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尽管传统的建筑美术教学已有了丰厚的专业教学经验的积淀,但在新的形势下,在新的专业环境背景中,对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学科背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生源情况等等,对建筑美术的教学思路进行针对性的考量和定位,摸索出适合实际教学情况的有效的美术基础教学模式。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接下来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良好的手绘基础,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培养必要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建筑美术;“鲍扎”体系;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TU 851 【文献标识码】A
建筑美术是针对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美术基础教育,是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作为建筑学专业主要的必修课,建筑美术承担着重要的基础阶段学科培养任务;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物像的观察能力和手头绘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美术基础训练使学生获得符合专业要求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然而随着当前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新形势下对建筑师培养需求的变化,过去原有的建筑美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已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我国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各大专院校普遍扩大招生,学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师生比严重失调,这些新的问题的出现已使得传统的建筑美术教学的运转疲惫不堪或仅流于形式上的惯性。此外新技术在建筑表达中的广泛运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过去传统美术基础训练的“写实”意义,而加强了对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的要求。因此强调视觉设计在建筑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当前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建筑师的教学需求。本文尝试着从建筑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回顾和目前建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入手,结合嘉庚学院建筑学系的实际,对建筑美术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考量和定位,找出适合本建筑学系實际教学情况的有效的美术基础教学模式。
一、建筑美术教育发展进程
自1927年中国开设第一个引入西方建筑教育理念的建筑学专业(国立南京中央大学建筑学系)到建国后成立的建筑学院校,长期以来都是沿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教育体系 ——“鲍扎”体系(Eoole des Beaux-Arts 巴黎美术学院之谐音)。这个体系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以及全面学习苏联经验运动中在全国的建筑院校和系中得到推广和使用 [1]。“鲍扎”建筑教育的本质是把建筑作为一种与艺术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因此基础的美术教学训练在教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其学时安排也在基础课程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其要求建筑专业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必须完成素描、色彩两门基础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与表现能力为重要的目标。教学理念则是强化艺术表达的基本功和扎实的绘画技巧。即使在今天,素描和色彩绘画训练仍是国内建筑院校的标准设置。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文化思潮涌入,源自德国的“包豪斯”基础课程中的结构素描、色彩构成等为国内多数艺术设计专业采用。之后也逐渐影响到建筑学专业的基础美术教育领域。
二、当前国内建筑美术教育趋向
随着国内的建筑学专业建设的逐渐成熟,各个院校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渊源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美术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建筑美术教学大体上可分为三个趋势:一是强调美术的基础训练对建筑师的作用,注重对学生的美术基本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坚持较传统的美术基础训练,强化学生的造型与写实能力。主张通过绘画来学习建筑设计的方式和设计思维的形成。比如,天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对于基础美术教学依然坚持传统的美术基础训练,打好基本功,训练学生的造型与写实能力[2]。另一个趋势是以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代表,强调创意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主张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以强化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有效沟通与协作能力为培养目标,弱化传统的美术基础训练的“写实“意义,同时强化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第三个趋势是以美术基础训练为主、创意训练为辅,及注重对学生的造型能力的培养,也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引导。
随着现代艺术思潮涌现,艺术中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被颠到过来,反传统的造型观念成为新的造型艺术思潮。在建筑学美术教学取向思考也中出现了是否放弃美术基础教育,以抽象艺术、模型制作取而代之的讨论。其实西方的一些建筑院校曾今做过这样的实践,但随后又陆续恢复了部分的美术基础课程。比如美国的伊利诺技术学院(IIT)建筑系,他们率先取消素描课程,试图消解掉素描的形式与技巧,而让造型基础仅留有“观念和思维”。由于技能与思维观念被分解,使得原本需要表达技能支撑的造型基础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功能[3]。实践证明,抽象训练、构成与视觉训练、模型制做无法替代绘画基础训练在建筑师培养作用。
与此相似的还存在这样的认识:计算机制图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完全可以替代手工图纸和徒手绘画的工作,基础的美术训练已失去了实际的应用性。然而,无论是当前还是将来的建筑师都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的专业素质:一是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技能和建筑设计构思的表达手段。二是必须具备的审美修养。在建筑设计方案阶段,是需要大量的草图来反复推敲自己的设计构思,在最后阶段还要需要较完整的表现形式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设计构思。建筑设计并不仅仅是画面的效果与表现,画面背后所包含的对设计理念与空间的思考才是建筑师思想的价值核心。从设计层面来讲,仅靠计算机和先进的绘图软件难以充分表达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与灵感的发挥,甚至可能导致创造力的迟钝和消退(4)。有关这方面的争论与思考已有诸多论述,在此无需赘言了。
三、嘉庚学院建筑学系美术教学问题分析及教学方向探讨
尽管传统的建筑美术教学已有着丰厚的专业教学经验的积淀,但在新的形势下,在新的专业环境背景中,对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学科背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生源情况等等
(一)问题研究。 与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学专业一样,嘉庚学院建筑学系也定编于理工科背景,学生承担着较为繁重的专业课程任务,建筑美术教学起点低课时少,在建筑基础课程中建筑美术教育正越来越被边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理工科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严重缺乏基本的美术教育,当然这与我国教育体系重文化而轻艺术修养有很大的关系。面对这样在绘画方面零基础的学生,建筑美术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就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师不得不从最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教授,从而使高校的建筑美术基础课教学沦为美术初级辅导班[5],一些基础的绘画知识的讲授占用了较多课时,这就使得原本较少的课时量显的更加捉襟见肘,严重制约了建筑美术基础教育正常的教学安排,与建筑专业的相关基础造型训练无法完整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美术作为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的重要性。此外,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由于短时期里无法适应正常的基础绘画训练,同时又缺乏正确的专业引导,导致学生对绘画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从而对绘画课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仅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过去正常的教学内容设置显得多少有点程式化,学生的基础绘画学习也只能是赶鸭子上架,被动接受课程安排。基础美术教学成为了走过场,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东西就可想而知了!
(二)问题解决思路
无论采取何种的建筑美术教学理念和模式,学生入学前附加美术专业加试或者具备相应的基础绘画能力(展示作品)都是顺利进行与建筑专业紧密相关的美术教学的必要前提。此外,面对缺乏基础美术教育的理工科学生,一方面加强必要的专业认知的引导,强化学生对建筑美术教学在建筑专业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这不仅仅是建筑美术教师要做的工作,建筑专业老师在这方面的正确引导更显得至关重要,实践也证明其作用往往事半功倍。另一方面,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易至难。不能一成不变的套用其他院校的教学方式,应适当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如,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观察事物偏理性的特点,在进行基础绘画训练时引导其多对物象作理性观察和分析,适当削弱对物象的感性描绘成分。在这方面可以开辟设计素描的教学,这样既适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又符合建筑学专业对建筑美术教育的教学需求。
(三)教学方向探讨
当前社会上需要能力全面的建筑设计人才,既有过硬的建筑设计能力又具备较强的手绘表达能力,历来都是各个建筑设计和研究单位录用人才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嘉庚学院倡导:“立足市场需求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专业,改革课程”的教学理念,坚持“以有效教学见长” 的办学方针,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因此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扎实的建筑手绘表现能力应当是嘉庚学院建筑学系建筑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调整。
(四)教学思路调整
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繪画能力和建筑学专业特性,适当减少写实性素描的训练,将素描课程分为基础和创意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结构素描和表现性素描组成。在这一阶段可对描绘的物象进行分割、解构,然后尝试将分割、解构后的基本的元素重新组合,使其成为一个全新的视觉形态。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空间与结构关系,掌握通过形体结构分析构建画面形体的能力。在创意阶段,训练学生将不同时空、不同特征的物象进行整合,以创造全新的图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意象和图解构思能力。整个素描教学过程由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由写生到创意,并适当结合建筑实际把平、立、剖概念逐渐引入素描教学中,让学生凭借虚拟的三维图形进行多元、全方位的形象思维,在图形上作一系列的切割、叠加、并置、分割与组合等,逐渐习惯专业上的设计构思的草图阶段和快速表现的设计方式。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造型的敏感性,充分认识建筑美术与其建筑学专业关联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由于专业特点和课时原因,色彩教学不能像培养绘画生那样,花大量的时间进行静物写生来获取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的色彩能力是建筑设计中的色彩应用和建筑表现上的色彩表达。因此在色彩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色彩规律,正确观察和表现自然界中色彩的整体关系。色彩感受力的培养可通过;一、环境色训练,以消除初学者头脑中固有色的观念。二、色调训练,以明确色相、明度、纯度色彩三要素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里确立正确的色彩意识。三、近似色训练,其实就是在以上两个训练基础之上强化学生对色彩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以及对色彩表现力。而观察和表现自然界中色彩的整体关系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小色稿的训练,也就是所谓的对色彩大关系的把握能力的训练。最后通过风景写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会用眼观察、学会用色彩表现、学会用心再创造,藉此提高审美修养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培养要比某一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技能技巧是手段,而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却是造就人才全面发展的根本,同样应用与建筑设计中的色彩将会更具艺术生命力。
建筑美术作为建筑专业的基础课程,要充分考虑建筑类各专业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以及与接下来的专业课程的衔接性,同时又必须认识到建筑类专业的跨学科性,要有技术更要有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结合。如何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又能熟练运用绘画技巧和技能从事设计创作的建筑设计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耐心和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顾大庆.中国的“鲍扎”建筑教育之历史沿革—移植、本土化和抵抗[J].北京:建筑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26.
[2]周欣越.中欧建筑美术教学比较及建筑学色彩教学的改革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4).
[3]潘绍元.建筑美术素描教学取向思考[J].江苏:艺术百家,2006(5).
[4]王冠英.构建桥梁-艺术院校背景下的建筑美术基础教学[DB/ OL]http://news.artxun.com/wangguanying-1582-7908765. shtml.
[5]程颖.高校建筑美术字素描教学浅议[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关键词】建筑美术;“鲍扎”体系;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TU 851 【文献标识码】A
建筑美术是针对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美术基础教育,是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作为建筑学专业主要的必修课,建筑美术承担着重要的基础阶段学科培养任务;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物像的观察能力和手头绘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美术基础训练使学生获得符合专业要求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然而随着当前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新形势下对建筑师培养需求的变化,过去原有的建筑美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已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我国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各大专院校普遍扩大招生,学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师生比严重失调,这些新的问题的出现已使得传统的建筑美术教学的运转疲惫不堪或仅流于形式上的惯性。此外新技术在建筑表达中的广泛运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过去传统美术基础训练的“写实”意义,而加强了对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的要求。因此强调视觉设计在建筑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当前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建筑师的教学需求。本文尝试着从建筑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回顾和目前建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入手,结合嘉庚学院建筑学系的实际,对建筑美术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考量和定位,找出适合本建筑学系實际教学情况的有效的美术基础教学模式。
一、建筑美术教育发展进程
自1927年中国开设第一个引入西方建筑教育理念的建筑学专业(国立南京中央大学建筑学系)到建国后成立的建筑学院校,长期以来都是沿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教育体系 ——“鲍扎”体系(Eoole des Beaux-Arts 巴黎美术学院之谐音)。这个体系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以及全面学习苏联经验运动中在全国的建筑院校和系中得到推广和使用 [1]。“鲍扎”建筑教育的本质是把建筑作为一种与艺术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因此基础的美术教学训练在教学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其学时安排也在基础课程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其要求建筑专业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必须完成素描、色彩两门基础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与表现能力为重要的目标。教学理念则是强化艺术表达的基本功和扎实的绘画技巧。即使在今天,素描和色彩绘画训练仍是国内建筑院校的标准设置。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文化思潮涌入,源自德国的“包豪斯”基础课程中的结构素描、色彩构成等为国内多数艺术设计专业采用。之后也逐渐影响到建筑学专业的基础美术教育领域。
二、当前国内建筑美术教育趋向
随着国内的建筑学专业建设的逐渐成熟,各个院校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渊源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美术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建筑美术教学大体上可分为三个趋势:一是强调美术的基础训练对建筑师的作用,注重对学生的美术基本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坚持较传统的美术基础训练,强化学生的造型与写实能力。主张通过绘画来学习建筑设计的方式和设计思维的形成。比如,天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对于基础美术教学依然坚持传统的美术基础训练,打好基本功,训练学生的造型与写实能力[2]。另一个趋势是以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代表,强调创意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引导。主张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以强化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有效沟通与协作能力为培养目标,弱化传统的美术基础训练的“写实“意义,同时强化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第三个趋势是以美术基础训练为主、创意训练为辅,及注重对学生的造型能力的培养,也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引导。
随着现代艺术思潮涌现,艺术中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被颠到过来,反传统的造型观念成为新的造型艺术思潮。在建筑学美术教学取向思考也中出现了是否放弃美术基础教育,以抽象艺术、模型制作取而代之的讨论。其实西方的一些建筑院校曾今做过这样的实践,但随后又陆续恢复了部分的美术基础课程。比如美国的伊利诺技术学院(IIT)建筑系,他们率先取消素描课程,试图消解掉素描的形式与技巧,而让造型基础仅留有“观念和思维”。由于技能与思维观念被分解,使得原本需要表达技能支撑的造型基础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功能[3]。实践证明,抽象训练、构成与视觉训练、模型制做无法替代绘画基础训练在建筑师培养作用。
与此相似的还存在这样的认识:计算机制图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完全可以替代手工图纸和徒手绘画的工作,基础的美术训练已失去了实际的应用性。然而,无论是当前还是将来的建筑师都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的专业素质:一是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技能和建筑设计构思的表达手段。二是必须具备的审美修养。在建筑设计方案阶段,是需要大量的草图来反复推敲自己的设计构思,在最后阶段还要需要较完整的表现形式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设计构思。建筑设计并不仅仅是画面的效果与表现,画面背后所包含的对设计理念与空间的思考才是建筑师思想的价值核心。从设计层面来讲,仅靠计算机和先进的绘图软件难以充分表达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与灵感的发挥,甚至可能导致创造力的迟钝和消退(4)。有关这方面的争论与思考已有诸多论述,在此无需赘言了。
三、嘉庚学院建筑学系美术教学问题分析及教学方向探讨
尽管传统的建筑美术教学已有着丰厚的专业教学经验的积淀,但在新的形势下,在新的专业环境背景中,对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学科背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生源情况等等
(一)问题研究。 与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学专业一样,嘉庚学院建筑学系也定编于理工科背景,学生承担着较为繁重的专业课程任务,建筑美术教学起点低课时少,在建筑基础课程中建筑美术教育正越来越被边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理工科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严重缺乏基本的美术教育,当然这与我国教育体系重文化而轻艺术修养有很大的关系。面对这样在绘画方面零基础的学生,建筑美术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就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师不得不从最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教授,从而使高校的建筑美术基础课教学沦为美术初级辅导班[5],一些基础的绘画知识的讲授占用了较多课时,这就使得原本较少的课时量显的更加捉襟见肘,严重制约了建筑美术基础教育正常的教学安排,与建筑专业的相关基础造型训练无法完整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美术作为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的重要性。此外,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由于短时期里无法适应正常的基础绘画训练,同时又缺乏正确的专业引导,导致学生对绘画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从而对绘画课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仅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过去正常的教学内容设置显得多少有点程式化,学生的基础绘画学习也只能是赶鸭子上架,被动接受课程安排。基础美术教学成为了走过场,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东西就可想而知了!
(二)问题解决思路
无论采取何种的建筑美术教学理念和模式,学生入学前附加美术专业加试或者具备相应的基础绘画能力(展示作品)都是顺利进行与建筑专业紧密相关的美术教学的必要前提。此外,面对缺乏基础美术教育的理工科学生,一方面加强必要的专业认知的引导,强化学生对建筑美术教学在建筑专业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这不仅仅是建筑美术教师要做的工作,建筑专业老师在这方面的正确引导更显得至关重要,实践也证明其作用往往事半功倍。另一方面,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易至难。不能一成不变的套用其他院校的教学方式,应适当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如,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观察事物偏理性的特点,在进行基础绘画训练时引导其多对物象作理性观察和分析,适当削弱对物象的感性描绘成分。在这方面可以开辟设计素描的教学,这样既适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又符合建筑学专业对建筑美术教育的教学需求。
(三)教学方向探讨
当前社会上需要能力全面的建筑设计人才,既有过硬的建筑设计能力又具备较强的手绘表达能力,历来都是各个建筑设计和研究单位录用人才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嘉庚学院倡导:“立足市场需求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专业,改革课程”的教学理念,坚持“以有效教学见长” 的办学方针,立足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因此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扎实的建筑手绘表现能力应当是嘉庚学院建筑学系建筑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调整。
(四)教学思路调整
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繪画能力和建筑学专业特性,适当减少写实性素描的训练,将素描课程分为基础和创意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结构素描和表现性素描组成。在这一阶段可对描绘的物象进行分割、解构,然后尝试将分割、解构后的基本的元素重新组合,使其成为一个全新的视觉形态。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空间与结构关系,掌握通过形体结构分析构建画面形体的能力。在创意阶段,训练学生将不同时空、不同特征的物象进行整合,以创造全新的图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意象和图解构思能力。整个素描教学过程由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由写生到创意,并适当结合建筑实际把平、立、剖概念逐渐引入素描教学中,让学生凭借虚拟的三维图形进行多元、全方位的形象思维,在图形上作一系列的切割、叠加、并置、分割与组合等,逐渐习惯专业上的设计构思的草图阶段和快速表现的设计方式。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造型的敏感性,充分认识建筑美术与其建筑学专业关联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由于专业特点和课时原因,色彩教学不能像培养绘画生那样,花大量的时间进行静物写生来获取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的色彩能力是建筑设计中的色彩应用和建筑表现上的色彩表达。因此在色彩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色彩规律,正确观察和表现自然界中色彩的整体关系。色彩感受力的培养可通过;一、环境色训练,以消除初学者头脑中固有色的观念。二、色调训练,以明确色相、明度、纯度色彩三要素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里确立正确的色彩意识。三、近似色训练,其实就是在以上两个训练基础之上强化学生对色彩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以及对色彩表现力。而观察和表现自然界中色彩的整体关系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小色稿的训练,也就是所谓的对色彩大关系的把握能力的训练。最后通过风景写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会用眼观察、学会用色彩表现、学会用心再创造,藉此提高审美修养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培养要比某一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技能技巧是手段,而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却是造就人才全面发展的根本,同样应用与建筑设计中的色彩将会更具艺术生命力。
建筑美术作为建筑专业的基础课程,要充分考虑建筑类各专业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以及与接下来的专业课程的衔接性,同时又必须认识到建筑类专业的跨学科性,要有技术更要有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结合。如何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又能熟练运用绘画技巧和技能从事设计创作的建筑设计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耐心和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顾大庆.中国的“鲍扎”建筑教育之历史沿革—移植、本土化和抵抗[J].北京:建筑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26.
[2]周欣越.中欧建筑美术教学比较及建筑学色彩教学的改革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4).
[3]潘绍元.建筑美术素描教学取向思考[J].江苏:艺术百家,2006(5).
[4]王冠英.构建桥梁-艺术院校背景下的建筑美术基础教学[DB/ OL]http://news.artxun.com/wangguanying-1582-7908765. shtml.
[5]程颖.高校建筑美术字素描教学浅议[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