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上护膝,压紧棉帽,拎起暖瓶,扭亮手电,撩帘出门。
早晨6时,屋外还泛着星辉。脚下,手电照处,已零星结了冰凌。老杨呼出一口白气,沿着蜿蜒打滑的石板路,小心翼翼朝村西头走去。
这样的场景,周而复始已上演了6个春秋。
老杨名叫杨万俊,房山南窖乡水峪村的老会计,今年七十三。每天傍晚他都要戴上老花镜,把黄豆一粒粒分拣、淘洗干净后,再用清水泡发;第二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打汁,把热腾腾的鲜豆浆送到村里孤寡病残、缺少照顾的老人家中去。
大山里的水峪,是个小村,住户分散着依山而居,从这家到那家可不是一步两步,每天把豆浆送完,老杨要走七八里的山路。
一路上万籁俱寂。记者与他聊到送豆浆的缘起,老杨笑答,这还得从那台得奖的豆浆机说起。
在村里,老杨不但是会计,还是档案员、统计员。2006年,由于在经济普查工作中成绩突出,乡政府奖励给他一台豆浆机。盯着机器,老杨犯起琢磨。干嘛用呢?他猛然记起村里那些老人。“我一个人用也是用,不如多做点,给他们也送一碗尝尝。”
老杨至今清楚记得,2006年1月20日,他第一次送豆浆的日子恰逢大雪。“跟现在一样,头天晚上洗豆、泡豆,第二天四五点钟起床打豆浆……”老杨说,当他提着两个暖壶,满身带雪敲开第一个“客户”——郑淑珍老人的房门时,老人愣住了。
“到现在我也忘不了,郑大姐当初颤巍巍喝豆浆时的情景。她说,你这豆浆喝得我心里热乎乎的。说着要给我钱。”老杨停住脚、缓口气,接着说,“想起她这话,我心里就热。当时我告诉郑大姐,我不是卖豆浆的,只要您爱喝,我天天给您送。”
就是这样一句承诺,让杨万俊风雨无阻,一送6年。“客户”也从最初的10余户发展到了今天的21户。
天已蒙蒙亮,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拾级而上,记者跟随老杨来到一处屋前。“老姐姐,喝豆浆啦!”杨万俊高声招呼,“您摔了腿别动弹了,我给您送进去。”
冒着热气的豆浆倒进碗里,豆香味立刻溢满了屋子。“俺村出了这么个老杨,是我们的福气啊!”王丽云老人把拐杖立在床边,擦起泛红的眼睛。“您可别这么说,我这也算是锻炼身体。伤筋动骨一百天,您好好养着吧。”
来不及过多寒暄,老杨赶往下一户。起风了,羊肠山路两旁,风卷残叶簌簌作响。老杨撂下暖瓶,使劲紧了紧瓶塞,提起来又继续赶路。
“我这些‘老客户’大多身边无子女,送豆浆的时候,顺便看看他们的身体状况。”老杨说,有一回,他去杨万选老人家送豆浆,一进门老人就说,兄弟啊,你嫂子不行了!老杨二话不说进屋,屋子里有煤气味,他赶紧放下暖瓶打开房门,而后快步跑去叫人……“第二天我又去送豆浆,万选老哥拉着我的手说,昨天多亏你来送豆浆,要不可就出大事了。”
日子久了,老人们一天见不到杨万俊就像丢了魂。有天早晨,天上下着小雨,老杨披着雨衣,提着10多斤重的两暖瓶豆浆,走在泥泞的山路上,脚下一滑,栽了个跟头,裤子划破了、膝盖摔流血了;暖壶也摔坏了一个。可他还是咬着牙坚持,把剩下的一壶豆浆送完。
老人们劝他:“休息几天吧,你也70多岁的人了,摔坏了别说没法向儿女交代,就是我们心里也不落忍啊。”
老伴走了,儿女都在城里上班。他日复一日地行走在山路上送豆浆,6年来,他用掉黄豆2000多公斤,花费15000多元,累计送豆浆行程达6000多公里……也有人说他“犯傻”,开始子女也有意见。老杨听后一笑了之,照送不误:“谁说我犯傻?我这是做好事、锻炼身体两不误,这一年到头我连个药星儿都没沾,这不就是咱的福分嘛!现在孩子们也理解了,回来看我这老骨头还硬朗着,都说,‘老爸有个事做,身体就不会出大问题。’只要走得动,我就一直送下去。”
早晨6时,屋外还泛着星辉。脚下,手电照处,已零星结了冰凌。老杨呼出一口白气,沿着蜿蜒打滑的石板路,小心翼翼朝村西头走去。
这样的场景,周而复始已上演了6个春秋。
老杨名叫杨万俊,房山南窖乡水峪村的老会计,今年七十三。每天傍晚他都要戴上老花镜,把黄豆一粒粒分拣、淘洗干净后,再用清水泡发;第二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打汁,把热腾腾的鲜豆浆送到村里孤寡病残、缺少照顾的老人家中去。
大山里的水峪,是个小村,住户分散着依山而居,从这家到那家可不是一步两步,每天把豆浆送完,老杨要走七八里的山路。
一路上万籁俱寂。记者与他聊到送豆浆的缘起,老杨笑答,这还得从那台得奖的豆浆机说起。
在村里,老杨不但是会计,还是档案员、统计员。2006年,由于在经济普查工作中成绩突出,乡政府奖励给他一台豆浆机。盯着机器,老杨犯起琢磨。干嘛用呢?他猛然记起村里那些老人。“我一个人用也是用,不如多做点,给他们也送一碗尝尝。”
老杨至今清楚记得,2006年1月20日,他第一次送豆浆的日子恰逢大雪。“跟现在一样,头天晚上洗豆、泡豆,第二天四五点钟起床打豆浆……”老杨说,当他提着两个暖壶,满身带雪敲开第一个“客户”——郑淑珍老人的房门时,老人愣住了。
“到现在我也忘不了,郑大姐当初颤巍巍喝豆浆时的情景。她说,你这豆浆喝得我心里热乎乎的。说着要给我钱。”老杨停住脚、缓口气,接着说,“想起她这话,我心里就热。当时我告诉郑大姐,我不是卖豆浆的,只要您爱喝,我天天给您送。”
就是这样一句承诺,让杨万俊风雨无阻,一送6年。“客户”也从最初的10余户发展到了今天的21户。
天已蒙蒙亮,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拾级而上,记者跟随老杨来到一处屋前。“老姐姐,喝豆浆啦!”杨万俊高声招呼,“您摔了腿别动弹了,我给您送进去。”
冒着热气的豆浆倒进碗里,豆香味立刻溢满了屋子。“俺村出了这么个老杨,是我们的福气啊!”王丽云老人把拐杖立在床边,擦起泛红的眼睛。“您可别这么说,我这也算是锻炼身体。伤筋动骨一百天,您好好养着吧。”
来不及过多寒暄,老杨赶往下一户。起风了,羊肠山路两旁,风卷残叶簌簌作响。老杨撂下暖瓶,使劲紧了紧瓶塞,提起来又继续赶路。
“我这些‘老客户’大多身边无子女,送豆浆的时候,顺便看看他们的身体状况。”老杨说,有一回,他去杨万选老人家送豆浆,一进门老人就说,兄弟啊,你嫂子不行了!老杨二话不说进屋,屋子里有煤气味,他赶紧放下暖瓶打开房门,而后快步跑去叫人……“第二天我又去送豆浆,万选老哥拉着我的手说,昨天多亏你来送豆浆,要不可就出大事了。”
日子久了,老人们一天见不到杨万俊就像丢了魂。有天早晨,天上下着小雨,老杨披着雨衣,提着10多斤重的两暖瓶豆浆,走在泥泞的山路上,脚下一滑,栽了个跟头,裤子划破了、膝盖摔流血了;暖壶也摔坏了一个。可他还是咬着牙坚持,把剩下的一壶豆浆送完。
老人们劝他:“休息几天吧,你也70多岁的人了,摔坏了别说没法向儿女交代,就是我们心里也不落忍啊。”
老伴走了,儿女都在城里上班。他日复一日地行走在山路上送豆浆,6年来,他用掉黄豆2000多公斤,花费15000多元,累计送豆浆行程达6000多公里……也有人说他“犯傻”,开始子女也有意见。老杨听后一笑了之,照送不误:“谁说我犯傻?我这是做好事、锻炼身体两不误,这一年到头我连个药星儿都没沾,这不就是咱的福分嘛!现在孩子们也理解了,回来看我这老骨头还硬朗着,都说,‘老爸有个事做,身体就不会出大问题。’只要走得动,我就一直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