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正当其时。新一轮的产业分布、城市格局洗牌运动已经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在哪里?谁能抓住新一轮增长的风口?这是每个个体都关注的时代命题。
本书通过分析区域发展的经典模式,探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如何推动大国复兴,在新发展格局下从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到世界制造强国之路如何演进等命题,包括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崛起与反思、中国制造升级之路、产城竞合模式的变革等。这些始终离不开对五种关系的思考——中国与世界、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边缘与中心以及独立与依附,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避无可避的主题。
书中谈到,大内需时代已经开启,由于具备庞大的中等收入人群,中国此前在工业发展比较优势上的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渐消,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凸显,基于内需形成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枢纽级制造品牌具备了可能性。从内需中挖掘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动能,产城竞合模式也超越了原有的地理区位竞争范畴,谁有能力更好地构建与国内消费人群和产业链条之间的联系,谁就站在了城市竞合更有利的位置上。
对国内大循环的强调,也在呼唤对内开放和统一的国内市场。从区域均衡发展层面看,内陆腹地的广袤空间迎来了发展契机。产业园区这一为中国工业化方案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经济组织形式,既呼唤更为专业的运营者,也日益成为城市产业竞争的重要基础设施。
读者回顾我国180年的现代化演变历程可以发现,中国从沉沦到复兴之路,其中隐藏着不可忽视的三重因子——独立自主之路、区域经济模式多样性和不甘沉沦之心。
独立自主之路,确保了中国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在国家工业政策和产业发展层面,拥有长期的、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区域经济模式的多样性,使得中国的崛起是多地驱动式的崛起,此起彼伏,如同满天星斗。中国经济的活力并不由单一地域、单一要素左右。它意味着自下而上的能动性得以发挥,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中国因而成为新经济绝佳的试炼场。在充分的试错空间里,工业化进程、现代化发展和改革能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由此,中国经济得以实现接力式的長期稳定增长。
这种区域经济满天星斗、百花齐放的格局之所以得以形成,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正是有从张謇开始的不同时期的创变者们对国家命运的强烈使命感,在一腔热血和一颗不甘沉沦之心的驱动下,才有众多的生产力边缘地带摆脱区位发展劣势,让区域崛起从可能性、偶然性,成为现实必然性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因此,时间维度的工业化推进,空间层面的区域发展创新和个体创变者不甘沉沦、永不屈服的灵魂,就是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的秘诀,也是中国发展的基本盘。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中国工业史正是一部中国人不断突围、敢于闯与创、寻找发展新空间的历史。伴随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构建,内需的启动是大概率事件,国内消费势必复苏。抓住中国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企业才能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到发展空间。本书对企业的创变创新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
本书通过分析区域发展的经典模式,探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如何推动大国复兴,在新发展格局下从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到世界制造强国之路如何演进等命题,包括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崛起与反思、中国制造升级之路、产城竞合模式的变革等。这些始终离不开对五种关系的思考——中国与世界、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边缘与中心以及独立与依附,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避无可避的主题。
书中谈到,大内需时代已经开启,由于具备庞大的中等收入人群,中国此前在工业发展比较优势上的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渐消,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凸显,基于内需形成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枢纽级制造品牌具备了可能性。从内需中挖掘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动能,产城竞合模式也超越了原有的地理区位竞争范畴,谁有能力更好地构建与国内消费人群和产业链条之间的联系,谁就站在了城市竞合更有利的位置上。
对国内大循环的强调,也在呼唤对内开放和统一的国内市场。从区域均衡发展层面看,内陆腹地的广袤空间迎来了发展契机。产业园区这一为中国工业化方案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经济组织形式,既呼唤更为专业的运营者,也日益成为城市产业竞争的重要基础设施。
读者回顾我国180年的现代化演变历程可以发现,中国从沉沦到复兴之路,其中隐藏着不可忽视的三重因子——独立自主之路、区域经济模式多样性和不甘沉沦之心。
独立自主之路,确保了中国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在国家工业政策和产业发展层面,拥有长期的、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区域经济模式的多样性,使得中国的崛起是多地驱动式的崛起,此起彼伏,如同满天星斗。中国经济的活力并不由单一地域、单一要素左右。它意味着自下而上的能动性得以发挥,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中国因而成为新经济绝佳的试炼场。在充分的试错空间里,工业化进程、现代化发展和改革能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由此,中国经济得以实现接力式的長期稳定增长。
这种区域经济满天星斗、百花齐放的格局之所以得以形成,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正是有从张謇开始的不同时期的创变者们对国家命运的强烈使命感,在一腔热血和一颗不甘沉沦之心的驱动下,才有众多的生产力边缘地带摆脱区位发展劣势,让区域崛起从可能性、偶然性,成为现实必然性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因此,时间维度的工业化推进,空间层面的区域发展创新和个体创变者不甘沉沦、永不屈服的灵魂,就是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的秘诀,也是中国发展的基本盘。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中国工业史正是一部中国人不断突围、敢于闯与创、寻找发展新空间的历史。伴随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构建,内需的启动是大概率事件,国内消费势必复苏。抓住中国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企业才能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到发展空间。本书对企业的创变创新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