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细节问题

来源 :中外食品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3yo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的食品卫生安全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食品检验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问题长期以来引起了社会高度重视。重点讨论了当前社会环境下检验检测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现实意义,分析了我国食品卫生安全的关键问题,采取了科学,有序的食品抽样检测对策,为确保人们的身心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他文献
目前国内对固体饮料中维生素B12的检测尚缺乏普遍认可的方法。本研究参照GB5413.14-2010所述微生物法,选用国标法和试剂盒法检测市场上3种固体饮料的维生素B12含量。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 添加回收率在90~106%之间,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精密度高,重复性好。两种方法均适用于固体饮料中维生素B12含量的测定。此外,本研究改进了试验用菌株的传代和菌悬液的制备过程,简化了样品中维生素B12的提取过程,提高了国标法的检测效率。
本文建立了一种白酒中乙基麦芽酚的检测方法。试样中的乙基麦芽酚经过加热溶解,用甲醇稀释定容后,过0.22μm滤膜,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标准对照品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本方法在5-100 ng/mL 范围内的线性关系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9,检出限为10μg/kg,定量限为33μg/kg,在10-100μg/kg添加浓度水平上的回收率为94.18 %~111.79 %。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分析时间短、稳定性好、灵敏度高,为白酒中乙基麦芽酚的检测提供了相关的技术依据。“,”This article
在农业种植生产过程中,为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多采取使用农药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产量。但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其农药残留问题不仅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本文对粮食农药残留污染及检测技术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粮食检测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作为分子生物学的关键检测方法手段来讲,PCR的检测技术目前能够被适用于测试多种食品的有益或有害微生物数目,进而达到优良的菌群检出率效果,节约检测成本与时间,并且可以满足快速食品检测的工作实施要求。食品如果包含有害的超标细菌微生物数目,那么食品消费者将会面临非常明显的饮食安全健康威胁,充分体现了准确检测食品微生物比例的必要性。因此,本文探讨了检测食品微生物领域中的PCR 手段具体运用实现方式。
目前,我国酒类产品当中的添加剂检测以及检验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比如有些酒类产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超量使用添加剂,生产出劣质的酒类产品,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所以需要相关检验部门对酒类产品中的添加剂进行严格的检验,从而维护消费者权益。基于此,本文重点进行了酒类产品当中的食品添加剂检测以及检验技术的研究,予以有关单位参考与借鉴。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对食品行业的技术加工也有越来越高的关注,这也就催生了辐射食品的分析检测技术。尤其是这些年,辐射作为一种食品加工产业中常用的冷加工技术,在食品行业中有较为出色的应用,市场普及率不断提升。但是从目前市场反馈角度来说,不同人对该技术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择辐照食品检测技术作为研究目标,就该技术进行了既有研究进展的阐释和分析。
食品检测行业从诞生发展至今,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升,也开始不断应用新的检测技术。本文结合当前食品检测行业中开展检测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阐述当前行业内应用较为普遍的检测技术方法,然后提出应用以上检测技术的具体注意事项,以期可以进一步提升食品质量控制的水平,为社会食品生产、食品安全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度显著提升。随着社会上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人们对食品信任度降低,不利于构建健康稳定和谐社会。基于此,本文从食品检验的抽样、检验以及误差控制入手,针对食品检验精确度的控制展开分析,希望提升食品检验工作的质量。
在七星关区选择土壤肥力中等以上,PH值6以上,平整,不积水,长度与宽度达到试验要求的地块进行8个紫花苜蓿品种3次重复的比较试验,通过对物候期、生物产量、分枝数和植株高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迪特、WL366HQ分枝较多,植株较高,生物产量较高,可以在该区范围大力推广。
食品安全与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近几年,在微生物、环境以及农药和兽药残留污染的影响下,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却存在着操作复杂、耗时、检测项目单一等问题,因此研究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越来越重要。本文就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