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自救专业知识必须普及
我们痛心地看到,芦山地震时有人因缺少相关知识、能力而导致混乱甚至伤亡。地震时,震感较强的成都、重庆都有居民跳楼受伤。在近几年国内外地震频发的背景下,我们还需要普及更多常识。
说起地震多发区,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日本人会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今天发生灾害怎么办?”整个国家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防灾意识。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配有质量过硬的安全帽和黄色防灾背心,平时就放在座位旁边。这样的配备,不仅在学校是常态,每个家庭也把自救设备的保持当成一种常态。政府和公司会给每人免费配置“防灾应急箱”,里面最重要的六样东西:橡胶指垫的棉手套、应急食品、清水、蜡烛及火柴、保温雨衣和强力尼龙包。
在同样是地震多发区的云南,2011年下发了《云南省防灾应急“三小”实施方案》,要为全省内约1310万户家庭发放1本防灾应急小册子,配备1个小应急包。而这样的计划需要至2015年才能够完成。在2010年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时,某媒体随机采访的30个人中,只有一位家里有急救包,还是主人留学日本时带回国的。
中国人口规模大、社会结构复杂,年龄、地域、知识结构、获取信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是普及应急常识的限制因素,也对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汶川地震中,“最牛校长”的学校无一伤亡,启示着日常工作中的防灾减灾教育。多组织相关演习,并配以自救和他救训练,把应急的科学常识切实地化为民众的日常行为,当下一次地震到来时,才能将损害降到最低。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帮助他人,都是需要不断普及的知识。绷紧忧患意识之弦,筑牢科学常识之基,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让热情变成专业必须统筹各方力量
五年前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依然记得无数志愿者带着一颗焦灼和大爱的心进入灾区。但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志愿者后勤保障不能跟上,最后一些志愿者反倒是成了被救援的对象。
这次芦山地震,由于人们更关注热点和标志性地区,救援出现了冷热不均。这种情况每次救援中几乎都不同程度存在,不能简单归咎于爱心的不理性。毕竟,绝大多数救援者和愿意表达爱心的人,无法掌握灾区的详细情况,只能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和报道,来决定自己爱心的投向。因此,灾区信息的及时全面披露、救援力量的科学调配,显得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在经费、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各地开展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及各类救援演练应组织民间救援队伍参加,提高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的配合协调性。
统一的救灾物资信息平台应快速建立起来,做到物资的统一协调,以便将物资及时、公平、迅速投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在重大灾情面前,救灾车辆往往是全国范围内驰援,“免费通行令”应该适用全国范围,需要全国层面出台明晰的规定。同时,空中救援还需加大力度。空中救援,官方是主力,民间力量也不可忽视。在救灾的紧急时刻,相关部门应特事特办,对民用航空器参与救灾开辟绿色通道,并帮助做好安全保障。如此,许多闲置在个人、飞机租赁公司等的直升机才能被充分利用,为救灾服务。
实际上,灾区的救灾力量并非越多越好。如果省、市(州)、县组织架构不精细,协调不好,救灾力量也可能相互对冲。应急的同时要强调最小的成本——行政成本要小,物质消耗要小,动员人力、动员社会幅度要小。根据灾害损失的等级。制定合理的应急措施才是关键。与五年前相比,芦山地震后我们或许多了几分冷静和淡定,但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多思考一些,多做一些改进,也许可以挽救更多生命,避免更大的损失。(文章有删节。来源:综合2013年4月25日《人民日报》《面对灾难,需要“常识重建”》,作者:吕晓勋:2013年4月22日《新京报》《空中救援还需加大力度》,作者:韩涵;201 3年4月24日《广州日报》《如何防止救援“冷热不均”》,作者:丁永勋;新浪网资讯)(编辑/冯立梅)
我们痛心地看到,芦山地震时有人因缺少相关知识、能力而导致混乱甚至伤亡。地震时,震感较强的成都、重庆都有居民跳楼受伤。在近几年国内外地震频发的背景下,我们还需要普及更多常识。
说起地震多发区,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日本人会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今天发生灾害怎么办?”整个国家都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防灾意识。在学校里,每个学生都配有质量过硬的安全帽和黄色防灾背心,平时就放在座位旁边。这样的配备,不仅在学校是常态,每个家庭也把自救设备的保持当成一种常态。政府和公司会给每人免费配置“防灾应急箱”,里面最重要的六样东西:橡胶指垫的棉手套、应急食品、清水、蜡烛及火柴、保温雨衣和强力尼龙包。
在同样是地震多发区的云南,2011年下发了《云南省防灾应急“三小”实施方案》,要为全省内约1310万户家庭发放1本防灾应急小册子,配备1个小应急包。而这样的计划需要至2015年才能够完成。在2010年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时,某媒体随机采访的30个人中,只有一位家里有急救包,还是主人留学日本时带回国的。
中国人口规模大、社会结构复杂,年龄、地域、知识结构、获取信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是普及应急常识的限制因素,也对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汶川地震中,“最牛校长”的学校无一伤亡,启示着日常工作中的防灾减灾教育。多组织相关演习,并配以自救和他救训练,把应急的科学常识切实地化为民众的日常行为,当下一次地震到来时,才能将损害降到最低。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帮助他人,都是需要不断普及的知识。绷紧忧患意识之弦,筑牢科学常识之基,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让热情变成专业必须统筹各方力量
五年前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依然记得无数志愿者带着一颗焦灼和大爱的心进入灾区。但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志愿者后勤保障不能跟上,最后一些志愿者反倒是成了被救援的对象。
这次芦山地震,由于人们更关注热点和标志性地区,救援出现了冷热不均。这种情况每次救援中几乎都不同程度存在,不能简单归咎于爱心的不理性。毕竟,绝大多数救援者和愿意表达爱心的人,无法掌握灾区的详细情况,只能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和报道,来决定自己爱心的投向。因此,灾区信息的及时全面披露、救援力量的科学调配,显得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在经费、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各地开展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及各类救援演练应组织民间救援队伍参加,提高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的配合协调性。
统一的救灾物资信息平台应快速建立起来,做到物资的统一协调,以便将物资及时、公平、迅速投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在重大灾情面前,救灾车辆往往是全国范围内驰援,“免费通行令”应该适用全国范围,需要全国层面出台明晰的规定。同时,空中救援还需加大力度。空中救援,官方是主力,民间力量也不可忽视。在救灾的紧急时刻,相关部门应特事特办,对民用航空器参与救灾开辟绿色通道,并帮助做好安全保障。如此,许多闲置在个人、飞机租赁公司等的直升机才能被充分利用,为救灾服务。
实际上,灾区的救灾力量并非越多越好。如果省、市(州)、县组织架构不精细,协调不好,救灾力量也可能相互对冲。应急的同时要强调最小的成本——行政成本要小,物质消耗要小,动员人力、动员社会幅度要小。根据灾害损失的等级。制定合理的应急措施才是关键。与五年前相比,芦山地震后我们或许多了几分冷静和淡定,但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多思考一些,多做一些改进,也许可以挽救更多生命,避免更大的损失。(文章有删节。来源:综合2013年4月25日《人民日报》《面对灾难,需要“常识重建”》,作者:吕晓勋:2013年4月22日《新京报》《空中救援还需加大力度》,作者:韩涵;201 3年4月24日《广州日报》《如何防止救援“冷热不均”》,作者:丁永勋;新浪网资讯)(编辑/冯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