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八景”是具有文化意义的风物景观,文章从宁夏地域内的八景出发,以宁夏平罗八景和八景诗为例进行探析,主要涉及的八景诗作者有蒋延禄、张梯、王以晋、郭鸿熙。分別对每位诗人的平罗八景诗的创作风格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平罗八景诗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平罗八景 八景诗 平罗纪略
一、八景的起源及宁夏八景概述
“八景”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八景作为代表性的八处景物,常常是某一名胜地、或者扩大到某一城市或地区的著名景物的集合,也是它们的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从而“八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被赋予很多的意义而形成其独有的价值。
很多学者普遍认同“八景”文化的来源是北宋的“潇湘八景图”,根据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十七书画》中提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①。自此以后浓缩各地风物名胜的人文“八景”应运而生,沿袭不绝。每有八景成立,必先有定名诗,而后设点勒石,邀请文人唱和,墨客挥毫而作,代表地方八景的冠名也就传世了。
宁夏地区的八景多收录在地方志之中,并且以八景为题所赋的诗也收录在其中,如《乾隆宁夏府志》②中收录的宁夏八景及宁夏八景诗;《嘉靖万历固原州志》中收录的固原八景以及刘继铭、金希声、韩国栋等人所题的固原八景诗。除此之外还有广武、韦州、灵州、中卫、平远、海城等地的“八景”及八景诗均在各地的地方志书中有所体现。由此可见宁夏八景的丰富性和八景文化的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平罗八景及八景诗介绍
平罗八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浓厚的人文底蕴,平罗八景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独特性,并且保存得特别完整。以下对平罗和平罗八景诗作简单介绍:
(一)平罗地理概貌
今平罗县位于宁夏平原北部,清雍正三年置平罗县,从此该县开始有了系统的文字记载。在《弘治宁夏新志》中记载平罗的沿革历史“自古无城。国朝永乐初建,只有军马哨备。景泰六年,奏拔前卫后千户所十百户军余居之。弘治六年,因居人繁庶,展筑新城。正德六年,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设守备,镇城迤北地方皆领之”,对于其地理描述为“贺兰背于西北,黄河面于东南”。③浙江归安人徐宝字在道光四年至道光五年、道光八年两次任平罗知县,在任上他编修了平罗县志《道光平罗纪略》。在《平罗纪略》中可以知道平罗的名称的变革——“平罗”古称“平虏”,据《平罗纪略》中记载“明设五路七卫,灵州与武平虏三所”“雍正三年改平罗县” ④31在《平罗纪略﹒序》中记载:“平虏一隅左黄河右贺兰” ④1就大致勾勒出了平罗的地理形势。在《平罗纪略·卷一》中对平罗方域的记载为“平虏城广一百里,袤一百三十里,东至黄河一十五里,西至贺兰山六十里,北至镇远关九十里,南至洪广堡六十里”,由此可清楚了解平罗的历史地理概况。
(二)平罗八景及八景诗介绍
在徐保字修订的《平罗纪略》中确定了平罗”八景”:西园翰墨、马营远树、虎洞归云、磴口春帆、北寺清泉、杰阁层阴、边墙晚照、贺兰古雪。在《平罗纪略》中还收录了蒋延禄依咏题所赋写景诗8首。于道光二十一年至道光二十三年任平罗知县的张梯完成了《增续平罗纪略》的编修。在《增续平罗纪略》中他改动了徐保字所定的平罗”八景”,将平罗”八景”定为:官桥烟柳、马营远树、虎洞归云、磴口春帆、佛寺泉香、杰阁层阴、边墙晚照、贺兰夏雪。并且在《增续平罗纪略》中收录他本人所赋的八景诗8首,同时还收录了王以晋、郭鸿熙所赋的八景诗各八首。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平罗八景诗共有32首。
三、平罗八景诗探析
据《平罗纪略》和《增续平罗纪略》记载,创作平罗八景诗的诗人共有四位:蒋延禄、张梯、王以晋、郭鸿熙。下面对这四位诗人的八景诗进行探析:
(一)蒋延禄八景组诗
蒋延禄,清代平罗县文人,他所作的平罗八景诗是最早收录在平罗的地方志《平罗纪略》之中的,所赋的八景诗是以两任平罗知县的徐保字所定的平罗八景,也就是最早的平罗八景为题的。蒋延禄所写的八景诗以平罗八景为描写对象,简约精炼。如蒋延禄所作的平罗八景组诗之一《贺兰古雪》一诗:
天外一峰划远痕,雪山亘古照边屯。
不知谁把盐池化,撒向空中补暗门。
《平罗纪略》称:“贺兰山四时多雪。” ④38“贺兰古雪”之一说是因为贺兰山处于西北的独特地理位置,常年积雪,构成一幅独特的雪山美景,所以将其定为平罗八景之一。在蒋延禄的《贺兰古雪》一诗中用“雪山亘古照边屯”一句既写出了贺兰山的突出特点,又写出了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简明扼要且表达准确。“不知谁把盐池化,撒向空中补暗门”一句更是用了独特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贺兰山的雪。这首诗表现出的是蒋延禄独特的写作特色:简约。这样的风格在其他八景诗中也有体现:平罗八景组诗之一《边墙晚照》:
一带颓垣柳陌河,长城饮马此中过。
挥鞭小住斜阳里,贪看边山红叶多。
平罗八景之一“边墙晚照”中的“边墙”指的是平罗县城以北5公里处,明嘉靖十年筑的新北长城,又称边防北关门墙。
蒋延禄用“一带颓垣柳陌河,长城饮马此中过”写边墙周围的景色:边墙周围柳陌河静静流淌,古来征戍之客在这一带防守边疆。两句诗简约但表意明确,既写出了边墙周围的景色,又表现出了边墙的历史价值。而后两句诗“挥鞭小住斜阳里,贪看边山红叶多”则表达自己的情感:挥鞭骑马驻足在斜阳里,为的是多看几眼边墙周围的红叶。一个“贪”就展现的是自己溢于言表的喜爱之情。这首八景诗简约而生动,既写景又写情,是蒋延禄平罗八景组诗中的上乘之作。
(二)张梯平罗八景组诗
张梯,字颐园,河南鹿邑人,于清代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任平罗知县。张梯在《续增平罗纪略中》收录了自己以平罗八景为题所赋的八景诗。 张梯所赋的八景诗文采盎然,不仅仅注重对景物的描写,还注重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愿望。如他的平罗八景组诗之一《杰阁层阴》:
天府文光百丈开,培风特起最高台。
春秋灌献人無数,不是书生不上来。
紫阁雕甍耸几层,窗开四面晓霞蒸。
上头原近青云露,愿与诸生努力登。
在这里“杰阁”指的是文昌阁。据《平罗纪略》载:“文昌阁临唐徕渠,携榼凭轩,翛然意远。” ④通过志书的记载,文昌阁是文化底蕴很深的所在,所以自然此地就成了读书人的天堂。在张梯的八景诗《杰阁层阴》中表达得就十分清楚:“天府文光百丈开,培风特起最高台。春秋灌献人无数,不是书生不上来。”既表达了平罗人杰地灵,也看出儒生对这样一个文化圣地的向往。在这首诗的尾联张梯用“上头原近青云露,愿与诸生努力登”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后生的期望和鼓励,同时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张梯的八景诗创作,以八景为题,并不是一味地具体细致描绘八景,而是将八景作为背景或一种承载体,主要的目的还是对自己情感意志的体现。如在《虎洞归云》一诗中就用“愧我不同云出岫,遍施霖雨慰苍生”这样的诗句,表现诗人忧民情怀和为百姓着想的迫切心情,大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情怀,而这种情怀也是中国文人历来所有的一种担当。
(三)王以晋平罗八景组
王以晋,陕西咸宁县(今陕西长安县)人。清道光二十一年任宁夏平罗训导。王以晋的八景诗有一部分表达的是一种悠闲自适、怡然自乐的感受,一种美好清幽的环境带给人心灵的释放和回归自然的本真。如《官桥烟柳》一诗:
桥槛檐楹照水新①,两行杨柳画中春。
莺鸣玉琯蛙鸣鼓②,早晚迎人又送人。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笔下的“桥槛”、“檐楹”“杨柳”“水”给人以灵动之感,用玉琯里吹奏出来的音乐来形容“莺鸣”,用“蛙鼓鸣”借写悠闲自适及环境荒旷,独特的比喻,对人感官上的一种唤醒,显得诗人创作上的独到之处。
诗人倾心于山水,但是依旧荡不尽一片“尘心”。王以晋所作的平罗八景诗与蒋延禄、张梯相比,在思想上显得更加的深沉。王以晋的诗作体现着一种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也表达着文人身上固有的一种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忧天下之忧的情怀。如《马营远树》一诗:
难辨唐家与宋家,旧时壁垒委黄沙。
不知多少英雄血,散向长林化晚霞。
马营,即哨马营。哨马营作为战时的军事建筑,多年后已难以辨明它是何时存在过的,旧时的壁垒也已经被黄沙所淹没,战场厮杀,多少的英雄血洒于疆场之上,已化成长林边的一缕晚霞。面对古时所遗留下的残迹,以物是人非,带给人一种怆然之感。在《边墙晚照》一诗中就用“秦劳民力竭民财,万里空留赤土堆”这样的诗句表达诗人对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低位,劳民伤财,让百姓苦不堪言的军事建筑到头来只留黄土一堆的讽刺,可以看出作为一代文人的王以晋心忧百姓疾苦的高尚情怀。
(四)郭鸿熙平罗八景组诗
郭鸿熙,于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任宁夏平罗县知县,他所赋的八景诗是以张梯所定的平罗八景为题的。在郭鸿熙的诗作中对景色的描绘是从小处着手的,如在《磴口春帆》一诗中写:
春生磴口绿波多,为挂轻帆一叶过。
回忆赭湖风景好,水云乡里听渔歌。
仅选取黄河水道中的一叶扁舟,展开联想和想象,给人展现了一片美好的景象。在《边墙晚照》一诗中写:
锋镝销镕战垒空,断砖零落野花红。
村农倦倚苔垣坐,闲话桑麻夕照中。
同样是对战争的描写,郭鸿熙除了以激动的心情写逝去的历史,还热情地歌颂了长城脚下村民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和边塞的美丽风光。
在郭鸿熙的诗作中对景色的描绘是从小处着手的,通常选择有代表性的东西进行吟诵,并未进行全方位的描绘,但是仅仅是小处就让人感到妙趣横生,以点盖面,让人体会到景色独有的特点。在诗人表达情感的过程中,诗人大多是乐观明朗的情绪,即使是怀古,也未让人感到愁苦,在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一种恬淡自然的情绪。
平罗八景产生于清代,在此基础上发展得很快,并且八景是也表现出“多产”的状态,究其历史原因是在明清时期,八景文化发展比较兴盛,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志景必有八”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文人也有了借此题赋诗的习惯,而平罗八景诗就是这样的文化现象的产物。
平罗八景作为宁夏地区的八景之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罗八景为题创作的数量的领先:共有四位诗人依题而赋诗计32首。平罗八景的选取以高标准的审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为前提的,在平罗八景的选取中表现出的有“贺兰夏雪”的奇异之美,也有“官桥烟柳”的柔情万种;“马营远树”体现的是宁夏地区作为重镇边防的特点,“边墙晚照”体现的又是一种战争遗留下来的断壁残垣的独特的美感;“北寺清泉”展现静谧而悠闲的放松与心灵的舒缓,“西园翰墨”展现的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浓重的书卷的气息。并且在平罗八景中多历代文人运用在诗歌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意象,如“雪”、“柳树”“夕阳”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平罗八景诗的发展自然就是繁荣的了。其次以平罗八景为题所赋诗的诗人均为在平罗当地生活的文人或者参与修定志书的官员,他们在对平罗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了解的基础上题诗,自然而然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思想上的厚重感。再者,文人以八景为题赋诗是时代潮流,平罗此地却是如此之多,就映射出了平罗在清代是一个汇集人才的地方,是一个重视文化的地方。
注释
① 沈括.梦溪笔谈[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86-187.
② (清)张金城,修.(清)杨浣雨,纂.陈明猷,校注.乾隆宁夏府志[M].1992,21:797-874.
③ (明)王珣,主修.胡汝励,编纂.范宗兴,签注.弘治宁夏新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77.
④ (清)徐保字.平罗纪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31页
参考文献
[1] 朱靖宇.八景的源流[J].北京观察.1994(8).
[2] 申月华.八景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J].景观研究.2009(1):75.
[3] 范宗兴,吴晓红,霍丽娜,王玉琴.志与宁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4] 薛正昌.宁夏历史文化地理—黄河文明的绿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5] (清)徐保字.平罗纪略[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6] (清)张梯.续增平罗纪略[M].宁夏教育出版社,2003.
[7] (明)杨经,纂辑.(明)刘敏宽,纂次.嘉靖万历固原州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8] 张廷银.西北地方志中的八景诗述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5(5).
[9] 赵夏.我国的八景文化及其传统意义.[J].规划师.2006(12).
[10] 王珣,主修.胡汝励,编纂.范宗兴,签注.弘治宁夏新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平罗八景 八景诗 平罗纪略
一、八景的起源及宁夏八景概述
“八景”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八景作为代表性的八处景物,常常是某一名胜地、或者扩大到某一城市或地区的著名景物的集合,也是它们的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从而“八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被赋予很多的意义而形成其独有的价值。
很多学者普遍认同“八景”文化的来源是北宋的“潇湘八景图”,根据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十七书画》中提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 ①。自此以后浓缩各地风物名胜的人文“八景”应运而生,沿袭不绝。每有八景成立,必先有定名诗,而后设点勒石,邀请文人唱和,墨客挥毫而作,代表地方八景的冠名也就传世了。
宁夏地区的八景多收录在地方志之中,并且以八景为题所赋的诗也收录在其中,如《乾隆宁夏府志》②中收录的宁夏八景及宁夏八景诗;《嘉靖万历固原州志》中收录的固原八景以及刘继铭、金希声、韩国栋等人所题的固原八景诗。除此之外还有广武、韦州、灵州、中卫、平远、海城等地的“八景”及八景诗均在各地的地方志书中有所体现。由此可见宁夏八景的丰富性和八景文化的深厚的历史底蕴。
二、平罗八景及八景诗介绍
平罗八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浓厚的人文底蕴,平罗八景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独特性,并且保存得特别完整。以下对平罗和平罗八景诗作简单介绍:
(一)平罗地理概貌
今平罗县位于宁夏平原北部,清雍正三年置平罗县,从此该县开始有了系统的文字记载。在《弘治宁夏新志》中记载平罗的沿革历史“自古无城。国朝永乐初建,只有军马哨备。景泰六年,奏拔前卫后千户所十百户军余居之。弘治六年,因居人繁庶,展筑新城。正德六年,总制右都御史杨一清奏设守备,镇城迤北地方皆领之”,对于其地理描述为“贺兰背于西北,黄河面于东南”。③浙江归安人徐宝字在道光四年至道光五年、道光八年两次任平罗知县,在任上他编修了平罗县志《道光平罗纪略》。在《平罗纪略》中可以知道平罗的名称的变革——“平罗”古称“平虏”,据《平罗纪略》中记载“明设五路七卫,灵州与武平虏三所”“雍正三年改平罗县” ④31在《平罗纪略﹒序》中记载:“平虏一隅左黄河右贺兰” ④1就大致勾勒出了平罗的地理形势。在《平罗纪略·卷一》中对平罗方域的记载为“平虏城广一百里,袤一百三十里,东至黄河一十五里,西至贺兰山六十里,北至镇远关九十里,南至洪广堡六十里”,由此可清楚了解平罗的历史地理概况。
(二)平罗八景及八景诗介绍
在徐保字修订的《平罗纪略》中确定了平罗”八景”:西园翰墨、马营远树、虎洞归云、磴口春帆、北寺清泉、杰阁层阴、边墙晚照、贺兰古雪。在《平罗纪略》中还收录了蒋延禄依咏题所赋写景诗8首。于道光二十一年至道光二十三年任平罗知县的张梯完成了《增续平罗纪略》的编修。在《增续平罗纪略》中他改动了徐保字所定的平罗”八景”,将平罗”八景”定为:官桥烟柳、马营远树、虎洞归云、磴口春帆、佛寺泉香、杰阁层阴、边墙晚照、贺兰夏雪。并且在《增续平罗纪略》中收录他本人所赋的八景诗8首,同时还收录了王以晋、郭鸿熙所赋的八景诗各八首。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平罗八景诗共有32首。
三、平罗八景诗探析
据《平罗纪略》和《增续平罗纪略》记载,创作平罗八景诗的诗人共有四位:蒋延禄、张梯、王以晋、郭鸿熙。下面对这四位诗人的八景诗进行探析:
(一)蒋延禄八景组诗
蒋延禄,清代平罗县文人,他所作的平罗八景诗是最早收录在平罗的地方志《平罗纪略》之中的,所赋的八景诗是以两任平罗知县的徐保字所定的平罗八景,也就是最早的平罗八景为题的。蒋延禄所写的八景诗以平罗八景为描写对象,简约精炼。如蒋延禄所作的平罗八景组诗之一《贺兰古雪》一诗:
天外一峰划远痕,雪山亘古照边屯。
不知谁把盐池化,撒向空中补暗门。
《平罗纪略》称:“贺兰山四时多雪。” ④38“贺兰古雪”之一说是因为贺兰山处于西北的独特地理位置,常年积雪,构成一幅独特的雪山美景,所以将其定为平罗八景之一。在蒋延禄的《贺兰古雪》一诗中用“雪山亘古照边屯”一句既写出了贺兰山的突出特点,又写出了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简明扼要且表达准确。“不知谁把盐池化,撒向空中补暗门”一句更是用了独特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贺兰山的雪。这首诗表现出的是蒋延禄独特的写作特色:简约。这样的风格在其他八景诗中也有体现:平罗八景组诗之一《边墙晚照》:
一带颓垣柳陌河,长城饮马此中过。
挥鞭小住斜阳里,贪看边山红叶多。
平罗八景之一“边墙晚照”中的“边墙”指的是平罗县城以北5公里处,明嘉靖十年筑的新北长城,又称边防北关门墙。
蒋延禄用“一带颓垣柳陌河,长城饮马此中过”写边墙周围的景色:边墙周围柳陌河静静流淌,古来征戍之客在这一带防守边疆。两句诗简约但表意明确,既写出了边墙周围的景色,又表现出了边墙的历史价值。而后两句诗“挥鞭小住斜阳里,贪看边山红叶多”则表达自己的情感:挥鞭骑马驻足在斜阳里,为的是多看几眼边墙周围的红叶。一个“贪”就展现的是自己溢于言表的喜爱之情。这首八景诗简约而生动,既写景又写情,是蒋延禄平罗八景组诗中的上乘之作。
(二)张梯平罗八景组诗
张梯,字颐园,河南鹿邑人,于清代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任平罗知县。张梯在《续增平罗纪略中》收录了自己以平罗八景为题所赋的八景诗。 张梯所赋的八景诗文采盎然,不仅仅注重对景物的描写,还注重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愿望。如他的平罗八景组诗之一《杰阁层阴》:
天府文光百丈开,培风特起最高台。
春秋灌献人無数,不是书生不上来。
紫阁雕甍耸几层,窗开四面晓霞蒸。
上头原近青云露,愿与诸生努力登。
在这里“杰阁”指的是文昌阁。据《平罗纪略》载:“文昌阁临唐徕渠,携榼凭轩,翛然意远。” ④通过志书的记载,文昌阁是文化底蕴很深的所在,所以自然此地就成了读书人的天堂。在张梯的八景诗《杰阁层阴》中表达得就十分清楚:“天府文光百丈开,培风特起最高台。春秋灌献人无数,不是书生不上来。”既表达了平罗人杰地灵,也看出儒生对这样一个文化圣地的向往。在这首诗的尾联张梯用“上头原近青云露,愿与诸生努力登”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后生的期望和鼓励,同时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张梯的八景诗创作,以八景为题,并不是一味地具体细致描绘八景,而是将八景作为背景或一种承载体,主要的目的还是对自己情感意志的体现。如在《虎洞归云》一诗中就用“愧我不同云出岫,遍施霖雨慰苍生”这样的诗句,表现诗人忧民情怀和为百姓着想的迫切心情,大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情怀,而这种情怀也是中国文人历来所有的一种担当。
(三)王以晋平罗八景组
王以晋,陕西咸宁县(今陕西长安县)人。清道光二十一年任宁夏平罗训导。王以晋的八景诗有一部分表达的是一种悠闲自适、怡然自乐的感受,一种美好清幽的环境带给人心灵的释放和回归自然的本真。如《官桥烟柳》一诗:
桥槛檐楹照水新①,两行杨柳画中春。
莺鸣玉琯蛙鸣鼓②,早晚迎人又送人。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笔下的“桥槛”、“檐楹”“杨柳”“水”给人以灵动之感,用玉琯里吹奏出来的音乐来形容“莺鸣”,用“蛙鼓鸣”借写悠闲自适及环境荒旷,独特的比喻,对人感官上的一种唤醒,显得诗人创作上的独到之处。
诗人倾心于山水,但是依旧荡不尽一片“尘心”。王以晋所作的平罗八景诗与蒋延禄、张梯相比,在思想上显得更加的深沉。王以晋的诗作体现着一种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也表达着文人身上固有的一种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忧天下之忧的情怀。如《马营远树》一诗:
难辨唐家与宋家,旧时壁垒委黄沙。
不知多少英雄血,散向长林化晚霞。
马营,即哨马营。哨马营作为战时的军事建筑,多年后已难以辨明它是何时存在过的,旧时的壁垒也已经被黄沙所淹没,战场厮杀,多少的英雄血洒于疆场之上,已化成长林边的一缕晚霞。面对古时所遗留下的残迹,以物是人非,带给人一种怆然之感。在《边墙晚照》一诗中就用“秦劳民力竭民财,万里空留赤土堆”这样的诗句表达诗人对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低位,劳民伤财,让百姓苦不堪言的军事建筑到头来只留黄土一堆的讽刺,可以看出作为一代文人的王以晋心忧百姓疾苦的高尚情怀。
(四)郭鸿熙平罗八景组诗
郭鸿熙,于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任宁夏平罗县知县,他所赋的八景诗是以张梯所定的平罗八景为题的。在郭鸿熙的诗作中对景色的描绘是从小处着手的,如在《磴口春帆》一诗中写:
春生磴口绿波多,为挂轻帆一叶过。
回忆赭湖风景好,水云乡里听渔歌。
仅选取黄河水道中的一叶扁舟,展开联想和想象,给人展现了一片美好的景象。在《边墙晚照》一诗中写:
锋镝销镕战垒空,断砖零落野花红。
村农倦倚苔垣坐,闲话桑麻夕照中。
同样是对战争的描写,郭鸿熙除了以激动的心情写逝去的历史,还热情地歌颂了长城脚下村民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和边塞的美丽风光。
在郭鸿熙的诗作中对景色的描绘是从小处着手的,通常选择有代表性的东西进行吟诵,并未进行全方位的描绘,但是仅仅是小处就让人感到妙趣横生,以点盖面,让人体会到景色独有的特点。在诗人表达情感的过程中,诗人大多是乐观明朗的情绪,即使是怀古,也未让人感到愁苦,在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一种恬淡自然的情绪。
平罗八景产生于清代,在此基础上发展得很快,并且八景是也表现出“多产”的状态,究其历史原因是在明清时期,八景文化发展比较兴盛,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志景必有八”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文人也有了借此题赋诗的习惯,而平罗八景诗就是这样的文化现象的产物。
平罗八景作为宁夏地区的八景之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平罗八景为题创作的数量的领先:共有四位诗人依题而赋诗计32首。平罗八景的选取以高标准的审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为前提的,在平罗八景的选取中表现出的有“贺兰夏雪”的奇异之美,也有“官桥烟柳”的柔情万种;“马营远树”体现的是宁夏地区作为重镇边防的特点,“边墙晚照”体现的又是一种战争遗留下来的断壁残垣的独特的美感;“北寺清泉”展现静谧而悠闲的放松与心灵的舒缓,“西园翰墨”展现的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浓重的书卷的气息。并且在平罗八景中多历代文人运用在诗歌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意象,如“雪”、“柳树”“夕阳”等。在这样的条件下,平罗八景诗的发展自然就是繁荣的了。其次以平罗八景为题所赋诗的诗人均为在平罗当地生活的文人或者参与修定志书的官员,他们在对平罗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了解的基础上题诗,自然而然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思想上的厚重感。再者,文人以八景为题赋诗是时代潮流,平罗此地却是如此之多,就映射出了平罗在清代是一个汇集人才的地方,是一个重视文化的地方。
注释
① 沈括.梦溪笔谈[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86-187.
② (清)张金城,修.(清)杨浣雨,纂.陈明猷,校注.乾隆宁夏府志[M].1992,21:797-874.
③ (明)王珣,主修.胡汝励,编纂.范宗兴,签注.弘治宁夏新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77.
④ (清)徐保字.平罗纪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31页
参考文献
[1] 朱靖宇.八景的源流[J].北京观察.1994(8).
[2] 申月华.八景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J].景观研究.2009(1):75.
[3] 范宗兴,吴晓红,霍丽娜,王玉琴.志与宁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4] 薛正昌.宁夏历史文化地理—黄河文明的绿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5] (清)徐保字.平罗纪略[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6] (清)张梯.续增平罗纪略[M].宁夏教育出版社,2003.
[7] (明)杨经,纂辑.(明)刘敏宽,纂次.嘉靖万历固原州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8] 张廷银.西北地方志中的八景诗述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5(5).
[9] 赵夏.我国的八景文化及其传统意义.[J].规划师.2006(12).
[10] 王珣,主修.胡汝励,编纂.范宗兴,签注.弘治宁夏新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