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u_ke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一书中曾谈到外界事物感化人心的四种物象:“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若柳。”的确,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杜鹃的句子比比皆是。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布谷等。杜鹃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曹风· 鸤鸠》,其诗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这首诗中的“鸤鸠”就是杜鹃。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人认为是一首赞美君子的诗,希望现实中的统治者能像君子那样爱民如子,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写淑人君子的爱情,杜鹃化作了爱情的象征之物。这种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最原始的一种创作题材或对象,我们把它叫作原型意象。之所以说它是原型,主要因为这种意象是不断演变的,经过不同作家之手,在不断的重复中加入作家的情感体验和创造,从而生成许多以之为基础的意象。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是杜鹃的悲情意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借杜鹃来抒发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杜鹃的悲情意象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关。按照《李膺蜀志》的说法: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望帝因化为杜鹃后仍然思念故国,哀鸣不已,这就使杜鹃鸟成为思念故国之情的寄托者,被赋予国破家亡后飘流在外、无家可归的游子对故国的刻骨铭心的耿耿之情的意蕴。反映在古诗词中,如李煜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这首词写于金陵被宋军包围之时,表面上是写伤春,其实写的是亡国之恨、社稷之悲。“樱桃落尽”固然是晚春的景色,但樱桃在古代常用来祭祀宗庙,那么“樱桃落尽”何尝不是国家将亡的写照?在这样的暮春时节,听到子规的叫声,联想到子规又是杜宇的化身,又想到自身的遭遇,亡国之恨、家国之思不由得一起涌上心头。
   杜甫的《杜鹃》:“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鱼跪乳,识序如之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这八句诗直接反映了杜甫在儒家伦理道德上的奉守孝道,隐含了玄宗肃宗父子失和,对玄宗的境遇深感不平之愤。《杜鹃行》中“骨肉满眼身羁孤”和“羞带羽翮伤形愚”两句,写出了玄宗在安史之乱后的悲惨处境。这两首诗中的杜鹃都被涂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再现的是一个忧伤的爱国者形象。
   南宋末年,文天祥被金兵俘虏,在解送大都的途中,文天祥和邓剡诀别,写了一首《酹江月》,词的末尾写道:“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与作者《金陵驿》中“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的意思相同。当故人想念我的时候,听听月夜杜鹃的悲啼吧,那就是我的魂魄归来了。生为民族奋斗,死后魂魄依故国,作者的一片赤诚,满腔血泪,都凝聚在“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这句话中了。而与文天祥同时代的另一位词人刘辰翁的一首《金缕曲·闻杜鹃》,更把杜鹃这一悲情意象发挥到极致:“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这首词题为“闻杜鹃”,全篇词意都从“闻杜鹃”生发开去。在羁旅者的耳中,杜鹃声声,犹如家人“不如归去”的催促声,而在亡国的遗民心灵上,杜鹃声声,却唤起了对旧帝,对抗元英雄,对苦难人民的深深追忆和同情。
   二.借杜鹃表达伤春、惜时之情
   杜鹃是一种候鸟,每到暮春都要从南洋飞入我国,遍布大半神州,鸣啼不已。春天是万物复苏、草木葱茏的季节,但暮春也是残花败絮、烟雨迷蒙的季节。人们出游踏青,离家远行,当看到料峭的春风中,凋零花瓣随流水,和风残絮满天飞,悲凉之情顿生,伤春之情突至,再听到杜鹃的啼叫,人们难免会触景伤情,杜鹃也就自然而然飞入大量伤春悲情诗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旦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她以柳条系春而留春,柳絮随春而送春的生动想象,把春来春去的脉络写得生动活泼,以暗示人生短促,来去匆匆。下片写待到春深,绿满山川,传来杜鹃的哀鸣。鸟儿虽无情,尚知人的愁苦,叫出人的悲痛心声。词人用杜鹃的啼叫来烘托春天已逝,青春不再的感伤之情。“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陆游《三月三十夜闻杜宇》)子规声声,血泪交零,很容易引发文人雅士的感伤。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往往最容易失去,未曾流连就已经青春过鬓,红颜白发。子规之叫声,声声催人老。身世之感,家国之痛。岂是“伤春”二字能容得下。
   三.借杜鹃抒写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是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华阳国志》中说:“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别恨乡愁。”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听到杜鹃的叫声“不如归去”时,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惜游。”—戴叔伦《春夜感怀》
   “近寒食雨草萋萋,暮麦苗风柳映堤。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无名氏《杂诗》
   这两首诗都是写暮春时节,芳草萋萋、柳絮飞舞的景色;都表达了他乡游子有家难归的悲苦愁郁。第二首诗的末句写的更有深意,似乎游子在埋怨杜鹃不该在诗人耳边发出哀鸣。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国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两句诗写得极为精辟,是传诵的名句。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更思乡,子规啼叫,愁上加愁。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构成一种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让人触景伤情。暮春之夕特定的情景,月下子规的啼鸣,使全诗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另外像“春残杜宇愁,越客思悠悠。”“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蜀客春城闻春鸟,思归声引未归心”等等,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借杜鹃抒发谪居的凄苦、幽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首《踏莎行》写于秦观晚年由处州又被贬到郴州后写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诗人有意识的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黄昏的意象作有机的结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边传来杜鹃“不如归去”的哀啼,眼中所见夕阳西下的暮色渐深的景色,使作者从生理到心里都感到寒冷。词人笔墨沧桑凄婉,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在这首词中得到很好的印证。这首词最能代表他晚年的哀苦心情。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这首《鹊桥仙·夜闻杜鹃》写于陆游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了抗战前线之时。这首词借杜鹃的啼声写自己半生飘荡、功业无成、岁月虚度的感慨。“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句话从人写到杜鹃,啼鹃已去,人犹难堪,半世漂泊,年华虚度,作者把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在杜鹃的啼鸣声中,可以想见诗人是多么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了报国无门的悲叹。
   杜鹃,由于个体的生理特点,被人们赋予了悲情的意蕴,让这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于是,它只能在文学史上低徊哀鸣,动人愁肠,成为悲情文化的象征。
  
   葛继红,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阜南。责任编校:王 玲
其他文献
课本剧是教学与艺术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实效,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课本剧也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戏剧文化。课本剧集表演和语言为一体,很符合语文语言学科的规律,而且也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天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把握小学语文课本剧表演类型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想要学习好语文不能单一的靠
期刊
培养学生能力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是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开放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设备的利用率
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代表人类文化精华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代表人类文化精华,可见具有特高的艺术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较易被学
期刊
李商隐的爱情诗具有委婉由折、情韵深远绵长的艺术特点.言深旨远具有寄托之意,很少杂用直露的手段来传达自己的感受,总是寻找一些相关的物象,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同时运
语文中的戏曲文本教学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文本教学表演化,只注重“戏”的表演,而忽视了其中“语”的成分;一是虽有语文,但把戏曲文本等同于其他文学文本,如小说、散文等,忽视了戏曲文本的本身独特性。这两种弊端的终点虽说是教者的问题,但起点是教材编者的问题,因为教者说到底是根据教材而教。纵观语文教材中戏曲部分的编写,与前面“教”相对应的也有两种偏向:一是戏曲文本舞台化的喧宾夺主,即将欣赏戏曲表演作为“探究与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文言文教学是比较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项难点内容,但它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它同时又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从学习文言文当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陶冶人的情操。  一、合理巧妙地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针对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主要也是文言文题材跟现代的汉语学习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因此,教师如果能够
期刊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一种好的阅读习惯,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创造化、个性化、具体化实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要张扬学生个性,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途径。它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存在的,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校本课程选择自己感兴趣、有潜质、个性化
现代教学工作中,中学语文的教学成果能够对培养优秀人才起到良好的作用。通过语文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特点入手,积极选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逐渐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和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