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建茹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主管心理师
陈国鹏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徐凡
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儿童心理学专家
@关于孩子的教育还有更多问题?欢迎给我们来信,或者发邮件至1330958467@qq.com,我们将有选择地将问题收集发给专家,并刊发在杂志上。如果想阅读更多相关问题,欢迎登录父母必读育儿网(www.fumubidu.com.cn)“专家”频道。
总找别人要吃的
Q女儿不到4 岁,挺可爱的,所以小区里的人都喜欢她,见着她就塞给她东西吃。我们其实经常是推辞的,有的人太熟了不好意思坚拒,也就收了,但很少让她马上吃。结果最近我发现女儿经常见到那些给她吃的的人就主动问:“阿姨,今天你有什么好吃的给我啊?”或者是看到有熟悉的小朋友在外面玩的时候在吃东西,就跑过去要。有些吃的其实是她在家里看都不看一眼的,一旦被拿到别的小朋友手里,就变得诱惑力巨大。真是急死我了,道理也讲了,吓也吓唬了,就是不改。
A你可以问问女儿:为什么主动要人家的东西呀?看看孩子怎样回答你。她可能会回答得很随意,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也可能会因为不好意思扭捏着不作答。孩子给出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但是,小家伙的态度是有意义的,表明她是对此事不以为然,还是已经意识到了什么。其实,对于宝宝的任何一种行为,父母若想了解,简单询问一下是有必要的。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宝宝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和机灵。你想知道她的想法,别总是臆想,而是要平等地询问,这不仅是尊重孩子,也是一种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自己怎样才能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
你的问题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你家宝宝很可爱,以张口要吃的为由,与曾经给过她食物的阿姨打了个很自然的招呼,就好像我们成人见面时的礼貌问候。因为阿姨曾经用好吃的食物获得了宝宝的好感,宝宝对此的记忆自然成为其看到阿姨后的第一反应。既然大人可以用好吃的食物作为双方建立友好关系的表示,为什么不允许宝宝也如此照搬呢?就因为宝宝是当面索取,是赤裸裸地讨要吗?那为什么别人可以给,自己却不可以伸手要呢?这其中的道理对孩子来讲,简直太深奥了!
如果的确想改变这样的状况,不妨在带她外出玩耍时,经常准备好两类东西:食物和玩具。一是满足自家宝宝进食和玩耍的需要,另外也是为了让她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换。如果你家宝宝看到别人的东西想要,就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物品或玩具交换。交换是平等地满足孩子现实愿望的一种手段。孩子还小,还不懂得延迟或克制自己的愿望,这一点需要家长考虑周全,用合乎小家伙们的社交准则来协调一下。
另外,需要澄清一点:通常家长都会认为宝宝总是看别人的东西好。其实准确地说,是宝宝先注意到了另外一个宝宝。先注意到人而后对其手中的物品产生兴趣,是幼童交往的萌芽阶段,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表现欠佳,却是需要保护和引导的。适当的时候,家长也要出面阻止其他人给孩子食物,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当别人明白你阻止给孩子物品是为了改变宝宝的某种习惯后,配合一下应该不成问题,毕竟成人之间可以通过言语的沟通达成彼此理解。(李建茹)
人多时表现恶劣
Q我儿子今年3 岁半,外向活泼,平常他很乖巧,但人多聚会,特别是大人们聚会的时候,往往表现不好,不断出现让人讨厌的行为。比如大喊大叫,拿一把筷子玩不给别人,别人和他说话,他就回:“呸!”别人杯子里的饮料,他说是“臭便便”……唉,搞得我经常很没面子。这正常吗?
A“人来疯”是指儿童在陌生人面前特有的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想方设法让别人注意自己,以求达到别人的夸奖、认可的一种儿童心理需求,多见于3~6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说他们一般只考虑自己而顾及不到他人的感受。孩子“人来疯”除了可能与家长的溺爱、平时生活单调有关之外,主要由以下几个心理需求引起。
引起父母和他人的注意。大人聚会总是把孩子放在一边忙自己的事情,这时孩子受到冷落,于是他们往往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吸引大人的注意,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渴求。
表现自己。孩子的表现欲很强,又特别需要得到父母尤其是陌生人的称赞、认可,但是由于他不太能意识到别人的需要,往往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寻求新鲜刺激。孩子好奇心强,当到了陌生的环境或者遇见陌生的人,好奇心受到激发。
一般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来疯”现象会自然消失。家长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干预和缓解。
不过度关注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受到家长的关注时,就会感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家长对他的行为视而不见,孩子自讨没趣,这种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给孩子表现的机会。比如让孩子适当地陪客人聊天,安排孩子给客人表演、讲故事等他擅长的活动,并及时夸奖、鼓励。孩子感觉受到重视,自然也就不会再用极端的方式吸引别人注意。这样就可以把孩子的表现欲引导到恰当的方式上来。
经常带孩子与外界接触,减少他们见到陌生人的新鲜感。周末经常去公园、听音乐会或者参加家庭聚会等,既丰富了孩子的生活,也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经常与有孩子的家庭一起聚会、活动。小朋友间的相互对比、模仿,会让孩子自然地克制一些不当行为。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疯闹,释放了精力,也就不会在不当场合“发疯”了。 (陈国鹏)
在幼儿园上课坐不住
Q宝宝今年4 岁,在幼儿园里总是坐不住。上课的时候老师讲故事、带小朋友做游戏时,他就到处乱跑。老师和我们反映了这个情况后,我们对她也进行了不少教育,可好像完全没用。真担心她是否有什么问题,也担心这样什么都没学到。
A这种情景在很多幼儿园里都出现过。我们可以先观察一下孩子:在幼儿园坐不住,是不是在家里也这样?如果孩子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都是这样,那么这个孩子就是比较爱跑、爱闹的,可能是他的天性,精力比较旺盛。至于他是不是真的什么都没学到,那也要有判断。有的孩子虽然在不停地动,这儿跑跑、那儿跳跳,但实际上你说什么,全在他脑子里,他都听见了。有的孩子可能是真的没有接受到别人的信息,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这样的孩子可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再作近一步的诊断。
大多数在这个年龄段坐不住的孩子,都是比较正常的,是能在活动中接受到别人的信息,也能跟别人沟通的孩子。我们可以给孩子设计一些让他感兴趣的、能进入状态的方式。比如针对在幼儿园上课这样一个问题,家长可以提前与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了解幼儿园在某个阶段会上一些什么样的课,讲哪些知识、玩些什么游戏。如果父母提前有这样一些预知,就可以作一些准备、铺垫,让孩子在上相关课时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有时候孩子也许是对老师讲的东西不理解、没兴趣,才会四处走动。那么父母就可以充分地和老师沟通,看看怎么来提前做功课,调整孩子的状态。老师针对自己的课程,其实会有很多好主意提供,但这需要她充分、清晰地了解你的孩子的情况。比如老师知道了这个孩子很喜欢车,那么本来是语言提高的课程,她也许就会和车结合起来,再让这个孩子做“小火车头”,带着小朋友玩丰富词汇的游戏,那么讲课、知识的传授会很顺畅,孩子也能尽情地投入其中、不再乱跑了。(徐凡)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主管心理师
陈国鹏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徐凡
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儿童心理学专家
@关于孩子的教育还有更多问题?欢迎给我们来信,或者发邮件至1330958467@qq.com,我们将有选择地将问题收集发给专家,并刊发在杂志上。如果想阅读更多相关问题,欢迎登录父母必读育儿网(www.fumubidu.com.cn)“专家”频道。
总找别人要吃的
Q女儿不到4 岁,挺可爱的,所以小区里的人都喜欢她,见着她就塞给她东西吃。我们其实经常是推辞的,有的人太熟了不好意思坚拒,也就收了,但很少让她马上吃。结果最近我发现女儿经常见到那些给她吃的的人就主动问:“阿姨,今天你有什么好吃的给我啊?”或者是看到有熟悉的小朋友在外面玩的时候在吃东西,就跑过去要。有些吃的其实是她在家里看都不看一眼的,一旦被拿到别的小朋友手里,就变得诱惑力巨大。真是急死我了,道理也讲了,吓也吓唬了,就是不改。
A你可以问问女儿:为什么主动要人家的东西呀?看看孩子怎样回答你。她可能会回答得很随意,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也可能会因为不好意思扭捏着不作答。孩子给出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但是,小家伙的态度是有意义的,表明她是对此事不以为然,还是已经意识到了什么。其实,对于宝宝的任何一种行为,父母若想了解,简单询问一下是有必要的。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宝宝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和机灵。你想知道她的想法,别总是臆想,而是要平等地询问,这不仅是尊重孩子,也是一种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自己怎样才能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
你的问题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你家宝宝很可爱,以张口要吃的为由,与曾经给过她食物的阿姨打了个很自然的招呼,就好像我们成人见面时的礼貌问候。因为阿姨曾经用好吃的食物获得了宝宝的好感,宝宝对此的记忆自然成为其看到阿姨后的第一反应。既然大人可以用好吃的食物作为双方建立友好关系的表示,为什么不允许宝宝也如此照搬呢?就因为宝宝是当面索取,是赤裸裸地讨要吗?那为什么别人可以给,自己却不可以伸手要呢?这其中的道理对孩子来讲,简直太深奥了!
如果的确想改变这样的状况,不妨在带她外出玩耍时,经常准备好两类东西:食物和玩具。一是满足自家宝宝进食和玩耍的需要,另外也是为了让她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换。如果你家宝宝看到别人的东西想要,就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物品或玩具交换。交换是平等地满足孩子现实愿望的一种手段。孩子还小,还不懂得延迟或克制自己的愿望,这一点需要家长考虑周全,用合乎小家伙们的社交准则来协调一下。
另外,需要澄清一点:通常家长都会认为宝宝总是看别人的东西好。其实准确地说,是宝宝先注意到了另外一个宝宝。先注意到人而后对其手中的物品产生兴趣,是幼童交往的萌芽阶段,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表现欠佳,却是需要保护和引导的。适当的时候,家长也要出面阻止其他人给孩子食物,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当别人明白你阻止给孩子物品是为了改变宝宝的某种习惯后,配合一下应该不成问题,毕竟成人之间可以通过言语的沟通达成彼此理解。(李建茹)
人多时表现恶劣
Q我儿子今年3 岁半,外向活泼,平常他很乖巧,但人多聚会,特别是大人们聚会的时候,往往表现不好,不断出现让人讨厌的行为。比如大喊大叫,拿一把筷子玩不给别人,别人和他说话,他就回:“呸!”别人杯子里的饮料,他说是“臭便便”……唉,搞得我经常很没面子。这正常吗?
A“人来疯”是指儿童在陌生人面前特有的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想方设法让别人注意自己,以求达到别人的夸奖、认可的一种儿童心理需求,多见于3~6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说他们一般只考虑自己而顾及不到他人的感受。孩子“人来疯”除了可能与家长的溺爱、平时生活单调有关之外,主要由以下几个心理需求引起。
引起父母和他人的注意。大人聚会总是把孩子放在一边忙自己的事情,这时孩子受到冷落,于是他们往往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吸引大人的注意,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渴求。
表现自己。孩子的表现欲很强,又特别需要得到父母尤其是陌生人的称赞、认可,但是由于他不太能意识到别人的需要,往往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寻求新鲜刺激。孩子好奇心强,当到了陌生的环境或者遇见陌生的人,好奇心受到激发。
一般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来疯”现象会自然消失。家长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干预和缓解。
不过度关注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受到家长的关注时,就会感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家长对他的行为视而不见,孩子自讨没趣,这种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给孩子表现的机会。比如让孩子适当地陪客人聊天,安排孩子给客人表演、讲故事等他擅长的活动,并及时夸奖、鼓励。孩子感觉受到重视,自然也就不会再用极端的方式吸引别人注意。这样就可以把孩子的表现欲引导到恰当的方式上来。
经常带孩子与外界接触,减少他们见到陌生人的新鲜感。周末经常去公园、听音乐会或者参加家庭聚会等,既丰富了孩子的生活,也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经常与有孩子的家庭一起聚会、活动。小朋友间的相互对比、模仿,会让孩子自然地克制一些不当行为。孩子们在一起玩耍、疯闹,释放了精力,也就不会在不当场合“发疯”了。 (陈国鹏)
在幼儿园上课坐不住
Q宝宝今年4 岁,在幼儿园里总是坐不住。上课的时候老师讲故事、带小朋友做游戏时,他就到处乱跑。老师和我们反映了这个情况后,我们对她也进行了不少教育,可好像完全没用。真担心她是否有什么问题,也担心这样什么都没学到。
A这种情景在很多幼儿园里都出现过。我们可以先观察一下孩子:在幼儿园坐不住,是不是在家里也这样?如果孩子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都是这样,那么这个孩子就是比较爱跑、爱闹的,可能是他的天性,精力比较旺盛。至于他是不是真的什么都没学到,那也要有判断。有的孩子虽然在不停地动,这儿跑跑、那儿跳跳,但实际上你说什么,全在他脑子里,他都听见了。有的孩子可能是真的没有接受到别人的信息,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这样的孩子可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再作近一步的诊断。
大多数在这个年龄段坐不住的孩子,都是比较正常的,是能在活动中接受到别人的信息,也能跟别人沟通的孩子。我们可以给孩子设计一些让他感兴趣的、能进入状态的方式。比如针对在幼儿园上课这样一个问题,家长可以提前与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了解幼儿园在某个阶段会上一些什么样的课,讲哪些知识、玩些什么游戏。如果父母提前有这样一些预知,就可以作一些准备、铺垫,让孩子在上相关课时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有时候孩子也许是对老师讲的东西不理解、没兴趣,才会四处走动。那么父母就可以充分地和老师沟通,看看怎么来提前做功课,调整孩子的状态。老师针对自己的课程,其实会有很多好主意提供,但这需要她充分、清晰地了解你的孩子的情况。比如老师知道了这个孩子很喜欢车,那么本来是语言提高的课程,她也许就会和车结合起来,再让这个孩子做“小火车头”,带着小朋友玩丰富词汇的游戏,那么讲课、知识的传授会很顺畅,孩子也能尽情地投入其中、不再乱跑了。(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