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纸市场禁入的“判决”书和大股东公开道歉似乎为中捷股份一案画上了句号,但市场的争论并没有完全停止。透过三年来首起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事件,投资者忧虑的是中捷事件是否会成为另一轮违规的发端。
“实际上,大股东占资目前已不是个别现象,是普遍现象,”知名财经学者夏草向《英才》记者表示,“大股东占资在2005年到2006年是非常态,现在又成为了常态。很显然,拿中捷股份开刀是证监会在杀鸡骇猴!”
正如夏草所言,在中捷股份之后,证监会趁热打铁,安排部署各地方证监局严防大股东占款问题的卷土重来,随后德棉股份、九发股份、*ST宝硕等公司大股东东窗事发。
然而,在这种“常态”之下,我们是否应该简单地把所有问题归罪到上市公司身上,并“得而诛之”?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资本市场来说,罪与罚,哪个更有探讨的意义?
占资投向之谜
从这一系列事件集中爆发的时间点来看,其违规的路径也与股市由熊转牛的轨迹不谋而合。
尽管5月26日,中捷股份利用深圳证券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网上平台召开了中国A股市场历史上首场致歉会,但投资者对于大股东致歉的态度并不满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捷股份大股东无法明确地解释自2006年起占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是如何使用并产生了多少收益。
“违规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是用于发展集团产业,现在已经全部归还,资金将用于股份公司发展。公司大股东对这次事件值得深思,对公司的股份会长期持有。”这是在致歉会上,中捷股份前董事长蔡开坚应对上述质疑的回答。
6月26日,《英才》记者再次致电中捷股份询问占用资金去向的问题,对方相关负责人的回答和蔡开坚的表述如出一辙,并没有明确说明资金的投向和收益状况。这样的回答显然是无法堵住市场的质疑和猜忌的。
“如果真去发展集团业务了,为什么不能把收益情况光明正大地公开?显然另有隐情。”一位网友投资者愤而在股吧里留言。而一位了解中捷股份的分析人士向《英才》记者透露,“中捷控股曾说把资金拿去发展厨卫和物流了,但资金很可能被大股东拿去炒股了,而且是炒作中捷股份,从2006占用到2007年大牛市,现在还款,正好一个周期。”
对于中捷股份大股东占用资金投向,财务专家出身的夏草和财经评论专家侯宁也认为很可能是大股东用作炒股了。“之所以再次出现这类事件,不单是监管的问题,与市场大气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夏草指出。
一个自2006年来不断演绎的“神话”是投资股市的收益率一直呈加速上涨态势,资产翻一番、两番的比比皆是,一直到2007年10月达到顶峰。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国内平均实体投资收益率不到10%,尤其在制造业,这个数字更低。
“这几年,我们有时候一年辛辛苦苦下来,才5%左右的利润,要是把投入生产的钱拿来炒股,一天就能赚出我们一年的利润。”这是一年多前,一位中型传统制造企业老板对《英才》记者颇为无奈的一段表述,彼时他正准备和很多制造业出身的老板一样试水股市。而这样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企业也不鲜见。
深交所数据显示,与2006年半年度相比,2007年上半年深交所主板公司主营业务对其利润总额的贡献率下降了27.32%,而投资收益则大幅上升,对利润的贡献率上升幅度高达50.19%。沪市数据显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上半年投资收益合计约300亿元,其中来自二级市场投资的收益近110亿元。
“在股市高收益的诱惑之下,一些大股东自然将手伸向了上市公司。”前述人士分析,实际上,从这一系列事件集中爆发的时间点来看,其违规的路径也与股市由熊转牛的轨迹不谋而合。
大股东占款仍会大量出现?
将大股东占款行为放入不断从紧宏观经济环境和低迷的行业背景之下,或许就不难理解。
整治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曾是证监会下重拳整治的领域。在2002年前后,两市大约有60%的上市公司都存在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的现象,占用资金一度竟高达千亿元以上。在此背景下,2005年10月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务必在2006年底前偿还所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同时,在法律制定上也加大了对侵占的刑事打击力度。此后,形势明显好转,到2007年底没有解决的占用资金不到100亿。
而经过历年的整顿和违规真空区之后,中捷股份之流会不会重新大行其道?
就在中捷股份被爆大股东占资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另一则关于飞跃集团资金链断裂的新闻被广布于各大财经媒体的重要版面。飞跃集团与中捷集团同出台州,又同是缝纫机设备制造企业,但与中捷集团不同的是,飞跃旗下并没有上市公司可以为集团输血,而其资金的困境早在2007年上半年就已显现。不过,根据《英才》记者在台州的调查和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资料来看,中捷股份的日子也不算太好。
在中捷股份的致歉会上,蔡开坚也表示,“民企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在目前的融资环境下很难根治,除非有足够多的融资渠道,我也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因为没有钱就厚颜无耻地去拿别人的钱?”蔡的解释当场就遭到了投资者的炮轰,但“蔡的言论的确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民企尴尬的生存环境,虽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经讨论了多年,但现在依然没有解决,在目前银行信贷收紧的当口,这一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中捷的问题还会被大量复制。”一位财经界人士指出。
实际上,最近一段时间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困境的不绝于耳和民间信贷的异常活跃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在当前宏观经济大环境下,中捷股份大股东占款绝非是个案问题。因此,我们无法单纯的去指责上市公司大股东道德水准和其公司治理的能力,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分析中捷股份案例的意义在于对相关制度的调校,使其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也能作出适应性的同步反应。
治理很难很无奈
大股东占款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头痛医头的问题,只能从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综合调理,才可能治愈顽疾。
在近一段时间内,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问题集中暴露之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成为投资者最关切的话题。毕竟,大股东占款问题对于中小股东来说是不公平的,如不遏止,未来的代价可能更大。因此,证监会对于中捷大股东的判罚态度就显得意义非常。
“轻判的代价可能会很大。必须要让违规付出代价,这样虽不能杜绝此类事件,但起码可以减少。”天相投资首席分析师仇彦英向《英才》记者分析,正是前几年对这类事件没有严肃处理、从重处理,才造成了近期此类事件的回潮,“如果当初就依据法律从重处理,威慑力就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不缺法律,而是缺少一些严惩的治理,在欧美甚至香港市场,对于此类事件的惩罚力度是相当大的。”
仇彦英还主张加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力度,要求公司必须将真实的信息全面公开,“鉴于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的特殊关系,所以必须要求上市公司如实公开与大股东的资金和业务往来信息。”
不过,夏草则认为大股东占款问题的普遍性使得中捷股份不可能成为判罚的特例。“中捷股份已经涉及到欺诈增发,但不太可能这样判,因为这种事情市场上太多了。除此之外,现在上市公司很难做到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资产、财务、机构和业务方面‘三分开’、‘五独立’,也就难以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因此,大股东占款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头痛医头的问题,只能综合调理,不仅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要自律,政府和投资者也要为上市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可能治愈顽疾。
“实际上,大股东占资目前已不是个别现象,是普遍现象,”知名财经学者夏草向《英才》记者表示,“大股东占资在2005年到2006年是非常态,现在又成为了常态。很显然,拿中捷股份开刀是证监会在杀鸡骇猴!”
正如夏草所言,在中捷股份之后,证监会趁热打铁,安排部署各地方证监局严防大股东占款问题的卷土重来,随后德棉股份、九发股份、*ST宝硕等公司大股东东窗事发。
然而,在这种“常态”之下,我们是否应该简单地把所有问题归罪到上市公司身上,并“得而诛之”?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资本市场来说,罪与罚,哪个更有探讨的意义?
占资投向之谜
从这一系列事件集中爆发的时间点来看,其违规的路径也与股市由熊转牛的轨迹不谋而合。
尽管5月26日,中捷股份利用深圳证券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网上平台召开了中国A股市场历史上首场致歉会,但投资者对于大股东致歉的态度并不满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捷股份大股东无法明确地解释自2006年起占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是如何使用并产生了多少收益。
“违规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是用于发展集团产业,现在已经全部归还,资金将用于股份公司发展。公司大股东对这次事件值得深思,对公司的股份会长期持有。”这是在致歉会上,中捷股份前董事长蔡开坚应对上述质疑的回答。
6月26日,《英才》记者再次致电中捷股份询问占用资金去向的问题,对方相关负责人的回答和蔡开坚的表述如出一辙,并没有明确说明资金的投向和收益状况。这样的回答显然是无法堵住市场的质疑和猜忌的。
“如果真去发展集团业务了,为什么不能把收益情况光明正大地公开?显然另有隐情。”一位网友投资者愤而在股吧里留言。而一位了解中捷股份的分析人士向《英才》记者透露,“中捷控股曾说把资金拿去发展厨卫和物流了,但资金很可能被大股东拿去炒股了,而且是炒作中捷股份,从2006占用到2007年大牛市,现在还款,正好一个周期。”
对于中捷股份大股东占用资金投向,财务专家出身的夏草和财经评论专家侯宁也认为很可能是大股东用作炒股了。“之所以再次出现这类事件,不单是监管的问题,与市场大气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夏草指出。
一个自2006年来不断演绎的“神话”是投资股市的收益率一直呈加速上涨态势,资产翻一番、两番的比比皆是,一直到2007年10月达到顶峰。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国内平均实体投资收益率不到10%,尤其在制造业,这个数字更低。
“这几年,我们有时候一年辛辛苦苦下来,才5%左右的利润,要是把投入生产的钱拿来炒股,一天就能赚出我们一年的利润。”这是一年多前,一位中型传统制造企业老板对《英才》记者颇为无奈的一段表述,彼时他正准备和很多制造业出身的老板一样试水股市。而这样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企业也不鲜见。
深交所数据显示,与2006年半年度相比,2007年上半年深交所主板公司主营业务对其利润总额的贡献率下降了27.32%,而投资收益则大幅上升,对利润的贡献率上升幅度高达50.19%。沪市数据显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上半年投资收益合计约300亿元,其中来自二级市场投资的收益近110亿元。
“在股市高收益的诱惑之下,一些大股东自然将手伸向了上市公司。”前述人士分析,实际上,从这一系列事件集中爆发的时间点来看,其违规的路径也与股市由熊转牛的轨迹不谋而合。
大股东占款仍会大量出现?
将大股东占款行为放入不断从紧宏观经济环境和低迷的行业背景之下,或许就不难理解。
整治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曾是证监会下重拳整治的领域。在2002年前后,两市大约有60%的上市公司都存在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的现象,占用资金一度竟高达千亿元以上。在此背景下,2005年10月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务必在2006年底前偿还所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同时,在法律制定上也加大了对侵占的刑事打击力度。此后,形势明显好转,到2007年底没有解决的占用资金不到100亿。
而经过历年的整顿和违规真空区之后,中捷股份之流会不会重新大行其道?
就在中捷股份被爆大股东占资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另一则关于飞跃集团资金链断裂的新闻被广布于各大财经媒体的重要版面。飞跃集团与中捷集团同出台州,又同是缝纫机设备制造企业,但与中捷集团不同的是,飞跃旗下并没有上市公司可以为集团输血,而其资金的困境早在2007年上半年就已显现。不过,根据《英才》记者在台州的调查和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资料来看,中捷股份的日子也不算太好。
在中捷股份的致歉会上,蔡开坚也表示,“民企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在目前的融资环境下很难根治,除非有足够多的融资渠道,我也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因为没有钱就厚颜无耻地去拿别人的钱?”蔡的解释当场就遭到了投资者的炮轰,但“蔡的言论的确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民企尴尬的生存环境,虽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经讨论了多年,但现在依然没有解决,在目前银行信贷收紧的当口,这一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中捷的问题还会被大量复制。”一位财经界人士指出。
实际上,最近一段时间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困境的不绝于耳和民间信贷的异常活跃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在当前宏观经济大环境下,中捷股份大股东占款绝非是个案问题。因此,我们无法单纯的去指责上市公司大股东道德水准和其公司治理的能力,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分析中捷股份案例的意义在于对相关制度的调校,使其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也能作出适应性的同步反应。
治理很难很无奈
大股东占款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头痛医头的问题,只能从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综合调理,才可能治愈顽疾。
在近一段时间内,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问题集中暴露之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成为投资者最关切的话题。毕竟,大股东占款问题对于中小股东来说是不公平的,如不遏止,未来的代价可能更大。因此,证监会对于中捷大股东的判罚态度就显得意义非常。
“轻判的代价可能会很大。必须要让违规付出代价,这样虽不能杜绝此类事件,但起码可以减少。”天相投资首席分析师仇彦英向《英才》记者分析,正是前几年对这类事件没有严肃处理、从重处理,才造成了近期此类事件的回潮,“如果当初就依据法律从重处理,威慑力就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不缺法律,而是缺少一些严惩的治理,在欧美甚至香港市场,对于此类事件的惩罚力度是相当大的。”
仇彦英还主张加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力度,要求公司必须将真实的信息全面公开,“鉴于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的特殊关系,所以必须要求上市公司如实公开与大股东的资金和业务往来信息。”
不过,夏草则认为大股东占款问题的普遍性使得中捷股份不可能成为判罚的特例。“中捷股份已经涉及到欺诈增发,但不太可能这样判,因为这种事情市场上太多了。除此之外,现在上市公司很难做到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资产、财务、机构和业务方面‘三分开’、‘五独立’,也就难以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因此,大股东占款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头痛医头的问题,只能综合调理,不仅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要自律,政府和投资者也要为上市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可能治愈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