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问题
(一)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好理解,包括了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呢?“人文素养” 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人们通常把人文素养的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二)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何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呢?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写”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把自己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思考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整合、内化了他的人文知识。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提高写作能力和培养人文素养融为一体。
二、如何真正落实在课堂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写作能力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传统作文教学正是犯了这样的毛病:一是所写的作文题材千篇一律.如要写一篇关于父爱或母爱的作文,全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会写生病时,爸爸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他们急得焦头烂额,为了自己熬红了眼,等自己病好了,他们也瘦了一大圈。这也许是真人真事,但故事情节大同小异,连生病的情境都一模一样,这件事他们一二年级写,到了五、六年级,仍然这样写。这样的选材、套用故事,不能表达出学生的真实情感,这样的作文教学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二是学生的作文主题非常单一:歌颂祖国、热爱家乡、助人为乐、团结友爱、拾金不昧。几乎所有的作文题材都是歌颂人类崇高的,对于生活中的小事、真事、反面的是缺乏自己的见解。他们的思想只停留在生活的一个点上,而未能进入生活的全面和更深的层次,这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背离了,容易导致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说套话。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在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利用语文教材抛砖引玉,从读学写
语文教材《课程标准》中的“教材编写建议”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种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根据这些建议所选编的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吸引力也非常大,它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例如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我通过朗读和多媒体课件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看着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皑皑雪山、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和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组成的奇异景观,感觉到自己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同时,我搜集了很多展现子让美景的图片,让它们欣赏,拥抱大自然、赞叹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油然而生。
(二)在课外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提出,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达到这个目标,单纯地阅读教材里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课外的阅读中不断吸收人文知识;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的阅读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要适时地对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题进行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品,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让学生在童话的海洋里遨游,在精美的故事情节、大胆瑰丽的想象中受到品德方面的熏陶。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的过程中,让学生搜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在班级里开展一次读书会,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对鲁迅先生的人品和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我还安排几个在朗诵方面比较好的学生配乐朗诵鲁迅先生的作品。开完读书会的那几个星期,全班就形成了一股“鲁迅热”的风潮,他们看的是鲁迅的作品,说的是鲁迅的作品和逸事,有的学生甚至会用鲁迅式的方式说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也多了一层思考。在教师的引领下,《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论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古今中外的名著就慢慢成为学生的精神大餐。这些经典著作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想的光芒,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古人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自然收集到好的词句,借鉴和积累写作知识、方法和经验,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了,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三)教师的评价也是作文教学中人文性重要体现。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作文讲评并非要等到讲评课才进行,而应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习作课起草时,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述;作文讲评应引导学生审视自我意识,调整价值取向,弘扬浩然正气。如一位学生的作文时描述了自己发明的“机器人保姆”,在作者很得意的炫耀了自己有了这个“机器人保姆”后,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后。教师及时地引导他说:“我相信,你一定是替福利院的老人们设计了这样优秀的‘机器人保姆’的。在此,我替那些即将得到这种服务的老人们,谢谢你!” 这样的评价既能使学生鼓励他们尊崇善行、善事、善德,又表达人文关怀,重新塑造美好的价值取向。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情感丰富、不断进取、境界崇高的学子的人文学科。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作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的人文之花慢慢绽放的声音。这是教育者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进步。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最终是要让学生懂得爱,懂得自由,懂得创造,真心关爱社会,热爱生活,理解和乐于去创造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好理解,包括了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呢?“人文素养” 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人们通常把人文素养的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二)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何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呢?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写”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把自己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思考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整合、内化了他的人文知识。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提高写作能力和培养人文素养融为一体。
二、如何真正落实在课堂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写作能力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传统作文教学正是犯了这样的毛病:一是所写的作文题材千篇一律.如要写一篇关于父爱或母爱的作文,全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会写生病时,爸爸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他们急得焦头烂额,为了自己熬红了眼,等自己病好了,他们也瘦了一大圈。这也许是真人真事,但故事情节大同小异,连生病的情境都一模一样,这件事他们一二年级写,到了五、六年级,仍然这样写。这样的选材、套用故事,不能表达出学生的真实情感,这样的作文教学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二是学生的作文主题非常单一:歌颂祖国、热爱家乡、助人为乐、团结友爱、拾金不昧。几乎所有的作文题材都是歌颂人类崇高的,对于生活中的小事、真事、反面的是缺乏自己的见解。他们的思想只停留在生活的一个点上,而未能进入生活的全面和更深的层次,这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背离了,容易导致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说套话。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在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利用语文教材抛砖引玉,从读学写
语文教材《课程标准》中的“教材编写建议”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种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根据这些建议所选编的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吸引力也非常大,它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例如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我通过朗读和多媒体课件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看着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皑皑雪山、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和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组成的奇异景观,感觉到自己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同时,我搜集了很多展现子让美景的图片,让它们欣赏,拥抱大自然、赞叹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油然而生。
(二)在课外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提出,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达到这个目标,单纯地阅读教材里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课外的阅读中不断吸收人文知识;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的阅读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要适时地对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题进行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品,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让学生在童话的海洋里遨游,在精美的故事情节、大胆瑰丽的想象中受到品德方面的熏陶。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的过程中,让学生搜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在班级里开展一次读书会,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对鲁迅先生的人品和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我还安排几个在朗诵方面比较好的学生配乐朗诵鲁迅先生的作品。开完读书会的那几个星期,全班就形成了一股“鲁迅热”的风潮,他们看的是鲁迅的作品,说的是鲁迅的作品和逸事,有的学生甚至会用鲁迅式的方式说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也多了一层思考。在教师的引领下,《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论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古今中外的名著就慢慢成为学生的精神大餐。这些经典著作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想的光芒,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古人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自然收集到好的词句,借鉴和积累写作知识、方法和经验,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了,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三)教师的评价也是作文教学中人文性重要体现。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作文讲评并非要等到讲评课才进行,而应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习作课起草时,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述;作文讲评应引导学生审视自我意识,调整价值取向,弘扬浩然正气。如一位学生的作文时描述了自己发明的“机器人保姆”,在作者很得意的炫耀了自己有了这个“机器人保姆”后,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后。教师及时地引导他说:“我相信,你一定是替福利院的老人们设计了这样优秀的‘机器人保姆’的。在此,我替那些即将得到这种服务的老人们,谢谢你!” 这样的评价既能使学生鼓励他们尊崇善行、善事、善德,又表达人文关怀,重新塑造美好的价值取向。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情感丰富、不断进取、境界崇高的学子的人文学科。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作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的人文之花慢慢绽放的声音。这是教育者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进步。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最终是要让学生懂得爱,懂得自由,懂得创造,真心关爱社会,热爱生活,理解和乐于去创造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