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要坚持创新教学,不拘泥于传统方法,才能适应新时代教学要求,更好掌握学生学习困难,以及解决学习问题。课堂情景教学是现在创新数学教学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善用课堂情景教学,把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情景教学,是适应新课改要求下教小学生学会用基础的数学思维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并且,教育者通过一系列的情景教学实践也得出了共识:建立对数学教学有利的课堂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利用情景教学呢?这是我的看法。
一、巧妙将数学情景导入教学课堂,激发学习动力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比较活跃,对事物的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发散,在学习时往往缺乏学习动力。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情景教学巧妙地导入数学教学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1.“故事”情景
“故事”情景,是指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数学情景信息,这种“故事”情景要求具备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敏感器官,使得学生的眼、耳、口、脑等一起参与进来,可以增添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譬如,同学们在学习“平均数”的时候,可以导入“排排坐分糖果”的故事情景:小红拿着老师给的糖果,给了小明1个,给了小华8个,小敏5个,自己留下6个。小明觉得1个不够吃,小华叫小红重新分,小红不愿意分,小华又叫小明分,要求每人分的一样多,但小明不知道怎么分?老师就说:“那同学们,谁给小明出出主意啊?”课堂于是陷入了沉思,这时老师继续引导:“大家别着急,我们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就能帮小明想出办法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能在无形中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拥有学习动力
2.建立“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指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创造有趣味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懂的地方进行思考。譬如,在进行“分数”的知识教学时,老师拿出一个苹果,并强调,这是一个苹果,并说道:“有两个同学想吃苹果,可这里只有一个,我该怎么平均分给他们呢?”学生便会抢着回答说从中间切开,分成两半。这时,老师继续问:“那每一半是这个苹果的多少呢?如果分成3份,每一份又是这个苹果的多少呢。”学生呆住了,不会回答。这时老师就要在黑板上写出课题,老师先让学生们留下疑问,再写出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专心致志地跟着老师一起探索分数的奥秘。
二、优化情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
小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后,如果僵硬地去教学,小学生会因为失望造成心理落差,以至于使学习动力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老师要利用小学生能够敏感地感知有色彩的具体形象,善于靠声音和色彩进行想象创造,由此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重复解释、不断提问的方式教学,而应该利用教学工具去创造具体的,并能感知的情景,从而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在情景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变被动为主动。
1.打造“实体”情景
“实体”情景是指在课堂上运用可观的物品去演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直观的了解,这就缩短了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变静为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进行“圆锥的体积”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自制一个简易的圆锥和一个圆柱,在圆锥里面装满沙子,然后向圆柱倒沙子,让学生观察要倒几次沙子才能装满这个圆柱,学生经一番观察后回答是3次。老师再深入研究,问同学们圆锥与圆柱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可以发现,此圆柱与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如此,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讲解完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将演示过程重复一遍,并可以拿尺子测量他们的直径和高,从而运用公式计算出体积。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体情景教学,能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并在演示过程中发挥主动性。
2.打造“模拟”情景
“模拟”情景指让学生扮演成一个角色,去模拟一种数学问题的真实情景。利用这种模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新鲜,比较愿意尝试,加上可以自己去模拟,注意力会全部投入,让学生比较容易明白其中的数学意义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老师可以在学生模拟时用语言补充,增加学生模拟情景的认识。如此,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瞩目对象,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也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加了学习兴趣。
3.打造“操作”情景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感知获取的。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的时候,老师可以帮学生们准备颜色鲜艳的卡纸,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一些几何图形。如此,学生在自己操作的时候,就能具体知道每个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比如,在裁剪三角形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剪出的是锐角三角形,有的学生剪出的是直角三角形,而有的学生则剪出了钝角三角形,这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值得比较的,老师根据学生们裁剪的图形进一步分析图形特点,不仅让裁剪出此图形的学生开心,也使得学生们更加认真听老师讲解教学内容,达到双赢。很明显,在进行操作情景时,学生作为操作的主体,高效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结语
小学数学的教学并不总是抽象的,老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更好的教学方法,并在情景教学中注意更多的细节,学生在被教学中,便能激起学习动力,引发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去发现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成功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严淑华,窦智学.试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新思维[J].新一代:下半月,2011(01)
[2]牟植生.小学数学中的情境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2011(33):126
[3]娄阿凤.如何在低段数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11(05)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情景教学,是适应新课改要求下教小学生学会用基础的数学思维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并且,教育者通过一系列的情景教学实践也得出了共识:建立对数学教学有利的课堂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利用情景教学呢?这是我的看法。
一、巧妙将数学情景导入教学课堂,激发学习动力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比较活跃,对事物的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发散,在学习时往往缺乏学习动力。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情景教学巧妙地导入数学教学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1.“故事”情景
“故事”情景,是指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数学情景信息,这种“故事”情景要求具备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敏感器官,使得学生的眼、耳、口、脑等一起参与进来,可以增添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譬如,同学们在学习“平均数”的时候,可以导入“排排坐分糖果”的故事情景:小红拿着老师给的糖果,给了小明1个,给了小华8个,小敏5个,自己留下6个。小明觉得1个不够吃,小华叫小红重新分,小红不愿意分,小华又叫小明分,要求每人分的一样多,但小明不知道怎么分?老师就说:“那同学们,谁给小明出出主意啊?”课堂于是陷入了沉思,这时老师继续引导:“大家别着急,我们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就能帮小明想出办法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能在无形中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拥有学习动力
2.建立“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指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创造有趣味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懂的地方进行思考。譬如,在进行“分数”的知识教学时,老师拿出一个苹果,并强调,这是一个苹果,并说道:“有两个同学想吃苹果,可这里只有一个,我该怎么平均分给他们呢?”学生便会抢着回答说从中间切开,分成两半。这时,老师继续问:“那每一半是这个苹果的多少呢?如果分成3份,每一份又是这个苹果的多少呢。”学生呆住了,不会回答。这时老师就要在黑板上写出课题,老师先让学生们留下疑问,再写出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专心致志地跟着老师一起探索分数的奥秘。
二、优化情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
小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后,如果僵硬地去教学,小学生会因为失望造成心理落差,以至于使学习动力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老师要利用小学生能够敏感地感知有色彩的具体形象,善于靠声音和色彩进行想象创造,由此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重复解释、不断提问的方式教学,而应该利用教学工具去创造具体的,并能感知的情景,从而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在情景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变被动为主动。
1.打造“实体”情景
“实体”情景是指在课堂上运用可观的物品去演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直观的了解,这就缩短了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变静为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进行“圆锥的体积”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自制一个简易的圆锥和一个圆柱,在圆锥里面装满沙子,然后向圆柱倒沙子,让学生观察要倒几次沙子才能装满这个圆柱,学生经一番观察后回答是3次。老师再深入研究,问同学们圆锥与圆柱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可以发现,此圆柱与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如此,学生能更容易理解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讲解完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将演示过程重复一遍,并可以拿尺子测量他们的直径和高,从而运用公式计算出体积。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体情景教学,能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并在演示过程中发挥主动性。
2.打造“模拟”情景
“模拟”情景指让学生扮演成一个角色,去模拟一种数学问题的真实情景。利用这种模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新鲜,比较愿意尝试,加上可以自己去模拟,注意力会全部投入,让学生比较容易明白其中的数学意义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老师可以在学生模拟时用语言补充,增加学生模拟情景的认识。如此,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瞩目对象,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也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加了学习兴趣。
3.打造“操作”情景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感知获取的。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的时候,老师可以帮学生们准备颜色鲜艳的卡纸,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一些几何图形。如此,学生在自己操作的时候,就能具体知道每个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比如,在裁剪三角形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剪出的是锐角三角形,有的学生剪出的是直角三角形,而有的学生则剪出了钝角三角形,这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值得比较的,老师根据学生们裁剪的图形进一步分析图形特点,不仅让裁剪出此图形的学生开心,也使得学生们更加认真听老师讲解教学内容,达到双赢。很明显,在进行操作情景时,学生作为操作的主体,高效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结语
小学数学的教学并不总是抽象的,老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更好的教学方法,并在情景教学中注意更多的细节,学生在被教学中,便能激起学习动力,引发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去发现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成功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严淑华,窦智学.试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新思维[J].新一代:下半月,2011(01)
[2]牟植生.小学数学中的情境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2011(33):126
[3]娄阿凤.如何在低段数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