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校园听钟声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hong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九〇年,当时还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生的高晓松到厦门﹁体验生活﹂,住在厦大学生宿舍楼的楼梯口,
  混迹于校园的﹁校中村﹂东边社(现已拆除)。在厦大,高晓松写出了后来广为传唱的《同桌的你》、《冬季校园》,
  他把在厦大的经历写入歌中:﹁你说每当你回头看夕阳红/每当你又听到晚钟、
  从前的点点滴滴会涌起/在你来不及难过的心里。﹂歌中的﹁晚钟﹂就来源于厦大的报时大铁钟。
  钟声唤我
  每个工作日早上6时25分,老戴穿戴整齐,走过建南大礼堂,爬上18阶65度左右陡峭的铁梯架,走到四楼天台的铁钟旁。天台并不大,长宽都只有七八步,铺着红色的地砖,四周围着矮矮的石栏杆。钟挂在一个用铁杆支起来的棚下面,当中悬着一个敲钟的大铁球。一根尼龙绳一头拴在钟里的铁球上,一头握在老戴手里。
  老戴一边牵着绳子,一边紧盯着另一只手上的手表,等到6时30分,他拉起尼龙绳,“咚、咚咚……”厚重深沉而又充满节奏的钟声顿时响彻校园。
  我很久没有意识到原来每天陪伴我们上下课的声音是不是电子铃声,而是手敲的钟声。因为感觉钟声就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像空气一样在我们身边,却不会引起人过分的注意。钟声深厚悠远,在耳边淡淡地回响着,不像电铃发出刺耳的声音。
  “母校的钟声悠悠不断,隔着一排相思树,淡定的雨雾,从四十年代的尽头传来,恍惚在唤我,逃学的旧生,骑着当日年少的跑车,去白墙红瓦的囊萤楼上课。”曾于1948年在厦门大学外语系求学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浪子回头》里这样回忆他脑海中的厦大钟声。
  厦门大学自1921年建立之初就用钟声来提示上下课等时间,从早上6点30分到傍晚18点20分,每天19次。95年来,悠扬的钟声一直陪伴着厦大学生的成长。
  自厦大钟声诞生起,就成为厦大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份传统跨越岁月风雨延续至今,就算在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也未曾断绝。
  因为以前了解过厦大校史,我知道在抗战时期厦大举校迁往长汀(位于福建省),那个特殊的时期厦大还坚持敲钟吗?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老师回答过这个问题:是的。而且钟声还是那一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潘懋元老师是厦大的教授,从1941年开始在长汀求学,1945年毕业于厦大教育系。据潘懋元老师回顾,当时长汀是抗日的小后方,1937年萨本栋校长主持厦门大学迁来长汀,直到1945年都作为厦门大学的临时校址。校址所在的长汀县城区位于虎背山南麓边,厦门大学的校钟就挂在虎背山脊高五六十米的北极阁上。
  每当厦大洪亮的钟声响起,整个长汀县城都可以听到。抗战八年,不仅厦大人按照钟声作息,长汀县城居民也都习惯于根据钟声生活。潘先生曾说:“钟声浮现于艰难而美好的大学生活的回忆中。我当年所写的一首朗诵诗就有这样的句子:虎背上的松涛,北极阁的钟声。”
  敲钟人
  厦大钟声的延续离不开坚持的敲钟人,每天到底是怎样的人在为厦大学子敲钟呢?现在负责敲钟工作的是来自漳州的黄坤贤和胡桂鑫夫妻俩,与前一任敲钟人老戴(戴阿振)是老朋友。老戴2003年来到厦大,专职敲钟工作,一直到2009年因病辞去工作时,6年时间内不仅从没误过点,还自创了一套敲钟的方法。
  早晨学生都在睡梦中,敲钟不能聒噪,“起床钟要敲得久,但不能急,要来叫醒学生而不是惊醒,一般要花1分多钟。”预备钟、上课、下课的钟声又有区别,预备钟是一长两短的组合,‘咚,咚咚’,“上课敲18下,短促,下课敲14下,节奏快些,敲25秒,时间不能太长,不然会占用师生其他时间。”
  “时间是学生最看重的,钟声必须准时不能马虎。”所以据说老戴以前除了敲钟,还有两件事是每天必做的,一是看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以便让自己的手表精确到秒;第二就是经常性看表,这是他的“职业病”,就怕误了敲钟的时间。
  2009年黄师傅与妻子共同接手敲钟工作,夫妻两人轮流敲钟。黄师傅和老戴一样,每天都要对三次表,桌前还备有小闹钟,墙上还贴着时间表,详细地记录着自己的工作职责。黄师傅因敲钟时常不戴耳塞,导致轻微耳背,因此敲钟工作现多由妻子来负责。
  南方多雨,尤其是遇到雷雨天的时候,瓢泼大雨打在脸上简直让人睁不开眼睛。黄师傅坦言,天气让人发憷,但整个学校都要依靠钟声来辨识时间。
  钟声依旧
  95年来,厦大的钟声曾在不同的地方响起过,校钟也被换过多次,但无论空间如何流转,岁月怎样变迁,钟声依旧。
  最早的那口大钟是校主陈嘉庚在1919年的冬天,在他的老家集美打造而成的。如今正在使用的钟,是2001年厦大八十周年校庆时所铸造的,是一口厚重的黑色铁钟,钟面上雕有“厦门大学”字样以及它被铸成的日期“2001年4月6日”。
  厦大副校长邬大光与钟声有不解之缘。1987年5月,他怀揣梦想来到厦大参加博士生考试,当时住在大南校门口的招待所内,每天早晨都是南普陀的钟声先把他唤醒,再在厦大钟声的指引下到图书馆查阅与复习。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校园钟声的美妙和动听。2015年,邬大光教授还在厦大开设过人文大讲堂系列课程中以“大学的钟声”为题举办了讲座,列举了清华大学闻亭、剑桥大学教堂等大量中外著名大学校园“钟声”的故事。“教堂的钟声与骑士的马蹄声构成了中世纪大学的主旋律。”这是西方学者对中世纪大学的经典描绘。邬教授认为,大学“钟声”实用功能已不断减退乃至消失,其象征意义早浮现出来:校园钟声超越了功利,给人以精神启蒙、心灵净化、思想警响,是大学精神、大学之道的象征。
  难道从来没人认为钟声老旧,建议过要将钟声换成电铃吗?郑宏老师长期从事校史研究,他说:“厦大此前讨论过这个问题,有的人觉得钟声传得不够远,建议换成电子铃声,但是许多老校友都表示反对。因为母校就像是我们的故乡,如果我们回到这里,发现熟悉的东西都没有了,那么对母校的依恋和归属感就会受到影响。”
  责任编辑:徐玲玲
其他文献
“学妹想不想试一试院报部长的工作呀?”看到学姐发来的短信,果然,担心的还是来了。这是我从大二就开始担心的事情,部门里和我同年级的同学只有两个人,而老师恰好对我比较熟悉。说实话,我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对当学生干部也没有多大興趣,比起给别人安排工作,我更习惯于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我不喜欢领导别人,不喜欢当众讲话,不喜欢琐碎的事情压在心头的那种紧迫感,我更喜欢“被管理”。我直接告诉了老师我的想法。  
小零食牵着健康?  2018年4月,庞涛办了这样一个案子。  一个消费者在超市买了某种民族特色小食品,然后就对超市提起诉讼,要求索赔,理由是这种食品里面不应该添加亚硝酸钠。  庞涛接到这个案子后,反复研究,认为这个案子看似很小,但它事关舌尖上的安全问题,还关系到这一类产品行业的发展问题。  “这个时候检察机关应该发挥公益保护的作用,案子再小也要提请抗诉。”庞涛说。  这种食品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特
2015年我进入大学,新的环境,新的学校,这是一段全新的旅程。每一天都有用不完的精力,每一天都渴望对这个城市和学校有更深入的了解。偶然加入话剧团,他是团长,一口大白牙闪瞎我的眼,个子不高但是气势不弱,在社团也很有影响力。  进入社团第一个任务是演话剧。那天晚上大家正排练,可能是刚认识大家都有些放不开,台词说得不顺,动作生硬。他就在一旁调节气氛:“哎呦,张璐你动作幅度大一点,害羞什么,人家女孩子都表
德生是我小学同学,以前和他打球时,常会有一群开小电摩的男生坐在一旁欢呼喝彩,也会有一个非主流女生安静地在球场玩手机。  直到他要离开球场时,女生才听话地坐上小电摩的后座,一帮子人呼啸离开。他那时成绩超烂,读完小学后,就没有再继续读下去了。  上初中时,听一个家人是警察的宿友聊起过德生,说是在市中心的广场持枪抢劫,坐牢去了。不过家里有点权势,又给弄出来了。当时的我听得脸红心跳,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自
为什么要在导师课题组的研究生中搞征文?  征文对于大家应该不是件陌生的事情,社会上以及大学里常有各种各样的文章征集活动。但是,在一个导师课题组的研究生中搞征文,尤其是在理工科的研究生中搞征文,应该是件新鲜事。我们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创新课题组(Innovation Center of Civil Engineering,ICCE),不仅在自己的研究生中间以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为题目搞过征文,而且已进行
在凡悲鲁的水墨画中,追求梦想是其中的一个主题。  “我童年时的梦想是个铁皮玩具小鸭子。”53岁的凡悲鲁笑着说起他的第一个梦想。那时凡悲鲁八九岁,和同龄的孩子一样,他好奇心重,喜欢玩具,当时市面上有卖铁皮鸭子,上了弦,鸭子便会呱呱地叫,当时的凡悲鲁觉得特别新奇。  “当时小鸭子要两块五还是三块,基本上是家里一个星期的菜钱,如果问父母买,那是不可能给我买的。”凡悲鲁如今说起这个小鸭子,他并不觉得这是多
2015年8月8日,“十年:今日美术馆‘凯撒艺术新星’2015大学生年度提名展”十周年特别展颁奖。“大学生提名展”启动于2006年,是国内首个由民营非营利美术馆创办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公益艺术奖项。自创办以来,凭借其成熟的运作体制、权威的学术水准、公正透明的评选机制,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说:“年轻人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年轻,有胆量改变,有突破的勇气。作为社会的衍生品,当代艺术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法庭科学博物馆(China Forensic Science Museum,CFSM),是我國第一家集法庭科学(含法医学与物证技术)文献文物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
“下出租車的时候,司机师傅加了我的微信,问能否发商业计划书给他,他想投资。”沈佳丽笑着说。  她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学大三学生,  正在创业,公司主营业务是机器人教育。  久闻浙大是创业热土,一周的采访中,这样的故事听了很多,时时感觉身处创业的潮水中。  同时,我们不禁想知道,  多年走在创业前列的浙大,如今的深流正奔向何方?  浙大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邬小撑的一席话给了我们启示, 
这三个理念提出意義重大:从生态、国内、国际三个维度,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谋求均衡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力量和共识,合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沟通了中国和世界,牢牢把握住了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共同体是人们共同意识、共同利益、共同诉求的产物,习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共同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