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做教学活动的主人,其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备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教学设计,要重视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关键词:备课策略;引导策略;设问策略;调控策略;结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80
新课程方案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把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落到实处,使教学卓有成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指导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备课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首先要有探究的观念,要进入探究的角色,备课的过程应该就是教师探究的过程。备课的探究思路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材料→研究学生的思维→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值得指出的是,探究性教学要求我们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时,不是完全根据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是要求我们要以新课程的理念备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教学设计,要重视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教师备课时,要有所预测,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思路要开阔,支撑材料要丰富,随时可取,备课中要始终渗透教师自己的科学思想、科学观点,即教师要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不被动地接受教材的观点。
教学活动的安排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要特别注意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之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是笔者设计的“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的部分片段。
1. 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何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2. 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有何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3. 不断改变锌片和铜片在稀硫酸中的位置关系,“偶然”发现铜片上也有气泡出现并产生疑惑。
4. 引导学生推测铜片上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5. 引导学生弄清在什么情况下铜片上才会有氢气生成?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6. 引导学生研究溶液中氢离子为什么会在铜片上生成氢气?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7.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那个是正极?那个是负极?并进行验证。
8.让学生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小结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等,用其他电极材料进行验证。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并且对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组成等进行自主探究,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有效的启发和可靠的基础,学生往往从问题出发,通过不同层次的思考,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开放性和推理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引导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引导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本身的性质,如对“物质的量”这节内容,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太陌生、太抽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引入的关键不是从物质的量开始,而是先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物质的量的必要性并对其产生兴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近物质的量,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逐渐把握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教学片段:教师先让学生回顾“曹冲称象”的故事,而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曹冲称象过程中所用的“化整为零”的科学思维方法。然后再设问:如何用天平称量出一粒大米的质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先取一定数量(如50粒或100粒)大米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一粒大米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了“积零为整”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集团的概念。然后再进一步设问,如何用天平称量一个分子的质量?学生通过“称大象”到“称米粒”的过程体验,自然就会感悟出称量出一定数目分子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一个分子的质量的思维方式,此时引出“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就会水到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达到轻松愉快的境地。
三、设问策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朱熹曾经提出:“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要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容易出现的差错;提出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使学生通过思考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些比较难的问题就要想办法,如补充适当的辅助性的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忌有意设计太难的问题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性心,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厌学。如在学习“合成氨的条件的选择”时,教师如果在引导学生探究条件的选择这一问题时,由于问题的难度太大而使学生无从入手,此时可以把问题设计成以下几个小问题:
1.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2. 从化学反应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4. 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5. 综合2和4两点,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由于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引领学生轻松去探究,最终获得探究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探究过程最有价值的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依据问题设置探究点,是使设想中的问题转化为可实际操作的重要环节。 四、调控策略——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流向完全朝预定的轨道上运行,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但是教师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在调控的教学技术上,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鼓励小组竞争与合作。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该予以鼓励。就是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学目标甚远,也不要绝对地否定。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给学生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保持旺盛的探究精神。
五、结尾策略——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在课堂中既要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实效,就必须抓好课堂小结。即在最后的整个环节,要帮助学生将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方法通过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在新的水平上系统化、整体化,让学生在思维的基础上更好的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从而有利于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学习。如在“葡萄糖”教学时,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葡萄糖的化学性质后,在结尾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 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是通过什么样的过程、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的?怎样证明?2. 我们是怎样确定葡萄糖分子结构的?3. 根据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可以推测他的化学性质有哪些特点?怎样证明?4. 你能熟练写出葡萄糖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吗?5. 除学到葡萄糖的知识外,你还学到了什么?
由于学生已经站在知识相对的“制高点”上,分析问题的视野变宽阔了,思路也就变畅通了,故而这些问题的提出会触发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方法和知识的理解,更思维更有条理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将知识结构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知识形成网络,牢固地掌握。
总的来说,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做教学活动的主人、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作为个性鲜明、积极活跃的认识与发展的主体。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以至于完美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汪凤炎,燕良轼等.教育心理学新编(修订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美]DaviH.Jonassen,盛群力等译.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 杨文斌.谈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学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4(5).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都县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学 746010)
关键词:备课策略;引导策略;设问策略;调控策略;结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80
新课程方案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把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落到实处,使教学卓有成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指导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备课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首先要有探究的观念,要进入探究的角色,备课的过程应该就是教师探究的过程。备课的探究思路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材料→研究学生的思维→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值得指出的是,探究性教学要求我们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时,不是完全根据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是要求我们要以新课程的理念备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教学设计,要重视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教师备课时,要有所预测,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思路要开阔,支撑材料要丰富,随时可取,备课中要始终渗透教师自己的科学思想、科学观点,即教师要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不被动地接受教材的观点。
教学活动的安排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要特别注意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之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是笔者设计的“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的部分片段。
1. 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何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2. 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有何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3. 不断改变锌片和铜片在稀硫酸中的位置关系,“偶然”发现铜片上也有气泡出现并产生疑惑。
4. 引导学生推测铜片上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5. 引导学生弄清在什么情况下铜片上才会有氢气生成?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6. 引导学生研究溶液中氢离子为什么会在铜片上生成氢气?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7.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那个是正极?那个是负极?并进行验证。
8.让学生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小结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等,用其他电极材料进行验证。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并且对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组成等进行自主探究,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有效的启发和可靠的基础,学生往往从问题出发,通过不同层次的思考,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开放性和推理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引导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引导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本身的性质,如对“物质的量”这节内容,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太陌生、太抽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引入的关键不是从物质的量开始,而是先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物质的量的必要性并对其产生兴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近物质的量,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逐渐把握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教学片段:教师先让学生回顾“曹冲称象”的故事,而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曹冲称象过程中所用的“化整为零”的科学思维方法。然后再设问:如何用天平称量出一粒大米的质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先取一定数量(如50粒或100粒)大米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一粒大米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了“积零为整”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集团的概念。然后再进一步设问,如何用天平称量一个分子的质量?学生通过“称大象”到“称米粒”的过程体验,自然就会感悟出称量出一定数目分子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出一个分子的质量的思维方式,此时引出“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就会水到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达到轻松愉快的境地。
三、设问策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朱熹曾经提出:“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设计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要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容易出现的差错;提出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使学生通过思考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些比较难的问题就要想办法,如补充适当的辅助性的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忌有意设计太难的问题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性心,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厌学。如在学习“合成氨的条件的选择”时,教师如果在引导学生探究条件的选择这一问题时,由于问题的难度太大而使学生无从入手,此时可以把问题设计成以下几个小问题:
1.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2. 从化学反应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4. 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5. 综合2和4两点,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由于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引领学生轻松去探究,最终获得探究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探究过程最有价值的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依据问题设置探究点,是使设想中的问题转化为可实际操作的重要环节。 四、调控策略——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流向完全朝预定的轨道上运行,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但是教师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在调控的教学技术上,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鼓励小组竞争与合作。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该予以鼓励。就是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学目标甚远,也不要绝对地否定。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给学生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保持旺盛的探究精神。
五、结尾策略——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在课堂中既要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实效,就必须抓好课堂小结。即在最后的整个环节,要帮助学生将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方法通过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在新的水平上系统化、整体化,让学生在思维的基础上更好的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从而有利于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学习。如在“葡萄糖”教学时,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葡萄糖的化学性质后,在结尾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 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是通过什么样的过程、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的?怎样证明?2. 我们是怎样确定葡萄糖分子结构的?3. 根据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可以推测他的化学性质有哪些特点?怎样证明?4. 你能熟练写出葡萄糖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吗?5. 除学到葡萄糖的知识外,你还学到了什么?
由于学生已经站在知识相对的“制高点”上,分析问题的视野变宽阔了,思路也就变畅通了,故而这些问题的提出会触发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方法和知识的理解,更思维更有条理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将知识结构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知识形成网络,牢固地掌握。
总的来说,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做教学活动的主人、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作为个性鲜明、积极活跃的认识与发展的主体。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以至于完美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汪凤炎,燕良轼等.教育心理学新编(修订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美]DaviH.Jonassen,盛群力等译.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 杨文斌.谈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学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4(5).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都县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学 74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