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多为屏,涪江如黛,金佛添辉,双江流芳。”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潼南,拥山水之胜,得人文之脉,历来是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之地。亲临这里更是发现,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如同面团在酵母里发酵一样,这里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潼南文化,继而催生出了一个厚善、奋取、勇敢、崇文重教的潼南。
潼南大佛寺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踏上潼南的土地,我的心里就不由自主地萌发出一种浓浓的亲情。看山山亲,看水水亲,看人人更亲。今年6月27日,重庆市潼南区正式挂牌运行。受友人之邀,我来到了这座位于长江上游、重庆西北部的小县。
按照计划,我们先去了潼南大佛寺。潼南大佛寺位于潼南县城西面大约1公里的定明山下,山脚下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是玉皇殿、观音殿和大佛殿,这3座木结构建筑,多是清末遗物。据友人讲,潼南大佛是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过去被称为“蜀中四大佛”之一,2006年,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作为隋至清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我们先来到了玉皇殿,这个始建于民国11年(1922)的大殿,原是当地百姓为求雨祭天而建。玉皇殿和大佛殿之间的观音殿,建于宋元年间,1946年重建,内塑千手观音。观音列于佛祖右侧,是潼南大佛寺有别于其他寺院丛林的地方。大佛殿又称大像阁,这座七檐佛阁是潼南大佛寺的核心建筑,始建于南宋,时为五檐,尽用琉璃覆盖,灿烂辉煌,是我国最早使用全琉璃顶的古建筑之一。后经历代维修,明朝时改建为七檐。而如此高大的古建筑,所有梁、檩、柱、枋之交接处,据说没用一铁一钉。
大像阁高30多米,依岩面江,重檐起翘,巍峨壮观,令人油然而生“萧寺遥藏白云顶,仰观万仞排嶙峋”之慨。大像阁内,是依崖而凿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头饰螺髻,方面大耳,慈眉祥目,脸颊丰满,依山面江,赤足端坐,周身贴金,光彩熠熠。因此这尊大佛俗称“八丈金仙”,它是是我国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据讲解员介绍,“八丈金仙”高18.43米,胸围8.35米,结跏趺坐,袒胸,着双领下垂外衣,左手置于膝间,右手平置胸前,施无畏印。佛身各部分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形态逼真,体态庄严,气势雄伟。潼南大佛寺创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禅寺”,后因寺有大佛而改称“大佛寺”。大佛寺的大佛,身、首的开凿年代相距甚远。佛首凿于唐咸通元年,成于广明元年。而佛身的开凿竟跨越五代乃及北宋,时间长达250多年,直到宋靖康元年(1126)始初成。此后,按佛首比例展开佛身,又用了26年的时间,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才完全凿成。整座佛像开凿前后共历时290多年。大佛凿就后,南宋绍兴壬申年(1152),为了给佛像饰金,又进一步对佛像加工细磨,该寺僧人法修还远赴泸州,向泸州刺史冯檝化缘。冯檝是一位虔诚的信佛居士,慷慨以俸金用作金饰,还亲自撰文刻碑记事。绍兴二十二年(1152)二月,大佛装銮饰金完成,至此大佛通身贴金。后来,在清嘉庆七年(1802)、清同治九年(1870)、民国三年(1914)和民国十年(1921),大佛又先后4次重装金身。
随后,我们在七檐佛阁左侧的崖壁上,看到了集中标刻有7个年代的洪水标记线和题记。听解说员讲,题刻始刻于明代,续有大明正德十四年(1519)、乾隆四十六年(1781)、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三十四年(1945)和1981年的大洪水标记线。这些不同年代的洪水标记线集中于一处,可以比较历次涪江洪水在此境内的高程,对探索古代洪水的演变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在七檐佛阁的左边是七情台,七情台古称“大佛洞”,又称“石磴琴声”。42级宽大的石磴,摩崖而凿,宛若42根琴弦,当我拾级而上时,脚下竟发出了“咚咚”的琴音,更为奇妙的是,其中七级回声特别清越洪亮,犹如槌击编钟,又似弹奏乐器,故称“七步弹琴”。据说,“石磴琴声”凿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比北京天坛的回音壁还要早建1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我们走上七情台,发现上面有一个亭子,名曰长乐亭,据墙上刻的《长乐亭记》介绍,登亭远眺,水天一色,青色万点拥禅关,令人心旷神怡,故名“长乐”。七情台下,另有一亭,叫做“了翁亭”,又称“鉴亭”,南宋理学家魏了翁先生创修,高15米,宝刹擎空,亭角飞翘,亭映碧水,秀丽壮观。
顺行而至七情台的左侧,是沿江的丹崖绝壁,在长达里许的崖壁上,留有许多历代骚人墨客书镌的题记、诗咏、碑碣和造像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巨大的“佛”字。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个刻在陡峭笔立的岩壁之上的“佛”字高8.85米,宽6.78米,占据岩面60平方米,公元1870年所书,是全国最大的石刻佛字。传说,过去涪江水势很大,波涛汹涌,过往船只常在此翻船。有一天,又一艘运粮船被大浪打翻,船工将大米捞上岸,在此晾晒。这时,过来一位道士,他问清原因后,叫船工将大米袋堆在这岩石上成一个佛字,然后用黄纸临摩下来,再叫工匠刻上去。过去这佛字还全部用黄金装饰,金光闪闪,几里之外,也清晰可见,船工们一见这佛字,就小心行船,再也没有发生过翻船事件,所以这顶天佛字也起到了航标灯的作用。当然,这顶天佛字还有一种传说,就是当年的魏了翁所书写。来此便是有佛缘的人,我们在佛字前拍下了这美丽的一瞬间。
游伟人故居 品太安名鱼
从大佛寺出来,一路山清水秀,风光不错。随后,我们又来到了著名的潼南双江镇——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杨尚昆的故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走进去之后不由得感叹,这样一个大户人家却出了几位了不起的为穷人争取权利的革命者。据讲解员介绍,杨尚昆旧居是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长滩子大院,又名“四知堂”,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杨尚昆曾祖父所建,后历经杨氏6代人使用。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整个大院构思独特,用材考究,雕刻精美,气势磅礴,被我国古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我国古代民居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可与北京什刹海媲美。” 讲解员的讲解不乏生动,我听得也很是入神。据了解,杨尚昆出身于地主家庭,其父亲目睹国运不昌,家道衰落的现状,思想上发生重大变化,遂变卖地产,鼓励儿女出国求学,寻求救国兴家的道路。杨尚昆四哥在日本求学归来,确立了马列主义的信仰,创立了四川重庆地区党的早期组织。杨尚昆和其下的5个弟妹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及四哥的引导下,先后背弃了地主阶级出身,走上了革命道路,都成为了共产党员。
像双江这样的古镇,古时也就是乡下,但是杨氏家族对于孩子的教育和自身修养都有很高的要求,以至于这么个小地方都能够出许多高素质的伟人。本人孤陋寡闻,一直以为杨尚昆也是一位贫困家庭、行伍出身的军人,谁知竟然是有钱有势的地主家庭出身的子女,兄妹们能够脱离安逸的家庭,投身革命,真是值得后人钦佩。
从杨尚昆故居出来时,正值饭点儿。友人说,太安鱼是潼南的特色名吃,到潼南,不吃正宗的太安鱼,等于没吃过潼南美食。经他一再推荐,我们驱车来到了太安镇,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太安鱼。潼南太安镇浅丘起伏,水塘星罗棋布,太安鱼便产于此地。据友人介绍,每年都有大批客商循香泊车,在该镇大道两旁的酒楼里大快朵颐,品尝太安鱼的美味,然后把太安鱼的美名传播到大江南北。
太安鱼俗称“坨坨鱼”,是江湖菜中较为有名的一道菜。一盆香酥可口的太安鱼,浓浓的红汤盛满了麻、辣、鲜、香、嫩的鱼块,让人垂涎欲滴。加上太安镇又是川渝交通要道,时有食客不惜驱车数百里,来到太安解馋开胃,足见太安鱼声名之盛。
我们开车来到朋友以前经常来的一家鱼庄时,里面早已客满为患。老板说,才来的要等上一会儿。我们只得坐下来静待座位,后听老板娘的建议,我们4个人吃4斤-5斤鱼就差不多了,不够可以再加。于是,友人称了一条5斤的大花鲢鱼。过了许久,才见到我们的三大盘热气腾腾的太安鱼。只见盘中块块半透明的鱼肉,在红油侵润下,闪耀着琥珀色光泽让人赏心悦目。时不我待,我们立即动手,开始享受这无与伦比的美味佳肴。入口后不禁赞叹,太安鱼不仅保留了原太安鳊鱼的风味和特色,而且重味轻型,具有浓烈的川菜特点,“麻、辣、烫;细、嫩、鲜”足以概括我对它的评价。前三字言其风味,后三字指其口感。
经历了人生几十年,吃过不少鱼食菜肴,如贵州酸汤鱼、湖北武昌鱼、郑州黄河鲤鱼、日本生鱼片等,但是没有哪一种鱼比得上太安鱼的美味可口。我想, 太安鱼红遍大江南北,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主要归功于它的美味特色。而其中的关键因素又在于它的主体原料——鱼材。依靠琼江河流域温暖湿润的气候、清洁充沛的水源、土地中多种恰到好处的微量元素,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才能生长出如此优质的鱼材,加工出正宗的太安鱼。自然条件是无法复制的,所以,太安厨师到了外地煮出的太安鱼,味道怎么也不如太安的味道正宗,因为原料不同。用一句广告词总结:“吃正宗太安鱼,非来太安不可。”
吃到一大半的时候,老板过来征求意见,我们一致赞好。鱼肉还剩三分之一,大家都觉得饱了。服务员又送来米饭,把鱼肉装进一个盘中,只端走鱼汤,一会儿煮来一盘鱼汤粉丝。伴着粉丝,我又吃了碗米饭,也很可口。这样,对吃过大鱼大肉之后的消化道和味觉都有恢复和保护作用,也符合营养均衡的科学道理。除了鱼的味道好,这家餐馆的服务也好,从迎客、送客、征求意见、环境卫生各个细节体现出来了。最令我们开心的是,享受了真正的美味佳肴——正宗太安鱼。
千里山水不墨画,万古潼南总含情。潼南秀美的山水风光和特有的巴蜀文化,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潼南山水的滋养润育以及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里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或壮观、或深邃的景观,在当今的县域中,也都是屈指可数的。
潼南大佛寺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踏上潼南的土地,我的心里就不由自主地萌发出一种浓浓的亲情。看山山亲,看水水亲,看人人更亲。今年6月27日,重庆市潼南区正式挂牌运行。受友人之邀,我来到了这座位于长江上游、重庆西北部的小县。
按照计划,我们先去了潼南大佛寺。潼南大佛寺位于潼南县城西面大约1公里的定明山下,山脚下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是玉皇殿、观音殿和大佛殿,这3座木结构建筑,多是清末遗物。据友人讲,潼南大佛是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过去被称为“蜀中四大佛”之一,2006年,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作为隋至清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我们先来到了玉皇殿,这个始建于民国11年(1922)的大殿,原是当地百姓为求雨祭天而建。玉皇殿和大佛殿之间的观音殿,建于宋元年间,1946年重建,内塑千手观音。观音列于佛祖右侧,是潼南大佛寺有别于其他寺院丛林的地方。大佛殿又称大像阁,这座七檐佛阁是潼南大佛寺的核心建筑,始建于南宋,时为五檐,尽用琉璃覆盖,灿烂辉煌,是我国最早使用全琉璃顶的古建筑之一。后经历代维修,明朝时改建为七檐。而如此高大的古建筑,所有梁、檩、柱、枋之交接处,据说没用一铁一钉。
大像阁高30多米,依岩面江,重檐起翘,巍峨壮观,令人油然而生“萧寺遥藏白云顶,仰观万仞排嶙峋”之慨。大像阁内,是依崖而凿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头饰螺髻,方面大耳,慈眉祥目,脸颊丰满,依山面江,赤足端坐,周身贴金,光彩熠熠。因此这尊大佛俗称“八丈金仙”,它是是我国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据讲解员介绍,“八丈金仙”高18.43米,胸围8.35米,结跏趺坐,袒胸,着双领下垂外衣,左手置于膝间,右手平置胸前,施无畏印。佛身各部分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形态逼真,体态庄严,气势雄伟。潼南大佛寺创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禅寺”,后因寺有大佛而改称“大佛寺”。大佛寺的大佛,身、首的开凿年代相距甚远。佛首凿于唐咸通元年,成于广明元年。而佛身的开凿竟跨越五代乃及北宋,时间长达250多年,直到宋靖康元年(1126)始初成。此后,按佛首比例展开佛身,又用了26年的时间,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才完全凿成。整座佛像开凿前后共历时290多年。大佛凿就后,南宋绍兴壬申年(1152),为了给佛像饰金,又进一步对佛像加工细磨,该寺僧人法修还远赴泸州,向泸州刺史冯檝化缘。冯檝是一位虔诚的信佛居士,慷慨以俸金用作金饰,还亲自撰文刻碑记事。绍兴二十二年(1152)二月,大佛装銮饰金完成,至此大佛通身贴金。后来,在清嘉庆七年(1802)、清同治九年(1870)、民国三年(1914)和民国十年(1921),大佛又先后4次重装金身。
随后,我们在七檐佛阁左侧的崖壁上,看到了集中标刻有7个年代的洪水标记线和题记。听解说员讲,题刻始刻于明代,续有大明正德十四年(1519)、乾隆四十六年(1781)、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三十四年(1945)和1981年的大洪水标记线。这些不同年代的洪水标记线集中于一处,可以比较历次涪江洪水在此境内的高程,对探索古代洪水的演变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在七檐佛阁的左边是七情台,七情台古称“大佛洞”,又称“石磴琴声”。42级宽大的石磴,摩崖而凿,宛若42根琴弦,当我拾级而上时,脚下竟发出了“咚咚”的琴音,更为奇妙的是,其中七级回声特别清越洪亮,犹如槌击编钟,又似弹奏乐器,故称“七步弹琴”。据说,“石磴琴声”凿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比北京天坛的回音壁还要早建1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我们走上七情台,发现上面有一个亭子,名曰长乐亭,据墙上刻的《长乐亭记》介绍,登亭远眺,水天一色,青色万点拥禅关,令人心旷神怡,故名“长乐”。七情台下,另有一亭,叫做“了翁亭”,又称“鉴亭”,南宋理学家魏了翁先生创修,高15米,宝刹擎空,亭角飞翘,亭映碧水,秀丽壮观。
顺行而至七情台的左侧,是沿江的丹崖绝壁,在长达里许的崖壁上,留有许多历代骚人墨客书镌的题记、诗咏、碑碣和造像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巨大的“佛”字。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个刻在陡峭笔立的岩壁之上的“佛”字高8.85米,宽6.78米,占据岩面60平方米,公元1870年所书,是全国最大的石刻佛字。传说,过去涪江水势很大,波涛汹涌,过往船只常在此翻船。有一天,又一艘运粮船被大浪打翻,船工将大米捞上岸,在此晾晒。这时,过来一位道士,他问清原因后,叫船工将大米袋堆在这岩石上成一个佛字,然后用黄纸临摩下来,再叫工匠刻上去。过去这佛字还全部用黄金装饰,金光闪闪,几里之外,也清晰可见,船工们一见这佛字,就小心行船,再也没有发生过翻船事件,所以这顶天佛字也起到了航标灯的作用。当然,这顶天佛字还有一种传说,就是当年的魏了翁所书写。来此便是有佛缘的人,我们在佛字前拍下了这美丽的一瞬间。
游伟人故居 品太安名鱼
从大佛寺出来,一路山清水秀,风光不错。随后,我们又来到了著名的潼南双江镇——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杨尚昆的故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走进去之后不由得感叹,这样一个大户人家却出了几位了不起的为穷人争取权利的革命者。据讲解员介绍,杨尚昆旧居是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长滩子大院,又名“四知堂”,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杨尚昆曾祖父所建,后历经杨氏6代人使用。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整个大院构思独特,用材考究,雕刻精美,气势磅礴,被我国古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我国古代民居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可与北京什刹海媲美。” 讲解员的讲解不乏生动,我听得也很是入神。据了解,杨尚昆出身于地主家庭,其父亲目睹国运不昌,家道衰落的现状,思想上发生重大变化,遂变卖地产,鼓励儿女出国求学,寻求救国兴家的道路。杨尚昆四哥在日本求学归来,确立了马列主义的信仰,创立了四川重庆地区党的早期组织。杨尚昆和其下的5个弟妹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及四哥的引导下,先后背弃了地主阶级出身,走上了革命道路,都成为了共产党员。
像双江这样的古镇,古时也就是乡下,但是杨氏家族对于孩子的教育和自身修养都有很高的要求,以至于这么个小地方都能够出许多高素质的伟人。本人孤陋寡闻,一直以为杨尚昆也是一位贫困家庭、行伍出身的军人,谁知竟然是有钱有势的地主家庭出身的子女,兄妹们能够脱离安逸的家庭,投身革命,真是值得后人钦佩。
从杨尚昆故居出来时,正值饭点儿。友人说,太安鱼是潼南的特色名吃,到潼南,不吃正宗的太安鱼,等于没吃过潼南美食。经他一再推荐,我们驱车来到了太安镇,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太安鱼。潼南太安镇浅丘起伏,水塘星罗棋布,太安鱼便产于此地。据友人介绍,每年都有大批客商循香泊车,在该镇大道两旁的酒楼里大快朵颐,品尝太安鱼的美味,然后把太安鱼的美名传播到大江南北。
太安鱼俗称“坨坨鱼”,是江湖菜中较为有名的一道菜。一盆香酥可口的太安鱼,浓浓的红汤盛满了麻、辣、鲜、香、嫩的鱼块,让人垂涎欲滴。加上太安镇又是川渝交通要道,时有食客不惜驱车数百里,来到太安解馋开胃,足见太安鱼声名之盛。
我们开车来到朋友以前经常来的一家鱼庄时,里面早已客满为患。老板说,才来的要等上一会儿。我们只得坐下来静待座位,后听老板娘的建议,我们4个人吃4斤-5斤鱼就差不多了,不够可以再加。于是,友人称了一条5斤的大花鲢鱼。过了许久,才见到我们的三大盘热气腾腾的太安鱼。只见盘中块块半透明的鱼肉,在红油侵润下,闪耀着琥珀色光泽让人赏心悦目。时不我待,我们立即动手,开始享受这无与伦比的美味佳肴。入口后不禁赞叹,太安鱼不仅保留了原太安鳊鱼的风味和特色,而且重味轻型,具有浓烈的川菜特点,“麻、辣、烫;细、嫩、鲜”足以概括我对它的评价。前三字言其风味,后三字指其口感。
经历了人生几十年,吃过不少鱼食菜肴,如贵州酸汤鱼、湖北武昌鱼、郑州黄河鲤鱼、日本生鱼片等,但是没有哪一种鱼比得上太安鱼的美味可口。我想, 太安鱼红遍大江南北,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主要归功于它的美味特色。而其中的关键因素又在于它的主体原料——鱼材。依靠琼江河流域温暖湿润的气候、清洁充沛的水源、土地中多种恰到好处的微量元素,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才能生长出如此优质的鱼材,加工出正宗的太安鱼。自然条件是无法复制的,所以,太安厨师到了外地煮出的太安鱼,味道怎么也不如太安的味道正宗,因为原料不同。用一句广告词总结:“吃正宗太安鱼,非来太安不可。”
吃到一大半的时候,老板过来征求意见,我们一致赞好。鱼肉还剩三分之一,大家都觉得饱了。服务员又送来米饭,把鱼肉装进一个盘中,只端走鱼汤,一会儿煮来一盘鱼汤粉丝。伴着粉丝,我又吃了碗米饭,也很可口。这样,对吃过大鱼大肉之后的消化道和味觉都有恢复和保护作用,也符合营养均衡的科学道理。除了鱼的味道好,这家餐馆的服务也好,从迎客、送客、征求意见、环境卫生各个细节体现出来了。最令我们开心的是,享受了真正的美味佳肴——正宗太安鱼。
千里山水不墨画,万古潼南总含情。潼南秀美的山水风光和特有的巴蜀文化,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潼南山水的滋养润育以及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里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或壮观、或深邃的景观,在当今的县域中,也都是屈指可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