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体育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是当前体育电视节目发展的趋势,是体育事业和电视事业向平民化和娱乐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体育电视节目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本文从体育赛事报道、人物报道、赛事解说和评论节目四种形式的娱乐化发展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体育电视节目发展方向的探索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体育 电视节目 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体育已经不仅仅是身体锻炼的一种方式,而是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重要生活方式。观众对于体育电视节目的需求也由原来单纯地收看赛事转播而转向更多层次、更多角度的娱乐化需求。而电视本身具有的娱乐化特征和内涵为体育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下面,本文从体育电视节目中常见的四种节目形式对体育电视节目的娱乐化进行分析。
一 体育赛事报道的娱乐化
娱乐化是当前电视节目发展的主要潮流,以娱乐化为目标对电视节目改版可以提高电视节目的可看性,使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中得到更大的放松和愉悦。体育赛事本身便具有娱乐性,一些体育比赛本身就起源于娱乐项目,随着体育人群的增加而逐渐演变为更具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例如,足球最早盛行于中国唐朝宫廷中的一项游戏,随着爱好者的增多,发展为今天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运动。即使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足球比赛仍然具有较高的游戏性和娱乐性。所以体育赛事报道应该顺应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发展思潮和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的娱乐内涵,向着娱乐化的方向改革和创新。体育赛事报道的娱乐化需要对报道的形式进行包装,并对报道的内容进行挖掘。
在形式上,体育赛事报道应通过对形式的拓展和包装达到娱乐化的目的。例如,在对体育赛事报道的时候,应该突破传统对于赛事进行新闻评论式的报道局限,可以尝试更加灵活、丰富的报道形式。例如,对于足球赛事的报道就打破原来单纯的赛事转播和赛事评论模式,增加了诸如《天下足球》、《足球之夜》、《豪门盛宴》等更具娱乐性的足球节目。而这些节目的发展,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体育赛事报道娱乐化进程的推进。例如,《天下足球》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节目板块,并且还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其中的《TOP10》小栏目最具娱乐性,以剪辑的方式展现足球运动中一些最具娱乐性元素的评比,例如,十大门将失误、十大庆祝动作、十大假摔等,并且通过与观众互动的方式来评选出这些娱乐元素的排名。由于加入了观众的互动,所以节目形式更具交流性和娱乐性。
体育赛事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相关的。体育电视节目制作者在丰富体育赛事报道娱乐形式的同时必然会挖掘娱乐化的赛事内容。例如,上文提到的《天下足球》中《TOP10》板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娱乐化形式,但为了实现这样的形式,就必须要求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对于娱乐化内容的深度挖掘,每期都需要从不同的娱乐角度挖掘出足球赛事中的娱乐元素,并对其进行评比和编辑,最终才能将完整的栏目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在这个小栏目中有一期选出“十大球星夫人”,便是基于对娱乐化内容进行不断地挖掘才能想出的创意。体育赛事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其娱乐元素和娱乐内容更是层出不穷,体育电视节目制作者需要扩充报道形式、充实报道内容,使得体育赛事报道的娱乐化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二 体育人物报道的娱乐化
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人们运动、锻炼的方式,更是作为休闲、娱乐的重要形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观众也由对体育赛事的关注,转变为对体育人物的关注,尤其是对于体育明星的关注。由于观众需求的转变,体育电视节目中对于人物的报道也向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这里所说的娱乐化并不是单纯的体育人物的绯闻轶事,而是以丰富的形式,从多维的角度对体育人物进行全面报道,使得体育人物以更加真实、全面、生动的形象出现在电视观众面前。对于体育人物报道的娱乐化可以从赛场内和赛场外两个方面进行。由于电视系统的发展,现在的电视转播可以从各个角度对体育比赛中的人物进行细微的观察和放大,同时对于有着庞大网络群体的记者来说,会更容易捕捉到体育人物赛场外的方方面面。
体育人物报道的娱乐化是将体育人物不再单纯的作为体育运动的竞技者,而是作为更加具体的人物来看待。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仅会展示出他的技术能力,还会展现出他的性格品质和心理波动。通过对体育人物心理和性格上的捕捉和呈现,可以拉近观众与体育人物之间的距离,感染观众情绪。例如,在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上,刘翔因伤无法坚持比赛,但现场的电视转播却同样将镜头聚集在他的身上。正是在这次报道中,对于体育人物人性化的捕捉,使我们通过电视第一时间见证了中国飞人在奥运场上感人的一幕——当刘翔遗憾地走向场馆通道的一刻,他坚定地转身走回赛场,用单脚跳到终点,并在最后的栏架上深情一吻。全场观众起立为中国飞人鼓掌,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无不动容。
除了赛场内,赛场外的体育人物报道娱乐化有更广阔的报道空间和报道内容。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于偶像的追捧和热爱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赛场,而是开始好奇这些体育人物的平时生活是什么样子,并希望从中得到启发和激励。所以,体育人物在场外的言行举止更能对其追随者造成影响。例如,被称为“球王”的马拉多纳曾经应邀来中国担任红十字基金会“温暖大使”,在其中的一个晚会上,一位身患癌症的男孩幸运的被安排和他见面。马拉多纳紧紧拥住男孩,并不停地亲吻他。这一幕不但感动了很多人,也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孩子,以各种形式投入到对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支援活动中。体育人物报道的娱乐化是为了带动观众情绪,启发观众像体育人物一样热爱运动、热爱生命,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提高收视率而进行的低层次娱乐挖掘。
三 体育赛事解说的娱乐化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活动的创新和发展。当前我国体育赛事的转播和报道已经不像从前单纯以新闻解说为主,而是向着平民化、个性化和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体育赛事解说也不是过去义正言辞的解说方式,而是从节目包装、解说风格、解说语言上更具娱乐化,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有利于对体育赛事推广和体育电视产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独立的体育电视频道已经发展到几十家,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在有影响力的联赛或者重大的体育赛事上。为了提高收视率,不同的体育频道和体育栏目展示出具有特色的节目特点,而体育赛事解说的娱乐化无疑是重要手段。体育赛事解说的娱乐化体现着我国体育频道之间的良性竞争,以及对文化差异的认同和对个性的支持。相对于正在创新和改革的中国体育赛事解说,国外一些体育电视节目已经形成完整的体育赛事解说的娱乐化风格,并且凸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内涵。例如,对世界杯的比赛进行解说,拉美国家的解说往往语言热情洋溢,谈笑风生,对进球的渲染激情澎湃,充分展现了以巴西和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民族对足球的狂热。而意大利对足球的解说又有地中海般的浪漫与优雅。意大利足球的解说并不像拉美解说的奔放、激昂,但是能够从人性化的角度对比赛中队伍的整体表现和个人的发挥,进行犹如高屋建瓴般的解说,优雅、严谨、富有哲理。
体育比赛是一个过程,有高潮也有低谷,体育赛事解说并不是对于体育赛事进行平实的转述,而是通过娱乐化的解说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引领了观众欣赏比赛、享受比赛,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得到放松。这就要求解说员在遇到比赛沉闷的时刻,要通过解说角度的转换来调节观众情绪,例如,从双方队员的安排上、状态上、战术打法的布置上,以及赛前的准备上等对比赛中所出现的沉闷状况进行多角度的精彩解说,提高观众的兴奋度。而当比赛发展出现转折和高潮时,解说员则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带领观众一起将比赛的气氛推向高潮。这就要求解说员必须充分挖掘体育的娱乐潜质,找到丰富的娱乐看点,通过精彩的解说带给观众快乐。解说员在解说过程中既要娱乐观众又要引导观众,既是解说比赛又是传播快乐。
四 体育评论节目的娱乐化
相对于体育赛事解说的娱乐化,体育评论节目的娱乐化有着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这也是近些年体育评论节目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首先,体育评论节目在模式上更具有灵活性。相对于体育赛事解说的单兵作战,体育评论节目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论人,对重大的体育事件以及体育人物进行评论。例如,在德国世界杯期间中央五套推出的《三味聊斋》,第一期便是由黄健翔、白岩松、刘健宏三个人共同对赛前的预测、赛中的比赛以及赛后的反应进行娱乐化的评论。由于人数的增多,使评论的过程非常热烈、精彩,新的角度和新的观点层出不穷,观众看着也十分过瘾。又如,在伦敦奥运会上张斌主持的节目《风云会》,每期邀请前一日的运动员来到演播室,共同评论比赛过程以及场外轶事。由于每次的嘉宾都不一样,所以节目让观众有着更多的期待。模式上的多样性使体育评论的节目不仅娱乐化强,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体育评论节目在意识上更加平民化。体育评论节目在定位上将受众群体定位为普通的体育爱好者,即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对普通观众感兴趣的体育赛场内外的喜闻乐见进行评论,满足体育爱好者的好奇心理和娱乐心理。所以在体育评论的节目中,节目制作者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网络论坛、微博等方式与观众进行交流,并针对观众的观点进行解释和评论。观众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节目中,大大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也提升了节目的娱乐性和可看性。在众多的体育电视节目中,体育评论节目是最贴近观众,最具平民化和娱乐化的电视节目。由于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体育评论节目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体育频道上。这也再次印证了,观众的需求是体育电视节目发展的基石,只有满足观众对于体育电视节目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体育电视节目才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
最后,体育评论节目在语言上更加不受限制。由于体育评论节目的主题是体育世界中的热点问题,所以在评论风格和语言上,评论者常常采用具有娱乐化的词汇。娱乐化的评论词汇不仅使节目的风格多样化,也贴近观众的阅读心理。例如,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我爱世界杯》评论栏目便出现大量比喻、讽刺、幽默、夸张甚至调侃的言语且不乏感性、辛辣、奔放的风格。例如, “德国战车碾碎阿根廷夺冠美梦”、“贝氏弧线PK小罗圆月弯刀”、“西班牙奔牛一路狂奔,直指冠军”、“阿根廷不相信眼泪,潘帕斯草原升起新星”、“太极虎遭遇滑铁卢,02世界杯风光不再”、“我拿什么拯救你,中国足球”等。这些形象化的评论语言充满了战争性和文学性,极尽联想和想象之能事,彰显了体育评论娱乐化的风格。
结语
提倡体育电视节目娱乐化并不意味鼓励低级失误和低俗花哨,这样就没有了生命力。体育电视节目娱乐化应该突出“有乐”和“有理”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有乐”,就是让观众在闲暇之余能从节目中获得心情愉悦和精神放松,能够让他们充分的享受到体育运动所带给他们的快乐,能够刺激观众对体育活动持续不断的热情和关注。所谓“有理”就是让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提高对体育报道的欣赏水平,增强观众对体育新闻报道的选择、判断和鉴别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爱玲:《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与创新》,《青年记者》,2010年第14期。
[2] 朱晓彧:《电视娱乐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8期。
[3] 蒋佶成:《电视娱乐节目的审美追求与价值定位》,《传媒观察》,2010年第8期。
[4] 易前良:《公共舞台: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新兴形态》,《中国电视》,2006年第11期。
[5] 何春耕:《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李继锋,男,1979—,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工作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关键词:体育 电视节目 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体育已经不仅仅是身体锻炼的一种方式,而是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重要生活方式。观众对于体育电视节目的需求也由原来单纯地收看赛事转播而转向更多层次、更多角度的娱乐化需求。而电视本身具有的娱乐化特征和内涵为体育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下面,本文从体育电视节目中常见的四种节目形式对体育电视节目的娱乐化进行分析。
一 体育赛事报道的娱乐化
娱乐化是当前电视节目发展的主要潮流,以娱乐化为目标对电视节目改版可以提高电视节目的可看性,使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中得到更大的放松和愉悦。体育赛事本身便具有娱乐性,一些体育比赛本身就起源于娱乐项目,随着体育人群的增加而逐渐演变为更具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例如,足球最早盛行于中国唐朝宫廷中的一项游戏,随着爱好者的增多,发展为今天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运动。即使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足球比赛仍然具有较高的游戏性和娱乐性。所以体育赛事报道应该顺应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发展思潮和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的娱乐内涵,向着娱乐化的方向改革和创新。体育赛事报道的娱乐化需要对报道的形式进行包装,并对报道的内容进行挖掘。
在形式上,体育赛事报道应通过对形式的拓展和包装达到娱乐化的目的。例如,在对体育赛事报道的时候,应该突破传统对于赛事进行新闻评论式的报道局限,可以尝试更加灵活、丰富的报道形式。例如,对于足球赛事的报道就打破原来单纯的赛事转播和赛事评论模式,增加了诸如《天下足球》、《足球之夜》、《豪门盛宴》等更具娱乐性的足球节目。而这些节目的发展,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体育赛事报道娱乐化进程的推进。例如,《天下足球》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节目板块,并且还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其中的《TOP10》小栏目最具娱乐性,以剪辑的方式展现足球运动中一些最具娱乐性元素的评比,例如,十大门将失误、十大庆祝动作、十大假摔等,并且通过与观众互动的方式来评选出这些娱乐元素的排名。由于加入了观众的互动,所以节目形式更具交流性和娱乐性。
体育赛事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相关的。体育电视节目制作者在丰富体育赛事报道娱乐形式的同时必然会挖掘娱乐化的赛事内容。例如,上文提到的《天下足球》中《TOP10》板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娱乐化形式,但为了实现这样的形式,就必须要求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对于娱乐化内容的深度挖掘,每期都需要从不同的娱乐角度挖掘出足球赛事中的娱乐元素,并对其进行评比和编辑,最终才能将完整的栏目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在这个小栏目中有一期选出“十大球星夫人”,便是基于对娱乐化内容进行不断地挖掘才能想出的创意。体育赛事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其娱乐元素和娱乐内容更是层出不穷,体育电视节目制作者需要扩充报道形式、充实报道内容,使得体育赛事报道的娱乐化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二 体育人物报道的娱乐化
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人们运动、锻炼的方式,更是作为休闲、娱乐的重要形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观众也由对体育赛事的关注,转变为对体育人物的关注,尤其是对于体育明星的关注。由于观众需求的转变,体育电视节目中对于人物的报道也向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这里所说的娱乐化并不是单纯的体育人物的绯闻轶事,而是以丰富的形式,从多维的角度对体育人物进行全面报道,使得体育人物以更加真实、全面、生动的形象出现在电视观众面前。对于体育人物报道的娱乐化可以从赛场内和赛场外两个方面进行。由于电视系统的发展,现在的电视转播可以从各个角度对体育比赛中的人物进行细微的观察和放大,同时对于有着庞大网络群体的记者来说,会更容易捕捉到体育人物赛场外的方方面面。
体育人物报道的娱乐化是将体育人物不再单纯的作为体育运动的竞技者,而是作为更加具体的人物来看待。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仅会展示出他的技术能力,还会展现出他的性格品质和心理波动。通过对体育人物心理和性格上的捕捉和呈现,可以拉近观众与体育人物之间的距离,感染观众情绪。例如,在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上,刘翔因伤无法坚持比赛,但现场的电视转播却同样将镜头聚集在他的身上。正是在这次报道中,对于体育人物人性化的捕捉,使我们通过电视第一时间见证了中国飞人在奥运场上感人的一幕——当刘翔遗憾地走向场馆通道的一刻,他坚定地转身走回赛场,用单脚跳到终点,并在最后的栏架上深情一吻。全场观众起立为中国飞人鼓掌,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无不动容。
除了赛场内,赛场外的体育人物报道娱乐化有更广阔的报道空间和报道内容。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对于偶像的追捧和热爱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赛场,而是开始好奇这些体育人物的平时生活是什么样子,并希望从中得到启发和激励。所以,体育人物在场外的言行举止更能对其追随者造成影响。例如,被称为“球王”的马拉多纳曾经应邀来中国担任红十字基金会“温暖大使”,在其中的一个晚会上,一位身患癌症的男孩幸运的被安排和他见面。马拉多纳紧紧拥住男孩,并不停地亲吻他。这一幕不但感动了很多人,也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孩子,以各种形式投入到对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支援活动中。体育人物报道的娱乐化是为了带动观众情绪,启发观众像体育人物一样热爱运动、热爱生命,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提高收视率而进行的低层次娱乐挖掘。
三 体育赛事解说的娱乐化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活动的创新和发展。当前我国体育赛事的转播和报道已经不像从前单纯以新闻解说为主,而是向着平民化、个性化和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体育赛事解说也不是过去义正言辞的解说方式,而是从节目包装、解说风格、解说语言上更具娱乐化,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有利于对体育赛事推广和体育电视产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独立的体育电视频道已经发展到几十家,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在有影响力的联赛或者重大的体育赛事上。为了提高收视率,不同的体育频道和体育栏目展示出具有特色的节目特点,而体育赛事解说的娱乐化无疑是重要手段。体育赛事解说的娱乐化体现着我国体育频道之间的良性竞争,以及对文化差异的认同和对个性的支持。相对于正在创新和改革的中国体育赛事解说,国外一些体育电视节目已经形成完整的体育赛事解说的娱乐化风格,并且凸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内涵。例如,对世界杯的比赛进行解说,拉美国家的解说往往语言热情洋溢,谈笑风生,对进球的渲染激情澎湃,充分展现了以巴西和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民族对足球的狂热。而意大利对足球的解说又有地中海般的浪漫与优雅。意大利足球的解说并不像拉美解说的奔放、激昂,但是能够从人性化的角度对比赛中队伍的整体表现和个人的发挥,进行犹如高屋建瓴般的解说,优雅、严谨、富有哲理。
体育比赛是一个过程,有高潮也有低谷,体育赛事解说并不是对于体育赛事进行平实的转述,而是通过娱乐化的解说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引领了观众欣赏比赛、享受比赛,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得到放松。这就要求解说员在遇到比赛沉闷的时刻,要通过解说角度的转换来调节观众情绪,例如,从双方队员的安排上、状态上、战术打法的布置上,以及赛前的准备上等对比赛中所出现的沉闷状况进行多角度的精彩解说,提高观众的兴奋度。而当比赛发展出现转折和高潮时,解说员则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带领观众一起将比赛的气氛推向高潮。这就要求解说员必须充分挖掘体育的娱乐潜质,找到丰富的娱乐看点,通过精彩的解说带给观众快乐。解说员在解说过程中既要娱乐观众又要引导观众,既是解说比赛又是传播快乐。
四 体育评论节目的娱乐化
相对于体育赛事解说的娱乐化,体育评论节目的娱乐化有着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这也是近些年体育评论节目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首先,体育评论节目在模式上更具有灵活性。相对于体育赛事解说的单兵作战,体育评论节目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论人,对重大的体育事件以及体育人物进行评论。例如,在德国世界杯期间中央五套推出的《三味聊斋》,第一期便是由黄健翔、白岩松、刘健宏三个人共同对赛前的预测、赛中的比赛以及赛后的反应进行娱乐化的评论。由于人数的增多,使评论的过程非常热烈、精彩,新的角度和新的观点层出不穷,观众看着也十分过瘾。又如,在伦敦奥运会上张斌主持的节目《风云会》,每期邀请前一日的运动员来到演播室,共同评论比赛过程以及场外轶事。由于每次的嘉宾都不一样,所以节目让观众有着更多的期待。模式上的多样性使体育评论的节目不仅娱乐化强,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体育评论节目在意识上更加平民化。体育评论节目在定位上将受众群体定位为普通的体育爱好者,即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对普通观众感兴趣的体育赛场内外的喜闻乐见进行评论,满足体育爱好者的好奇心理和娱乐心理。所以在体育评论的节目中,节目制作者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网络论坛、微博等方式与观众进行交流,并针对观众的观点进行解释和评论。观众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节目中,大大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也提升了节目的娱乐性和可看性。在众多的体育电视节目中,体育评论节目是最贴近观众,最具平民化和娱乐化的电视节目。由于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体育评论节目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体育频道上。这也再次印证了,观众的需求是体育电视节目发展的基石,只有满足观众对于体育电视节目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体育电视节目才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
最后,体育评论节目在语言上更加不受限制。由于体育评论节目的主题是体育世界中的热点问题,所以在评论风格和语言上,评论者常常采用具有娱乐化的词汇。娱乐化的评论词汇不仅使节目的风格多样化,也贴近观众的阅读心理。例如,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我爱世界杯》评论栏目便出现大量比喻、讽刺、幽默、夸张甚至调侃的言语且不乏感性、辛辣、奔放的风格。例如, “德国战车碾碎阿根廷夺冠美梦”、“贝氏弧线PK小罗圆月弯刀”、“西班牙奔牛一路狂奔,直指冠军”、“阿根廷不相信眼泪,潘帕斯草原升起新星”、“太极虎遭遇滑铁卢,02世界杯风光不再”、“我拿什么拯救你,中国足球”等。这些形象化的评论语言充满了战争性和文学性,极尽联想和想象之能事,彰显了体育评论娱乐化的风格。
结语
提倡体育电视节目娱乐化并不意味鼓励低级失误和低俗花哨,这样就没有了生命力。体育电视节目娱乐化应该突出“有乐”和“有理”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有乐”,就是让观众在闲暇之余能从节目中获得心情愉悦和精神放松,能够让他们充分的享受到体育运动所带给他们的快乐,能够刺激观众对体育活动持续不断的热情和关注。所谓“有理”就是让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提高对体育报道的欣赏水平,增强观众对体育新闻报道的选择、判断和鉴别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爱玲:《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与创新》,《青年记者》,2010年第14期。
[2] 朱晓彧:《电视娱乐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8期。
[3] 蒋佶成:《电视娱乐节目的审美追求与价值定位》,《传媒观察》,2010年第8期。
[4] 易前良:《公共舞台: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新兴形态》,《中国电视》,2006年第11期。
[5] 何春耕:《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李继锋,男,1979—,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工作单位:吉林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