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一书中曾谈到外界事物感化人心的四种物象:“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若柳。”的确,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杜鹃的句子比比皆是。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布谷等。杜鹃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曹风· 鸤鸠》,其诗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这首诗中的“鸤鸠”就是杜鹃。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人认为是一首赞美君子的诗,希望现实中的统治者能像君子那样爱民如子,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写淑人君子的爱情,杜鹃化作了爱情的象征之物。这种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最原始的一种创作题材或对象,我们把它叫作原型意象。之所以说它是原型,主要因为这种意象是不断演变的,经过不同作家之手,在不断的重复中加入作家的情感体验和创造,从而生成许多以之为基础的意象。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是杜鹃的悲情意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借杜鹃来抒发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杜鹃的悲情意象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关。按照《李膺蜀志》的说法: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望帝因化为杜鹃后仍然思念故国,哀鸣不已,这就使杜鹃鸟成为思念故国之情的寄托者,被赋予国破家亡后飘流在外、无家可归的游子对故国的刻骨铭心的耿耿之情的意蕴。反映在古诗词中,如李煜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这首词写于金陵被宋军包围之时,表面上是写伤春,其实写的是亡国之恨、社稷之悲。“樱桃落尽”固然是晚春的景色,但樱桃在古代常用来祭祀宗庙,那么“樱桃落尽”何尝不是国家将亡的写照?在这样的暮春时节,听到子规的叫声,联想到子规又是杜宇的化身,又想到自身的遭遇,亡国之恨、家国之思不由得一起涌上心头。
杜甫的《杜鹃》:“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鱼跪乳,识序如之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这八句诗直接反映了杜甫在儒家伦理道德上的奉守孝道,隐含了玄宗肃宗父子失和,对玄宗的境遇深感不平之愤。《杜鹃行》中“骨肉满眼身羁孤”和“羞带羽翮伤形愚”两句,写出了玄宗在安史之乱后的悲惨处境。这两首诗中的杜鹃都被涂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再现的是一个忧伤的爱国者形象。
南宋末年,文天祥被金兵俘虏,在解送大都的途中,文天祥和邓剡诀别,写了一首《酹江月》,词的末尾写道:“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与作者《金陵驿》中“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的意思相同。当故人想念我的时候,听听月夜杜鹃的悲啼吧,那就是我的魂魄归来了。生为民族奋斗,死后魂魄依故国,作者的一片赤诚,满腔血泪,都凝聚在“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这句话中了。而与文天祥同时代的另一位词人刘辰翁的一首《金缕曲·闻杜鹃》,更把杜鹃这一悲情意象发挥到极致:“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这首词题为“闻杜鹃”,全篇词意都从“闻杜鹃”生发开去。在羁旅者的耳中,杜鹃声声,犹如家人“不如归去”的催促声,而在亡国的遗民心灵上,杜鹃声声,却唤起了对旧帝,对抗元英雄,对苦难人民的深深追忆和同情。
二.借杜鹃表达伤春、惜时之情
杜鹃是一种候鸟,每到暮春都要从南洋飞入我国,遍布大半神州,鸣啼不已。春天是万物复苏、草木葱茏的季节,但暮春也是残花败絮、烟雨迷蒙的季节。人们出游踏青,离家远行,当看到料峭的春风中,凋零花瓣随流水,和风残絮满天飞,悲凉之情顿生,伤春之情突至,再听到杜鹃的啼叫,人们难免会触景伤情,杜鹃也就自然而然飞入大量伤春悲情诗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旦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她以柳条系春而留春,柳絮随春而送春的生动想象,把春来春去的脉络写得生动活泼,以暗示人生短促,来去匆匆。下片写待到春深,绿满山川,传来杜鹃的哀鸣。鸟儿虽无情,尚知人的愁苦,叫出人的悲痛心声。词人用杜鹃的啼叫来烘托春天已逝,青春不再的感伤之情。“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陆游《三月三十夜闻杜宇》)子规声声,血泪交零,很容易引发文人雅士的感伤。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往往最容易失去,未曾流连就已经青春过鬓,红颜白发。子规之叫声,声声催人老。身世之感,家国之痛。岂是“伤春”二字能容得下。
三.借杜鹃抒写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是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华阳国志》中说:“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别恨乡愁。”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听到杜鹃的叫声“不如归去”时,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惜游。”—戴叔伦《春夜感怀》
“近寒食雨草萋萋,暮麦苗风柳映堤。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无名氏《杂诗》
这两首诗都是写暮春时节,芳草萋萋、柳絮飞舞的景色;都表达了他乡游子有家难归的悲苦愁郁。第二首诗的末句写的更有深意,似乎游子在埋怨杜鹃不该在诗人耳边发出哀鸣。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国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两句诗写得极为精辟,是传诵的名句。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更思乡,子规啼叫,愁上加愁。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构成一种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让人触景伤情。暮春之夕特定的情景,月下子规的啼鸣,使全诗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另外像“春残杜宇愁,越客思悠悠。”“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蜀客春城闻春鸟,思归声引未归心”等等,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借杜鹃抒发谪居的凄苦、幽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首《踏莎行》写于秦观晚年由处州又被贬到郴州后写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诗人有意识的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黄昏的意象作有机的结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边传来杜鹃“不如归去”的哀啼,眼中所见夕阳西下的暮色渐深的景色,使作者从生理到心里都感到寒冷。词人笔墨沧桑凄婉,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在这首词中得到很好的印证。这首词最能代表他晚年的哀苦心情。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这首《鹊桥仙·夜闻杜鹃》写于陆游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了抗战前线之时。这首词借杜鹃的啼声写自己半生飘荡、功业无成、岁月虚度的感慨。“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句话从人写到杜鹃,啼鹃已去,人犹难堪,半世漂泊,年华虚度,作者把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在杜鹃的啼鸣声中,可以想见诗人是多么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了报国无门的悲叹。
杜鹃,由于个体的生理特点,被人们赋予了悲情的意蕴,让这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于是,它只能在文学史上低徊哀鸣,动人愁肠,成为悲情文化的象征。
葛继红,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阜南。责任编校:王 玲
一.借杜鹃来抒发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杜鹃的悲情意象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关。按照《李膺蜀志》的说法: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望帝因化为杜鹃后仍然思念故国,哀鸣不已,这就使杜鹃鸟成为思念故国之情的寄托者,被赋予国破家亡后飘流在外、无家可归的游子对故国的刻骨铭心的耿耿之情的意蕴。反映在古诗词中,如李煜的《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这首词写于金陵被宋军包围之时,表面上是写伤春,其实写的是亡国之恨、社稷之悲。“樱桃落尽”固然是晚春的景色,但樱桃在古代常用来祭祀宗庙,那么“樱桃落尽”何尝不是国家将亡的写照?在这样的暮春时节,听到子规的叫声,联想到子规又是杜宇的化身,又想到自身的遭遇,亡国之恨、家国之思不由得一起涌上心头。
杜甫的《杜鹃》:“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鱼跪乳,识序如之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这八句诗直接反映了杜甫在儒家伦理道德上的奉守孝道,隐含了玄宗肃宗父子失和,对玄宗的境遇深感不平之愤。《杜鹃行》中“骨肉满眼身羁孤”和“羞带羽翮伤形愚”两句,写出了玄宗在安史之乱后的悲惨处境。这两首诗中的杜鹃都被涂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再现的是一个忧伤的爱国者形象。
南宋末年,文天祥被金兵俘虏,在解送大都的途中,文天祥和邓剡诀别,写了一首《酹江月》,词的末尾写道:“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与作者《金陵驿》中“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的意思相同。当故人想念我的时候,听听月夜杜鹃的悲啼吧,那就是我的魂魄归来了。生为民族奋斗,死后魂魄依故国,作者的一片赤诚,满腔血泪,都凝聚在“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这句话中了。而与文天祥同时代的另一位词人刘辰翁的一首《金缕曲·闻杜鹃》,更把杜鹃这一悲情意象发挥到极致:“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这首词题为“闻杜鹃”,全篇词意都从“闻杜鹃”生发开去。在羁旅者的耳中,杜鹃声声,犹如家人“不如归去”的催促声,而在亡国的遗民心灵上,杜鹃声声,却唤起了对旧帝,对抗元英雄,对苦难人民的深深追忆和同情。
二.借杜鹃表达伤春、惜时之情
杜鹃是一种候鸟,每到暮春都要从南洋飞入我国,遍布大半神州,鸣啼不已。春天是万物复苏、草木葱茏的季节,但暮春也是残花败絮、烟雨迷蒙的季节。人们出游踏青,离家远行,当看到料峭的春风中,凋零花瓣随流水,和风残絮满天飞,悲凉之情顿生,伤春之情突至,再听到杜鹃的啼叫,人们难免会触景伤情,杜鹃也就自然而然飞入大量伤春悲情诗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旦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她以柳条系春而留春,柳絮随春而送春的生动想象,把春来春去的脉络写得生动活泼,以暗示人生短促,来去匆匆。下片写待到春深,绿满山川,传来杜鹃的哀鸣。鸟儿虽无情,尚知人的愁苦,叫出人的悲痛心声。词人用杜鹃的啼叫来烘托春天已逝,青春不再的感伤之情。“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陆游《三月三十夜闻杜宇》)子规声声,血泪交零,很容易引发文人雅士的感伤。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往往最容易失去,未曾流连就已经青春过鬓,红颜白发。子规之叫声,声声催人老。身世之感,家国之痛。岂是“伤春”二字能容得下。
三.借杜鹃抒写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是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华阳国志》中说:“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别恨乡愁。”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听到杜鹃的叫声“不如归去”时,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惜游。”—戴叔伦《春夜感怀》
“近寒食雨草萋萋,暮麦苗风柳映堤。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无名氏《杂诗》
这两首诗都是写暮春时节,芳草萋萋、柳絮飞舞的景色;都表达了他乡游子有家难归的悲苦愁郁。第二首诗的末句写的更有深意,似乎游子在埋怨杜鹃不该在诗人耳边发出哀鸣。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国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两句诗写得极为精辟,是传诵的名句。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更思乡,子规啼叫,愁上加愁。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构成一种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让人触景伤情。暮春之夕特定的情景,月下子规的啼鸣,使全诗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另外像“春残杜宇愁,越客思悠悠。”“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蜀客春城闻春鸟,思归声引未归心”等等,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借杜鹃抒发谪居的凄苦、幽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首《踏莎行》写于秦观晚年由处州又被贬到郴州后写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夕阳暮。”诗人有意识的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黄昏的意象作有机的结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边传来杜鹃“不如归去”的哀啼,眼中所见夕阳西下的暮色渐深的景色,使作者从生理到心里都感到寒冷。词人笔墨沧桑凄婉,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在这首词中得到很好的印证。这首词最能代表他晚年的哀苦心情。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这首《鹊桥仙·夜闻杜鹃》写于陆游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了抗战前线之时。这首词借杜鹃的啼声写自己半生飘荡、功业无成、岁月虚度的感慨。“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句话从人写到杜鹃,啼鹃已去,人犹难堪,半世漂泊,年华虚度,作者把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在杜鹃的啼鸣声中,可以想见诗人是多么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了报国无门的悲叹。
杜鹃,由于个体的生理特点,被人们赋予了悲情的意蕴,让这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于是,它只能在文学史上低徊哀鸣,动人愁肠,成为悲情文化的象征。
葛继红,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阜南。责任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