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农村建设发展林业需要注重统筹规划,为加强技术培训,进行科学指导,提供政策引领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林业;生态环境
建设新农村具有多种模式、多条途径,其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事业既要配合国家林业重大工程项目,又要不断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各种基本条件和需要的新途径。
一、林业建设要有统筹规划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是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要整合资源并理顺林业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关系中所处地位,也要视当地具体自然等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而定并科学地统筹规划。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林业知识与技能
发展林业过程中,应该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培训,请相关职能部门专家讲课指导,农林院校大学生和农业推广硕士生下乡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力量。同时要解决地方少数基层干部和农民较为严重的等、靠、要等依附性思想,让他们理解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林业对自我发展、对生活的好处,变被动成为发展林业的动力。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
三、新农村林业建设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等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指导农民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四、培育特色林业为城镇居民服务
我国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各异,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观和树木森林,形成不同文化现象,多元文化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呈现出多样性形态。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城里人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作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森林对人体有益的适宜性和景观美感,有益健康活动。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五、发展林业需要政策引领与财政资助
目前,发展林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很好。基于财力的提高,事实上国家已经逐步加大了支农惠农力度。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这些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国家通过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等退耕还林的补贴及对人工林的林权改革,激发了农民育林积极性,为发展林业奠定了良好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局部地区应按照林业自身发展规律,统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把发展林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点内容,把发展高效林业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方面,包括林业用地、合理流转、落实林权改革等政策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如道路硬化、通信电视、沼气池、农民活动中心、居所等都需要投入,对于经济等各方面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讲,负担较重。应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国家要引导、政策上调整、立法上支持。使外部提供的技术、资源、资金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各级政府应城乡统筹规划,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对公共设施投入力度。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林权归栽种者所有,借以提高农民绿化祖国山河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天勇.现代农业: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07-03-16.
2、丘佐旺.城市林业发展问题初探[J].中国林业,2002(8).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林业;生态环境
建设新农村具有多种模式、多条途径,其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占有重要地位。新农村建设中的林业事业既要配合国家林业重大工程项目,又要不断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各种基本条件和需要的新途径。
一、林业建设要有统筹规划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适宜速生林生长,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地方是为了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是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等。要整合资源并理顺林业在各具不同特色依存关系中所处地位,也要视当地具体自然等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而定并科学地统筹规划。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林业知识与技能
发展林业过程中,应该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培训,请相关职能部门专家讲课指导,农林院校大学生和农业推广硕士生下乡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力量。同时要解决地方少数基层干部和农民较为严重的等、靠、要等依附性思想,让他们理解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林业对自我发展、对生活的好处,变被动成为发展林业的动力。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
三、新农村林业建设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等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了不同类型的林业建设定位和发展模式,具体实施中充分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指导农民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四、培育特色林业为城镇居民服务
我国各地农村自然条件各异,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观和树木森林,形成不同文化现象,多元文化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呈现出多样性形态。林业纳入生态文化建设,发展如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文化等,为城里人提供各种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作为生态文化基础建设,对繁荣生态文化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森林对人体有益的适宜性和景观美感,有益健康活动。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五、发展林业需要政策引领与财政资助
目前,发展林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很好。基于财力的提高,事实上国家已经逐步加大了支农惠农力度。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这些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国家通过实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等退耕还林的补贴及对人工林的林权改革,激发了农民育林积极性,为发展林业奠定了良好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局部地区应按照林业自身发展规律,统筹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把发展林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点内容,把发展高效林业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方面,包括林业用地、合理流转、落实林权改革等政策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如道路硬化、通信电视、沼气池、农民活动中心、居所等都需要投入,对于经济等各方面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讲,负担较重。应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国家要引导、政策上调整、立法上支持。使外部提供的技术、资源、资金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各级政府应城乡统筹规划,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对公共设施投入力度。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林权归栽种者所有,借以提高农民绿化祖国山河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天勇.现代农业: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07-03-16.
2、丘佐旺.城市林业发展问题初探[J].中国林业,2002(8).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