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化孕育的潼南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t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多为屏,涪江如黛,金佛添辉,双江流芳。”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潼南,拥山水之胜,得人文之脉,历来是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之地。亲临这里更是发现,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如同面团在酵母里发酵一样,这里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潼南文化,继而催生出了一个厚善、奋取、勇敢、崇文重教的潼南。
  潼南大佛寺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踏上潼南的土地,我的心里就不由自主地萌发出一种浓浓的亲情。看山山亲,看水水亲,看人人更亲。今年6月27日,重庆市潼南区正式挂牌运行。受友人之邀,我来到了这座位于长江上游、重庆西北部的小县。
  按照计划,我们先去了潼南大佛寺。潼南大佛寺位于潼南县城西面大约1公里的定明山下,山脚下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是玉皇殿、观音殿和大佛殿,这3座木结构建筑,多是清末遗物。据友人讲,潼南大佛是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过去被称为“蜀中四大佛”之一,2006年,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作为隋至清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我们先来到了玉皇殿,这个始建于民国11年(1922)的大殿,原是当地百姓为求雨祭天而建。玉皇殿和大佛殿之间的观音殿,建于宋元年间,1946年重建,内塑千手观音。观音列于佛祖右侧,是潼南大佛寺有别于其他寺院丛林的地方。大佛殿又称大像阁,这座七檐佛阁是潼南大佛寺的核心建筑,始建于南宋,时为五檐,尽用琉璃覆盖,灿烂辉煌,是我国最早使用全琉璃顶的古建筑之一。后经历代维修,明朝时改建为七檐。而如此高大的古建筑,所有梁、檩、柱、枋之交接处,据说没用一铁一钉。
  大像阁高30多米,依岩面江,重檐起翘,巍峨壮观,令人油然而生“萧寺遥藏白云顶,仰观万仞排嶙峋”之慨。大像阁内,是依崖而凿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头饰螺髻,方面大耳,慈眉祥目,脸颊丰满,依山面江,赤足端坐,周身贴金,光彩熠熠。因此这尊大佛俗称“八丈金仙”,它是是我国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据讲解员介绍,“八丈金仙”高18.43米,胸围8.35米,结跏趺坐,袒胸,着双领下垂外衣,左手置于膝间,右手平置胸前,施无畏印。佛身各部分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形态逼真,体态庄严,气势雄伟。潼南大佛寺创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禅寺”,后因寺有大佛而改称“大佛寺”。大佛寺的大佛,身、首的开凿年代相距甚远。佛首凿于唐咸通元年,成于广明元年。而佛身的开凿竟跨越五代乃及北宋,时间长达250多年,直到宋靖康元年(1126)始初成。此后,按佛首比例展开佛身,又用了26年的时间,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才完全凿成。整座佛像开凿前后共历时290多年。大佛凿就后,南宋绍兴壬申年(1152),为了给佛像饰金,又进一步对佛像加工细磨,该寺僧人法修还远赴泸州,向泸州刺史冯檝化缘。冯檝是一位虔诚的信佛居士,慷慨以俸金用作金饰,还亲自撰文刻碑记事。绍兴二十二年(1152)二月,大佛装銮饰金完成,至此大佛通身贴金。后来,在清嘉庆七年(1802)、清同治九年(1870)、民国三年(1914)和民国十年(1921),大佛又先后4次重装金身。
  随后,我们在七檐佛阁左侧的崖壁上,看到了集中标刻有7个年代的洪水标记线和题记。听解说员讲,题刻始刻于明代,续有大明正德十四年(1519)、乾隆四十六年(1781)、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三十四年(1945)和1981年的大洪水标记线。这些不同年代的洪水标记线集中于一处,可以比较历次涪江洪水在此境内的高程,对探索古代洪水的演变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在七檐佛阁的左边是七情台,七情台古称“大佛洞”,又称“石磴琴声”。42级宽大的石磴,摩崖而凿,宛若42根琴弦,当我拾级而上时,脚下竟发出了“咚咚”的琴音,更为奇妙的是,其中七级回声特别清越洪亮,犹如槌击编钟,又似弹奏乐器,故称“七步弹琴”。据说,“石磴琴声”凿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比北京天坛的回音壁还要早建1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我们走上七情台,发现上面有一个亭子,名曰长乐亭,据墙上刻的《长乐亭记》介绍,登亭远眺,水天一色,青色万点拥禅关,令人心旷神怡,故名“长乐”。七情台下,另有一亭,叫做“了翁亭”,又称“鉴亭”,南宋理学家魏了翁先生创修,高15米,宝刹擎空,亭角飞翘,亭映碧水,秀丽壮观。
  顺行而至七情台的左侧,是沿江的丹崖绝壁,在长达里许的崖壁上,留有许多历代骚人墨客书镌的题记、诗咏、碑碣和造像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巨大的“佛”字。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个刻在陡峭笔立的岩壁之上的“佛”字高8.85米,宽6.78米,占据岩面60平方米,公元1870年所书,是全国最大的石刻佛字。传说,过去涪江水势很大,波涛汹涌,过往船只常在此翻船。有一天,又一艘运粮船被大浪打翻,船工将大米捞上岸,在此晾晒。这时,过来一位道士,他问清原因后,叫船工将大米袋堆在这岩石上成一个佛字,然后用黄纸临摩下来,再叫工匠刻上去。过去这佛字还全部用黄金装饰,金光闪闪,几里之外,也清晰可见,船工们一见这佛字,就小心行船,再也没有发生过翻船事件,所以这顶天佛字也起到了航标灯的作用。当然,这顶天佛字还有一种传说,就是当年的魏了翁所书写。来此便是有佛缘的人,我们在佛字前拍下了这美丽的一瞬间。
  游伟人故居 品太安名鱼
  从大佛寺出来,一路山清水秀,风光不错。随后,我们又来到了著名的潼南双江镇——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杨尚昆的故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走进去之后不由得感叹,这样一个大户人家却出了几位了不起的为穷人争取权利的革命者。据讲解员介绍,杨尚昆旧居是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长滩子大院,又名“四知堂”,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杨尚昆曾祖父所建,后历经杨氏6代人使用。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整个大院构思独特,用材考究,雕刻精美,气势磅礴,被我国古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我国古代民居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可与北京什刹海媲美。”   讲解员的讲解不乏生动,我听得也很是入神。据了解,杨尚昆出身于地主家庭,其父亲目睹国运不昌,家道衰落的现状,思想上发生重大变化,遂变卖地产,鼓励儿女出国求学,寻求救国兴家的道路。杨尚昆四哥在日本求学归来,确立了马列主义的信仰,创立了四川重庆地区党的早期组织。杨尚昆和其下的5个弟妹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及四哥的引导下,先后背弃了地主阶级出身,走上了革命道路,都成为了共产党员。
  像双江这样的古镇,古时也就是乡下,但是杨氏家族对于孩子的教育和自身修养都有很高的要求,以至于这么个小地方都能够出许多高素质的伟人。本人孤陋寡闻,一直以为杨尚昆也是一位贫困家庭、行伍出身的军人,谁知竟然是有钱有势的地主家庭出身的子女,兄妹们能够脱离安逸的家庭,投身革命,真是值得后人钦佩。
  从杨尚昆故居出来时,正值饭点儿。友人说,太安鱼是潼南的特色名吃,到潼南,不吃正宗的太安鱼,等于没吃过潼南美食。经他一再推荐,我们驱车来到了太安镇,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太安鱼。潼南太安镇浅丘起伏,水塘星罗棋布,太安鱼便产于此地。据友人介绍,每年都有大批客商循香泊车,在该镇大道两旁的酒楼里大快朵颐,品尝太安鱼的美味,然后把太安鱼的美名传播到大江南北。
  太安鱼俗称“坨坨鱼”,是江湖菜中较为有名的一道菜。一盆香酥可口的太安鱼,浓浓的红汤盛满了麻、辣、鲜、香、嫩的鱼块,让人垂涎欲滴。加上太安镇又是川渝交通要道,时有食客不惜驱车数百里,来到太安解馋开胃,足见太安鱼声名之盛。
  我们开车来到朋友以前经常来的一家鱼庄时,里面早已客满为患。老板说,才来的要等上一会儿。我们只得坐下来静待座位,后听老板娘的建议,我们4个人吃4斤-5斤鱼就差不多了,不够可以再加。于是,友人称了一条5斤的大花鲢鱼。过了许久,才见到我们的三大盘热气腾腾的太安鱼。只见盘中块块半透明的鱼肉,在红油侵润下,闪耀着琥珀色光泽让人赏心悦目。时不我待,我们立即动手,开始享受这无与伦比的美味佳肴。入口后不禁赞叹,太安鱼不仅保留了原太安鳊鱼的风味和特色,而且重味轻型,具有浓烈的川菜特点,“麻、辣、烫;细、嫩、鲜”足以概括我对它的评价。前三字言其风味,后三字指其口感。
  经历了人生几十年,吃过不少鱼食菜肴,如贵州酸汤鱼、湖北武昌鱼、郑州黄河鲤鱼、日本生鱼片等,但是没有哪一种鱼比得上太安鱼的美味可口。我想, 太安鱼红遍大江南北,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主要归功于它的美味特色。而其中的关键因素又在于它的主体原料——鱼材。依靠琼江河流域温暖湿润的气候、清洁充沛的水源、土地中多种恰到好处的微量元素,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才能生长出如此优质的鱼材,加工出正宗的太安鱼。自然条件是无法复制的,所以,太安厨师到了外地煮出的太安鱼,味道怎么也不如太安的味道正宗,因为原料不同。用一句广告词总结:“吃正宗太安鱼,非来太安不可。”
  吃到一大半的时候,老板过来征求意见,我们一致赞好。鱼肉还剩三分之一,大家都觉得饱了。服务员又送来米饭,把鱼肉装进一个盘中,只端走鱼汤,一会儿煮来一盘鱼汤粉丝。伴着粉丝,我又吃了碗米饭,也很可口。这样,对吃过大鱼大肉之后的消化道和味觉都有恢复和保护作用,也符合营养均衡的科学道理。除了鱼的味道好,这家餐馆的服务也好,从迎客、送客、征求意见、环境卫生各个细节体现出来了。最令我们开心的是,享受了真正的美味佳肴——正宗太安鱼。
  千里山水不墨画,万古潼南总含情。潼南秀美的山水风光和特有的巴蜀文化,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潼南山水的滋养润育以及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里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或壮观、或深邃的景观,在当今的县域中,也都是屈指可数的。
其他文献
人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人不仅需要一个衣食无忧的“物质的家”,还需要一个自由和谐的“心灵的家”。个体的生命需要“心灵之家”,群体的民族更需要“精神家园”。用先进文化建设起来的家园才是自由和谐的精神家园。  “精神”一词的广义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精神家园”就是人的精神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归属之地。  家是一个温馨的概念。对于常人来说,家
期刊
中央芭蕾舞团大型原创芭蕾舞剧《鹤魂》即将于2015年9月23日至26日在北京天桥剧场举行全球首演。这部即将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的芭蕾舞剧,是一场精彩、唯美的舞蹈演绎;是一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时代佳篇;更是一部凝结着中芭人集体智慧与心血,记载着当代中芭人奋斗足迹的里程碑。可以说,经历多年打磨与锤炼,经受反复思考与推敲,更经历了众多艺术家对于真实生活的提炼、再创作,芭蕾舞剧《鹤魂》是反映时代精神与中华
期刊
9月12日,由湖北玉龙控股投资有限公司主办,西游记主题公园管理有限公司、西游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东方西游记 西方迪士尼”随州西游文化摄影展暨西游记主题文化 景区开园庆典在北京举行。中国剧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文职特级将军阎肃,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主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副主任包建民,国家知识产权评委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庆典
期刊
南京是我的故乡,1937年南京失陷前我随兄长匆忙离开,而父母等只能留守。在我从武汉到重庆的路上,南京大屠杀的种种传闻不绝于耳,至今每当回忆起当时坐立不安的情景,心境始终不能平静。不用多说,我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先后两期工程成功的创作抱有特殊的感情。  我是二期工程评委之一,在审慎思考之后,当时认定现在实施的方案以其与主题切合而入选。但当时对该方案也存有过闪念,即象征一把利箭端头的高大
期刊
艺术资源和商业公共空间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在如今文化创意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二者的融合成为可能。在商场中融入艺术元素,一方面保留了艺术的独特性,提供了艺术所需要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让商业公共空间增加了吸引人眼球的看点。艺术资源与商业公共空间的融合,无论是对传播艺术的影响力,或是提升商场知名度和经济效益,都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艺术购物中心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传统的艺术展往往在艺术馆、展览馆等专
期刊
赵军安大校,1960年出生在陕西省户县一个书香之家,毕业于哈尔滨师大艺术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为总后勤部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长城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会员。对于雕塑、国画、诗词、摄影均有较深功底。为国务院新建大楼,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央军委大楼,总参、总后、国防大学、西柏坡、延安等创作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
期刊
2015年8月,美国Flavorwire.com网站评选出全球最美20家书店,“老书虫The Bookworm”(北京店)再次入选,连女主人Alex自己都记不清这是“老书虫”第几次榜上有名了,反正,有实力又有颜值,总是令人高兴的事。  风行世界的网络书店和电子图书,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购书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了在网上购书,或者下载免费的电子书,这让实体书店的整体处境变得愈发艰难。因此有人形容电
期刊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素有“中国红石公园”之称,是国内极具诱惑力的神秘名山,仅那些红色的怪异山体就是一部总也读不完参不透的天书。它是一部大自然的亘古传奇!  传奇“红山”色貌双绝  丹霞山千差万别的峰林峰丛让人迷醉。有的像僧帽,有的像书童,有的像宝塔,有的像玉柱;有块面大的,有孤直的,有连体的,有似连非连彼此呼应的。大的山体中,深切出一条又一条峡谷,峡谷中河水环曲奔流,这水,以秀丽灵
期刊
我喜欢旅游,每到一地总喜欢到处走走,一是看看自然风景,再就是顺便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尤其喜欢探访史志上记载的一些名胜古迹。这些年来,虽说名山大川没去过多少,但周边的景致几乎被我游了个遍。最近,趁着秋高气爽的好时节,又骑上自行车开始了我的绿色之行,这次去的地方是离阴县县城不远的一处明清古村落。  据资料记载,贤子峪村始建于明代,村中石屋、院落仍保持着明代建筑的风格,是我国北方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
期刊
《文化月刊》(以下简称《文》):张老师,您的雕塑艺术是否可以分为两大风格:一是以《春风》为代表的风蚀系列;二是以“维纳斯”为导线的景泰蓝系列。两者的艺术理念有什么差别或贯通之处?  张德峰: 从毕业创作《春风》开始,其手法后来被我陆续运用到公共艺术的创作中,其形体语言与内涵始终表达着我对自然、文化和生命的理解。时间通过风沙在物体上留下消解并改变原型的痕迹,这是我从云冈石窟和罗马废墟的残垣断壁中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