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资源和商业公共空间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在如今文化创意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二者的融合成为可能。在商场中融入艺术元素,一方面保留了艺术的独特性,提供了艺术所需要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让商业公共空间增加了吸引人眼球的看点。艺术资源与商业公共空间的融合,无论是对传播艺术的影响力,或是提升商场知名度和经济效益,都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艺术购物中心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传统的艺术展往往在艺术馆、展览馆等专业性强的地方开展,然而有些场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导致其影响力并不高,周边设施的不完善使观众停留时间较短。如今城市里的商场同质化严重,大多数的商场里都是相同的牌子,同类型的餐饮设施,各商场之间并无太大区别。
因此,将艺术资源融入到商业的公共空间中,在商场中开辟一个独立的艺术区域,一方面保留了艺术的独立性和所需要的安静空间,另一方面,人们对艺术展品的慕名而来,给商场增添了人流量。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场开始出现不同种类的艺术展览,将艺术活动融合到日常的商场运营中,K11购物中心无疑是将艺术资源与商业公共空间相融合的先驱者。
K11名字来源于东方哲学的“虚实共生”,本质上意属中立。K11独特且中立的意义因个人的敏感及感悟相异,因此所有的K11项目均能为顾客提供不同的感官体验。为了给不同顾客提供不同体验,K11成为首个把艺术、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融合的全球性原创品牌购物中心,将艺术欣赏、人文体验、自然绿化及购物消费相互融合,为大众带来前所未有的独特感官体验。2014年3月,上海K11购物中心在商场的负三层CHI艺术中心举办了“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短短两个月多,这场莫奈的艺术展观展人数就已经超过26万次,单日最高6000人次。这场展览自身举办成功的同时,也带动了上海K11购物中心的经济效益,提升了其品牌影响力。2015年4月,“不朽的梵高”感应艺术大展在上海新天地太平湖上3000多平方米的临时建筑空间开幕。接下来的五一三天假期里,有将近两万人参观展览,每天6000至7000人,之后的几天,平均每天也有2000位观众。在此次艺术展的活动期间,K11内多家餐厅、咖啡店、和沿街商铺也都结合梵高展,推出了相应主题的服务,艺术展对K11整体的经济带动和地标性的品牌知名度提升达到了预期满意效果。
成功因素分析
独特的建筑设计
上海的K11融合了艺术、人文、自然三大元素创新经营理念,创新了传统的商业地产经营模式。从建筑来看,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秉承低碳的绿色环保概念,绿化屋顶,种植各种本地植物,中空的中庭采用大面积垂直绿化墙设计,有效隔热降低能耗;33米高空飞泻而下的人工水景瀑布,逼真的水流声、鸟叫声以及清新香气,在商场中处处可见的绿色植物和营造出的城市绿洲氛围,改善并提高了商场的舒适性,吸引人们驻足。在商场的整体设计中,地下三层是专门为艺术展览开辟的展览馆,可以同时展示多个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地上六层是主题购物中心,在楼梯走道间,商场内随处可见艺术气息,电梯口的雕塑,卫生间墙壁上的抽象画,免费书吧,和穿插在各个地方的休息座椅。这些精巧和独特的设计,使K11与传统的商场隔离出来,让其艺术氛围发挥到极致。
时尚的艺术氛围
除了外在的艺术装饰外,K11构建了良好的平台,投入资源为本土年轻艺术家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遇,并免费提供工作给年轻有潜力的艺术家,定期为他们举办艺术展览。作为资金支持后盾的K11基金会也会持续推动K11艺术空间工作坊,K11艺术村,鼓励观众的参与,增加本土艺术家及艺术项目的曝光率。同时,K11也利用各种资源引进了更多的国际艺术大师的作品,沿着商场的路线安置,定期举办各种国内外大师展览,免费开放。在专业领域上,每年向巴黎时装周推荐中国的艺术家,建立起本地和国际艺术节紧密相连的和谐关系。在K11这个平台上,真正让普通观众接触到艺术,欣赏到艺术,在休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以此真正的做到生活和艺术的融合。
完整的互动体验
传统的商业公共空间为顾客提供的互动体验往往是零散的。每个商铺的活动主题不同,整个商业中心也只有在节假日期间会提出一个活动主题,传统的商场针对性往往追求大而全,但与此同时却难以让消费者拥有深刻且具有针对性的消费体验。在上海K11的商户中,虽然不乏知名品牌的旗舰店,也有不少青年设计师的独立品牌,餐饮部分也有配合艺术主题的小众化餐饮,其中近20%的零售和餐饮品牌是首次入驻上海,虽然商业面积因为艺术空间的增加而缩小,但是定向服务、细化人群,强化目标受众的忠诚度等方面却得到异常成功,针对25至45岁的中产阶级,走出了大而全的误区,转战小而精,反而更适应市场的需要。
艺术资源与商业公共空间融合的优势分析
满足普通消费者的艺术追求
在所有的艺术活动和经济消费中,人是最重要的主体,把握人的心理需求是最关键的一部分。作为大多数的消费者而言,除了艺术爱好者,很少有人去关注艺术信息,并定期看展览。虽然我国在经济的发展带动下,艺术也逐渐繁荣,然而艺术的受众积极性却没能调动起来。人们往往选择购物,餐饮等休闲方式来“消磨”时间。艺术资源在商业公共空间的运用,使得这一部分消费者在购物休闲的同时,就能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奔着商场内的展览去的消费者,也能在参观完毕后,继续购物和休闲。消费者无需在艺术馆和商场间来回奔波,只需要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就能满足自己两方面的需求,并且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商场内满足物质需要,更是一番愉悦体验。
提升商业公共空间的经济效益
传统的商业广场已经出现同质化严重的情况,商场之间没有区分性。将艺术、人文融入到商场的公共空间中,提升了商场整体的形象,另一方面对艺术展览慕名而来的观众,也成了商场潜在的消费者。上海K11举办的莫奈展期间,不光吸引了几十万的观众,展览期间日常营业额更是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与此同时,据调查统计,作为具有良好地理优势和文化积淀的商业地产,2014年上海K11的消费者月平均收入值为8249.78元,且20至30岁的青年消费者占总消费者的百分之五十二,总体来看,上海K11的主要消费群体是有一定经济实力且追求时尚的青年人。然而这一部分群体正是对现代艺术所感兴趣的人群,艺术资源和商业空间的融合和发展,离不开这一目标群体的关注和参与。因此,从商业角度分析,将艺术资源融入到自身商业发展中,经济效益是无限的。 为艺术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对于很多当代年轻艺术家来说,在艺术馆等专业场馆开展览想传播自己的艺术作品,经济上可能会有一定困难。艺术资源与商业公共空间融合,让艺术家展示自我便成为可能。小餐馆,品牌商店都能成为艺术家展示自己的场所。一方面能够为艺术家减少自己经济的压力,另外一方面,艺术馆的存在也限制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在公共空间展出能使自己的作品在更大程度上与不同想法、不同种类的观众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使被动变为主动,并且扩大了艺术作品的影响力。
对艺术资源融入商业公共空间发展的思考
商业空间选址的重要性
上海K11位于淮海中路的黄金地带,毗邻地铁1号、2号、3号出站口,交通便利,且周边商圈成熟,是消费者的集聚地。不远处是坐落在市中心卢湾区,淮海中路南侧的上海新天地购物中心,高架桥的交汇点,是市中心的中心。新天地毗邻黄陂南路地铁站,紧靠地铁1号线、8号线、9号线,新天地广场在太仓路上的主入口离淮海中路最繁华的地段和地铁出入口约170m。可见上海新天地的区位条件极为优越,便利的交通增强了其成为经济和文化繁荣地的可能性。艺术资源要与商业公共空间融合,需要商业空间坐落于城市中心区域,拥有巨大的人流量的同时,也要有周围优越的经济、人文环境作为包裹,这样才能保证商业空间的艺术氛围拥有足够多的群众基础,与有一定品味的人群形成共鸣。
注重艺术和观众的互动性
商业空间和艺术空间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共通性,艺术可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置身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展,切实体会到艺术对自身的影响,甚至自己也是艺术创作者中的一员,那么将艺术融入商业公共空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公共艺术展中,“互动”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互动的手段能带来更多的观众参与度。例如,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滤镜”展中,韩国艺术家南孝俊通过拍摄一千个观众的照片,把他们马赛克处理以后,投射在这个俗称“开瓶器”的建筑外墙上,形成作品“万人彩虹”。艺术资源融入商业公共空间不能单单作为一种摆设与点缀,而是要真正让消费者沉浸到艺术氛围中去。定期的艺术展览活动,商业空间内的文创产品,商铺柜台的艺术设计,这些都能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与艺术资源有了亲密接触。
重视对艺术发展的孵化
K11商业广场在建设时亦成立了K11艺术基金。K11艺术基金是非牟利组织,旨在为年轻新锐艺术家提供资金支持和帮助。K11艺术基金会陆续推动了 K11 艺术空间工作坊、K11 艺术村、K11艺术家驻村项目、K11 艺术家俱乐部、K11 艺术典藏等多元化的艺术活动,鼓励观众的参与,增加本土艺术家及他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的曝光度。艺术资源真正融入商业公共空间,不仅仅是艺术资源要为商业空间提供对于消费者的吸引点,商业空间在取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要做好对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于艺术家的培养赞助、对于艺术作品的包装宣传都是艺术资源与商业公共空间相融合的必须体现。
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作为多元的体验空间,使艺术资源完美地融入其中。而现今,将艺术欣赏、人文体验、自然绿化及购物消费相互融合的商业发展模式,值得更多商业公共空间借鉴引用。艺术资源与商业公共空间的融合为商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工艺展览、美术鉴赏等艺术表现形态融入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艺术资源与商业公共空间的融合,未来也将成为商业体发展的核心模式。
艺术购物中心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传统的艺术展往往在艺术馆、展览馆等专业性强的地方开展,然而有些场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导致其影响力并不高,周边设施的不完善使观众停留时间较短。如今城市里的商场同质化严重,大多数的商场里都是相同的牌子,同类型的餐饮设施,各商场之间并无太大区别。
因此,将艺术资源融入到商业的公共空间中,在商场中开辟一个独立的艺术区域,一方面保留了艺术的独立性和所需要的安静空间,另一方面,人们对艺术展品的慕名而来,给商场增添了人流量。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场开始出现不同种类的艺术展览,将艺术活动融合到日常的商场运营中,K11购物中心无疑是将艺术资源与商业公共空间相融合的先驱者。
K11名字来源于东方哲学的“虚实共生”,本质上意属中立。K11独特且中立的意义因个人的敏感及感悟相异,因此所有的K11项目均能为顾客提供不同的感官体验。为了给不同顾客提供不同体验,K11成为首个把艺术、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融合的全球性原创品牌购物中心,将艺术欣赏、人文体验、自然绿化及购物消费相互融合,为大众带来前所未有的独特感官体验。2014年3月,上海K11购物中心在商场的负三层CHI艺术中心举办了“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短短两个月多,这场莫奈的艺术展观展人数就已经超过26万次,单日最高6000人次。这场展览自身举办成功的同时,也带动了上海K11购物中心的经济效益,提升了其品牌影响力。2015年4月,“不朽的梵高”感应艺术大展在上海新天地太平湖上3000多平方米的临时建筑空间开幕。接下来的五一三天假期里,有将近两万人参观展览,每天6000至7000人,之后的几天,平均每天也有2000位观众。在此次艺术展的活动期间,K11内多家餐厅、咖啡店、和沿街商铺也都结合梵高展,推出了相应主题的服务,艺术展对K11整体的经济带动和地标性的品牌知名度提升达到了预期满意效果。
成功因素分析
独特的建筑设计
上海的K11融合了艺术、人文、自然三大元素创新经营理念,创新了传统的商业地产经营模式。从建筑来看,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秉承低碳的绿色环保概念,绿化屋顶,种植各种本地植物,中空的中庭采用大面积垂直绿化墙设计,有效隔热降低能耗;33米高空飞泻而下的人工水景瀑布,逼真的水流声、鸟叫声以及清新香气,在商场中处处可见的绿色植物和营造出的城市绿洲氛围,改善并提高了商场的舒适性,吸引人们驻足。在商场的整体设计中,地下三层是专门为艺术展览开辟的展览馆,可以同时展示多个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地上六层是主题购物中心,在楼梯走道间,商场内随处可见艺术气息,电梯口的雕塑,卫生间墙壁上的抽象画,免费书吧,和穿插在各个地方的休息座椅。这些精巧和独特的设计,使K11与传统的商场隔离出来,让其艺术氛围发挥到极致。
时尚的艺术氛围
除了外在的艺术装饰外,K11构建了良好的平台,投入资源为本土年轻艺术家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遇,并免费提供工作给年轻有潜力的艺术家,定期为他们举办艺术展览。作为资金支持后盾的K11基金会也会持续推动K11艺术空间工作坊,K11艺术村,鼓励观众的参与,增加本土艺术家及艺术项目的曝光率。同时,K11也利用各种资源引进了更多的国际艺术大师的作品,沿着商场的路线安置,定期举办各种国内外大师展览,免费开放。在专业领域上,每年向巴黎时装周推荐中国的艺术家,建立起本地和国际艺术节紧密相连的和谐关系。在K11这个平台上,真正让普通观众接触到艺术,欣赏到艺术,在休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以此真正的做到生活和艺术的融合。
完整的互动体验
传统的商业公共空间为顾客提供的互动体验往往是零散的。每个商铺的活动主题不同,整个商业中心也只有在节假日期间会提出一个活动主题,传统的商场针对性往往追求大而全,但与此同时却难以让消费者拥有深刻且具有针对性的消费体验。在上海K11的商户中,虽然不乏知名品牌的旗舰店,也有不少青年设计师的独立品牌,餐饮部分也有配合艺术主题的小众化餐饮,其中近20%的零售和餐饮品牌是首次入驻上海,虽然商业面积因为艺术空间的增加而缩小,但是定向服务、细化人群,强化目标受众的忠诚度等方面却得到异常成功,针对25至45岁的中产阶级,走出了大而全的误区,转战小而精,反而更适应市场的需要。
艺术资源与商业公共空间融合的优势分析
满足普通消费者的艺术追求
在所有的艺术活动和经济消费中,人是最重要的主体,把握人的心理需求是最关键的一部分。作为大多数的消费者而言,除了艺术爱好者,很少有人去关注艺术信息,并定期看展览。虽然我国在经济的发展带动下,艺术也逐渐繁荣,然而艺术的受众积极性却没能调动起来。人们往往选择购物,餐饮等休闲方式来“消磨”时间。艺术资源在商业公共空间的运用,使得这一部分消费者在购物休闲的同时,就能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奔着商场内的展览去的消费者,也能在参观完毕后,继续购物和休闲。消费者无需在艺术馆和商场间来回奔波,只需要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就能满足自己两方面的需求,并且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商场内满足物质需要,更是一番愉悦体验。
提升商业公共空间的经济效益
传统的商业广场已经出现同质化严重的情况,商场之间没有区分性。将艺术、人文融入到商场的公共空间中,提升了商场整体的形象,另一方面对艺术展览慕名而来的观众,也成了商场潜在的消费者。上海K11举办的莫奈展期间,不光吸引了几十万的观众,展览期间日常营业额更是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与此同时,据调查统计,作为具有良好地理优势和文化积淀的商业地产,2014年上海K11的消费者月平均收入值为8249.78元,且20至30岁的青年消费者占总消费者的百分之五十二,总体来看,上海K11的主要消费群体是有一定经济实力且追求时尚的青年人。然而这一部分群体正是对现代艺术所感兴趣的人群,艺术资源和商业空间的融合和发展,离不开这一目标群体的关注和参与。因此,从商业角度分析,将艺术资源融入到自身商业发展中,经济效益是无限的。 为艺术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对于很多当代年轻艺术家来说,在艺术馆等专业场馆开展览想传播自己的艺术作品,经济上可能会有一定困难。艺术资源与商业公共空间融合,让艺术家展示自我便成为可能。小餐馆,品牌商店都能成为艺术家展示自己的场所。一方面能够为艺术家减少自己经济的压力,另外一方面,艺术馆的存在也限制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在公共空间展出能使自己的作品在更大程度上与不同想法、不同种类的观众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使被动变为主动,并且扩大了艺术作品的影响力。
对艺术资源融入商业公共空间发展的思考
商业空间选址的重要性
上海K11位于淮海中路的黄金地带,毗邻地铁1号、2号、3号出站口,交通便利,且周边商圈成熟,是消费者的集聚地。不远处是坐落在市中心卢湾区,淮海中路南侧的上海新天地购物中心,高架桥的交汇点,是市中心的中心。新天地毗邻黄陂南路地铁站,紧靠地铁1号线、8号线、9号线,新天地广场在太仓路上的主入口离淮海中路最繁华的地段和地铁出入口约170m。可见上海新天地的区位条件极为优越,便利的交通增强了其成为经济和文化繁荣地的可能性。艺术资源要与商业公共空间融合,需要商业空间坐落于城市中心区域,拥有巨大的人流量的同时,也要有周围优越的经济、人文环境作为包裹,这样才能保证商业空间的艺术氛围拥有足够多的群众基础,与有一定品味的人群形成共鸣。
注重艺术和观众的互动性
商业空间和艺术空间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共通性,艺术可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置身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展,切实体会到艺术对自身的影响,甚至自己也是艺术创作者中的一员,那么将艺术融入商业公共空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公共艺术展中,“互动”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互动的手段能带来更多的观众参与度。例如,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滤镜”展中,韩国艺术家南孝俊通过拍摄一千个观众的照片,把他们马赛克处理以后,投射在这个俗称“开瓶器”的建筑外墙上,形成作品“万人彩虹”。艺术资源融入商业公共空间不能单单作为一种摆设与点缀,而是要真正让消费者沉浸到艺术氛围中去。定期的艺术展览活动,商业空间内的文创产品,商铺柜台的艺术设计,这些都能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与艺术资源有了亲密接触。
重视对艺术发展的孵化
K11商业广场在建设时亦成立了K11艺术基金。K11艺术基金是非牟利组织,旨在为年轻新锐艺术家提供资金支持和帮助。K11艺术基金会陆续推动了 K11 艺术空间工作坊、K11 艺术村、K11艺术家驻村项目、K11 艺术家俱乐部、K11 艺术典藏等多元化的艺术活动,鼓励观众的参与,增加本土艺术家及他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的曝光度。艺术资源真正融入商业公共空间,不仅仅是艺术资源要为商业空间提供对于消费者的吸引点,商业空间在取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要做好对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于艺术家的培养赞助、对于艺术作品的包装宣传都是艺术资源与商业公共空间相融合的必须体现。
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作为多元的体验空间,使艺术资源完美地融入其中。而现今,将艺术欣赏、人文体验、自然绿化及购物消费相互融合的商业发展模式,值得更多商业公共空间借鉴引用。艺术资源与商业公共空间的融合为商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工艺展览、美术鉴赏等艺术表现形态融入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艺术资源与商业公共空间的融合,未来也将成为商业体发展的核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