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新用”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jing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进程加快,在偏远的小城市或农村,越来越多的老房子闲置下来,这些房子就像是“凝固的历史”,记录了整个时代的发展,代表了一个时期的文化,与我们的环境和谐共生。本文通过对旧建筑循环再利用的研究和分析,围绕“旧民居改造民宿”这一主题进行初步探析,以“老屋新用”为理论基础,结合相关案例,对具体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TU247.4 【文献标识码】A
  民宿最初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解决旅游景点客流量突然增大从而导致的旅客居住问题。这种居住模式和往常传统的住宿形式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新型的住宿模式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在国外,这种“民宿”的住宿形式已有较为成熟的市场和经营模式,会有特殊的机构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在国内,早期的“民宿”只是经营者将自己住房的一部分租给住客,对于“民宿”也没有形成一定的概念或者定义。在大陸,“民宿”存在的种类有很多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形式有农家乐、家庭旅馆、青年旅社和特色民居旅馆等。但随着民宿的不断发展,其定义也逐渐得到完善,最新的杭州《民宿业服务等级划分与评定规范》①中给出了符合现如今的“民宿”的定义,指出:民宿是一种以家庭私有房产为基本接待单元;利用原有住宅或空闲房屋改建,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牧渔生产活动;以房主个体经营,或以出租委托他人经营,或以集体管理为主要形式的,提供休闲、体验、游览、餐饮、住宿等有限服务项目的住宿设施。
  我国处在城市化建设的重要阶段,越来越多的建筑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冒出”,城市拥堵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在难得的休闲时光里,想去体验闲云野鹤的日常生活,民宿就成了最佳选择。关于民宿的载体——居住、旅店的设计,也逐步成为设计师们日益重视的话题。这些位于城市中核心地段的旧建筑,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改善,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逐渐淘汰,但是这些老旧的房子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但仍然有着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发展理念的今天,关于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案例越来越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老屋新用”,就是将老旧的建筑改造为民宿,让旧建筑在整体改造中的目的更为明确,让这些老旧的房子以民宿的形式获得新生,延长和循环建筑的生命,通过对旧建筑既有格局功能的改造,进行适当的结构更新、加固以及符合现代生活功能的添加,使改造后的民宿在原有的历史面貌下拥有了“新鲜的血液”。如何在原有的载体上“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是我们现在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将旧建筑改造为“民宿”的基本思路就是协调好新、旧功能区间的关系,将原有的建筑空间格局进行重新规划,在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建筑体构造以及原有的功能分区进行合理的安排及运用。在改造前,充分地考察、分析旧建筑所有的特点,客观的地分析、整合建筑体原有的优缺点,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特色,将其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功能方面不能满足现代生活要求的部分进行改造。只有将新旧两部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对于旧建筑的改造才有意义。同时,为了环保,可以将旧建筑中的旧部件拆卸下来进行二次利用,这些旧部件也许已经不再具备使用价值,但可以将它们作为装饰品,在民宿当中再次发光发热。这样,对于回收材料的再循环运用,何尝不是与民宿所推崇的、所倡导的理念呢?
  从空间方面来看,旧建筑改造为民宿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建筑的内外空间过渡和建筑的内部空间整合。
  一、内外空间过度
  对于旧建筑改造成民宿,改造过程当中,改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建筑体,而是整个建筑所处的环境,如何改造出与“旧”环境和谐的“新”建筑尤为关键。因为所有的建筑都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所有建筑的建造都会受到所在地特殊的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民宿,它本身就是基于原有的生活环境而存在的,民宿的设计需要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呼应。对于旧建筑改造而成的民宿,不能够太过于出挑,不能只是为了突出现代设计或是吸引眼球,而应该以不破坏建筑与环境原有的、和谐的、整体的环境氛围为主要设计原则,在不破坏原有和谐场所的基础上进一步添加新的意义。
  二、内部空间整合
  民宿改造过程中,除了外部环境氛围的营造之外,室内空间的整合也十分重要。特别是旧建筑改造成民宿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人们的功能需求,对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整合。同时,因民宿的使用性质使然,对于建筑内部的规划改造同样需要满足各个阶层、年龄段不同人群的需求。通过对建筑内部空间的整合规划,除了满足旅行者的吃、住需求之外,还要满足其他方面新的体验。
  (一)格局分配的革新
  在民宿改造过程中,一开始会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必要的整合,特别是整体室内横向或纵向的空间改造。在建筑原始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增加室内空间的纵向高度,增加室内采光;或扩大横向面积,给居住者营造出一种宽敞的、大空间的心理感受。
  (二)使用功能的新增
  一般被用于改造为民俗的旧建筑大多为住宅类型,对于内部空间的功能新增,主要是围绕建筑体是否能满足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而决定。对于建筑本身来讲,改造过程中,建筑的整体格局不宜有太大的调整,主要以增添新的使用功能为主,配合局部空间的划分,使两者之间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在民宿当中,客住宿空间、餐饮空间、公共空间、庭院空间等空间是最为基础的功能使用空间,而改造后的民宿还应带有茶室、休闲娱乐室等其他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
  三、细节及氛围营造
  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民宿,室内装饰中的一点一滴都表达着主人的思想和情怀。在民宿的细节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色彩。从细节的处理、色彩的搭配、材料的使用、陈列品的摆设等,都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想法及理念。
  (一)生活氛围的营造
  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是营造生活气息的最佳元素。这些元素大到壁炉沙发,小到茶杯调羹,无一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是有了这些日用品的包围,才会让民宿显得更有“家”的氛围。
  (二)建筑材料的使用
  对于建筑材料的使用,首选就是就地取材,在减少经济开销的同时,最直接地融入了当地的元素,让旅游者真真切切地近距离感受到具有当地风情的建筑。结合石材、竹子、砖、瓦、木材等生态环保材料为主、现代材料为辅,运用各种不同的施工工艺手段,呈现出来修旧如旧的视觉感受,新旧对比不会感觉突兀。
  (三)陈列摆设的布置
  室内陈列品的摆设在民宿改造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摆设可以是从二手市场淘回的旧物件,或家中保存的旧家具,老式电话、竹编家具、复古时钟等都可以增添民宿的风采,让使用者的时光一下子慢下来,别具一番风味。
  四、结语
  讲旧建筑改造为民宿,需要考虑到对原有建筑形式的保留、新材料的运用、新功能的增添,还需要考虑建筑体在后续使用的发展。在设计过程当中,可以收集当地居民对功能分区的使用看法以及体验者的体验感受,结合相应的看法和意见进行民宿改造,满足现代生活的使用需求。
  注释:
  ①徐迪,王诗超,丁继军.建筑师张雷的民宿设计作品研究[J].设计,2016(23):155-157.
  参考文献:
  [1]张宁.旧建筑的改建与再利用[D].重庆大学,2002:39-42.
  [2]张建荣.婺源乡村旅游转型背景下的农家乐建筑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11:35-44.
  [3]陈兵,刘阳.徽州老宅改造式民宿建筑初探——以西递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2):218-219.
  [4]陈春燕.杭州西湖风景区民宿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5(21):122-125.
  作者简介:杨逸卿,女,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供职于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建筑室内外环境关系。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的情感贯穿着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能带来正面影响的积极情感,无论是教师对自身、学生、教育教学活动,还是对整个教育事业的态度,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简言之,积极教育情感的作用是任何教科书和惩奖制度都无法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关键词】教师;少数民族;积极情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教师的职业情感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教师职业的特殊
【摘要】中国传统民间剪纸是一种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特征,在中华文明的统一框架之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图形语言。在当今文化广泛深入交流的“全球化”背景下,剪纸已经成为重要的“中国符号”,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面对文化多元性的冲击,传统民间剪纸图形语言有待创新解构,以形成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包容性的优势,本文据此展开研究,并提出一些合理途径。  【关键词】民间剪纸;图形
【摘要】将适度创新方法引入家居饰品的产品形象(PI)理论,分析PI与更新、创新之间的关系,认识视觉识别(VI)、PI与企业形象(CI)的关系,完善PI理论。结合A企业案例,为传统的家居饰品设计的创新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法。  【关键词】产品形象;适度创新;家居饰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产业创新和创业革新下,企业间技术和工艺的差异逐渐缩小,使得市场上产品呈现同质化倾向,企
【摘要】无论是校方自发组织的艺术教育活动,还是“两校”合作的资源匹配,以至于国家支持的艺术教育项目试点都缺乏对于艺术教育普及的实际效用的考量,同时在流程管理和绩效评估方面也都不够完善,致使学校艺术教育无法循环上升式发展,无法惠及更多学生,以及无法实现艺术教育价值更大化。为了解决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笔者意欲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管理模型-“天体运转模型”,推动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  
【摘要】本文以南通市图书馆为例,分析图书馆在新技术环境下智能化的集成情况,以及智能化集成项目对图书馆各项业务开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智能化集成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各行各业几乎都融入到信息化的浪潮中,用信息化技术协助解决各种业务问题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发展后的主要手段。图书馆智能化集成建设是图书馆走向信息化的重要一步,涉及到图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思维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主的传统展览不断地向互联网发展,寻求新的突破,形成了“互联网 传统文化传播行业”的现状。本文针对互联网 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与提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利用互联网 的跨界与融合、创新思维、开放生态等特点,提出了将“互联网 ”与“传统文化”进行跨界重组,以加强传统文化在国人中的影响力,扩大传
【摘要】启蒙叩开了民智,塑造了新型的价值体系——看似和宗教相对立的“去基督化”(deChristianization)的革命意识形态,投射到绘画艺术上,就是女性地位的突出并开始发挥作用。然而,事实真是如此简单?从活的艺术实践之中,無论《荷拉斯三兄弟之誓》还是《萨宾妇女》等绘作,实际上显露出的仍是当时的语境对于女性身份及其反映在绘画艺术之中的“似放实收”的旧有观念。  【关键词】达维特;革命古典;女
【摘要】颁奖词是一种意蕴丰富的特殊文体,作者总结出优秀颁奖词的三个特征是个性、理性和诗性,它们水乳交融,自然天成,让人耳目一新。  【关键词】颁奖词;个性;理性;诗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的社会需要道德的路标引领人们前行的方向,电视技术的成熟可以把任何复杂的活动搬上荧屏,呈现给观众,于是,传统的带有政治色彩与会议特质的颁奖活动便成为荧屏上具有教化功能和励志作用的常态节
【摘要】本文以葛亮长篇小说《北鸢》中的非核心小人物为研究对象,从故事的情节、描写入手,概括葛亮通过对于小人物的塑造,如何进入民国史的书写。葛亮在小人物的身上所表现出的对于历史真实的感慨与深刻刻画,对于历史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和在小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历史趋势的描写,都为他的历史长卷写作增添了细节上的可信。在葛亮的小说写作中,也存在概念化历史之下的人物趋同化问题。葛亮的《北鸢》作为七零后作家在历史
【摘要】文身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也是传承和持续时间最长久的文化形态之一。传统的文身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和学术研究价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里有文身文献记载的就达到18个以上。其中云南省现存文面遗迹中长期处在积雪冰封的文面民族独龙族显得非常神秘。  【关键词】文身;独龙族;文面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目的与背景  独龙族是云南独有的15个少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