果给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实物让学生旋转,这个实物是一次性旋转到位的,而在格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旋转过去的图形,必须一条边、一条边地画出来,不可能一笔到位,必须经历上面的分解过程。所以,在钉子板用橡皮筋拉出平行四边形,可由学生先探究,找到图形旋转的窍门后再在格子纸上画。
  结束语
  “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由他们自己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探索、分析、讨论得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因而他们获得的知识是生动、具体、深刻、鲜明的。设计好“有结构”的材料,教师应当组织学生探究、确定研讨时机和研讨方式的角色。“探究——研讨”教学模式能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宾山小学)
其他文献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作文不应缺少道德判断  续写《狐狸和乌鸦》是小学作文中的老题目,从二年级学习课文《狐狸和乌鸦》开始,这篇作文就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小学中高段的写话、小练笔、习作等训练形式中。从笔者执教的情况来看,学生笔下的狐狸越来越狡猾,狐狸讨好乌鸦的话越来越肉麻。有的狐狸说:“乌鸦女王,您的歌声甜美动人,您是森林里当之无愧的
中国古代的人体审美是含蓄的;审美标准是文质彬彬。文和质是统一对立辩证关系。这是与中国儒家哲学“中庸”思想一脉相承的审美标准。
近两年来,一位穿着时髦、思维敏捷、诙谐幽默、神采奕奕的82岁老太太宋书如频频在媒体露面。从中央到地方省市,有二十多家电视台制作了她的节目。从神州大地到欧、美、日本
和谐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学的目的。一般说来,教学过程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这就是教师、学生、教材、方法。这四个要素的相互配合,构成了六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这六种关系只有处于和谐状态,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更好地体现和谐条件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For the issue of deterioration in detection performance caused by dynamically changing environment in ultra-wideband(UWB)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 r
在“会休息、会自学、会锻体”的教学背景下,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学校和教师正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  化学是研究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都有着密切关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