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都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相关政策允许学生转专业,学生转专业原因众多,转专业对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有利有弊,如何构建转专业良性机制,使高职院校学生转专业更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及高职院校优化专业结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转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90-02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说明“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全国各大高校以及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这一规定,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允许学生转专业。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其《全日制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了有条件的允许学生转专业,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在实际操作上,真正实现转专业的学生是很少的。转专业会对转出和转入专业的院系带来哪些负面影响?批准转专业应遵循什么样的标准?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分析?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处理原则,要制定什么样的转专业程序和要求,才能分辨出学生转专业的原因?校方应如何有效地加以引导?转专业后应做好怎样的管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转专业的利弊分析
(一)转专业将推动传统高教体制改革
允许学生转专业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大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开发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配置。这也是大部分院校政策性允许学生转专业的最大的原因。
其二,学生转专业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改革。为了不造成难以为继的后果,不论转出专业还是转入专业均需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调配教学资源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使专业建设和管理更加适应社会要求。
(二)转专业的负面影响
转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专业间新的不平衡。冷门专业学生人数过少,可能造成教学资源浪费,而热门专业学生过多则可能导致教学资源不够。对于专业转出院系而言,若转出学生数过多,从一方面说明该院系专业建设的失败,这是很多院系所不愿面对也不愿承认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该专业无以为继,造成教学资源浪费,这些是大部分院系极少批准学生转专业申请的原因。也因为如此,对于转出人数必须综合考虑资源的调配,而限制转专业的人数。
对于学生来讲,转专业会给一部分学生带来新的困扰。
其一,由于转专业人数的限制,那些想转而不能转的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因此灰心,消极怠慢本专业的学习。
其二,部分学生在成功转专业之后,会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比如要补修转入专业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和学分,另外要适应新的班级新的同学,重新建立各种人际关系,会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学习与心理的压力。
二、高职学生转专业原因
分析高职学生转专业原因有利于确定允许转专业的标准,并帮助明确允许转专业的程序和要求。归纳学生转专业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因素:冷热门专业及就业导向、性格及兴趣、身体条件限制。不同原因应有不同的处理原则。
(一)冷热门专业及就业导向因素
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通过网络、师兄师姐、亲戚朋友或同学了解到冷热门专业对于就业的影响而产生转专业的意向。社会上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如果允许根据冷热门专业为导向,必然导致人才过剩及激烈竞争,而且根据个人和社会理解的冷热门专业有时会有偏差。另外,往往热门专业在高考录取时,录取分数就相对较高,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分数达不到其第一志愿或其他志愿分数线,由于服从分配,在录取时被调剂到其他专业,如果无条件允许这些学生以个人兴趣为借口转专业,也会造成不公平,再者,较低分学生进入所谓热门专业后,又是否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不确定的。
(二)性格、身体条件限制及兴趣因素
如果是真正由于性格及兴趣因素,学校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有兴趣,往往能够学得更好,这部分学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因为因高考分数达不到其第一志愿或其他志愿分数线,由于服从分配,在录取时被调剂到其他专业。
第二种: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不是出自于个人的意愿和兴趣,而是家长、老师或亲戚朋友依据对个人对于目前社会就业环境和待遇等情况的理解和社会经验,要求学生填报的专业志愿。
第三种: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发现自己对所报专业理解有误,才意识到当时所填报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专业,而经过理性分析和探究,明确了最适合自己性格特征和兴趣的专业并非高考所填报的志愿。
对于以上三种类型的学生,如果经过一段时间认真学习及考虑后,对于自己的身体条件、性格特征、学习兴趣有一个充分、理智的认识,确实不适应原专业学习,而对于兴趣所在专业,又能够证明自己能够学习得更好的话,其转专业的意愿应予以支持和鼓励。
三、构建转专业良性机制的措施
转专业的施行,是学生享受权利的一种体现。转专业给大学生带来转变人生轨道的机遇,事关学生利益,它要求转专业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缜密,严防疏漏。高职院校在保证学校教学管理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制定转专业相关程序,要秉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做好转专业相关的一切工作。
申请时间一般为第一学期期末,或第二学期开学前一星期,第一学期所有专业一般都是一些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转专业成功的学生第二学期就可以很好地学习新专业。
研究转专业后师资、教学资源的合理配比,以确定本校适宜转专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包括转出专业学生人数百分比,以及转入专业可接收转专业学生的名额。
设计转专业报名、申请条件、申请者的成绩要求、综合素质要求及心理素质要求等,设计考核录取方案。转专业主要是针对对转入专业带有极大兴趣的学生,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应当显示出对转专业所付出的努力及成绩,通过转专业的录取考试、面试等。
四、转专业的后续管理
学校应把转专业后续处理工作纳入转专业的整体工作中,明确转专业后的事项和要求,并提出周全方案引导各相应管理部门提前准备解决问题:
1.学生的学分问题:我院规定,转专业学生应按照转入专业教学计划修读转入专业所要求的学分,如何修读并获得相应学分应有具体规定和管理方法。转专业后可能涉及的免修、补修课程应有提示,避免有些同学可免修却重复修读,需补修却没有修读延误毕业。原专业考试不及格、重修等处理问题,也应有明确方法。
2.学生的教材问题:学生转专业后的教材将随之变更,学生非常关心原专业教材和新专业教材如何处置购置问题,教材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学生能否及时使用教材适应新专业,应有相关管理方案。
3.学生的学籍管理:应及时调整学生学籍资料,特别是学生的专业归属变更所涉及的其他方面也应及时更新。避免学生完成一学期的课程后才发现自己的专业还在原专业停留。
高职院校不断做出努力,从政策上有条件地允许学生转专业,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提升的动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并不能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转专业。除转专业外,高职院校应该采取、推行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通过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等调配,以及优化专业结构,不断完善转专业机制及其配套管理,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允许他们辅修其他专业,挖掘学生学习潜力,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继续深造,获取自己所喜欢专业的学位。开拓学生视野,占据未来就业竞争优势,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有材.对大学生转专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高职院校讲坛,2011(35).
[2]赵良梅.对高职院校学生转专业管理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0-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转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90-02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说明“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全国各大高校以及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这一规定,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允许学生转专业。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其《全日制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了有条件的允许学生转专业,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在实际操作上,真正实现转专业的学生是很少的。转专业会对转出和转入专业的院系带来哪些负面影响?批准转专业应遵循什么样的标准?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分析?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处理原则,要制定什么样的转专业程序和要求,才能分辨出学生转专业的原因?校方应如何有效地加以引导?转专业后应做好怎样的管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转专业的利弊分析
(一)转专业将推动传统高教体制改革
允许学生转专业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大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开发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配置。这也是大部分院校政策性允许学生转专业的最大的原因。
其二,学生转专业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改革。为了不造成难以为继的后果,不论转出专业还是转入专业均需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调配教学资源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使专业建设和管理更加适应社会要求。
(二)转专业的负面影响
转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专业间新的不平衡。冷门专业学生人数过少,可能造成教学资源浪费,而热门专业学生过多则可能导致教学资源不够。对于专业转出院系而言,若转出学生数过多,从一方面说明该院系专业建设的失败,这是很多院系所不愿面对也不愿承认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该专业无以为继,造成教学资源浪费,这些是大部分院系极少批准学生转专业申请的原因。也因为如此,对于转出人数必须综合考虑资源的调配,而限制转专业的人数。
对于学生来讲,转专业会给一部分学生带来新的困扰。
其一,由于转专业人数的限制,那些想转而不能转的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因此灰心,消极怠慢本专业的学习。
其二,部分学生在成功转专业之后,会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比如要补修转入专业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和学分,另外要适应新的班级新的同学,重新建立各种人际关系,会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学习与心理的压力。
二、高职学生转专业原因
分析高职学生转专业原因有利于确定允许转专业的标准,并帮助明确允许转专业的程序和要求。归纳学生转专业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因素:冷热门专业及就业导向、性格及兴趣、身体条件限制。不同原因应有不同的处理原则。
(一)冷热门专业及就业导向因素
不少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通过网络、师兄师姐、亲戚朋友或同学了解到冷热门专业对于就业的影响而产生转专业的意向。社会上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如果允许根据冷热门专业为导向,必然导致人才过剩及激烈竞争,而且根据个人和社会理解的冷热门专业有时会有偏差。另外,往往热门专业在高考录取时,录取分数就相对较高,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分数达不到其第一志愿或其他志愿分数线,由于服从分配,在录取时被调剂到其他专业,如果无条件允许这些学生以个人兴趣为借口转专业,也会造成不公平,再者,较低分学生进入所谓热门专业后,又是否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不确定的。
(二)性格、身体条件限制及兴趣因素
如果是真正由于性格及兴趣因素,学校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有兴趣,往往能够学得更好,这部分学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因为因高考分数达不到其第一志愿或其他志愿分数线,由于服从分配,在录取时被调剂到其他专业。
第二种: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不是出自于个人的意愿和兴趣,而是家长、老师或亲戚朋友依据对个人对于目前社会就业环境和待遇等情况的理解和社会经验,要求学生填报的专业志愿。
第三种:学生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发现自己对所报专业理解有误,才意识到当时所填报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专业,而经过理性分析和探究,明确了最适合自己性格特征和兴趣的专业并非高考所填报的志愿。
对于以上三种类型的学生,如果经过一段时间认真学习及考虑后,对于自己的身体条件、性格特征、学习兴趣有一个充分、理智的认识,确实不适应原专业学习,而对于兴趣所在专业,又能够证明自己能够学习得更好的话,其转专业的意愿应予以支持和鼓励。
三、构建转专业良性机制的措施
转专业的施行,是学生享受权利的一种体现。转专业给大学生带来转变人生轨道的机遇,事关学生利益,它要求转专业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缜密,严防疏漏。高职院校在保证学校教学管理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制定转专业相关程序,要秉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做好转专业相关的一切工作。
申请时间一般为第一学期期末,或第二学期开学前一星期,第一学期所有专业一般都是一些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转专业成功的学生第二学期就可以很好地学习新专业。
研究转专业后师资、教学资源的合理配比,以确定本校适宜转专业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包括转出专业学生人数百分比,以及转入专业可接收转专业学生的名额。
设计转专业报名、申请条件、申请者的成绩要求、综合素质要求及心理素质要求等,设计考核录取方案。转专业主要是针对对转入专业带有极大兴趣的学生,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应当显示出对转专业所付出的努力及成绩,通过转专业的录取考试、面试等。
四、转专业的后续管理
学校应把转专业后续处理工作纳入转专业的整体工作中,明确转专业后的事项和要求,并提出周全方案引导各相应管理部门提前准备解决问题:
1.学生的学分问题:我院规定,转专业学生应按照转入专业教学计划修读转入专业所要求的学分,如何修读并获得相应学分应有具体规定和管理方法。转专业后可能涉及的免修、补修课程应有提示,避免有些同学可免修却重复修读,需补修却没有修读延误毕业。原专业考试不及格、重修等处理问题,也应有明确方法。
2.学生的教材问题:学生转专业后的教材将随之变更,学生非常关心原专业教材和新专业教材如何处置购置问题,教材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学生能否及时使用教材适应新专业,应有相关管理方案。
3.学生的学籍管理:应及时调整学生学籍资料,特别是学生的专业归属变更所涉及的其他方面也应及时更新。避免学生完成一学期的课程后才发现自己的专业还在原专业停留。
高职院校不断做出努力,从政策上有条件地允许学生转专业,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提升的动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并不能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转专业。除转专业外,高职院校应该采取、推行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通过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等调配,以及优化专业结构,不断完善转专业机制及其配套管理,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允许他们辅修其他专业,挖掘学生学习潜力,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继续深造,获取自己所喜欢专业的学位。开拓学生视野,占据未来就业竞争优势,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有材.对大学生转专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高职院校讲坛,2011(35).
[2]赵良梅.对高职院校学生转专业管理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