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俄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很重要、也是最近1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双边关系之一。2006年恰逢中俄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两国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5周年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从历史纵向看,目前两国关系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从国际现实关系看,中俄关系近年来的成就也是最显著的。
政治互信
政治互信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2001年7月16日,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把中俄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愿望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成为彰显两国人民政治互信的标志。
边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中俄“两国在各自保证边界安全方面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互为陆地边界安全与稳定的直接作用因素。”冷战后的10多年里,在中俄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先后就西段和东段边界的划定签署协议。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时双方签署了《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使中俄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标识两国完整的边界线。2005年6月,中俄外长互换该补充协定的批准书。2006年3月两国元首重申2007年底前全部完成东段边界剩余两块地段的勘界工作。中俄国界全线划定,使两国长达4300多千米的共同边界有望成为两国人民和平、友好、合作、发展的纽带,为两国的国家环境和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俄罗斯《新闻时报》评论称,两国间不再有悬而未决的重大政治问题。
两国高层互访机制化为了增强政治互信,双方采取多方面的举措,包括继续保持密切的高层交往,利用各种渠道就双边关系和重大国际问题交换意见。近年来,中俄两国元首会晤频繁,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成为执行两国全面推动经贸、科技和人文合作政策的主渠道;2005年开始的中俄战略安全磋商机制成为两国新的重要对话渠道,两国立法机构的密切交往也推动了双边关系的顺利发展。
军事合作进入新阶段中俄两国的军事技术交流和军事行动协同,是政治互信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两国军方高层互访更加频繁;中俄之间军事技术合作的发展相当活跃,合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8月,中俄两国还成功地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是评判两个国家战略合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政治标志。中俄联合军演表明,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从过去仅限于人员交流与武器采购,已发展到更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联合军事演习,标志着两国新型军事互信合作关系达到了新高。
经贸合作迅速发展
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也得到了发展。经历了1992~1998年起伏波动阶段后,中俄经贸关系从1999年起开始进入稳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12.3亿美元,2005年中俄经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7.1%,超过中国当年对外贸易增幅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两国经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几乎涵盖双边经济的各个方面,合作质量也逐年提高。目前双方正朝着两国领导人确定的目标迈进,即在2010年前将双边年贸易额提高到600亿~800亿美元。
能源领域合作成为中俄两国经贸关系的重中之重。俄罗斯是世界能源供应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的能源进口国,两国能源合作的潜力巨大。经过两国的努力,两国的能源合作也正在大步前进,双方对能源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俄罗斯明确其东部输油管道优先通往中国。普京总统在2005年9月5日宣布,“泰纳线”一期工程将修建到俄中边境城市斯科沃罗季诺,随后将通过支线每年向中国大庆输油2000万吨。2005年,俄罗斯通过铁路向中国提供了800多万吨原油,已经成为中国第五大能源供应方。2006年4月底,俄罗斯从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的原油管道开始兴建,普京总统在2006年3月访华时表示,俄将研究建设原油管道中国支线的可行性。在这次访问过程中,两国也就俄罗斯向中国提供天然气达成了协议,目前正在研究铺设连接两国的天然气管道的几种方案。此外,两国有关电力企业正在积极工作,努力推动俄罗斯向中国大规模出口电力。
国际事务不断协作
进入21世纪,中俄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协调和配合,日益成为推动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妥善解决的重要力量。中俄积极推动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5年来已形成一系列协调地区事务、加强中亚各国合作的重要机制和框架。中俄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涉及联合反恐、阿富汗局势、伊拉克局势、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中亚局势等重大而敏感的国际事务时,双方非常注意协调立场和行动,对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发挥着重要影响。
首先,中俄双方根据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的变化,不断开辟和确立了两国的战略协作领域。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俄两国共同面临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挑战,这为两国加强国际领域和地区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中俄两国都倡导和推进世界的多极化,维护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的权威地位,在对等安全的基础上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反对破坏一个国家内在发展进程因而导致动荡的外力输入民主等。两国在反对北约东扩、维持全球战略稳定、保持中亚地区稳定等问题上进行了持续的合作。中俄两国相互支持对方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采取的政策和行动。在台湾问题上俄方始终显示了坚决支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严正立场。
其次,中俄两国在解决地区危机、推动裁军与军控领域、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打击恐怖主义,联合打击走私、贩毒、贩运武器、非法移民、经济领域犯罪及其他跨国有组织犯罪方面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特别是在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协调中,共同劝和促谈,为和平化解危机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
第三,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一个极具分量和极其重要的地区组织,成为各成员国共同应对挑战和威胁、保障国际及地区安全的有效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中俄开展多变外交合作的重要平台。俄塔社援引一位俄政府人士的话说,上海合作组织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地区组织之一”。因为该组织目前包括了“经济发展极为迅猛的两个国家——俄罗斯和中国”,将来还会包括印度。目前,成立5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在确立合作机制和解决具体任务方面,已经达到一个全新的合作水平。
丰富的文化交流
2005年7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与俄总统普京共同宣布,根据《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纲要,中俄两国于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2006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包括政治、经济、投资、科学技术、教育、卫生、军事合作、区域交流等许多方面,涉及国家合作和人员交流的全部领域。这一活动规模大、层次多,大约将举行200多项活动,除所涉领域众多外,还涵盖中央及地方、官方及民间等不同层次,其中有8项国家级的大型活动。“国家年”可以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贴近提供一个宽阔的平台,推动中俄两国民众逐步达到互知、互信、互利合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通过这个活动可以适时提示两国青年一代为继续发展两国关系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更加明确发展中俄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通过互办中俄“国家年”活动,可以推动两国各领域和各层面的务实合作与交流。
制约中俄关系发展的一些因素
尽管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主旋律,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俄罗斯的复兴,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国际环境变化会对两国的合作产生一些影响。近几年,中俄能源合作一直不顺畅,特别是在铺设石油管道问题上,风波不断,进展迟缓,一方面折射出俄罗斯对中国日益崛起的防范心理,另一方面说明:在俄罗斯,“中国威胁论”一直有很大的市场。俄罗斯的新闻媒体、许多政治精英,特别是亲西方的党派和远东地区的一些官员,经常散布“中国威胁论”,给中俄关系的平稳、顺利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1.面对过去长期落后但现在迅速壮大的中国,俄罗斯一些政治势力心态复杂,俄罗斯社会中有关中国对俄进行“移民战略”、掠夺资源等说法一直很有市场,对中国有过度戒备倾向短期内难从根本上消除,这无疑会制约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
2.随着国家实力的逐步增强,俄罗斯自我定义的国家利益的范围正在扩展,其对外政策的进取性也在上升。近来,俄罗斯在中亚地区能源开发、销售和运输领域的强势介入,将会使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问题不能不关注俄罗斯的态度。
3.苏联解体后,受其强国、大国思想的影响,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逐步抬头。一些民族主义者怀有某种“民族爱国”情调,把“中国问题”当作炒作原料,为仇外理论添加内容。
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程,是冷战结束后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间求同存异、建立共同安全、互利合作关系的成功实践。尽管两国之间存在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但目前两国不仅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维护双方关系的共同意愿,而且国家关系已经有了相当坚实的法律基础,并形成了制度的合作框架,能够比较妥善地处理出现的问题。中俄合作仍有拓展空间,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还将上升。
【责任编辑】林京
政治互信
政治互信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2001年7月16日,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把中俄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愿望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成为彰显两国人民政治互信的标志。
边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中俄“两国在各自保证边界安全方面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互为陆地边界安全与稳定的直接作用因素。”冷战后的10多年里,在中俄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先后就西段和东段边界的划定签署协议。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时双方签署了《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使中俄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标识两国完整的边界线。2005年6月,中俄外长互换该补充协定的批准书。2006年3月两国元首重申2007年底前全部完成东段边界剩余两块地段的勘界工作。中俄国界全线划定,使两国长达4300多千米的共同边界有望成为两国人民和平、友好、合作、发展的纽带,为两国的国家环境和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俄罗斯《新闻时报》评论称,两国间不再有悬而未决的重大政治问题。
两国高层互访机制化为了增强政治互信,双方采取多方面的举措,包括继续保持密切的高层交往,利用各种渠道就双边关系和重大国际问题交换意见。近年来,中俄两国元首会晤频繁,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成为执行两国全面推动经贸、科技和人文合作政策的主渠道;2005年开始的中俄战略安全磋商机制成为两国新的重要对话渠道,两国立法机构的密切交往也推动了双边关系的顺利发展。
军事合作进入新阶段中俄两国的军事技术交流和军事行动协同,是政治互信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两国军方高层互访更加频繁;中俄之间军事技术合作的发展相当活跃,合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8月,中俄两国还成功地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是评判两个国家战略合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政治标志。中俄联合军演表明,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从过去仅限于人员交流与武器采购,已发展到更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联合军事演习,标志着两国新型军事互信合作关系达到了新高。
经贸合作迅速发展
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也得到了发展。经历了1992~1998年起伏波动阶段后,中俄经贸关系从1999年起开始进入稳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12.3亿美元,2005年中俄经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7.1%,超过中国当年对外贸易增幅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两国经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几乎涵盖双边经济的各个方面,合作质量也逐年提高。目前双方正朝着两国领导人确定的目标迈进,即在2010年前将双边年贸易额提高到600亿~800亿美元。
能源领域合作成为中俄两国经贸关系的重中之重。俄罗斯是世界能源供应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的能源进口国,两国能源合作的潜力巨大。经过两国的努力,两国的能源合作也正在大步前进,双方对能源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俄罗斯明确其东部输油管道优先通往中国。普京总统在2005年9月5日宣布,“泰纳线”一期工程将修建到俄中边境城市斯科沃罗季诺,随后将通过支线每年向中国大庆输油2000万吨。2005年,俄罗斯通过铁路向中国提供了800多万吨原油,已经成为中国第五大能源供应方。2006年4月底,俄罗斯从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的原油管道开始兴建,普京总统在2006年3月访华时表示,俄将研究建设原油管道中国支线的可行性。在这次访问过程中,两国也就俄罗斯向中国提供天然气达成了协议,目前正在研究铺设连接两国的天然气管道的几种方案。此外,两国有关电力企业正在积极工作,努力推动俄罗斯向中国大规模出口电力。
国际事务不断协作
进入21世纪,中俄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协调和配合,日益成为推动一系列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妥善解决的重要力量。中俄积极推动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5年来已形成一系列协调地区事务、加强中亚各国合作的重要机制和框架。中俄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涉及联合反恐、阿富汗局势、伊拉克局势、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中亚局势等重大而敏感的国际事务时,双方非常注意协调立场和行动,对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发挥着重要影响。
首先,中俄双方根据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的变化,不断开辟和确立了两国的战略协作领域。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俄两国共同面临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挑战,这为两国加强国际领域和地区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中俄两国都倡导和推进世界的多极化,维护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的权威地位,在对等安全的基础上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反对破坏一个国家内在发展进程因而导致动荡的外力输入民主等。两国在反对北约东扩、维持全球战略稳定、保持中亚地区稳定等问题上进行了持续的合作。中俄两国相互支持对方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采取的政策和行动。在台湾问题上俄方始终显示了坚决支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严正立场。
其次,中俄两国在解决地区危机、推动裁军与军控领域、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打击恐怖主义,联合打击走私、贩毒、贩运武器、非法移民、经济领域犯罪及其他跨国有组织犯罪方面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特别是在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协调中,共同劝和促谈,为和平化解危机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
第三,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一个极具分量和极其重要的地区组织,成为各成员国共同应对挑战和威胁、保障国际及地区安全的有效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中俄开展多变外交合作的重要平台。俄塔社援引一位俄政府人士的话说,上海合作组织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地区组织之一”。因为该组织目前包括了“经济发展极为迅猛的两个国家——俄罗斯和中国”,将来还会包括印度。目前,成立5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在确立合作机制和解决具体任务方面,已经达到一个全新的合作水平。
丰富的文化交流
2005年7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与俄总统普京共同宣布,根据《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纲要,中俄两国于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2006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包括政治、经济、投资、科学技术、教育、卫生、军事合作、区域交流等许多方面,涉及国家合作和人员交流的全部领域。这一活动规模大、层次多,大约将举行200多项活动,除所涉领域众多外,还涵盖中央及地方、官方及民间等不同层次,其中有8项国家级的大型活动。“国家年”可以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贴近提供一个宽阔的平台,推动中俄两国民众逐步达到互知、互信、互利合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通过这个活动可以适时提示两国青年一代为继续发展两国关系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更加明确发展中俄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通过互办中俄“国家年”活动,可以推动两国各领域和各层面的务实合作与交流。
制约中俄关系发展的一些因素
尽管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主旋律,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俄罗斯的复兴,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国际环境变化会对两国的合作产生一些影响。近几年,中俄能源合作一直不顺畅,特别是在铺设石油管道问题上,风波不断,进展迟缓,一方面折射出俄罗斯对中国日益崛起的防范心理,另一方面说明:在俄罗斯,“中国威胁论”一直有很大的市场。俄罗斯的新闻媒体、许多政治精英,特别是亲西方的党派和远东地区的一些官员,经常散布“中国威胁论”,给中俄关系的平稳、顺利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1.面对过去长期落后但现在迅速壮大的中国,俄罗斯一些政治势力心态复杂,俄罗斯社会中有关中国对俄进行“移民战略”、掠夺资源等说法一直很有市场,对中国有过度戒备倾向短期内难从根本上消除,这无疑会制约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
2.随着国家实力的逐步增强,俄罗斯自我定义的国家利益的范围正在扩展,其对外政策的进取性也在上升。近来,俄罗斯在中亚地区能源开发、销售和运输领域的强势介入,将会使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问题不能不关注俄罗斯的态度。
3.苏联解体后,受其强国、大国思想的影响,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逐步抬头。一些民族主义者怀有某种“民族爱国”情调,把“中国问题”当作炒作原料,为仇外理论添加内容。
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程,是冷战结束后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间求同存异、建立共同安全、互利合作关系的成功实践。尽管两国之间存在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但目前两国不仅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维护双方关系的共同意愿,而且国家关系已经有了相当坚实的法律基础,并形成了制度的合作框架,能够比较妥善地处理出现的问题。中俄合作仍有拓展空间,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还将上升。
【责任编辑】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