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并不是一个人想忍耐就可以忍耐的,得有多方面的铺垫才行。那么,忍耐背后都有哪些铺垫呢?
不久前,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参加“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传授自己的思想精华,引起听众极大反响。而对于渡过经济危机的智慧,稻盛先生强调:“我要说的是释迦牟尼教诲我们的忍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忍耐!”
忍耐,是危机中成功管理者表现出来的一项突出素质。有意思的是:无论哪个领域,出现问题时被“吓死”的,都不比真正“病死”的少。《忍经》有云:“只有忍才能让人有更多的涵养、定力,临事不感意外,事后不留牵挂。”足见忍耐之可贵。
而笔者有个看法:忍耐其实只是个结果,是多因素作用之后的结果。换句话说,并不是一个人想忍耐就可以忍耐的,得有多方面的铺垫才行。
那么忍耐背后都有哪些铺垫呢?不妨尝试探索一番。
稻盛式忍耐
关于忍耐,有三个人物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就先从这三个人身上剖析起。
先说说稻盛和夫式的忍耐。
稻盛先生曾有一句值得经常回味的话:“两只脚必须踩在土地上,一步一步地走。这种方式缓慢而且费力,似乎无法一日千里……然而你还是要有耐心地走下去。一小步一小步积累下来的,可是相当惊人。每天不厌其烦地努力,都能有一点小小的胜利,鼓舞你再努力一点,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只要不放弃,你一定可以爬升到自己都难以想像的境地……”
现在看这句话,很难想像,这原本是稻盛先生谈“热情”话题时的说法。因为乍一看这似乎与热情并不相关,充满了克制,而不是奔放。可是反过来想,难道忍耐不需要热情吗?忍耐不仅是扎实的努力,更来自一次次小小胜利带来的自我鼓舞之中。
另外,稻盛先生的忍耐,还在于对价值的坚持:日本历史上出现全民炒股、炒房的时候,稻盛坚持不入市,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这种事情并没有创造价值!只此一点,就让稻盛先生远离了泡沫经济破灭之灾。
无怪乎,稻盛先生讲:“也许我的才能不足,但是,我有一条单纯而坚强的追求人间正道的指针。”这种指针,就是能够忍耐、经住诱惑的基础。
季羡林式忍耐
关于忍耐,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谈谈季羡林先生的故事。因为人们通常理解的忍耐,是坚韧、克制,是充满力度的,但季羡林先生的忍耐则别有一番特色。
有一个小故事可见季先生风格之一斑:文革时季先生被打入牛棚,成了“不可接触者”。不仅不可接触,而且在外时是不许抬头的,只能低头看脚尖,稍有抬起,便会听到怒喝:“季羡林,你老实点儿!”
这么压抑的氛围里,季羡林回忆说:当时很快发现了不抬头的好处,因为捡的钢镚儿比平时多了!平时根本看不到的犄角旮旯里落下的钢镚儿,这时候居然逃不过他的双眼,而且很快发现厕所里钢镚儿出现的频率最高,于是他乐于时不时到厕所里转一圈,看看有没有收获!
季老这时的风格可算是至柔的、纯任自然的,不少教授受不了被整而“自绝于人民”时,季老虽然也觉得自己永无出头之日了,但是仍然活了下来,甚至文革后期还利用做门卫的两年,悄悄翻译出八卷册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来。
据说一个动作演员曾经传授摔跤时自我保护的秘诀:摔的时候想像自己的身体就像个软软的手绢落在地上,而并不挣扎。因为受伤往往是在挣扎的时候,身体放松则无大碍。
景克宁式忍耐
谈到季老式的忍耐,必应提一提景克宁式的忍耐。两人经历颇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就像至柔与至刚的两极。
为什么这样说?季老“摔倒”时,确实是认为自己没有翻身之日了,即使挨批斗时仍虔信文革的正确;可是景克宁则不然。
景克宁三十多岁就在上海成为教授,正春风得意时。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直到1979年被平反,中间足足23年处在困厄之中!但景克宁从被打成右派时,就认为自己遇到的是一次历史谬误,相信历史的车轮肯定是要往前走的。
到文革开始时,景克宁甚至利用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建立了一个反对文革的学生组织!这下更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但景克宁的特色就在于:永远认为历史的车轮是前进的,谬误总会被更正,头脑中消极的想法会被这种信念之火驱散。以至于23年的灾难过去,回到上海平反时,办理手续的人见到他大吃一惊:“你?怎么还活着?”景克宁哈哈大笑!
忍耐的风格
三个人大概特点叙述至此。可以说,忍耐是有不同风格的,既有景克宁式、坚信信仰的,以及稻盛和夫式、坚信人生指针的至刚之忍;又有季羡林式、顺其自然又柔中有刚的至柔之忍。
另外,无论哪种忍,又都是乐在其中的。稻盛和夫每天一点小胜利来鼓舞自己,季羡林一定程度把困境当成人生风景来欣赏的心态,都是一种乐在其中之忍。
至刚之忍
按景克宁的反思,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有三宝:一、知识,知识产生力量;二、理想,理想产生希望;三、信念,信念产生意志。
例如:知识就是他捍卫自己的部队。每当遇到巨大困难时,知识就像源源不断的军队开拔出来,包括大段背诵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些,都成了他头脑中拨开迷雾的重要的“国防力量”。
至柔之忍
如果说,至刚之忍类似于一场战争的话,顺其自然又柔中带刚的至柔之忍,就是另一种忍耐的境界了。
佛家有个典故:寒山问拾得禅师:“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就是另一种生存哲学了,而且看起来颇为软弱。
但是,即使有时候表现得确实软弱,也不要把软弱想得太糟,因为我们的文化过多强调自信、自尊,励志类书籍也是漫天飞,这些都不利于人们认识到软弱甚至自卑的价值。
可是心理学里有一种说法:成就高的人,大多是自卑感强的人;所谓自信满满的人,反而成就不大。为什么?因为人如果有自卑的话,就会下意识地超越它,这种超越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成就的过程。只有在对自卑的超越之后,才有真正的自信产生。也就是:没有自卑,哪里来的自信呢?
所以接受自己的软弱、用软弱来承载一些事情又何妨?而把软弱无奈的境地,当成一种风景来欣赏,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你只需“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而已。
乐在其中才叫忍
最后,笔者其实最欣赏的,还是乐在其中之忍。不管是什么风格的管理者,当你需要忍耐的时候,都会发现:忍耐本身只是个结果,其中如果没了乐子、没了鼓舞,这样的忍耐到头也只是徒有其形而已!
忍耐不在忍耐的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的铺垫。管理
责任编辑:杨 光
不久前,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参加“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传授自己的思想精华,引起听众极大反响。而对于渡过经济危机的智慧,稻盛先生强调:“我要说的是释迦牟尼教诲我们的忍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忍耐!”
忍耐,是危机中成功管理者表现出来的一项突出素质。有意思的是:无论哪个领域,出现问题时被“吓死”的,都不比真正“病死”的少。《忍经》有云:“只有忍才能让人有更多的涵养、定力,临事不感意外,事后不留牵挂。”足见忍耐之可贵。
而笔者有个看法:忍耐其实只是个结果,是多因素作用之后的结果。换句话说,并不是一个人想忍耐就可以忍耐的,得有多方面的铺垫才行。
那么忍耐背后都有哪些铺垫呢?不妨尝试探索一番。
稻盛式忍耐
关于忍耐,有三个人物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就先从这三个人身上剖析起。
先说说稻盛和夫式的忍耐。
稻盛先生曾有一句值得经常回味的话:“两只脚必须踩在土地上,一步一步地走。这种方式缓慢而且费力,似乎无法一日千里……然而你还是要有耐心地走下去。一小步一小步积累下来的,可是相当惊人。每天不厌其烦地努力,都能有一点小小的胜利,鼓舞你再努力一点,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只要不放弃,你一定可以爬升到自己都难以想像的境地……”
现在看这句话,很难想像,这原本是稻盛先生谈“热情”话题时的说法。因为乍一看这似乎与热情并不相关,充满了克制,而不是奔放。可是反过来想,难道忍耐不需要热情吗?忍耐不仅是扎实的努力,更来自一次次小小胜利带来的自我鼓舞之中。
另外,稻盛先生的忍耐,还在于对价值的坚持:日本历史上出现全民炒股、炒房的时候,稻盛坚持不入市,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这种事情并没有创造价值!只此一点,就让稻盛先生远离了泡沫经济破灭之灾。
无怪乎,稻盛先生讲:“也许我的才能不足,但是,我有一条单纯而坚强的追求人间正道的指针。”这种指针,就是能够忍耐、经住诱惑的基础。
季羡林式忍耐
关于忍耐,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谈谈季羡林先生的故事。因为人们通常理解的忍耐,是坚韧、克制,是充满力度的,但季羡林先生的忍耐则别有一番特色。
有一个小故事可见季先生风格之一斑:文革时季先生被打入牛棚,成了“不可接触者”。不仅不可接触,而且在外时是不许抬头的,只能低头看脚尖,稍有抬起,便会听到怒喝:“季羡林,你老实点儿!”
这么压抑的氛围里,季羡林回忆说:当时很快发现了不抬头的好处,因为捡的钢镚儿比平时多了!平时根本看不到的犄角旮旯里落下的钢镚儿,这时候居然逃不过他的双眼,而且很快发现厕所里钢镚儿出现的频率最高,于是他乐于时不时到厕所里转一圈,看看有没有收获!
季老这时的风格可算是至柔的、纯任自然的,不少教授受不了被整而“自绝于人民”时,季老虽然也觉得自己永无出头之日了,但是仍然活了下来,甚至文革后期还利用做门卫的两年,悄悄翻译出八卷册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来。
据说一个动作演员曾经传授摔跤时自我保护的秘诀:摔的时候想像自己的身体就像个软软的手绢落在地上,而并不挣扎。因为受伤往往是在挣扎的时候,身体放松则无大碍。
景克宁式忍耐
谈到季老式的忍耐,必应提一提景克宁式的忍耐。两人经历颇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就像至柔与至刚的两极。
为什么这样说?季老“摔倒”时,确实是认为自己没有翻身之日了,即使挨批斗时仍虔信文革的正确;可是景克宁则不然。
景克宁三十多岁就在上海成为教授,正春风得意时。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直到1979年被平反,中间足足23年处在困厄之中!但景克宁从被打成右派时,就认为自己遇到的是一次历史谬误,相信历史的车轮肯定是要往前走的。
到文革开始时,景克宁甚至利用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建立了一个反对文革的学生组织!这下更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但景克宁的特色就在于:永远认为历史的车轮是前进的,谬误总会被更正,头脑中消极的想法会被这种信念之火驱散。以至于23年的灾难过去,回到上海平反时,办理手续的人见到他大吃一惊:“你?怎么还活着?”景克宁哈哈大笑!
忍耐的风格
三个人大概特点叙述至此。可以说,忍耐是有不同风格的,既有景克宁式、坚信信仰的,以及稻盛和夫式、坚信人生指针的至刚之忍;又有季羡林式、顺其自然又柔中有刚的至柔之忍。
另外,无论哪种忍,又都是乐在其中的。稻盛和夫每天一点小胜利来鼓舞自己,季羡林一定程度把困境当成人生风景来欣赏的心态,都是一种乐在其中之忍。
至刚之忍
按景克宁的反思,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有三宝:一、知识,知识产生力量;二、理想,理想产生希望;三、信念,信念产生意志。
例如:知识就是他捍卫自己的部队。每当遇到巨大困难时,知识就像源源不断的军队开拔出来,包括大段背诵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些,都成了他头脑中拨开迷雾的重要的“国防力量”。
至柔之忍
如果说,至刚之忍类似于一场战争的话,顺其自然又柔中带刚的至柔之忍,就是另一种忍耐的境界了。
佛家有个典故:寒山问拾得禅师:“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就是另一种生存哲学了,而且看起来颇为软弱。
但是,即使有时候表现得确实软弱,也不要把软弱想得太糟,因为我们的文化过多强调自信、自尊,励志类书籍也是漫天飞,这些都不利于人们认识到软弱甚至自卑的价值。
可是心理学里有一种说法:成就高的人,大多是自卑感强的人;所谓自信满满的人,反而成就不大。为什么?因为人如果有自卑的话,就会下意识地超越它,这种超越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成就的过程。只有在对自卑的超越之后,才有真正的自信产生。也就是:没有自卑,哪里来的自信呢?
所以接受自己的软弱、用软弱来承载一些事情又何妨?而把软弱无奈的境地,当成一种风景来欣赏,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你只需“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而已。
乐在其中才叫忍
最后,笔者其实最欣赏的,还是乐在其中之忍。不管是什么风格的管理者,当你需要忍耐的时候,都会发现:忍耐本身只是个结果,其中如果没了乐子、没了鼓舞,这样的忍耐到头也只是徒有其形而已!
忍耐不在忍耐的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的铺垫。管理
责任编辑:杨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